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林盘的人文精神及当代启示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dan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林盘作为川人生活的载体,同时也汇聚了川人传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对与人居环境塑造有着积极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人居环境对人的心理需求的满足,人文精神又指导、影响着人居环境的建设。本文基于川西林盘的人文精神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由自我到群体和谐的理想,探寻人的精神家园,寻求人身心的发展、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统一。
  关键词:乡村聚落;川西林盘;人文精神
  川西林盘聚落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渐生长的过程,经过漫长的时间,将自然条件与人的实践经验、生活习惯协调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复杂、稳定、有机的系统。自然因素是聚落演变的外部因素,而其内在因素是人文因素。建筑不仅是肉身的容器,也是意义与情感的空间。探寻历史的发展脉络,遵循林盘文化的客观演化规律,以人文的尺度审视川西林盘,在保护聚落形态的同时,也应以人自身的特点出发去衡量建筑、聚落的价值。
  一、川西林盘人文精神的体现
  (一)空间布局体现天人合一思想
  后汉书·卷四九《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有这样的描述:“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池,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林盘以宅院为核心,外围是耕田,中间以高大树林区隔。宅院与树林构成了外实内虚、外高中低、上实下虚的空间关系,由于院坝温度较高、林间温度较低,形成风压,既而产生了拔风效应,有助于通风排湿,适应川西阴冷潮湿的气候。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宅院外围高大茂密的栽植,可以创造较为隐密的、被包围的居住环境,满足人“安居、隐居”的心理和精神需求;从生态学角度看,树林作为宅院的保护层,创造了一个舒适的绿色生态小环境。院坝作为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过渡的灰空间,不仅沟通了内外气流,而且在生产上能够作为发展副业的空间,同时,在社交上也是人群聚集、交流的场所。林盘在空间布局上充分发挥了功能和感官上的优越性,协调了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的平衡。
  (二)“散居”体现自我价值的追求
  形成川西林盘是随田散居的原因是多重的。一方面,由于川西地区多山地地形,导致耕地分散,农宅的分散便于日常劳作和看守,同时,耕地规模的减小也提高了耕地的精细度;另一方面,在传统小农经济制度下,生产活动不依赖于多个家庭间的合作,人们不必群居、群斗。除了自然和经济制度的影响,历史上川西地区的多次移民活动,也使地区宗族关系淡化。受以上客观条件的影响,川西地区形成了“人大分家”的风俗,可以说是重“道”而不遵循“纲常”、不法陈规。 按照历史主义或历史理性的一般看法, 某种社会秩序总是由某一权力阶层、群体甚至权力个人, 依据某一种它所认可的法则、规律甚至理念、精神、信仰来构建。因而也必然造成人的生命值、生活价值的意义的丧失,。但林盘小家庭散居的模式,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和生活的自主性,使人文精神和人文理想的追求得以张扬。
  (三)自我价值与群体价值的和谐
  川西林盘虽是小规模的散居,但同时也以宗族关系为聚居的导向,这种导向不仅是空间关系上的聚集,也是对自我与群体间“和”的追求。村民之间大多沾亲带故,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人际关系也比较友好。林盘独特的整体风貌,亦是由一家一户共同构成。林盘作为川西农村的基本社会单元,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社会化的水利制度、发达的集市贸易,形成了灵活自主的调节机制,通过有秩序的合作,能够发挥一定的社会整合功能,推动农村的公共生活和公共服务的建设。以家庭为核心的观念,以及对社会整体共同发展的重视,在川西林盘中得到诠释。宗法观念与世俗生活并不对立,尊重個体生命价值和生活价值才能够形成谐调的社会秩序,隐逸与世俗在林盘中能够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
  二、川西林盘人文精神的当代启示
  (一)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良性互动
  不仅注重人的发展,也注重自然的发展,关键在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一点上,今天的人文环境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是一致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在川西林盘体现为“虚”的设计哲学,这里的“虚”主要指模糊的边界,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并无“实”的界限。宅院周围的林木为人提供生态环境上的绿化屏障,为生产生活提供原材料、副业生产基地、生活活动场地,不仅驱寒保暖,防范干扰,也提供了宁静的居住环境。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要素,而不是孤立的个体。
  (二)有利人身心发展的人居环境
  川西林盘的院坝不仅汇聚了川人的生存智慧,也反应了川人的宇宙观和道德观。宅院作为人与自然环境的中介,和建筑一起保护人的肉身,也为人的心灵提供滋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身体力行参与劳作,感受晨昏交替、四季更迭,自然的声音和人的言语交织,体验田园风光、家园之情、农耕之乐。
  (三)文化记忆——地域文化的传承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就是生活”,即能够让再现、或使人联想到生活的就是美,这种“美”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跨越时代的共性,即人类的基本需求——常态的稳定精神。川西林盘将生活与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了隐逸闲适的田园记忆,其独特的景观风貌也是由每一户人家共同塑造。
  三、结语
  无论是对哪个地区、哪个时期、何种类型建筑的研究,我们总能找到些许和“当下”的关联,以及某一种发展的轨迹,从而获得启发。在形式的表象下、在跨越的时空中、在比宗教更广扩的外延,是文化的纽带以及思维的共性。本文从人和林盘的相互作用影响中,发现川西林盘的人文精神特质,在创新中体现人文关怀,进而帮助我们对川西林盘的理解、保护创造,以减少设计与实现路径上的偏差,避免把“城乡一体化”演变成“城乡同质化”。
  参考文献
  [1]方志戎 . 川西林盘聚落文化研究 [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2]李先逵 . 四川民居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黄经南,陈舒怡,王存颂,张媛媛 . 从“光辉城市”到“美丽乡村——荷兰Bijlmermeer 住区兴衰对我国新农村规划的启示 [J]. 国际城市规划,2017(01):116-112.
  [4]周虹冰 , 胡玲 . 建筑的人文精神寻思 [J]. 高等建筑教育,2005,14(03):25-26.
其他文献
摘要:说到垦荒精神,19世纪50年代末,为响应团中央"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一句朴素的口号,先后5批来自浙江各地的467名青年垦荒队员,踏上了开往大陈岛的一艘小船。在踏上这片大海孕育出的土地之后,他们稳住心神,克服来自多方面的困难,与令人肃然起敬的驻岛部队一起,携手将曾经是杂草从生的荒地建设成了如今的“东海明珠”,在坚持不懈、砥砺奋进中铸就了十六个字的大陈岛垦荒精神——“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
期刊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中标志性的成果,起着重要作用。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构建经历了较长时间。本文对马克思构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以其逻辑发展为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正确的理解。  关键词: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实践  历史唯物主义的提出是马克思两大杰出贡献之一,此理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逻辑发展过程。我们通过其不同阶段的经典
期刊
摘要:伴随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社会其他领域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将通过对物联网特点以及信息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应用两部分内容的论述,对物联网应用与信息通信技术展开全面研究,旨在强化物联网应用效果,保证信息通信技术运用水平。  关键词:信息;通信技术;物联网;应用  一、物联网的概念与特点  1.1物联网的概
期刊
摘要:不论在什么时候思想政治工作也是重要的内容,在一个企业中只有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让企业的员工能够在工作的时候始终保持着积极的状态。在当前的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林业企业只有对员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够始终保持企业的活力,让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为了提高林业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林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中国和日本传统屋顶形態的差异方面展开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形式、形态特征、色彩方面的不同。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日本传统建筑;屋顶;异同  0.屋顶设计的概况  中国和日本古代建筑均具有优秀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文化积淀,既有丰厚的传统财富又有沉重的传统包袱,相关研究已经着手面对中国和日本厚重的文化遗产来研究中国和日本的屋顶内容。不同形制、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建筑,在屋顶的表现形式及具体
期刊
摘要:所谓社会动员就是国家、政党或社会组织等一定的动员主体为实现既定目标,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引导、组织和动员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的过程。社会动员的模式因动员主体的不同而分为传统型社会动员模式和现代型社会动员模式,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广泛的参与性、过程的反复性和一定的秩序性。理解并明晰社会动员的概念及其要素对于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动员机制,从而进一步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具有重
期刊
摘要:禅学起源于印度,繁盛于中国,是源远流长之文化体系,禅学在中国的发展,始终与中国社会和中华文化紧密相融,中国化的步伐一直在行进,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的创新也在不断发生。禅宗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已经不再仅仅是中国的,也不再仅仅是东亚的,而有可能是全世界的。所以,对居住空间环境的关注相对落后,从而导致我们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风格特点的我国而言,对禅宗美学进行研究,挖掘其对居住空间设计的启示就显
期刊
摘要:凡是对于批评的假设与理论,一直可谓是不独立的存在个体。无论是文艺理论,美学的构成梳理,还是女性历史解放,均与批评失去不了联系。但是,批评这一术语往往被用作学术研究,创新的理论工具,真正对于批评自身起源特征以及发展规律的研究可谓是寥寥无几,故现以《论批评的二次辩证起源》作为契机,阐发笔者自身对于批评的哲学起源与思辨关系的学术观点,并对批评使用的方法与原则进行规范化的处理,以缓解当代人不懂何为批
期刊
摘要:群众文化,经常被以“业余”视之。由此对群众文化本质认识产生的偏差,既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文化发展上的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就从以下两个方面对群众文化了做了一番深入的剖析,望能得到同仁的指正。  关键词:群众文化;思考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内在需求的凸现,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扶持下,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然而,与
期刊
摘要:当前,软件测试行业的优势受到国内诸多企业的重视,通过软件测试,可以保证系统和软件的质量,同时还可以降低软件和系统的成本,最终提升企业信誉,促进企业发展。在开发软件、系统中,很多企业要做到“多测”“测多”,从而必须要应用自动化测试。自动化测试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提升测试效率和产品质量。基于此,文章就基于QTP的软件自动化测试框架的设计及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QTP润健自动化;测试框架;设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