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信息化社会,筛选信息是使信息产生真正价值的必经之路。而把有信息需求的客体变为客户,向他们提供信息筛选和信息分析的服务,就成为一种商机
第11届北京国际车展刚闭幕,北京一家汽车企业负责研究企业发展战略的赵先生就马不停蹄地找到Media Monitors公司中国区生产运营总监单承峻,他想了解此次车展期间有多少家媒体报道了他们企业的展台、报道的口径如何、对他们新款汽车的评价如何、公司展台和汽车展品的图片刊发了多少、版面如何,同时,公司竞争对手在此次车展期间的媒体报道情况又如何?另外,这期间国家对汽车行业有没有出台新的政策?这次车展上是否出现了什么新的趋势……
赵先生在海外工作时了解到Media Monitors集团是亚太地区领先的媒体情报及咨询公司,其总部位于悉尼,分部遍布澳大利亚各城市,并在新西兰、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等地,为全世界超过5000家跨国集团、当地企业、政府及非盈利机构提供定制化的媒体情报及分析咨询服务,并利用最新的工具帮助客户第一时间掌控资讯,深入认识媒体并实现有效的沟通及宣传,在业界有着较高知名度和良好的口碑。
90年代初期,中国媒体监测(西方流行称媒体情报)行业才刚萌芽,尽管比西方晚了几十年,但却显示出后来者居上的趋势。近20年,有赵先生这种需求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促使这个新兴行业蓬勃发展。
媒体监测服务在中国的出现,并发展成为一个行业,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结果。
1992年,当时国内的英文媒体很少,而多数外国记者的中文水平有限,当时中国翻译界泰斗杨宪益先生的二女儿杨炽和她的丈夫杨达悟(David M Jacobson)看准商机,创办了塞翁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塞上翁信息咨询公司的前身),主要向外国驻华记者提供国内媒体的英文摘要。
据单承峻介绍,塞翁是中国第一家从事媒体监测行业的公司。早期的监测,所有流程都是人工操作,通过浏览大量中文媒体报道,精选出重要资讯,翻译总结后提供给外国记者。到上世纪末,国内做媒体简报的公司逐步增多,市场需求也与日俱增。塞翁的客户群已经扩展到外国公司的驻华机构以及外国驻华领事馆等,服务手段与方式也随之发生了质的飞跃。直到近十年,这个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企业都想从这个市场上分到“奶酪”。但让中国市场真正意识到只有把消息变成情报时才会产生价值的是Media Monitors在中国市场完成的一次收购。
收购
2008年1月,Media Monitors在中国几乎是静悄悄地完成了业界的第一次跨国收购。被世界知名公司Media Monitors收入囊中的是塞上翁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收购塞上翁之后,Media Monitors在新媒体监测技术(OCR:光学字符识别)、新电脑设备和办公场所等方面投入的资金超过100万美元(不包括收购资金)。
塞上翁当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是业内规模最大、商业模式也最为成熟的公司,其业务能力覆盖国内700多家报刊、500多个网站和若干电视频道;其投入几十万美金自行开发的一套Lotus Notes生产系统也已经达到业内先进水平。
据单承峻介绍,这套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工作平台,可将媒体监测全部的工作流程整合到平台上,就像一条生产线,原材料是报刊,最终成品是客户需要的产品。工作人员可以从各个流程切入。其产品会被放到统一的数据库里,随时向客户提供。该系统的“产能”达到每天处理几千条“客户化”信息!单承峻解释说,所谓“客户化信息”,就是根据客户的需要经过筛选的信息。
Media Monitors比塞上翁早成立10年,进入中国市场虽然晚,但却走了一条捷径。由于收购交易双方的互补性大于排异性,并购之后的整合几乎没有难度。
收购之后,Media Monitors将塞上翁作为在中国市场的子品牌,至于将来是否还保存塞上翁这个品牌,目前Media Monitors还在考虑当中。单承峻说:“之所以还沿用‘塞上翁’,是因为它在国内市场已有多年的历史,所以不想轻易放弃这个资源。而在亚太地区Media Monitors是一个知名品牌,占据了亚太90%以上的市场,但它在中国市场还没有被广为知晓。现在这样的结果,可以视为一个整合的过程。”
Media Monitor首席执行官John Croll在接受《中国新时代》专访时说:“并购塞上翁是Media Monitor长期计划的一部分,我们看到在中国有很多的发展机遇。我们一直在努力成为亚太区领先的媒体监测公司。为此,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尤为重要。过去中国媒体监测行业的市场是被分化了的,很多小公司都在各自为战,运用高科技的程度并不高。之前这个行业大多是在做监测,但我们给中国市场带来了深度的分析,使得对客户的服务更具有价值。我们独家的媒体分析方法——深度定性分析报告(Carma)——经过了国际认可、亚太地区独家授权。我们的分析师也获得过业界权威大奖,我们还有强大的研发团队,尤其是网络等新的媒体平台和新的服务方式,如在线服务等,这些都是我们在中国市场的优势。”
Media Monitor凭借国际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人才,尤其是先进的理念,成为中国媒体监测行业的崭新标杆,同时,也让中国市场觉悟到——从消息到情报,不单是价值的增值,也是产业升级的过程。
发展
Media Monitors在不动声色地收购、闷声不响地排兵布阵之后,很快就出人意料地高调亮相。
2010年3月10日这一天,Media Monitors 在中国双喜临门:一喜是大中华区总部搬迁至北京朝阳区CBD核心地段,新办公室面积1000多平米;二是正式推出中国业内首个数字化生产系统。该系统支持扫描、英文和简体中文的光学字符识别(OCR)处理、媒体内容剪辑和读取等,可为客户提供精准、及时的媒体资讯,专业的分析团队还可据此为客户提供详尽的行业及媒体分析报告,让客户最直观地解读资讯,发掘深层价值。
在庆祝活动上,Media Monitors 大中华区总经理Jarrod P Smith表示,“比起先进的市场而言,中国市场虽说落后了四、五年,但基本可以用一年的时间赶上。我们进入中国的时间不长,尚处在投入阶段,包括要在技术和保护知识产权方面以及人力资源方面投入,以确保我们能从硬件与软件两方面更好地为客户服务。Media Monitors在中国有长期发展的规划,媒体监测行业不像其他行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那么大,相反,越是在危机中,客户越是需要了解相关信息。当然,在经营上多少会受到危机的影响,比如客户的预算缩减等,但中国经济在危机中一直保持着发展,这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一种保证。”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促使公关行业和传播从业者对深入的媒体分析的需求与日俱增,更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意识到信息的价值。
在大中华区总部搬迁之前,Media Monitors在上海的分支机构也搬进了新的办公室。目前Media Monitors大中华区拥有员工近130人,除香港、上海有办公室外,在深圳和重庆还分别设有采集点。
Jarrod 分析说,中国的市场环境可能比其他国家会相对复杂一些,所以发展可能会比预期的慢一些。Media Monitors第一阶段的目标是争取更多的国际大客户,因为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会来中国投资,他们需要了解中国的媒体信息;第二阶段的目标是要去开发中国的本土客户。媒体监测对中国客户来说,并不是一个很熟悉的行业,他们没有接触过,所以,这也是Media Monitors接下来的一个工作重点。Media Monitors已在北京成立了分析团队,培训了分析师,以满足中国市场的需要。”
第11届北京国际车展刚闭幕,北京一家汽车企业负责研究企业发展战略的赵先生就马不停蹄地找到Media Monitors公司中国区生产运营总监单承峻,他想了解此次车展期间有多少家媒体报道了他们企业的展台、报道的口径如何、对他们新款汽车的评价如何、公司展台和汽车展品的图片刊发了多少、版面如何,同时,公司竞争对手在此次车展期间的媒体报道情况又如何?另外,这期间国家对汽车行业有没有出台新的政策?这次车展上是否出现了什么新的趋势……
赵先生在海外工作时了解到Media Monitors集团是亚太地区领先的媒体情报及咨询公司,其总部位于悉尼,分部遍布澳大利亚各城市,并在新西兰、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等地,为全世界超过5000家跨国集团、当地企业、政府及非盈利机构提供定制化的媒体情报及分析咨询服务,并利用最新的工具帮助客户第一时间掌控资讯,深入认识媒体并实现有效的沟通及宣传,在业界有着较高知名度和良好的口碑。
90年代初期,中国媒体监测(西方流行称媒体情报)行业才刚萌芽,尽管比西方晚了几十年,但却显示出后来者居上的趋势。近20年,有赵先生这种需求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促使这个新兴行业蓬勃发展。
媒体监测服务在中国的出现,并发展成为一个行业,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结果。
1992年,当时国内的英文媒体很少,而多数外国记者的中文水平有限,当时中国翻译界泰斗杨宪益先生的二女儿杨炽和她的丈夫杨达悟(David M Jacobson)看准商机,创办了塞翁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塞上翁信息咨询公司的前身),主要向外国驻华记者提供国内媒体的英文摘要。
据单承峻介绍,塞翁是中国第一家从事媒体监测行业的公司。早期的监测,所有流程都是人工操作,通过浏览大量中文媒体报道,精选出重要资讯,翻译总结后提供给外国记者。到上世纪末,国内做媒体简报的公司逐步增多,市场需求也与日俱增。塞翁的客户群已经扩展到外国公司的驻华机构以及外国驻华领事馆等,服务手段与方式也随之发生了质的飞跃。直到近十年,这个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企业都想从这个市场上分到“奶酪”。但让中国市场真正意识到只有把消息变成情报时才会产生价值的是Media Monitors在中国市场完成的一次收购。
收购
2008年1月,Media Monitors在中国几乎是静悄悄地完成了业界的第一次跨国收购。被世界知名公司Media Monitors收入囊中的是塞上翁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收购塞上翁之后,Media Monitors在新媒体监测技术(OCR:光学字符识别)、新电脑设备和办公场所等方面投入的资金超过100万美元(不包括收购资金)。
塞上翁当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是业内规模最大、商业模式也最为成熟的公司,其业务能力覆盖国内700多家报刊、500多个网站和若干电视频道;其投入几十万美金自行开发的一套Lotus Notes生产系统也已经达到业内先进水平。
据单承峻介绍,这套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工作平台,可将媒体监测全部的工作流程整合到平台上,就像一条生产线,原材料是报刊,最终成品是客户需要的产品。工作人员可以从各个流程切入。其产品会被放到统一的数据库里,随时向客户提供。该系统的“产能”达到每天处理几千条“客户化”信息!单承峻解释说,所谓“客户化信息”,就是根据客户的需要经过筛选的信息。
Media Monitors比塞上翁早成立10年,进入中国市场虽然晚,但却走了一条捷径。由于收购交易双方的互补性大于排异性,并购之后的整合几乎没有难度。
收购之后,Media Monitors将塞上翁作为在中国市场的子品牌,至于将来是否还保存塞上翁这个品牌,目前Media Monitors还在考虑当中。单承峻说:“之所以还沿用‘塞上翁’,是因为它在国内市场已有多年的历史,所以不想轻易放弃这个资源。而在亚太地区Media Monitors是一个知名品牌,占据了亚太90%以上的市场,但它在中国市场还没有被广为知晓。现在这样的结果,可以视为一个整合的过程。”
Media Monitor首席执行官John Croll在接受《中国新时代》专访时说:“并购塞上翁是Media Monitor长期计划的一部分,我们看到在中国有很多的发展机遇。我们一直在努力成为亚太区领先的媒体监测公司。为此,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尤为重要。过去中国媒体监测行业的市场是被分化了的,很多小公司都在各自为战,运用高科技的程度并不高。之前这个行业大多是在做监测,但我们给中国市场带来了深度的分析,使得对客户的服务更具有价值。我们独家的媒体分析方法——深度定性分析报告(Carma)——经过了国际认可、亚太地区独家授权。我们的分析师也获得过业界权威大奖,我们还有强大的研发团队,尤其是网络等新的媒体平台和新的服务方式,如在线服务等,这些都是我们在中国市场的优势。”
Media Monitor凭借国际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人才,尤其是先进的理念,成为中国媒体监测行业的崭新标杆,同时,也让中国市场觉悟到——从消息到情报,不单是价值的增值,也是产业升级的过程。
发展
Media Monitors在不动声色地收购、闷声不响地排兵布阵之后,很快就出人意料地高调亮相。
2010年3月10日这一天,Media Monitors 在中国双喜临门:一喜是大中华区总部搬迁至北京朝阳区CBD核心地段,新办公室面积1000多平米;二是正式推出中国业内首个数字化生产系统。该系统支持扫描、英文和简体中文的光学字符识别(OCR)处理、媒体内容剪辑和读取等,可为客户提供精准、及时的媒体资讯,专业的分析团队还可据此为客户提供详尽的行业及媒体分析报告,让客户最直观地解读资讯,发掘深层价值。
在庆祝活动上,Media Monitors 大中华区总经理Jarrod P Smith表示,“比起先进的市场而言,中国市场虽说落后了四、五年,但基本可以用一年的时间赶上。我们进入中国的时间不长,尚处在投入阶段,包括要在技术和保护知识产权方面以及人力资源方面投入,以确保我们能从硬件与软件两方面更好地为客户服务。Media Monitors在中国有长期发展的规划,媒体监测行业不像其他行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那么大,相反,越是在危机中,客户越是需要了解相关信息。当然,在经营上多少会受到危机的影响,比如客户的预算缩减等,但中国经济在危机中一直保持着发展,这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一种保证。”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促使公关行业和传播从业者对深入的媒体分析的需求与日俱增,更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意识到信息的价值。
在大中华区总部搬迁之前,Media Monitors在上海的分支机构也搬进了新的办公室。目前Media Monitors大中华区拥有员工近130人,除香港、上海有办公室外,在深圳和重庆还分别设有采集点。
Jarrod 分析说,中国的市场环境可能比其他国家会相对复杂一些,所以发展可能会比预期的慢一些。Media Monitors第一阶段的目标是争取更多的国际大客户,因为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会来中国投资,他们需要了解中国的媒体信息;第二阶段的目标是要去开发中国的本土客户。媒体监测对中国客户来说,并不是一个很熟悉的行业,他们没有接触过,所以,这也是Media Monitors接下来的一个工作重点。Media Monitors已在北京成立了分析团队,培训了分析师,以满足中国市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