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胀,我国经济面临的现实威胁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XTTK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滞胀,作为西方国家的经济顽症,虽然没有充足的理由说已在我国大地蔓延,但却完全可以认为,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我国面临的头等经济难题。在这种背景之下,认真研究我国经济滞胀之形成特点、产生途径、预防措施,做到未雨绸缪,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在研究我国经济滞胀之前,我们不妨先简单地看一下西方国家经济滞胀的运行轨迹。 70年代,尤其是1974—1975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各国在同一时间内出现了既有经济停滞或衰退和高失业率、又有高通货膨胀率或高物价上涨水平的经济并发
其他文献
<正>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作为表情达意的基本媒介,语言的构成形式在诗歌创作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一大主流的诗歌,其语言形式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孽生与演变,并逐渐形成诗、词、曲、赋等丰富多彩的体裁形式,从而极大地充实了中国诗歌的艺术内涵。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史·序》中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这就精辟地道出了中国诗歌(文学)体裁发展嬗递的基本过程。在此过程中,从诗歌语言形式的
<正>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我国从海外引进了大量外资企业,对我国经济建设起了很大地推动作用、同时我国的企业家也打入了不少国家,在国外办了不少企业。截至1991年底我国经批准在境外进行投资的企业共有1683家,投资总额为33.5亿美元(包括外方)。我国发展对外投资,开办海外企业始于1979年。13年来,海外企业投资地区遍及五大洲的106个国家和地区,投资企业涉及资源开发,贸易、工程承包、机电加工运输、保险、医疗、餐馆等多种行业。我国海外企业有两个特点:一是与外国合资、合营的多,独资的
<正> 田园隐栖经验有二种:其一是直接经验,如陶潜、王维,从身在田园中做深入体味得来;其二是“虚化”了的经验。这种经验可以是从第一种经验来,但已是记忆、印象,甚至是从他人作品中得来,是想象,理想的成分多。如韦应物、白居易的将衙门当田园便是。他们固然也有田园隐栖的实际经验,但更多的是在想象之中将周围环境理想化,或“改造”成田园也似的环境,经验已被虚化。他们在这种虚化了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不是田园诗的田园诗”的创作,“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方士庶语)。本文试图探索的就是人的精神面貌在这一创构
<正> “人就是人的世界”,当马克思说这句话时,意味着一种以人的尺度审视人周围世界的崭新的世界观的确立。王永昌同志的《走向人的世界》(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年8月版)一书,以马克思所昭示的人的实践创造活动的本质为指导线索,探讨了现实的人和现实世界的内在统一性这一最富有哲学魅力的跨时代课题。
<正> 勤劳的中国人民,不仅创造了悠久的历史,还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古人父子(女)躬进文坛,不止一人,但较有成就者又有多少呢? 班彪、班固父子,均是东汉著名作家,父彪著《史传后记》,子有名著《汉书》。 蔡邕、蔡琰父女,父为东汉东汉末年文学家,女为三国建安时著名诗人。 曹操、曹歪、曹植,父子“三曹”是形成建安风骨的主将,父操为三国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改造文章的祖师”。 萧衍、萧纲,父衍为“竟陵八友”之一,子为宫体
<正> 一、评精神文化决定论。有的论者认为:“只有物质层面、科技层面的现代化,没有精神层面,文化深层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腾飞只是一句空话”。这是一种精神文化决定论的观点。在物质层面没有现代化之前,精神层面是难于超前实现现代化的。而物质层面的落后,主要原因也不在于社会意识落后,而是体制的落后。体制则是由法律、规章制度确定下来的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范式、价值取向、思想作风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属社会存在范畴的一部分。
<正> 《人文杂志》1989年第3期发表了何包钢同志的《中国权力观的转变与政治民主化》一文(以下简称《权力观》),对我国当前社会的权力观念现状、权力观念的转变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以及权力观念体系转变的方向、机制及其艰巨性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读后受益非浅。但是,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一些论点,笔者又难以苟同,特写此文与何包钢同志商讨,以期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正】 在两《唐书》及《全唐文》等文献中常见唐代散职“检校”官名,所有唐史论著对此未执异议。然笔者在此录唐代墓志拓片文字的过程中,发现所谓“检校”之名,除一二方面外
<正>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就是自觉地、有意识地从事对象性活动的社会的人。人和自然首先是实践的关系,即一般劳动。马克思指出:一般劳动“不是把人当作某种驯服的自然之力来驱使,而是当作主体来看待,这种主体不是单纯地在自然的、自发的形态之下,而是作为支配一切自然之力的活动出现在生产过程里面。”(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分册第250页)在这里,马克思把“主体”的劳动同单纯自然的、自发的形态之下的“驯服的自然之力”严格区分开来,二者的关系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支配与
<正> 一、无意识是人类认识和个体 认识的必经阶段 人的认识是怎样发生的?这曾是科学和哲学的难题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作了回答,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但是,有了人脑和客观存在是否会立即产生意识呢?我认为,否。从发生学意义上说,意识的产生有一个过程,它不会从客观存在一下子就变成人的意识,其间必须有个“中间环节”或“中介”。这个“中间环节”、或“中介”就是无意识。从客观存在经过无意识这个中介才能形成意识,也就是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