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ly7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教育的目的首先是人的个性发展,其次是能力发展。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对我们研究职业教育的现状、发展方向、改革举措等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理论指导意义。以生为本的教育实际上是以人为本思想落实到学校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它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生本教育 职业教育 计算机专业教学 先做后学 先学后教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8-0059-03
  
  【Abstract】The purpos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first, followed by capacity development. Health of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the proposed stud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ur curr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reform measures such as providing a very valuable theoretical guidance. To health-oriented education is actually a people-oriented ideology of school education in the specific embodiment. It conform to the needs of the times, more in line with requirements of quality education.
  【Key words】Health of the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puter science teaching Do first after school After school education before
  
  近年来,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提出的关于生本教育的理论以及他所主持的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所谓生本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确立以学生为本,强调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教学中要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跃起来,去获得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使其潜能得到激发,使其天性得到张扬,使其的获得像鲜花怒放。这样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称为生本教育体系。
  而职业教育的目的首先是人的个性发展,其次是能力发展。职业教育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具有创业、创新精神的人。
  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为职业教育注入了一缕阳光,为我们研究职业教育的现状、发展方向、改革举措等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理论指导意义。作为一名职业中专的计算机专业教师,笔者尝试着把生本教育的模式引入课堂。
  一、先做后学、调动潜能、注重感悟
  每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储备都是不同的。在计算机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具有一定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学生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在学习上有一定的优势。
  如何让这些拥有不同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孩子得到不同的进步和收获呢?“生本”教育提出的先做后学,以学定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学生与成人的学习行为有着很大的区别。成人是以知御行,他们更加重视在得到了知识条文之后的运用、训练和学习。而学生的认识规律则相反,是先行后知的行知律,他们对于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是由感受——认识——熟悉三个部分组成的。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黄全愈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中书阐明:“创造力只能培养,不能教”。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做”某个与课本知识相关的东西,由此让学生在“做”中“学”到理论知识。
  1.游戏与教学的“接轨”
  把游戏带进活动中,或者说,把游戏带进学习当中,使昏昏欲睡的传统教学法就此得到颠覆。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
  例如,巧设任务驱动法。在《Photoshop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利用所学内容,完成稍有挑战性的命题任务(如给某品牌设计广告、给某明星“整容”等)。诱导他们有所创新,勇于尝试,不怕出丑。为了增加活动的游戏元素,把全班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制定出最佳方案。分组讨论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让各小组之间进行竞争,对于各小组在不同时期的表现给予相应的成绩,并制定出相应的激励机制。
  这样的游戏教学法让学生的眼、耳、口、手等感觉器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孩子就会觉得学习一点儿也不枯燥,而且觉得很有趣、很刺激。游戏能点燃孩子的兴趣之火,学习起来才会轻松、快乐。
  2.精彩案例,让课堂蓬荜生辉。
  案例教学给学生带来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并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整合教材中那些“不确定性”的知识。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有着较大的自主权,它们参与讨论与交流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实际上更多地从讲台前站到了学生的背后,这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使学生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例如:随着数码产品的普及,许多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数码作品以及制作工具。结合这一实际情况,我就围绕如何用Photoshop更好的处理数码相片这一主题设计了专题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图像色彩处理这一教学单元。安排学生尝试制作:如何消除照片中的皱纹现象、如何处理曝光不足的数码照片、调整偏色照片和如何实施“换脸术”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
  对同一个案例,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分析结果和实现方法。有的学生找到的方法比较繁杂但容易理解,有的学生则能发现较为简易的实现途径但难以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滤除掉案例中次要的细节,发现案例中主要的结构和案例与理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把案例中的内容与相应的若干条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教师要做好启发、引导工作,想方设法创造自由宽松的讨论氛围,在宏观上把握和指导好案例讨论,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真正的主角,同时又不至于出现大的方向性的偏差。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地独立思考,大胆地交流研究。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对学生的大胆回答要及时加以鼓励,即使学生的回答有点偏离正确答案,也不要急于评判,可以让他们自己反省,自我更正,使学生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创造性的探索。
  总结是案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学生已充分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讲评和答疑。此时应注意:不要单就某人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作出评价,而应当对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做出现场评价,指出优缺点;讲清案例中容易出错的难点,回答学生的疑问。并再次讲授案例分析中所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扩散性思维;在学生上机实践的时候,学生就可以按照课堂上讨论的方案来实现案例。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把要求掌握的知识记牢。
  最后要求每名学生写出学习心得和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己的得失。
  3.模拟教学,理论将不再乏味。
  模拟教学不仅是一个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判断、交流、应用和创造的过程,是一个能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例如,讲Excel电子表格软件时,可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场景——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社会实践调查。即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班为单位展开调查,把调查的结果归纳总结后,整理到Excel中,通过表格和图表的形式把调查后的结论表现出来。整个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在旁边只做必要的指导。让学生通过本次活动能真正理解Excel的主要用途和功能,强化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自学”。这样一次小小的课题设计,真正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了出来,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在各种活动结束之后,让学生相互点评,自我归纳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知识、学科之间的联系,思考所学知识与所面临问题之间的联系。
  这样一来,学生们就可以通过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概括,也可以借助各种网络图或结构图来帮助思考和记忆。
  要让学生意识到归纳总结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得心应手地使用它们。因为只有不失时机地、自觉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对知识的实际掌握及运用能力。
  二、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使学生实践的意识和能力得以释放。
  著名科学家哈尔莫斯曾说:“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动手——提问,解决问题。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问,解决问题,不要只传授知识——要鼓励行动”。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能实现学生的认知需求,教师讲得少、学生想得多、练得多,尊重了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驱动学生去阅读、动手实验、学会观察,说出自己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见解,逐渐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先学后教”能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同伴交往、合作探究问题,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先学后教”这种模式的基本结构是将一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基本步骤,即“引导”、“自学”、“解疑”和“训练”。第一是“引导”,即教师在学生自学以前作简明扼要地引导,揭示本次学习目标。教育家布卢姆认为:“如果学生在教学开始就知道教师期望他完成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第二是“自学”,这一步学习主要让学生在机房完成。学生根据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交流。学生在微机室边操作实例边理解实例每一步的意义。动手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动手是为了培养技能,从而更快地掌握知识,这也是当今课程改革的要点。第三是“解疑”,这一阶段学习在教室进行,因为在教室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经过独立自学,发现疑难和问题,教师收集问题,在此基础上答疑解惑。第四是“训练”,这一阶段教学再次回到机房,整个训练过程分为集体训练和自主训练两部分。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出示实例和问题,让学生解决,巩固知识,完成集体训练。然后学生发挥想象,创新设计,形成能力,完成自主训练。
  1.公开教案,学生透彻课堂的另类手段。
  公开教案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通常是对于一些相对较简单的课程而言,如果课程确实有难度,则不宜采用此种方法。
  教案公开课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求学生们对该课有所预习。让学生针对预习时所遇到的难以理解和解决的问题展开提问。但是教师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把事先准备好的详细教案(从教学的目的到教学的方法,从教学的时数到教学的步骤,从教学设计到板书设计,叙述要十分清楚明了)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从中找出答案。
  课堂时间很宝贵,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抄写讲义或笔记很不值得,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懂得尽量节省时间,把时间放在教更多的新知识上。
  2.以点带面,将课堂知识连成线。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苛刻的社会:社会呼唤的不是仅掌握某一特定学科知识的人,而是需要能将分散存在的知识融会贯通,创造出新的知识并付诸新的应用途径的人。
  因此,教会学生将知识以点带面、融会贯通,教会学生应对这个大千世界万变的能力,就成了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点到面,再从面到点,并且能在两者之间寻求到一个较好的平衡点。
  例如,在教学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中的“橡皮”工具时,讲完橡皮如何使用之后,让学生自己去玩,有的学生就会发现橡皮太小,擦得太慢,教师适时鼓励怎么办,引导学生使用“+”和“-”号,如何将其变大变小,让他们从书本中去寻找答案,在临近尾声时,再让学生欣赏表演“红橡皮、绿橡皮”的杂技,让他们带着问题到课后去寻找鼠标“右键”在画图选色中的应用,这样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把知识学到了手,学生因此乐此不疲。
  3.课堂辩论,教会学生思索自己。
  辩论是唇枪舌剑的“战斗”,是思想与思想的撞击,是智慧与智慧的较量。
  多年的寒窗苦读,学生们已经习惯了听老师说、听老师讲,除了偶尔被提问,学生开口的机会很少。我们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着升学这根指挥棒,从来没有人意识到在课堂上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走上社会以后如何与别人交往。
  有人说过:你给我一个苹果,我也给你一个苹果,那么我们手头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假若你给我一种思想,我也给你一种思想,那么,我们就拥有了两种不同的思想。
  例如,在软件操作中,往往会遇到相同的效果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操作得以实现。在讲解过程中,不妨把这样的情况,留给学生。让他们以辩论的方式,找出最佳的操作方案。从中获取对知识更深层、更透彻的理解。
  从辩论中,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可以使学生的心理障碍及时得到疏导;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意志品质。
  三、“共享资源”
  生本教育体系的重要思想,就是“借力”,依托学生的资源进行教育,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学生不同于一般的物质性的资源,会损耗销蚀;相反,这一资源生生不息、越用越多、越用越丰富。除了学生自身在不断成长之外,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中,学生背后还有庞大的社会资源。
  作为教师,我们应指导学生课前、课后搜集资料,平时积累资料,课上随时拥有资料,并且鼓励学生学会如何从书刊、电视、广播、互联网以及专家、家长那里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引进一种开放、综合的探索视野,把他们的目光从狭小的教科书中引出来,投向更广阔的知识海洋,让他们成为知识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作为独立个体生命的学生,每一个人身上都充满了无限的潜能。我们应该使每个孩子都尽可能地表现、发展自己的创造力,让课堂充满生命的创造。生本教育的哲学基础是以人为本,以师生为本,还学生以“学”的自主性,同时也还教师以“教”的自主性,从而发挥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所以,生本教育实行的是“双赢”策略,实现的是“双赢”目标。职业教育必将借助生本教育的“翅膀”展翅高飞!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郭思乐.教育: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J].教育研究,2004(12)
其他文献
实现由知识水平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是青年领导干部面临并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实现这一转化 ,需要相应的条件 ,即主体的世界观、方法论、知识结构及理论联系实际本领
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1816—1855)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女作家。其代表作《简·爱》描写了当时被压迫妇女的艰难生活处境以及主人公对生活的激情与大胆。作者通过对小
姓氏起源  施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和《元和姓纂》等所载,春秋时鲁惠公(姬姓,黄帝之后)子尾生,字施父,其后代以祖字为姓,世代相传,称为施氏。  2.出自夏时施国,为夏时施国公族之后,以国名为氏。  3.出自子姓,为商民七族之一有施氏。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了“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一称邦)氏、锖氏、饥氏、樊氏和终葵氏等。施氏为
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 ,在西部大开发中做好民族工作意义重大。文章主要论述了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工作的历史地位以及做好民族工作应该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The
由于西部工业化方式的特殊性 ,从而诱发了西部经济特殊的双层二元结构 ,并衍生出“二元结构封闭”,成为西部现代化 ,尤其是工业化的“桎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 ,强化投入
期刊
期刊
期刊
[摘要]市政项目的工程造价简单来说就是建设该工程的价格,顾名思义,具体指的是建设某工程项目时实际开支和预计开支的固定资产所消耗的费用,所以建设工程的投资,就是建设某工程的过程中所投入的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的费用总计。本文对影响市政工程造价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市政工程;造价;因素;研究  市政工程主要是居民生产生活的基础工程建设,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造价是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