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集大成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h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美能达(Minolta)由于经受不住数字时代的考验而退出了“江湖”,可在胶片年代,美能达由于推出过XD7、X700、X300、α7000、α9000等经典相机,而成为摄影人心目中一个响当当的相机品牌,SR-1则是美能达135单反相机的早期经典之作。
  1959年,Chiyoda Kogaku(日本千代田光学公司即后来的美能达公司)推出了美能达SR-1型照相机。该相机的第二版创新地使用了“快门同步、跳跃式自动收放光圈”机构,该机构革新了普拉提卡FX2型的非快门同步顶针式光圈自动收放设计。
  相比于普拉提卡FX2型,美能达SR-1优点是:1. 与快门联动,使用慢速快门也不用持续按住快门释放按钮,不用担心快门尚未关闭、光圈已经开放致使曝光过度和拍摄失败,即使手指按下快门释放按钮后立即抬起,其光圈也不会开放,因为光圈与快门联动,所以直至快门完全关闭后光圈才会弹开,这样大大增强了摄影的便利性;2. 此相机光圈的收放动作为横向运动的拨杆联动结构,克服了顶针式光圈自动收放机构长时期使用后光圈收缩精度下降、甚至不能收缩的缺陷,增加了相机工作的可靠性。该相机是集“康泰时S型的五棱镜、Asahiflex ⅡB型(宾得)的快门同步即时自动返回式反光镜、改进后的普拉提卡FX2型的自动收放光圈结构”于一身的全机械经典相机,达到了当时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制造技术的新高峰。
  面对后背俯视相机,机身顶部自右向左分别为:1. 中间带快门线插孔的快门释放按钮,其下部为卷片上弦扳把儿,卷片上弦可一次完成;2. 快门调节盘,调节范围:B门、1-1/500秒,在30-60之间为“X”1/45秒闪光同步快门,快门值以该盘中央左侧约9点钟处一黑色直线为基准,快门旋钮可大于360度,任意顺时针、逆时针转动调节;3. 屋脊式五棱镜;4. 黑色圆形带放大镜的胶片计数窗,透过计数窗下是累加式进数的计数盘,以计数盘上方一红色三角为基准,该计数盘采用了类似钟表的撑牙、棘轮结构,通过后盖关闭后压住撑牙顶针,使棘轮只进不退,每上弦卷片一次,推进一格,后盖开启时,撑牙顶针解除压迫,撑牙松开,棘轮反转,计数自动弹回归“0”(以后生产的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也普遍借鉴此项设计);5. 在计数窗下方是红色焦平面位置的记号;6. 最左边是倒片旋钮兼后盖开启钮,其中间有一可翻开的倒片摇把儿,摇把杆边缘有一圆形握持圈,便于手指握持,以加快倒片的速度,拔起此钮可打开相机后盖,一钮两用,减少了机件的数量,此设计也为以后大多数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所沿用。
  机背的最上方为一直径16mm的圆形接目镜。这一设计的好处是:卸下接目镜可容易地安装闪光灯或附件插座架,也可替换不同曲光度的接目镜片,给近视或远视摄影者带来方便。
  面对相机前脸,中间是三爪插刀式镜头安装孔。此孔往里下部有一与快门联动且横向运动的镜头光圈收放拨杆,该拨杆无论上弦卷片与否,均在最右侧。当快门释放时,反光镜上翻,此杆向左运动,直至快门关闭,反光镜下落,此杆弹回原位。装上镜头时,与镜头上的光圈拨杆耦合,光圈自动弹性收放,使取景拍摄更加随意。此拨杆往里,上方是与胶片面积等大的反光镜,结构并无新意。再往上是相机铭牌,小写英文字母“minolta”。 照相机正前方的左肩部有相机型号“SR-1”标识,清晰易辨。其下方是自拍延时拨杆,需使用时,逆时针方向往下拨动,此时露出一圆形自拍机释放按钮,往右推动即可释放自拍机。
  与该相机配套的镜头为带景深预览拨杆的“Minolta Auto Rokkor-PF 1:2 f=55mm”镜头。镜头镀膜呈淡绿色,光圈叶片由8片组成,结构较为经典。镜头背面边缘是景深预览拨杆,当镜头装上机身时,光圈全开,如需预测所选光圈的景深,按下此杆,光圈收缩至预选的大小,可观察实际景深。
  美能达镜头SR-1型第二版的推出,揉合了当时最先进的光学和机械制造技术,其巧妙的设计,使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性能更加完善,使用更加方便,在照相机发展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多种器材的选择。其机械化的大生产、化学皮革的包裹,为增加产量降低成本以及为摄影的普及做出了很大贡献,推动了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普及。
  1.机背的最上方为一直径16mm的圆形接目镜。这一设计的好处是:卸下接目镜可容易地安装闪光灯或附件插座架,也可替换不同屈光度的接目镜片。
  2.相机采用布帘快门,使用起来相对金属快门更加轻柔。
  3.自下向上分别为:快门释放按钮、卷片上弦扳把、快门调节盘、屋脊式五棱镜、黑色圆形带放大镜的胶片计数窗、红色焦平面位置的记号、倒片旋钮兼后盖开启钮。
  4.相机采用三爪插刀式镜头安装接口,接口往里下部有一与快门联动且横向运动的镜头光圈收放拨杆。
  5.相机前侧右下方是自拍延时拨杆。需使用时,逆时针方向往下拨动,此时露出一圆形自拍机释放按钮,往右推动即可释放自拍机。
其他文献
时间:8.31— 9.30 地点:上海/C14画廊  付羽的作品注重传统摄影的表现张力,他对摄影本体语言研究与实践近年来颇受关注。本次展览展出了他的新作,展览题目来源于该展策展人姜纬的评论:“初看付羽的这些摄影作品,也许有黄景仁《春日和容甫》 中:‘绚烂亦云极,但觉意萧森’的感受……他的作品,产生于朴实的时间和粗砺的空间,他相信摄影的根本力量依然在于直指人心。”
期刊
“用语言来描述针孔图像的神秘感很难,但把心灵、深度、向往、永恒和特殊感觉注入到视觉现实表现中,人们可能在一个梦幻的国度看得到。”  —引自埃里克 · 雷纳《针孔摄影》一书  在手机摄影盛行的今日,我们越来越习惯于即拍即看,摄影的未知与不确定性已经很稀有了。如果,没有镜头,没有测光,没有取景器,没有快门,更别提Led显示屏与回放,这样还能摄影吗?可以的,那就是基于小孔成像原理的针孔摄影。对于已经流传
期刊
在相互守望的同时串联起个性特征下的不同的纪实摄影感悟。学术上的平等,展出形式上的匠心独运,使这两个影展显得轻松、务实、融洽,观众们游走于影像对话者之间,比较着双方的特点、个性、差异,评说着各自的长长短短,无意间自己也融入到作者及策展人所追求的学术氛围中,各得其所。  3月5日和6月3日下午,向来不大讲究衣着的王文澜与贺延光不约而同穿得整整齐齐,都是早早来到中国摄影展览馆,再次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待展的
期刊
中:你好埃里克,你在大学是科学学士,具体是什么专业?  埃:我在艺术学院的专业是工业设计,在我们那个年代,只有那些学油画之类的纯艺术才会有艺术类文凭,其他的都归到科学学位下面。  中:你们怎么看待多年来针孔摄影家的这些作品?  埃:1984年,我创办了《针孔资源》这个杂志,那时候我和南希还没有在一起,1988年我们相识,后来就共同经营杂志,多年来陆续收到世界各地寄来的针孔摄影作品。因为一直以来都没
期刊
CP+2013在日本横滨隆重开幕了,本刊记者也随“尼康中国媒体参观团”如期而至,并在开幕当天探访了尼康展台。  今年恰逢尼康尼克尔(Nikkor)镜头诞生80周年的历史纪念,80年来,尼康一直践行着对品质及制作最高的承诺,终于形成了今天摄影人所熟知的尼康尼克尔镜头群。  1960年,尼康就设计并生产出非球面镜头;1972年率先将尼康超低色散(ED)镜片使用在长焦距镜头上……进入数字时代后,尼康又将
期刊
摄影从早期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法到后来的胶片再到数码,摄影的每一次进步都是朝着清晰影像再现以及摄影器材的小型化便携性迈进。如今,手机普遍带有摄影、摄像功能,虽然还没有单反相机强大,但足够满足日常拍摄的个性化表达。  小屏时代  摄影作为视觉表达的形式,早期多以大尺寸纸质照片作为媒介传播,而到了数码相机时代,大家便习惯于在电脑上欣赏自己的作品,并在论坛里分享影像。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小屏移动终端来临,
期刊
徕卡T是徕卡第一款紧凑系统相机(即“无反”或“微单”,TIPA称为“紧凑系统相机”,缩写为CSC)。虽然它只有1630万有效像素,也并非全画幅,但是凭借“Laica”的品牌号召力,这款相机还是吸引了许多发烧友的关注。  徕卡T参数  有效像素:1630万  感光元件尺寸:23.6×15.7mm  快门范围:30-1/4000秒  感光度范围:ISO 100-12500  自动调焦系统:对比度检测 
期刊
T:您两次获得了世界新闻摄影奖(WPP World Press Photo Prize),这个奖项在中国是非常出名和有影响力的,所以人们会(误)认为您的作品就是新闻摄影作品。而您并不是一个新闻摄影师,请先解释一下您是怎样工作以及如何和通讯社合作的?  B:是这样的,我职业生涯的最开始是给杂志做一些新闻摄影的工作,直到90年代末期我才可以更多地专注于完成一些个人项目。就是说在90年代末稍早一些时候,
期刊
一向特立独行的适马在上一代dpM相机中采用的X3传感器在用户中的评价可谓极端,喜欢者狂热称赞它独特的成像质感、细节和颜色,而反对者则对于相机的高感降噪、续航能力等短板进行批驳,而新出的dp2 Quattro比上一代有何改进呢?  简约的设计  刚拿到这台相机的时候,相机的另类外形就让人很好奇,它的操控比“正常”相机好多少?以及这块众多网友期待的“中画幅画质”传感器有多厉害?在深度体验之前,先来看看
期刊
尼康1 V3相机是前不久尼康公司推出的新型1英寸感光元件微型可换镜头相机。与此前推出的V2与V1相比,在综合调焦与高速连拍能力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配合其轻巧的外形体积与堪比单反的总体功能,其综合应用拍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更加单反  324克的机身重量,让V3携带起来非常轻便,摄影者完全可将其挂上镜头放置在小型摄影腰包或公文袋内随身携带,在拍摄时得以更为迅捷的掏出拍摄。当然,由于机身最厚处不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