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0月26日,上海麦考林国际邮购有限公司通过IPO(首次公开募股)的方式登录美国纳斯达克。上市首日,麦考林的股价飙涨,相对于11美元的发行价,麦考林当日收盘价即达到17.26美元每股,涨幅达56.91%,股票市盈率约157倍,总市值达到10亿美元。
麦考林是一家主要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目前公司业务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线上主要是麦网和邮购目录业务,线下是麦网的实体店。由于是“中国B2C第一股”,当时麦考林上市备受瞩目。
然而,好景不长。仅在一个月后,麦考林就摔了一个大跟头。
“第一股”的“第一摔”
2010年11月30日,麦考林发布了第三季度财报。这份财报显示,麦考林第三季度的总营业收入为5530万美元,同比增长36%;毛利率为39.7%,同比下滑43.7%;但其第三季度销售货品的成本却增长45.5%。
就在财报发布后的第二天,麦考林的股价开始暴跌,当天即跌破了发行价,此后更曾跌至6.45美元。截至12月27日,除了在17日股价出现小幅度反弹,一度上探到7.60美元,麦考林的股价一直在7美元左右浮动。
业界普遍分析认为,这份第三季度财报成为麦考林股价大跌的直接诱因。有股东注意到,虽然麦考林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246.4%,但这些增长几乎都来自于利息折旧费用。假如没有该部分做补偿,麦考林第三季度亏损可能在每股3.50至4.00美元。同时,其三季度毛利率同比下滑近400个基点,销售及行政管理费用同比增长20.4%,运营费用增长19.8%。此外,麦考林线下业务发展遭遇瓶颈,也使得不少投资者认为未达预期。
中国企业海外发展中心主任、华兴泰达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孙飞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股票的市盈率主要体现在利润和企业的成长性上,这是上市的两大核心指标。“财报显示收入增长了,而毛利率同比下滑,这就比较要命。”孙飞认为,“如果不但没有成长,反而下滑,必然反映股价暴跌。”
这份财报也让美国的证券律师嗅到了其中的不妥。自12月4日起,麦考林一周内遭遇5家美国律所提起集体诉讼,认为其在IPO中披露的信息有误,违反了美国《1933年证券法》。
12月4日,美国Kahn Swick
麦考林是一家主要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目前公司业务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线上主要是麦网和邮购目录业务,线下是麦网的实体店。由于是“中国B2C第一股”,当时麦考林上市备受瞩目。
然而,好景不长。仅在一个月后,麦考林就摔了一个大跟头。
“第一股”的“第一摔”
2010年11月30日,麦考林发布了第三季度财报。这份财报显示,麦考林第三季度的总营业收入为5530万美元,同比增长36%;毛利率为39.7%,同比下滑43.7%;但其第三季度销售货品的成本却增长45.5%。
就在财报发布后的第二天,麦考林的股价开始暴跌,当天即跌破了发行价,此后更曾跌至6.45美元。截至12月27日,除了在17日股价出现小幅度反弹,一度上探到7.60美元,麦考林的股价一直在7美元左右浮动。
业界普遍分析认为,这份第三季度财报成为麦考林股价大跌的直接诱因。有股东注意到,虽然麦考林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246.4%,但这些增长几乎都来自于利息折旧费用。假如没有该部分做补偿,麦考林第三季度亏损可能在每股3.50至4.00美元。同时,其三季度毛利率同比下滑近400个基点,销售及行政管理费用同比增长20.4%,运营费用增长19.8%。此外,麦考林线下业务发展遭遇瓶颈,也使得不少投资者认为未达预期。
中国企业海外发展中心主任、华兴泰达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孙飞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股票的市盈率主要体现在利润和企业的成长性上,这是上市的两大核心指标。“财报显示收入增长了,而毛利率同比下滑,这就比较要命。”孙飞认为,“如果不但没有成长,反而下滑,必然反映股价暴跌。”
这份财报也让美国的证券律师嗅到了其中的不妥。自12月4日起,麦考林一周内遭遇5家美国律所提起集体诉讼,认为其在IPO中披露的信息有误,违反了美国《1933年证券法》。
12月4日,美国Kahn Sw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