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物理课的实验导入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ooo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实验导入”指的是运用实验导入新课。它是课堂实验教学的开端,与一切有目的的行为一样,良好的开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验导入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者和新的学习课题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发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具有课题意识,明确学习目的,动员必要的已有经验和认识,运用学会的学习方法。实验导入是物理课堂导入的最主要的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方法 ,现举例说明,与同行讨论。
  一、惊奇现象导入法
  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新课。例:大气压强-覆杯实验导入。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從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黑箱导入法
  所谓“黑箱”是指内部结构和机制不清楚的系统,可以通过输入某种信息,从获得的输出信息中推断该系统的可能结构模式和机制。这种研究方法就称之为“黑箱方法”利用它创造的神秘感可以唤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和积极思维,同时可以使学生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
  三、配合故事导入法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充满着许许多多妙趣横生的故事和传说,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选用一些故事片断,并做一些模拟演示,就会创设出非常活跃的学习情境。例:大气压强-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导入。这儿有两个橡皮半球,用力将它们挤压而合在一起,请两个力气大的同学上来,看他们能不能把两个半球拉开?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有拉开,这是为什么?其实,早在十七世纪的时候,德国马德堡市长、科学家格里克就当众做了一个精彩的实验。他所用的黄铜半球直径约20厘米,抽气以后两边共用了十六匹马才把两个半球拉开。这就是轰动世界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刚才的实验,我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拉开(演示)。谁知道我是怎样把它拉开的?——放气(学生笑了)。为什么抽气以后就拉不开呢?(板画)。球的周围有什么?空气。显然是空气对球施加了压力。这些实验生动地告诉我们,大气存在压强。
  四、解决实际问题和实验竞赛导入法
  创设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或者以双方竞赛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往往也能产生很好的效果。例:两力的合成-拉健身弹簧导入。黑板前挂了一只健身拉力器,请一位同学上来拉弹簧的下端把手,要求拉到黑板上划线的位置(请一位力气小的女同学,没能拉到位)。这位同学费了很大的力气,但没能完成任务。谁能来帮她一把?(实验:两位小同学共同用力把弹簧拉到了线下)。哪位同学能独立地把弹簧拉到线下?(上来一位同学完成)。这位同学的力气不小,一个人就顶上了两个小同学的力气。换句话说,把弹簧拉到线下,他所施的力与两个小同学共同施力的效果相同。当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时,物理学上就把这个力叫做另两个力的合力。由于实际问题中一个物体往往受多个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用一个力来代替几个力,就会使问题得到简化,因此求合力是很有意义的。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种最简单的情况——求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力。
  五、实验复习导入法
  利用实验复习,既可以创造一种直观的环境,又可以较好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例:阿基米德原理-复习浮力实验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浮力的概念。请问,我们是怎样证明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取出实验装置,回忆实验过程)。当我们把重物从空气中像电视慢动作一样地逐步放入水中,想一想,物体受到的浮力是怎样变化的?由此猜想一下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演示、观察、回答: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加)。按照你们的说法,也就是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深度有关,是吗?请再看一遍演示。当物体浸没水中后,浮力就不再改变,显然不能认为浮力与深度有关。那么,在上述的实验中,除了深度改变外,还有什么因素在改变呢?物体浸入水下的部分在改变。未浸入时浮力为零,随着浸入的部分变大,浮力也就变大;完全浸没以后,浸入的部分不再改变,浮力的大小也就不变。
  实验导入的类型很多,同一个课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导入方法。选择的依据主要是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一般在学习单元开始时或课题比较平直,可以考虑选择趣味性较强的演示法和故事法;如果学生存在着较顽固的错误概念,就需要选择能激起强烈思维冲突的方法;如果课题与前面所学知识的联系性较强,而学生的准备知识又不足,则选择复习导入的方法;应用性较强的课题,多引用联系实际的方法;对年龄较小的学生,可多用竞赛的方法。
  实验导入的基本结构大体是:创设实验情境——激发思维冲突——明确学习目标——铺设达标阶梯。
  (1)在导入阶段创设实验情境,提供新颖、奇特、惊险、多变的现象,配合教师生动的语言、抑扬顿错的语调及运用其它对比鲜明的教学媒体,能够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但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所创设的实验情境的内容和教师的引导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增强趣味性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选择趣味性强的实验;二是巧妙设计实验教学程序,运用语言的艺术魅力,激其情又引其疑。
  (2)激发认知冲突,这是保持学生有意注意、激励学习动机最有效的途径。当新奇生动的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好奇的心理驱使他们积极地思索,但不一定能趋向于教学的目标,也不一定会产生剧烈的认知冲突。需要教师精心地引导和组织,及时地抓住学生闪现出来的认知矛盾,掀起思维冲突的狂澜,使学生产生渴望解决问题,又感到仅用自己现有的知识无法解决问题的心理矛盾。这可以说是决定导入阶段成败最关键的一环,特别是那些学生存在頑固的前科学概念的课题。
  (3)明确目的,建立联系,这是导入定向的重要环节。在激起思维冲突以后,应当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当然,这些导入的环节,并不是死板的模式,可以灵活多变地加以应用。在许多情况下,导入结构并非都是截然分开的四段。而且不同的整体课堂结构,要求有不同的导入结构。在导入阶段,可以有侧重地完成某一、二项任务,而其它的任务放在展开的阶段完成。
  一般来说,优秀的课堂实验导入方案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创设情境和谐,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②课题意识明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③衔接自然,能调动学生知识、方法上的准备;④实验与语言的配合密切,能引导观察和积极思考;⑤导入时间掌握得当,紧凑。
  以上是笔者对于物理课堂实验导入设计的一鳞半爪的认识,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在此抛砖引玉,与同行共议。
其他文献
摘 要:高中化学知识深入增加,如果我们再沿袭理论说教的课堂模式,肯定不能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也无法及时在有限的課堂时间内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整合契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手段。本文站在一线教学的高度对怎样以巧妙手段提升化学课堂效率进行例析。  关键词:高中化学;兴趣;导案;反馈;专题  化学在高中阶段也逐渐加深,其理论知识和实验探索度都有所提升
摘 要:在发展学校体育活动中,经常碰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许多学生缺乏参加体育锻练的积极性。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对体育活动缺乏兴趣。开展学校体育活动,虽然不能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而需要提高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的认识,但是,不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很难把学校体育活动持久地开展起来。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
摘 要:当下,许多教师因为感受到了班主任工作的苦与累,所以再也不愿当班主任。难道当班主任就真的没有一点幸福感吗?非也,只要我们在工作中付出耐心与激情,走进学生心灵,危险面前勇于担当,科学管理,构建和谐班集体,那么我们在成就自己的同时定会收获满满的幸福。  关键词:幸福;教育;学生;班主任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教育是一项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教育对象是人,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感
应用模糊相似优先比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研究李园害虫与其主要天敌种群数量的相互关系。模糊相似优先比方法分析显示,小绿叶蝉的主要天敌是肖蛸蛛,其次是三突花蟹蛛;桃蚜的主
摘 要:培养中职生良好行为习惯,有助于其身心健康的成长、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以及人生的发展,因此对中职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意义重大。本文根据广东黄埔卫生职业技术学校的实际情况,浅谈该校开展德能教育中的观念教育、弟子规教育、礼仪教育、自我管理教育对中职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作用。  关键词:德能教育;行为习惯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认为,良好的习惯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