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外交上离不开周恩来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fred06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1950年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话题。
  
  毛泽东不快的苏联之行
  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目的是商讨两国间的政治、经济等重大问题,为斯大林祝寿,重点是处理1945年国民党政府同苏联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毛泽东希望斯大林能废除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旧约,再同新中国政府签订一个新约。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到达莫斯科,当晚与斯大林第一次会见。斯大林问这次来要不要搞个什么东西,毛泽东说恐怕要搞个东西,这个东西应该是“既好看又好吃”。斯大林和苏方其他人员都弄不清毛泽东是什么意思,目瞪口呆,贝利亚还失声笑了起来。斯大林说,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条约是根据雅尔塔协定缔结的,这个协定规定了条约的主要内容;这就意味着,中国条约的签订可以说是取得了美国和英国的同意的;考虑到这个情况,我们在自己的小范围内已经决定对中国条约暂不做任何修改,因为即便是对一个条款进行修改,也会在法律上给美国和英国以口实……鉴于这种情况,条约问题无法讨论下去了。毛泽东提出要周恩来到莫斯科来参加谈判,斯大林感到奇怪,认为有他和毛这两位最高领导在,什么都可以决定,还要周恩来到莫斯科来干什么。
  12月24日,毛泽东与斯大林举行第二次会谈,斯大林仍只字不提条约问题。第二次会谈后,斯大林常给毛泽东打电话,但仍不提条约之事,而且不再会见毛泽东。毛泽东被冷落了十几天,十分恼火。恰在这时,英国通讯社见毛泽东在莫斯科十来天没有动静和消息,就散布说斯大林把毛泽东软禁起来了。这使斯大林十分紧张。怎么办?驻苏大使王稼祥出了一个好主意,用毛泽东出面回答记者问题的方式来戳穿谣言。1950年1月2日,毛泽东答塔斯社记者问发表,其中提到要解决《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问题。斯大林改变了态度,并同意周恩来来莫斯科。
  令笔者不解的是,既然毛泽东心里最想要的就是条约,为什么在第一次会见斯大林时不坚持?斯大林一说否定的话,毛泽东就不再说了。也许是事先没有准备好,也许是初次见面不好意思向斯大林提不同意见。那么第二次会谈呢,中间有七八天的空闲,为什么不好好准备一篇发言,利用第二次谈判的机会,阐明中方观点,讲清楚道理,说服斯大林?时任翻译的师哲和一些学者写文章说,毛泽东是故意坚持不主动提的,因为在毛泽东看来,如果中方先提出来,好像是有求于苏联,苏联应该主动提这个问题,苏方不主动提就是不诚恳,毛泽东的性格就是不低三下四地去求人。可毛泽东的性格又使他无法忍下去,于是就对苏方人员大发脾气。
  不仅如此。其间的12月21日是斯大林70寿辰,苏方举行庆祝大会。毛泽东的祝辞是苏方翻译费德林代读的,高度评价了斯大林的贡献,反响很大。大会气氛很热烈。可据师哲说,在大会进行过程中,斯大林一再侧过脸来同毛泽东说话,无论斯大林和坐在旁边的匈牙利领导人拉科西怎样引逗,都未博得毛泽东的一丝微笑。
  1950年1月12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就蒙古问题发表了长篇讲演,说:“苏联正在将中国北部地区实行合并,这种在外蒙所实行的办法,在满洲亦几乎实行了。”苏方同毛泽东商定,由中、蒙、苏三方分别发表官方声明予以驳斥。1月21日,苏、蒙分别以外长名义发表了声明,中国的声明则以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的名义发表。斯大林约毛泽东和已经到达莫斯科的周恩来到克里姆林宫晤谈,对中方提出了批评。苏方的意见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新闻总署署长是不能与外长等同的。毛泽东对斯大林的批评很不高兴。谈话结束后,斯大林特地把毛泽东、周恩来请到自己的车上,拉他们到自己的别墅并设宴款待。在车上,斯大林与师哲谈到要择机去住处看望毛泽东时,毛泽东看出了其中的意思,不等斯大林把话讲完,就对师哲说:“你和他谈的什么?不要请他到我们那里去做客。”“把话收回来,不请他了。”之后一路上大家一言不发,气氛沉重得像灌了铅。到了别墅,晚宴的气氛仍然冷清、无聊。为打破僵局,斯大林自己离开座位打开留声机,请大家听音乐、跳舞。尽管有三四个人轮番请毛泽东上场跳舞,却始终没有成功。宴会和舞会更添了不快之感和格格不入的气氛,最终不欢而散。
  这就是毛泽东,毛泽东就是这样的人。毛泽东的确不同寻常,他的言行常常出人意外。据随毛泽东第二次访苏的翻译李越然在《中苏外交亲历记》中说,毛泽东向苏方提出,到达莫斯科后下了飞机就走,不要人迎接,也不检阅仪仗队。到莫斯科后,毛泽东不愿住苏方安排的大房间,而看上了李越然住的小房间,要与李越然换房。这些当然都不能按毛泽东的想法办。读到诸如此类的故事,人们会增加对毛泽东的了解,感到他的可爱之处。
  有学者说,毛泽东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早就对斯大林憋了一肚子意见,抗日战争时全部援助蒋介石,而信不过他毛泽东和中共,甚至打压他,所以见了斯大林情不自禁要发泄。也有学者赞扬毛泽东,说他用这样的办法来表示对斯大林和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不满,表现了应有的骨气。
  不过笔者有所怀疑:用这种方式搞外交合适不合适?搞外交不能靠使性子,不能靠发脾气,不能靠给人脸色看,不能靠偶然。事实证明,斯大林当时对毛泽东来访是很重视的,对毛泽东本人也是很尊重的,在一些问题上是可以听取中方的不同意见的,在签约问题上斯大林改变了态度就是明证。
  看来,面对已经领导苏联几十年、长期同美英等大国打交道、很有国际外交经验的斯大林,毛泽东的办法不多,所以诚如师哲所说,毛泽东“一心要把担任总理兼外长的周恩来请到莫斯科完成这项任务”。师哲说,有一次斯大林打电话问毛泽东:“我是想征求你的意见,看你是否还有什么新的意见或想法。”毛泽东说:“我没有什么新的意见,一切由周恩来商谈办理。”
  
  周恩来表现非凡
  周恩来一投入这项工作,果然表现非凡。他于1950年1月10日率团动身前往苏联,20日到达莫斯科。随周恩来访苏的伍修权曾回忆:
  “旅行路程太长,随行人员都觉得十分疲劳困乏,但周总理却一路未露倦容,利用旅行的时间从事紧张的工作,在颠簸的车厢小桌上,起草、批阅和审改许多与这次出访有关的文件材料,还利用电话与远在莫斯科的毛主席商讨问题。”到莫斯科后,“他一面主持整个代表团的活动,一面又要不断向毛主席请示报告和研究问题,更要与苏方连续会谈。由于当时我们刚刚建国,包括苏联在内的许多国家对我国的政策还很不了解,有的抱着怀疑态度;加之苏联仗着大国地位,常常过于强调本国利益,同他们打交道并不是一切顺利的。毛主席作为中央最高领导人,处于第二线,一切都由周总理出面处理。会谈中既要强调团结友好,努力发展互助合作关系,又要坚持原则维护本国利益,不为对方单方面意愿左右。周总理以他杰出的外交才能,完成了党和毛主席交给他的这一艰巨任务。”“《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起草、修改和签订,周总理更是倾注了全部心力。从整个条约的宗旨大纲到每条每款的措辞用语,他不仅亲自一一反复推敲,还组织发动代表团和驻苏大使馆的同志一起认真讨论修改,要求人人都对此开动脑筋,贡献力量,尽可能使其准确无误。周总理对我们说,这个条约不仅要适应今天的需要,还要考虑到以后的形势发展,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后人的检验,要对我们的国家负责,维护人民的利益,决不能出现差错和漏洞。”
  在火车上,周恩来还翻阅了一本获得斯大林文学奖的苏联小说《旅顺口》。他曾对身边的同志说:对这本书的印象非常坏,这本书宣扬沙俄侵略战争、掠夺战争,极尽丑化中国人之能事,实在令人气愤。书中的“英雄人物”拥护沙皇的反动制度和侵略政策,这样的人有什么值得宣扬的?周恩来是带着对《旅顺口》这样的印象到莫斯科的,所以在谈判中他除了把握好当时的中苏友好外,不会不对苏方的错误倾向提高警惕和进行抵制。其实,早在新中国外交部成立伊始第一次去讲话时,周恩来就说过,我们与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体系,要联合,但不是说没有区别,要认为是毫无问题,那是盲目乐观。
其他文献
2011年的最后一天,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旨在制裁伊朗的国防预算法案,而欧盟方面也将在2012年1月底做出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严厉的制裁,对伊朗的石油进行全面禁运。显然,制裁已经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与伊朗关系的关键词。联想到最近美国与伊朗频打“嘴仗”,并先后在霍尔木兹海峡“展示肌肉”,世人不禁关注:美国与伊朗是否会在美国的大选年因擦枪而走火?美伊之间的较量又有多少鲜为人知的内幕?    制裁为什么不会导
今年2月台湾陆委会负责人王郁琦到大陆访问期间,邀请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访台。6月25日至28日张志军回访台湾,四天三夜的行程受到各方高度关注。张志军访台之行是一次历史性之旅,是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65年来的首次互访活动。过去六年多来两岸两会(海协会和海基会)领导人互访已经相当频繁,但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互访还是第一次,张志军的台湾行开启了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沟通联系机制化进程。  在台湾期间,张
法国新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已走马上任。本文作者车耳曾在法国工作多年,目前为中信集团中国国际经济咨询公司国际业务总监。奥利维·拉法耶是法国总统竞选委员会成员,汤姆逊公司前任亚太区总裁,也是车耳的朋友。两人特地为本刊撰文,描绘了一位他们眼中的法国新总统。文章楷体部分为拉法耶所写,宋体部分为车耳所写。——编者注    时光回到1980年9月,法国正面临大选,时任右翼总统德斯坦争取连任的风头正健,社会上对
2012年美国大选刚刚落下帷幕,中东加沙地带战火又起。尽管奥巴马将东南亚国家作为其连任总统后的首次出访地,彰显了其重返亚太的决心,但是中东目前的局势不能不令美国有所“牵挂”。在此前的大选中,美国的中东政策尤其是反恐政策也曾是两党候选人唇枪舌剑的焦点,足见美国民众对中东问题以及反恐问题的关注。目前,叙利亚问题、伊朗核问题、巴以问题等都摆在奥巴马的案头,而自9.11事件以后,反恐从某种程度上主导着美国
“请记住我们在讨论的是孩子……他们是人,而且是最无助而脆弱的群体……你们国家应当承担重大责任,大量非法交易滋生着暴力、减少机会、助长非法移民,就是因为美国是最大的毒品消费国。”刚刚就任半年多的洪都拉斯总统胡安·奥兰多·赫尔南德斯7月24日在华府表达他对当前美墨边境危机的忧虑。当日他与危地马拉、萨尔瓦多两国元首一道会见了美国国会高层,并于次日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副总统拜登深入磋商危机的解决之道。  事
乌克兰危机宛如一部好莱坞大片,美国、俄罗斯、欧盟和乌克兰等各方之间盘根错节,剧情在跌宕起伏中进展了大半年,依旧让人猜不着结尾。作为久负盛名的外交大国,法国虽在传统上重心南倾,但也不愿错过这登台露脸的契机,从最初的“看热闹”到“陪吆喝”,再到“搭戏台”和“凑份子”,也算小有成绩。然而,令巴黎咂舌的是,一笔不大不小的军售合同,竟让自己“如愿”承担起能左右剧情发展的“关键角色”。  “躺枪”的爱丽舍宫 
姚桂梅: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与非洲合作,中非关系很友好,但西方并没有注意到这些,因为那时中国的力量很薄弱,西方只忙着与苏联争霸,根本没有把中国当回事儿。当中国崛起后,西方就觉得中国触碰到它们在非洲的利益了。中国因素现在已成为很多国家调整对非政策的重要考量因素,中非关系也日益引起世界主要国家的关注,已成为涉华多边外交的焦点之一。  不可否认,美国等世界大国,还有印度、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中国周边
“重启”,曾被俄罗斯和美国确立为2009年后双边关系的主调,然而,口号固然“响亮”,但现实却依然很“残酷”。  从围绕反导问题的争吵到有关叙利亚问题的对立,从俄罗斯大选的恶语相向到“马格尼茨基法案”——“季马·雅科夫列夫法案”的针锋相对,俄美两国矛盾频发、龃龉不断,旧伤未了又添新痕,以至于对“重启”曾积极赞许的普京在重返克宫后却负气地说,不知“重启”为何物。美国国务卿克里也承认,美俄关系几乎跌至最
气候变化本是自然科学问题,但是对气候变化议题,政治家似乎比科学家更有热情。  “在气候变化借口之下推进贸易保护主义”,为美国的经济霸权提供了一个新工具、新武器,而这个新武器指向中国的意图明显。  气候变化议题这一经济安全“纬线”,涉及中国各类重要经济安全“经线”,对中国经济安全与社会发展将产生广泛与持久的影响。  气候变化、地球变暖问题,一开始就充满了争议。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毋庸置疑的是,这场骚乱不是按照球队的“粉丝”来划分阵营的,而是按照民族和地域差别来区分冲突各方。    12月2日,俄罗斯获得2018年世界杯主办权;12月6日,莫斯科斯巴达克的球迷与俄罗斯高加索地区的球迷发生群殴;12月11日,莫斯科市中心爆发大规模的球迷骚乱;同一天,圣彼得堡2000多名球迷也发生骚乱。人们不禁发问,俄罗斯怎么了?    不简单的足球骚乱  “足球骚乱”、“足球流氓”这样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