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 “教改”面临大转弯

来源 :董事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su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的确是到了国家应该出来坚决地做点什么的时候了,只有这样,才能表明中国并不是将“教育产业化”作为国策的愚蠢国家
  
  在教育部8月29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向媒体表示,“十一五”期间,农村义务教育将全部免费,政府应该是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中的主要投入单位,教育绝不能“市场化”。张保庆说:“教育和市场经济什么关系?教育部的提法是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为市场经济服务。从来没有讲教育要按市场经济办。如果教育按市场经济办,那教育就毁掉了。”教育部副部长的这一表态,代表了教育部的态度,即教育部方面从未提出过 “教育产业化”,那么又是谁在鼓吹“教育产业化”来愚弄民众呢?
  
  “教育产业化”可以休矣
  
  中国的教育收费很高,但财政的教育经费投入极少,教育就这样搞下去,中国是没有希望的
  
  孩子的教育问题,在世界大多数国家里,都事关民族的未来,没有哪个国家敢于掉以轻心。任何有一定发展程度、一定文明程度的国家,都没有将“国民教育”交给市场去处理的。所以,“教育产业化”是中华民族的特产,完全是“中国特色”的。当一些所谓权威经济学家大侃“教育产业化”、“教育产业化的十大问题”之类的话题时,我们大家都还糊涂着呢,还以为全世界都是这么胡来呢。后来,看了国外的材料,才发现中国的所谓“知名学者”们又在愚弄民众了。
  有时候,人们实在不能明白这些知名学者们的心思。他们到底要干什么?到底要把中国带向何方?是不是中国的穷人都活不下去了,中国的穷孩子都不能上学了,学者们才能倍感快意?
  “教育产业化”的口号,在中国公然吆喝了许多年,没有受到抵制。因为教育界的那些“人士”不抵制,反而陶醉在其中,并大肆捞取,这正是他们想做的事情;国家也不说话,纵容歹毒的“少数人”在教育界通过“教育产业化”先富起来;穷苦百姓则无法抵制,他们说话没有声音,若是请愿不会被批准,而他们如果不交学费,孩子就会被赶出学校。许多农村的学校里,即使孩子能够上学,但为了“教育产业化”,为了给学校挣钱,许多稚嫩的小学生还要经常干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我想不出,世界上什么地方的小学,会像中国一些小学那样黑暗。
  目前,除了战乱和非常落后的国家,哪个国家会向“义务教育期间”的中小学生收学费?哪个国家的中小学学费会像中国收的这么多?恐怕是没有了。而中国,所以敢向中小学生大收学费,敢于对“义务教育”几个字视若不见,就是因为中国的学者们发明了“教育产业化”这个邪恶的口号和理论!
  教育在中国已经成为暴利行业。前些日子,报纸上经常有关于中国“十大暴利行业”的报道,不同的报道列举的行业有些参差,但教育行业总是跑不掉的,而且总是被列为仅次于房地产、 排在第二位的暴利行业。中国的教育家和教育界真是可耻!这令人想起一则描绘特别能收钱部门的“顺口溜”:“公检法,国地税,人民教师,黑社会。”若是这样,“人民教师”还有什么脸面立于天地之间?
  尽管对学生收费很高,但中国的教育经费投入却极少,在全世界也属于少得可怜的一种。当国内有人胡说中国是“举国兴教育,全民掏腰包”时,《参考消息》上就有人指出,中国是用占世界1%的教育经费,来对付占世界25%的学生。显然,教育就这样搞下去,中国是没有希望的。但想一想,遥远的中国“未来”,到底有谁会来真正关心吗?没有。中国几乎上上下下的干部们都只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家属和亲友。至于民族的未来,祖国的未来,没有人会真正“放不下心、睡不着觉”。
  
  教育令中国蒙羞
  
  目前对农民来讲,据说最痛苦的事情,就是孩子告诉他“我考上大学了”,农村最穷的人家,就是有孩子考上了大学的人家
  
  现在看来,义务教育是越大讲越糟,现在一面讲义务教育,同时又好像就是为要取消“义务”这两个字,所以学费特别高。文革前没有讲义务教育,却只是小学学费2.5元,中学学费5元,大学没有学费。中国的任何中学生,只要能考上大学,也就有了公费医疗、城市户口、国家负责分配工作。农村的孩子,只要成绩好,考上大学,家里可以不用负担一分钱。可现在,据教育部说,平均一个大学生每年的花费高达14914元,这大约是5个农民全部的年收入!
  有人曾气愤地对我讲:如果国家没本事办大学,没有能力给大学生们以“普惠的助学金”,如果你没有能力让大学生们得到工作,就不要再自吹了,也不用再办什么教育了!与其让教育单位都变成疯狂收钱、少数人贪污发财的黑窝,还不如废掉它算了,人民还少受一点罪。当然,这是激愤之言,但是积怨却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
  “文革”前,国家那么穷,家长们也那么穷,大学却根本没有什么贫困生问题。助学金是普惠的,最低的助学金也有15.5元。因为当时周恩来说,我们的大学生要吃好一些,所以大概是1963年后,大学伙食标准就由12.5元涨到15.5元,每天都有肉、蛋。现在说起来,国家的经济水平已经比上世纪60年代不知高到哪儿去了,但是居然就在大学里,相当普遍地发生了“特困生问题”。这是国家的耻辱。
  目前对农民来讲,据说最痛苦的事情,就是孩子告诉他“我考上大学了”。农村最穷的人家,就是有孩子考上了大学的人家。这简直是古今中外的奇闻!去年的一个报道说,有一个贫穷的农民,面对考上大学的女儿,默默无语,借不到钱,完全失了神,竟然痛苦地自杀了。天下还有比这更惨的家长吗!
  据调查,现在农村只有10%的大学生的家长不用借钱,绝大多数农村家庭为此而借债、奔忙、倾家荡产,痛苦不堪。而不少学校里那些披着教育家的“皮”的吸血鬼们,向学生们收钱则是穷凶极恶,毫不手软。诚然,也有些大学提出一些措施,力图让穷孩子能够上学,但只有国家彻底改变目前的“助学”政策,变对少数人“奖学”为对多数人“助学”,问题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
  关于贫困生的“助学贷款”,是国家拿出的一个招数。舆论都说是好主意,好像这下子穷学生有救了。但其实这不是帮助,这是给学生套上枷锁,原因就是目前的失业状况和低工资。目前我国的“年度就业岗位缺口”达1200万。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动辄以数十万乃至百万计。在某种意义上,中国仍然是一个“毕业即失业”的社会。而且再说,即使找到工作了,又能挣几个钱呢?中国至今仍在实行没有道理的“低工资制度”,劳动力价格远远低于其价值。又要还债,又要还贷,他们一辈子的痛苦没完没了。我实在不明白,我们的教育事业到底是在进步,还是在大步倒退?
  笔者认为,中国不应当采用发达国家的“助学贷款”办法,那样会扼杀人才。中国总是说自己有“特殊国情”,为什么这时又不说了?不难明白,大学生毕业后还贷,往往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找不到工作,或者工资只有一千块左右,还不起,怎么办?据说江苏大学已找到一个好办法:就是在网上公布这些欠贷学生的名单,让全社会都来耻笑他们,知道他们是“没有诚信”的人,让他们一辈子别想过好。我不知道,这还是人出的主意吗?这还是教育家的嘴脸吗?
  教育部官员尽管否认了“教育产业化”的提法,这自然是好事情。但当年鼓吹“教育产业化”分外卖力的著名学者们,那些仍在教育产业化、市场化中疯狂“创利”、“得利”的一群所谓教育家们,还有大量混迹于“扩招”、“办学”的骗子们,现在对这个“理论问题”却噤若寒蝉。当然,他们许多人仍然在发“学难”财,仍在疯狂收取“高额学费”,只是不再吆喝“教育产业化”这几个字了。
  的确是到了国家应该出来坚决地做点什么的时候了,只有这样才能表明中国并不是将“教育产业化”作为国策的愚蠢国家。
  
  (作者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
其他文献
“信”与“不信”由自己    “信”字可以拆解为“人言”以区别于“鬼话”。董事们拥有企业产权,说出话来一言九鼎,令人买账。遗憾的是,有些令人“买账”的话却类似“鬼话”。  中国人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怕鬼!畏惧鬼话是因为深信有鬼怪存在,慢慢地,你会将你所厌恶的人或事想象为一种个人无法抵御的吞噬力量,犹如“魔幻”。人们并不畏惧鬼话,只是说那鬼话的人具有掌控你命运的魔力!董事们往往设法使他们的听众产生
期刊
你幸福吗?    如果这是一次不计采访对象的街访,想必答案只有两个:我很幸福,或者我不幸福    如果这是一次专门针对企业界成功人士的问卷调查,人们会十分笃定地替企业家们回答:当然幸福!  事实果真如此吗?  有一位企业家曾经画了一幅自画像:蹲着马步,穿着一条破裤子,长着三头六臂,每个头上都顶着一摞盘子,几只手上分别拿着酒杯、令旗、匕首、盾牌等物品。这幅画像上哪里能看出幸福的影子?分明只有压力、愁
期刊
更多的财富,更多的消费,伴随着的却是更大的压力和更少的幸福——这是中国社会正在迅速蔓延的一种精神疾患。  我们无法用“科学”的方法来定量测度幸福的增减,但幸福感的日益萎缩应该是今天中国人普遍感受到的一个经验事实。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财富狂欢之后,中国社会几乎在刹那间就跌入了一种集体抑郁。于是,由财富而生的压力、过劳、焦虑,乃至恐惧都齐齐翩翩而至。撇开现代性所必然带来的精神问题,我们可以将今天中国社会
期刊
资料:目前,中搜原最大股东慧聪减持30%,尚余18.44%,由中搜管理层控制的宇联投资所占股份上升为27.46%,成为中搜最大的单一股东。富达、IDG和联想投资三家风投共占有46.57%的股份(分别为14.27%、21.53%、10.77%)。    你每天都上网,上网做什么?新闻、邮件、聊天、BBS,还有搜索。搜索目前是互联网最大的热点——Google市值超过Yahoo,百度市值超过新浪,而我要
期刊
8月,张朝阳花400万美元增持28万股搜狐股票。从累积数据来看,张朝阳已经拥有搜狐27.3%的股份,成为最大的个人股东。  看到这条新闻的人并不多,因为近来IT重量级新闻太多了。8月5日,百度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首日暴涨354%,破了纳斯达克5年来的纪录。除去7名百度高管之外,还有数名老员工身价过亿;8月17日,Yahoo向美国证监会(SEC)提交文件,以10亿美元收购阿里巴巴40%股份,又一次引
期刊
洗“壳”、债务转让、司法拍卖、司法裁决、套现……在一系列精心设计、让人眼花缭乱的动作后,昆仑琨没有付出任何实际代价,却成为ST京西的第一大股东  委屈,不情愿,无可奈何……对于即将到手的北京京西风光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000802,下称“ST京西”)第一大股东之位,北京昆仑琨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昆仑琨”)似乎正在这些情绪的交织中倍受煎熬。在2005年11月15日公布的收购报告书中,这家名不见经传
期刊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国排名第一的搜索引擎公司——百度公司的名字取自辛弃疾的千古名篇《青玉案·元夕》。从千年前的寻爱之旅到21世纪的搜索成功之路,百度仅仅走了不到5年的时间。  2005年8月4日(北京时间),百度以每股27美元的发行价登陆美国纳斯达克,但开盘后股价即刻攀升到66美元,并一度飙升至154美元,当日收盘价为122.54美元,涨幅达354%。根据美国著名金
期刊
Think在联想仍然显得“特立独行”,而托起联想的明天却始终是它不变的使命    2005年的夏天,联想国际的促销活动一浪高过一浪,以“指纹识别捍卫数据安全·无线宽带网络随身而动”为主题的Think系列产品夏季促销活动,正在全国25座城市如火如荼地展开。虽然自2005年5月1日起,IBM的ThinkPad和ThinkCentre已正式开始了在联想家族的新生活,但是联想国际在暑期的促销活动中选择了特
期刊
1993年上海早春的一天,温暖的阳光略略驱走了些寒意。上午9时,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总经理方宏一如既往地走进办公室,坐定后,提笔签下了他此生的最后一份公司文件。后面再发生的一幕是他的同事们永远都不愿回首的记忆:方宏面若镇定地推开办公室窗户,在同事们的惊呼中纵身一跃从五楼翩然而下,把所有的世事都留在了身后……  时空斗转。2005年新年钟声敲响不过几个小时,山西运城鑫龙稀土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恩
期刊
利己还是利他?自由还是约束?贪婪是贬义词吗?经济领域是否值得推崇社会责任?什么是“不完全市场”?如何运用政治对经济的影响?收入分配的奥妙在哪里?如何对治因为“稀缺”所造成的社会冲突?等等这类与诸位董事十分相干的问题能够在《市场经济读本》中找到。  “市场经济读本”有两种:一是市场经济本身,它过于感性化和实践性,以至于人们必须经过市场经济的一段磨难、付出代价之后才能读懂它。另一种则是《市场经济读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