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务报告是对企业一段时期内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综合反映。通过分析企业财务状况,找出企业在管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以判明当前企业的财务状况,预测未来可能发展的方向。财务报告分析对于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同时又是政府监管部门、投资人、债权人了解企业的一个窗口。鉴于此,本文拟从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入手,讨论改进的对策,以适应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一、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1.财务报告信息含量不够完备
传统的财务报告主要是以 历史 成本为基础反映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强调的是对已经发生的生产经营活动结果的 总结 ,这种总结是决策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决策活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对未来投资活动的筹划或规划,是一种包含有预期的经济行为。这就是说,如果会计数据仅仅局限于对以往经营过程的简单描述,便会形成会计数据信息的历史性与决策活动的未来性之间的不对称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成分的多元化、投资形式的不断多样化(如证券投资、期货交易等形式),这种不完备的会计信息就会成为培育市场主体、支撑市场体系发育的不可忽视的障碍,因而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终端产品的财务报告的“增容”,是我国经济对外开放逐步提高的客观要求。
其次,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把重点放在硬性资产上,对知识资本、知识产权、人才资源等软性资产未能予以揭示。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些软性资产才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动力所在,其重要性日益凸现。在一些高技术企业和大型企业中,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及所起的作用已不容忽视。然而传统的财务报告对此却无法充分反映。
2.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够及时
为了向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管理者提供企业的经营情况,传统财务报告采取了定期报告的制度。而如今,随着竞争的加剧、科技的进步和 金融 工具的日新月异,经济情况发生了急剧变动,企业的经营类型和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会适时转换,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会计能够随着业务变化而变化,提供“实时”信息。因此,为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对外提供更短期间的财务报告就成为当务之急。
3.财务信息披露方式不够完善
历来,借助标准、通用的财务报告模式是企业把财务信息传递给使用者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这种通用式的报告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各种不同使用者之间信息需求的差别和使用上的差别。因为就使用者而言,有的习惯于利用综合信息,有的习惯于利用明细信息,有的喜用文字信息,有的喜用图表等直观信息,因此如何妥善解决这类信息使用上的差异问题,便给未来信息披露方式提出了挑战。
二、改进现行财务报告的措施
随着贸易、投资和金融资本国际流动的增加,会计的性质也进入了一个变革的时代。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正在被打破,对财务报告加以改进势在必行。我国现行财务报告的改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拓展信息披露 内容 ,适当增加报表附注,揭示非财务信息
第一,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按照财务报告的充分揭示原则,应在现行财务报告的基础上,首先增加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揭示,把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充分披露它的价值变动、报酬与风险的转移、潜在风险以及对财务报表的 影响 。其次,增加财务报表附注。在会计发达国家,会计报表附注长度几乎是报表本身的5倍,从中可以看到附注的地位。相比之下,我国现行财务报表仍停留在以报表为主要内容的阶段。因而适当增加报表附注,增加对表外项目如长期购买协议以及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与确认标准的知识资本、人力资源等的披露。
第二,改进信息模式。按照宽型会计信息结构的思路,财务报告应当传导的信息指标体系至少应当包括企业财务信息和非企业财务信息(如经营业绩信息)两大基本组成部分。企业非财务信息主要用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 自然 以及相关环境所产生的效应,以便为投资和购买活动提供更完整的会计信息。这就要求企业财务报告不仅要及时提供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还应及时提供反映企业经营社会边际成本及其变动状况的信息。
2.编制实时报告,缩短报告的时间间隔,提高财务报告及时性
广大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企业未来的前途是否乐观,而预测未来的变化,单凭过去按月、按年编制的会计报告在时效上不能很好地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要。因为当前企业面临的现实是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衍生工具不断涌现,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日益显著,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期大大缩短。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能提供适时信息的财务报告制度。一方面,定期报告仍将存在,作为财务成果分配的依据;另一方面,编制实进报告作为决策的依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与充分性,就有技术上的支持。
3.改进信息披露方式,增加财务数据 分析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以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有所理解或十分熟悉”作为假定前提的。而对我国的许多会计信息使用者尤其是企业家群体来说,会计信息可能只是一堆读不懂的数字。因而,改进信息披露方式,比如可以将企业与诸如因特网之类的计算机网络联网,通过网络采取灵活的方式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各类综合及明细的会计信息,以充分满足不同类型信息使用者在信息需求与使用上的差别与偏好。此外,向使用者提供的企业财务报告,应增加财务数据分析的内容,会提高现有财务信息的有用性,使会计信息使用者更易读懂。至于分析的具体内容,应视企业的组织形式、规模和行业特点而定,重点放在收入、费用和成本、利润及现金流量变动等主要方面。
会计作为一门规范性很强的学科,拓展财务报告的模式,特别是披露大量表外信息,必须在政府出台会计准则加以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同时独立审计工作也要随之改进,拓展审计范围,增加对前瞻性信息的审计,以防企业因提供不确定的信息而陷入诉讼危机中,也防止企业操纵会计信息。
一、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1.财务报告信息含量不够完备
传统的财务报告主要是以 历史 成本为基础反映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强调的是对已经发生的生产经营活动结果的 总结 ,这种总结是决策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决策活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对未来投资活动的筹划或规划,是一种包含有预期的经济行为。这就是说,如果会计数据仅仅局限于对以往经营过程的简单描述,便会形成会计数据信息的历史性与决策活动的未来性之间的不对称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成分的多元化、投资形式的不断多样化(如证券投资、期货交易等形式),这种不完备的会计信息就会成为培育市场主体、支撑市场体系发育的不可忽视的障碍,因而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终端产品的财务报告的“增容”,是我国经济对外开放逐步提高的客观要求。
其次,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把重点放在硬性资产上,对知识资本、知识产权、人才资源等软性资产未能予以揭示。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些软性资产才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动力所在,其重要性日益凸现。在一些高技术企业和大型企业中,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及所起的作用已不容忽视。然而传统的财务报告对此却无法充分反映。
2.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够及时
为了向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管理者提供企业的经营情况,传统财务报告采取了定期报告的制度。而如今,随着竞争的加剧、科技的进步和 金融 工具的日新月异,经济情况发生了急剧变动,企业的经营类型和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会适时转换,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会计能够随着业务变化而变化,提供“实时”信息。因此,为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对外提供更短期间的财务报告就成为当务之急。
3.财务信息披露方式不够完善
历来,借助标准、通用的财务报告模式是企业把财务信息传递给使用者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这种通用式的报告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各种不同使用者之间信息需求的差别和使用上的差别。因为就使用者而言,有的习惯于利用综合信息,有的习惯于利用明细信息,有的喜用文字信息,有的喜用图表等直观信息,因此如何妥善解决这类信息使用上的差异问题,便给未来信息披露方式提出了挑战。
二、改进现行财务报告的措施
随着贸易、投资和金融资本国际流动的增加,会计的性质也进入了一个变革的时代。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正在被打破,对财务报告加以改进势在必行。我国现行财务报告的改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拓展信息披露 内容 ,适当增加报表附注,揭示非财务信息
第一,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按照财务报告的充分揭示原则,应在现行财务报告的基础上,首先增加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揭示,把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充分披露它的价值变动、报酬与风险的转移、潜在风险以及对财务报表的 影响 。其次,增加财务报表附注。在会计发达国家,会计报表附注长度几乎是报表本身的5倍,从中可以看到附注的地位。相比之下,我国现行财务报表仍停留在以报表为主要内容的阶段。因而适当增加报表附注,增加对表外项目如长期购买协议以及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与确认标准的知识资本、人力资源等的披露。
第二,改进信息模式。按照宽型会计信息结构的思路,财务报告应当传导的信息指标体系至少应当包括企业财务信息和非企业财务信息(如经营业绩信息)两大基本组成部分。企业非财务信息主要用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 自然 以及相关环境所产生的效应,以便为投资和购买活动提供更完整的会计信息。这就要求企业财务报告不仅要及时提供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还应及时提供反映企业经营社会边际成本及其变动状况的信息。
2.编制实时报告,缩短报告的时间间隔,提高财务报告及时性
广大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企业未来的前途是否乐观,而预测未来的变化,单凭过去按月、按年编制的会计报告在时效上不能很好地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要。因为当前企业面临的现实是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衍生工具不断涌现,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日益显著,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期大大缩短。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能提供适时信息的财务报告制度。一方面,定期报告仍将存在,作为财务成果分配的依据;另一方面,编制实进报告作为决策的依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与充分性,就有技术上的支持。
3.改进信息披露方式,增加财务数据 分析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以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有所理解或十分熟悉”作为假定前提的。而对我国的许多会计信息使用者尤其是企业家群体来说,会计信息可能只是一堆读不懂的数字。因而,改进信息披露方式,比如可以将企业与诸如因特网之类的计算机网络联网,通过网络采取灵活的方式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各类综合及明细的会计信息,以充分满足不同类型信息使用者在信息需求与使用上的差别与偏好。此外,向使用者提供的企业财务报告,应增加财务数据分析的内容,会提高现有财务信息的有用性,使会计信息使用者更易读懂。至于分析的具体内容,应视企业的组织形式、规模和行业特点而定,重点放在收入、费用和成本、利润及现金流量变动等主要方面。
会计作为一门规范性很强的学科,拓展财务报告的模式,特别是披露大量表外信息,必须在政府出台会计准则加以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同时独立审计工作也要随之改进,拓展审计范围,增加对前瞻性信息的审计,以防企业因提供不确定的信息而陷入诉讼危机中,也防止企业操纵会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