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商业地产开发井喷,模式单一、缺乏创新、以住养商、销售为主、开发企业一涌而上,必然导致泥沙俱下,“假”主力店泛滥。
据统计,目前全球在建购物中心面积最多的10个城市中,有7个位于中国,其中天津、沈阳、成都位列全球前三。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有276家新增购物中心,使全国开业购物中心总量达到2812家,累计商业建筑面积达1.77亿平方米。预计中国购物中心将以每年300家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中国购物中心总量将达4000家。从投资角度看,到2012年年底,全国购物中心的累计投资额有望突破1万亿元。
短期、局部供需严重失调,区域经济差异巨大,地方政府保护、项目地段、定位、机电、工程结构不合百货需求,都会导致百货招商举步维艰,特别是大量二三线城市新城区项目的百货招商。
山寨百货是“假百货”的一种,比如山寨版moer,比如山寨版renhe,甚至在日前的考察中,同一个城市碰到山寨版的“美好jiayuan”、“好又duo”,大超市品牌同样被山寨,令人汗颜!
比起这种明目张胆的山寨,商业地产中最“假”的主力店,恐怕要数开发商招商无果,被逼无奈自组的“假百货”。说白了,就是一个大型的“店中店”。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种“假百货”,一般不盗用知名品牌,不山寨常见百货,取个带“尚”、“美”、“万”、“中心”、“广场”……的大众名称,收罗一些店中店,“假百货”就算名正言顺了。
但由于“店中店”通常租赁的店面较大,建筑面积普遍达到100平方米以上,大点甚至200~300平方米,导致租金高、铺货量大、人员管理及一次性投入过大等商家自身问题,和开发商销售返租的疑难杂症,使得该购物中心一旦经营不善或产生纠纷,品牌商家撤场必然面临巨大损失,因此多数连锁品牌并不把购物中心作为必选渠道,除非开发企业提供装修费,采取保底扣点方式共生共荣,否则品牌连锁商家宁愿在室外步行街上拓展根据地。问题就来了,面对购物中心这颗皇冠上的小钻石,开发企业如何招商才能达到相对理想的结果?
首先,便是有的放矢,也许很多人士在成功的大企业呆久了,把企业的成功和过人之处都偷偷转嫁到了自己的头上,缺乏客观的自我认识,在企业转向商业地产的过程中,用所谓的按经验办事情,结果导致店中店招商如雾里看花。
事实上,招商是一种承继定位,偏执行的工作,只要目标清晰,坚持不懈,项目自身符合商家经营需求,招商并不难,但难就难在地段偏生,目标不明,突破口没选对,胸中无大局。拿一般城市的在本地相对中档的“假百货”来讲,在招商时首先就需要对业态了然于胸,然后对各个业态的品牌进行三六九等分类,常采用2:8法则,20%的上等品牌,或标杆品牌,代表着本购物中心的消费档次、形象、运营实力和竞争力。这部分品牌可以给与优惠,比如装修补贴,较低的租金或扣点,更长的免租期,最好的铺位等。而其余70%就是购物中心租金的真正支撑主力,在品牌商家达成意向之后,70%的商家招商就变得势如破竹。剩余的10%或更少的比例,作为补充品牌,为当地经济发展做贡献,引进当地文化特色的商家,或租金较高而又符合项目整体定位的商家,总之,返10%已非主要。世间事物,必有两面性,作为涉及面广,
产业链长的商业地产亦不例外。世间没有完全的绝对值,既没有绝对真,也没有绝对假。真真假假,若有若无,正如这商业地产浪潮中的“假主力店”,在不涉及品牌、专利等法律范畴,能够带活一个购物中心,促进一方税收,满足一区消费需求,带动一方经济,则“假百货”也在做“真贡献”,于私于公皆有利,而这,便是世界。
作者系英客房地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管理部总监
据统计,目前全球在建购物中心面积最多的10个城市中,有7个位于中国,其中天津、沈阳、成都位列全球前三。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有276家新增购物中心,使全国开业购物中心总量达到2812家,累计商业建筑面积达1.77亿平方米。预计中国购物中心将以每年300家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中国购物中心总量将达4000家。从投资角度看,到2012年年底,全国购物中心的累计投资额有望突破1万亿元。
短期、局部供需严重失调,区域经济差异巨大,地方政府保护、项目地段、定位、机电、工程结构不合百货需求,都会导致百货招商举步维艰,特别是大量二三线城市新城区项目的百货招商。
山寨百货是“假百货”的一种,比如山寨版moer,比如山寨版renhe,甚至在日前的考察中,同一个城市碰到山寨版的“美好jiayuan”、“好又duo”,大超市品牌同样被山寨,令人汗颜!
比起这种明目张胆的山寨,商业地产中最“假”的主力店,恐怕要数开发商招商无果,被逼无奈自组的“假百货”。说白了,就是一个大型的“店中店”。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种“假百货”,一般不盗用知名品牌,不山寨常见百货,取个带“尚”、“美”、“万”、“中心”、“广场”……的大众名称,收罗一些店中店,“假百货”就算名正言顺了。
但由于“店中店”通常租赁的店面较大,建筑面积普遍达到100平方米以上,大点甚至200~300平方米,导致租金高、铺货量大、人员管理及一次性投入过大等商家自身问题,和开发商销售返租的疑难杂症,使得该购物中心一旦经营不善或产生纠纷,品牌商家撤场必然面临巨大损失,因此多数连锁品牌并不把购物中心作为必选渠道,除非开发企业提供装修费,采取保底扣点方式共生共荣,否则品牌连锁商家宁愿在室外步行街上拓展根据地。问题就来了,面对购物中心这颗皇冠上的小钻石,开发企业如何招商才能达到相对理想的结果?
首先,便是有的放矢,也许很多人士在成功的大企业呆久了,把企业的成功和过人之处都偷偷转嫁到了自己的头上,缺乏客观的自我认识,在企业转向商业地产的过程中,用所谓的按经验办事情,结果导致店中店招商如雾里看花。
事实上,招商是一种承继定位,偏执行的工作,只要目标清晰,坚持不懈,项目自身符合商家经营需求,招商并不难,但难就难在地段偏生,目标不明,突破口没选对,胸中无大局。拿一般城市的在本地相对中档的“假百货”来讲,在招商时首先就需要对业态了然于胸,然后对各个业态的品牌进行三六九等分类,常采用2:8法则,20%的上等品牌,或标杆品牌,代表着本购物中心的消费档次、形象、运营实力和竞争力。这部分品牌可以给与优惠,比如装修补贴,较低的租金或扣点,更长的免租期,最好的铺位等。而其余70%就是购物中心租金的真正支撑主力,在品牌商家达成意向之后,70%的商家招商就变得势如破竹。剩余的10%或更少的比例,作为补充品牌,为当地经济发展做贡献,引进当地文化特色的商家,或租金较高而又符合项目整体定位的商家,总之,返10%已非主要。世间事物,必有两面性,作为涉及面广,
产业链长的商业地产亦不例外。世间没有完全的绝对值,既没有绝对真,也没有绝对假。真真假假,若有若无,正如这商业地产浪潮中的“假主力店”,在不涉及品牌、专利等法律范畴,能够带活一个购物中心,促进一方税收,满足一区消费需求,带动一方经济,则“假百货”也在做“真贡献”,于私于公皆有利,而这,便是世界。
作者系英客房地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管理部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