细说“晨僵”

来源 :现代养生·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kun2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出现“晨僵”现象,起床后双手“僵硬”持续数分钟甚至1个小时,有时还伴有膝关节隐隐作痛、不能灵活伸直弯曲,甚至等到中午,“僵硬”症状才能逐渐恢复。这是怎么回事,关于“晨僵”你了解多少?
  什么是晨僵
  晨僵指晨起病变的关节在静止不动后出现较长时间发紧、僵硬、活动不灵,如胶粘着的感觉,同时可伴有肢端发凉、麻木等现象,在适当活动后可逐渐减轻。出现晨僵以后都属于初期症状(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常见症状),需要找到其产生原因进行有效治疗。
  晨僵的发病机制
  在睡眠或活动减少时,受累关节周围组织渗液或充血水肿,引起关节周围肌肉组织紧张,而使关节肿痛或僵硬不适,随着肌肉的收缩,水肿液被淋巴管和小静脉所吸收,晨僵也随之缓解。晨僵的发生还可能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延缓、胶原基质中黏多糖增多、关节滑液黏稠度增高有关。只要受累关节活动减少或维持在同一位置较长时间,白天也可出现关节发僵,事实上和晨僵是一回事。
  晨僵的临床表现
  晨僵常表现为在清晨醒来后,感到受累关节及其四周肌肉发僵、活动不灵活、握不紧拳,甚至连扣衣扣、梳头、刷牙等都难以完成,需要慢慢活動后,这种僵硬绷紧感才得以减轻或缓解。晨僵不一定局限在手指、脚趾等关节,也可能发生在腕、踝、膝、肘、肩、颈椎、髋、腰背等全身各个关节。晨僵可能出现在单侧或双侧,也可能呈游走性,不固定在某一个关节,从一个关节转移到其他关节。晨僵时间的正确计算方法,应从病人清醒后出现僵硬感算起,到僵硬感明显减轻或缓解时为止,通常以“分(min)”计算。
  晨僵的程度分级
  根据关节和全身晨僵的程度以及经过活动之后缓解或消失的时间,可将晨僵分为三度:
  1.轻度:多为1~3个指关节与腕、趾关节同时发生起床或睡醒经活动数分钟、数十分钟至1个小时后,关节僵硬感缓解或消失。
  2.中度:多为4个以上小关节或1~2个大关节同时受累,起床或睡醒经活动1~6个小时或至中午(半天)后,关节僵硬感才缓解或消失。
  3.重度:为7个以上或全身多关节同时受累,起床或睡醒后虽经活动而关节和全身僵硬感无明显缓解,常持续6~12个小时以上或全天,必须服药才能缓解或减轻。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急性期或病情活动期均有晨僵的表现,持续时间和滑膜炎的严重程度成正比。随着类风湿关节炎病情的缓解,晨僵持续时间缩短,程度减轻。所以,晨僵是判断全身炎症严重程度的一个很好映射。因此,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晨僵时间的改善情况也是专业风湿科医生评估患者病情的依据。
  晨僵有哪些影响
  1.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以伴有晨僵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为研究对象的一项研究表明,大多数患者(82%)认为,晨僵对他们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61%患者甚至认为晨僵会控制他们的生活,影响与家人的关系,患者常常会觉得自己是他人的负担。另外,晨僵也影响RA患者的夜间睡眠,导致失眠。
  2.对活动和情绪的影响:研究表明,RA患者出现晨僵时,仅1/3患者可以顺利地完成起床、沐浴、擦干身体、穿衣、做早餐等常见动作,50%以上的患者刷牙不受影响。当患者不能完成既往的简单动作时,往往会感到挫败,甚至愤怒。
  3.对工作的影响: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RA患者经确诊后,3年内可因严重晨僵而离职。对750例伴有晨僵的RA患者的研究表明,37%患者仍可工作,23%患者退休,13%患者因病选择提前退休,7%患者因病请假,20%患者是其它的工作形式(如家庭主妇、无业、学生等)。另外,失业可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生活质量下降。
  晨僵见于哪些疾病
  晨僵是炎症的一种非特异性表现,并非仅出现于RA,在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肌纤维炎、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皮肌炎、银屑病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等疾病中,都有可能出现晨僵,常发生在肥胖人群、绝经后的女性及有关节疾病病史的患者等。所以,仅有晨僵症状,还不能明确诊断是哪种疾病,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
  如何缓解晨僵
  对于明确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早起关节僵硬持续30分钟以上视为晨僵。多提示为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应积极治疗,控制炎症,改善病情,从而减少关节破坏。急性活动期主要以规范化用药治疗为主,受累关节宜休息,保持各关节的功能位置,尽量减少各关节长期过度屈曲,以减少疼痛和避免畸形。缓解期患者以被动或小幅度主动关节运动训练为主,每个关节分别做外展、内收、屈曲、内旋、外旋,比如手指操。手指操的做法:动作一,上下摆手;动作二,左右摆手;动作三,逐一对指;动作四,握拳平展。
   编辑:迟昊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圈套器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肠道息肉后迟发性出血(DPPB)的风险因素,并建立预测DPPB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20年11月在我院行圈套器辅助ESD治疗胃肠道息肉的226例患者,其中DPPB患者10例(DPPB组)、未出血患者216例(未出血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内镜资料与DPPB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术后DPPB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DPPB的危险因素,将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单因素、多因素
腹腔镜与内镜联合手术(LECS)是一种将腹腔镜胃切除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相结合,以适当的、最小的手术切缘切除胃肿瘤的手术方法。LECS的概念最初发展自经典的LECS,其主要用于胃黏膜下肿瘤切除术。无论肿瘤的位置如何,包括食管胃交界处,经典的LECS都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胃黏膜下肿瘤切除技术。然而,经典的LECS存在腹腔感染风险、肿瘤细胞在腹腔内扩散和播种的局限性。随着LECS的不断改进和发展,如倒置的LECS、非暴露的内窥镜倒置手术、结合腹腔镜和内窥镜治疗肿瘤的非暴露技术和封闭的LECS,几乎解决了上述这些缺
目的探讨取石球囊联合三腔切开刀在非X线透视内镜下结直肠支架置入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通过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所使用的取石球囊或联合三腔切开刀辅助行非X线透视内镜下结直肠支架置入术的结直肠癌并癌性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0例患者采用取石球囊或联合三腔切开刀辅助操作后,共有112例导丝能越过梗阻狭窄段,并顺利置入结直肠支架,支架置入成功率93.33%(112/120),支架置入操作时间为15~35 min,平均(20.28±6.23)min,术中术后均未出现穿孔或出血,术后临床
急性胰腺炎(AP)是一种常见的炎症疾病,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而发病迅速,死亡率高。因此,寻找早期指标来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具有临床意义。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评估急性胰腺炎病情的评分系统有Ranson评分、CTSI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评分系统及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ISAP)等,但大部分都过程繁杂,操作困难。因此特别需要简单、经济、可量化的标记。近几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体重质量指数能有效预测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本文围绕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性肠病,但UC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肠道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关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血管活性肠肽(VIP)是一种具有肠道免疫调节活性的内源性神经肽,已被证明具有调节免疫紊乱的作用.调节性B细胞(Bregs)是一类新的免疫负性调节B细胞,可以通过产生白细胞介素(IL)-10、IL-35和转化生长因子-β来调节免疫耐受,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过度炎症反应.Bregs分泌IL-10可诱导辅助性T细胞(Th)0和Th2细胞的发育、抑制Th1细胞和Th1/Th2平衡.随着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复发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IBD病程迁延、反复发作、预后不佳,IBD常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5-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近年来随着对IBD研究的深入,生物制剂在IBD的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主要对生物制剂在IBD治疗中的应用加以综述。
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肠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肠道慢性特异性感染疾病,为常见的肺外结核病之一。二者临床表现及内镜下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临床误诊率高,本文通过1例误诊为克罗恩病的肠结核病例,对二者进行文献回顾并分析,从而更好的对二者在临床上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ERCP患者1000例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ERCP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1000例患者中,ERCP操作总成功率为97.4%(974/1000),其中诊断性ERCP 168例,治疗性ERCP 832例。共出现并发症118例(11.8%),主要为PEP 54例(45.76%)和胆道感染51例(43.22%)。其余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开发和应用研究为内镜的发展和普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深度学习是主要的人工智能学习方法,提取某种在医学图像上的特征应用于医学图像识别,利用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达到快速和精准的内镜诊断。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结果,叙述人工智能在胃镜检查中的食管恶性病变、胃良恶性病变及结肠镜检查中的结肠良恶性病变、胶囊内镜等领域的应用探索,思考人工智能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断领域的未来应用前景及不足。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器官在手术或外伤中遭受缺血打击,血流恢复再通后进一步加重器官损伤。炎症反应是引起缺血再灌注主要损伤之一,特别是NLRP3炎症小体引起的炎症级联反应,主导各器官缺血再灌注炎症损伤。近几年研究表明可通过抑制炎症小体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本文对NLRP3炎症小体在重要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