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春拍上半场:平稳中不乏亮点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ei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至4月7日晚,随着香港苏富比与嘉德(香港)、保利(香港)相继收槌,201 年香港春拍第一阶段落下帷幕。虽然业界普遍形容本季拍卖波澜不惊,但“南宋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以1.1388亿港元成交,创下宋代瓷器世界拍卖纪录第三名的好成绩也引来啧啧称奇。拍卖行公布的成交数据显示,具有风向标意义的苏富比收获了2694亿港元的成交额,虽然这一数额与去年同期的342亿港元想比有不小萎缩,但相信这是该公司有意对今年上拍作品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严格把控的结果,在春拍并没有显得沉重的气氛下,苏富比有近80%自品超越高估价成交,其中国书画部分拍出4.78亿港元,超过估价25倍。嘉德公司本季呈现了中国书画、当代艺术、青铜器、明式家具及瓷器工艺等门类,总成交额为253亿港元;保利公司于此次总共12个门类的拍卖中斩获11亿港元。
  之前,由于艺术品市场的连续调整,加之宏观经济的进一步低迷,曾给本季港岛拍卖罩上浓重阴影。然而亲临预展和拍卖现场的人员并不比往年减少,甚至不少场次人声鼎沸。除了传世官窑八方瓶吸引众人眼球外,一些有新意的专场同样受到追捧,如嘉德公司展示的比利时侣明室藏明式家具专场的“1间房黄花梨”被全包,另有颇受关注的“所济弥远——王济远书画撷珍”专场也悉数成交,喜获白手套。苏富比精心策划的“奇——当代文人艺术”专场,以精致品味生活为概念,独出新意,将当代水墨、艺术设计珍品及中国古代艺术品融汇在同一专场,令人耳目一新,该专场也获得了73%的成交率。上述情况充分说明艺术品市场仍然受到热烈关注。虽然今年的重头拍品明显减少,导致了几天来的交易总体平稳运行,但稀见精品一旦露面一定会被追至天价,方才落槌。由此收藏者高涨的信心和参与竞价的热情可见一斑。
  日韩、东南亚、中国当代艺术三分天下,让投资者各得所需
  4月4日,香港苏富比的“现当代亚洲艺术晚间拍卖”用时接近三个小时。角逐的结果,近604亿港元的总成交额几乎追平2014年秋拍6.15亿港元的成绩。吴冠中创作于1973年的油画《红梅》以6684万港元成交,当仁不让地坐上了头把交椅。本场成交率约为83%,整场69件拍品中有57件获得换手,并有9位艺术家刷新了个人世界拍卖纪录。值得关注的是,前十名中,来自日韩、东南亚以及中国的当代艺术家赫然在列。其中印度尼西亚艺术家亨德拉古拿温的《摩诃婆罗多班度的骰子》以2648万港元的成交价列东南亚板块首席,位居本场第六名,并创下艺术家个人拍卖的世界纪录;日韩板块最高价为白发雄的《十万八千本护摩行》,以2408万港元成交,位居本场第七名;中国当代艺术板块最高价为方力钧的油画《1996.4》,以2168万港元成交,位居本场第八名。
  以此四件拍品为领衔的拍卖成绩基本反映出苏富比对此夜场的战略布局正日渐成熟。早在2013年秋拍期间,苏富比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价格前景的看法变得审慎起来,他们开始有计划地推行了调整策略——将夜场从原本以中国当代艺术为主、日韩当代艺术为辅的设置中加入了部分东南亚艺术及中国20世纪艺术。本季苏富比东南亚艺术专场上拍作品超过250件,成为上拍量最多的一季。
  早在中国当代艺术如日中天的时候,苏富比就表现出对东南亚艺术的关注,并开始了对东南亚艺术进行市场的培育和推广。他们看到一种趋势,那就是香港的收藏家以及内地的收藏家也开始关注并购买东南亚艺术。因为相对来讲,东南亚油画比较便宜,还有更多的增长潜力。这反映出国际拍行的智慧和敏锐的超前眼光。因为中国当代艺术在进入了“亿元时代”后,中国艺术家作品已不再是藏家们唯的选择,以张晓刚、王广义为代表的市场线当代艺术家溢价的机会微乎其微,市场遭遇瓶颈,前行的步伐显得滞重。激活市场必须另辟蹊径,寻找日韩艺术家作品以及东南亚艺术板块中表现强劲的筹码,精选一系列年轻中国艺术家的代表作品,以切合藏家日趋多元的收藏方向。显然,苏富比并没有放弃偌大的中国市场,他们的调整仅仅体现在强调“泛亚洲”的概念上,他们显然不希望把现当代艺术专场办成中国人单打独斗的夜场,而是能吸引更多的国际买家的加入。
  青铜器迎来了孕育中的全面反弹,业界关注度提升
  近两年的青铜器市场直暖风不断,早在2014年3月间,即将在纽约佳士得上拍的青铜重器——皿方罍,经过湖南藏家群体与佳士得公司达成洽购形式后捐献给湖南省博物馆,在艺术市场引来轩然大波。再就是西泠印社在2014秋季拍卖十周年庆典上推出首场青铜器拍卖而大获成功,反响强烈。当来到香港2015年春拍,香港保利、嘉德都不约而同地推出了多件青铜器拍品,嘉德更是组织了“沐文堂青铜器专场”。不出所料,本期保利香港的封面拍品——商晚期/西周早期的青铜饕餮纹尊以900万港元起拍不久便以1050万港元落槌,另件西周中期髟生簋和商代兽面纹鼎均以380万港元的价格易手。
  嘉德(香港)于香港万豪酒店奉献了“沐文堂藏中国古代青铜器专场”。推出的50件拍品引来竞价连连,除两件流标外其他拍品均被横扫,成交率高达96%,总成交额达到16407050港元。其中,战国晚期错银神兽纹壶以138万港元的成交价成为本场价格最高的拍品。此成绩单出让人颇感惊讶,虽然业内一致对青铜器拍品抱有期待,但此前各方均认为嘉德组织的这个青铜器专场质量一般,因而普遍不予看好。
  青铜器藏家张君拍后点评道:“总体来说嘉德的这批东西非常一般,能卖到这么高,几乎件件超出估价好多倍,实在令人诧异。越是一般的东西拍得好,越反映出市场的强势。青铜器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收藏追逐的大项目,因为受到国家政策限制而备受冷落。随着中国买家的逐渐成熟,我相信审美也会逐渐发生变化,青铜器再受重视也在情理之中。从今天的拍卖成绩就可以看出,市场需求其实是很旺盛的。”
其他文献
随着2011年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高涨,想进入艺术品市场的人越来越多。然而2015年,我们面对楼市低迷,股市如同过山车般的投资市场时,艺术品投资该何去何从?  2011,西方经典艺术渐被中国高端收藏体系接纳  徐政夫先生在回顾自己一路走来的经历时,认为从2011年至今整个艺术品投资市场变化不是很大。但可以感受到中国高端艺术市场的新现象:中国藏家开始高额购买毕加索、梵高的作品,这说明西方美术逐渐被中国
期刊
曾波强是广州瓷器行业的资深行家,198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考古系,从事文物行业近20年,曾担任广州市文物商店总经理近20年。作为文物总店总经理,他要不断地从市场上买东西,然后再卖出去。所以他非常重视实战经验。近几年,曾波强开始为一些高端藏家管理艺术品基金。做买手为大藏家建立收藏系统,或者做艺术品基金经理人为客户构建投资的“蓄水池”。他也经常为一些高端藏家提供专业的买卖咨询意见。  作为资深行家,曾波
期刊
湄南河畔,梵音佛语在这片乐土上吟诵了上千年,而曼谷则是镶嵌在暹罗王国上的一颗璀璨明珠,18世纪开始,这里就成了曼谷王朝的统治中心。从公元1782年拉玛一世掌权时将都城从吞武里迁到了这里,经历了9位国王的统治,在随后两百多年的岁月里,曼谷逐渐由一座小村庄蜕变成国际繁华都市。从湄南河上空俯瞰,以皇宫为圆心,整座城市逐圈向外扩张,大皇宫佛塔式的尖顶直插云宵,鱼鳞状的金瓦在阳光照射下,灿烂辉煌,普照着这座
期刊
一般来说,目前存世和尚未出土的大量文物都是有所残缺和抱憾的,而我们通过不同方式和种类的修复能重新体现文物的美感和艺术性。其中,有些文物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构造能够让我们掌握更多的历史资料,甚至在复原之后能让文物更符合当代的审美,被更多的人所接纳和欣赏。  本文选取了在文物修复方面常见和普遍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六大门类,即陶瓷类、纸质类、壁画类、竹木漆器类、石质类、建筑类,从中挑选最为珍稀特殊的一件
期刊
随着香港地区秋拍季的陆续结束,2015年中国内地秋拍季在11月份拉开了帷幕。从各大拍行的巡展过程、时间安排、专场和拍品的数量统计中可以较为直观地看出,今年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纷纷“减量增质”,这势必迎来更加激烈的竞争。因此,一些拍卖行尝试在秋拍中开辟新的市场增长点,而另一些拍行则是深入挖掘春拍时已经形成的市场热点,但各大拍行在拍品选择和专场设置上都更加着重于挖掘具有学术潜力的艺术品,以满足广大藏家和
期刊
上海老太太 世界旅行当养老  童芷珍年轻时是地道的上海女人,并且是上海女人中的“茄人头”(“茄”为上海方言,意思是特别能干,许多方面胜人一筹),是自信理性、独立上进的职业女性。今年66岁的童芷珍,也算得上是典型的上海老太太,仍然爱美、追求情调,打扮精致、气质优雅。  童老太太身体硬朗、面色红润,声音听起来像风铃样清亮悦耳。接受采访时她刚从越南回来,谠起世界旅行,充沛的精力和开怀的热情像是突然从盒子
期刊
中国画的人物形象中,古代文人最钟情渔父。渔父形象从中国文人的纵深地带穿过,带着文人特有的追慕,在仕与隐之间展现着他们的内心挣扎。杜牧《赠渔父》诗曰:“自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着独醒人。”诗眼在“不曾逢着独醒人”,其表层意思是说世道浑浊,到处皆是随波逐流之辈,“独醒”不易逢知己,抒发对特立独行的超越境界向往,对心灵的一种无奈的选择安慰。  明弘治张路《渔父图》,原藏于日本东京护国寺,现藏国内(见著录《
期刊
数量惊人的随葬品、风格独特的葬俗、最早的漆木人俑、填补史籍记载空白的青铜器铭文、保存完好的原始瓷器……189件(组)“西周霸国文物”首次亮相深圳,向观众述说“失落王国”的文明。“封邦建霸——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西周霸国文物珍品”展目前正在深圳博物馆新馆展出。深圳博物馆副馆长郭学雷表示,除了珍贵文物的展示,深圳博物馆在布展时首次将考古现场进行“模拟”再现,让观众真切感受考古研究的前沿成果,重温古国
期刊
当马森先生40多年前刚开始接触中国艺术时,美国或西方世界几乎没有人敢把自己称为这方面的专家,中国的水墨画和瓷器也只有在像大都会博物馆这样的世界顶尖美术馆中才可以看到。大学毕业后第一次在大英博物馆中看到中国的精美艺术品,马森就踏上了这条道路。40多年来,从学习中文到频繁参观中国各地,他已经是美国人提到“中国艺术时”不可不想到的名字。  马森本人对中国艺术的热爱,和他在美国艺术和拍卖界的地位,使得“中
期刊
商场艺术只能说是画廊艺术的衍生,但是远远不能达到美术馆对于宣传文化的层次。鉴于空间的限制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很难将商场的一片区域变化或策展称为一个有内容和体系的精神之旅。但是作为一种装点城市商业区的作用,会是一个很成功的模式。  越来越多的新鲜面孔进入中国艺术市场,开画廊、搞投资、办艺博会,一切都在万马齐驱地进行。身处纽约,国内的一种新的现象引发我的兴趣,就是在商场中开辟空间来展示艺术作品。这是在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