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鹃花科Ericaceae植物可与土壤真菌形成杜鹃花类菌根ericoid mycorrhizas (ERM)共生体,且广泛分布于全球不同的陆地生态系统,特别是在贫瘠、酸性等严酷的环境中占优势.杜鹃花科植物菌根类型多样,绝大多数宿主具有ERM,还有少量宿主具有其他类型的菌根结构,且常与暗隔内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DSE)并存;ERM的宿主植物除已知的杜鹃花科外,岩梅科Diapensiaceae植物也具有ERM结构;ERM真菌以子囊菌和担子菌为主,主要来自柔膜菌目Helotiales和蜡壳耳目Sebacinales;与杜鹃花科宿主形成ERM的真菌也常与壳斗科Fagaceae、松科Pinaceae等宿主植物形成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CM)结构;ERM对宿主植物在营养吸收、忍耐贫瘠环境、抵抗重金属污染等能力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是多样的,生境和季节的变化对ERMF群落的组成和分布有着显著影响,资源比率变化可能改变ERM宿主与其他菌根或非菌根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本文回顾了近40多年来国内外有关ERM的研究进展,还对ERM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中对杜鹃花科及其菌根的研究能取得更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