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地震科技文献分布特征

来源 :地震学报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_h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研究了我国自公元1900年以来,尤其是近35年以来的现代地震科技文献的基本特征.其中包括:文献增长速率、文献分散与集中规律、分枝学科文献分布以及地震事件对文献产出量影响等.笔者得到以下几点有意义的结论: 1.70年代之后,我国地震科技文献产出量每年以32%的速率增长; 2.地震学各分枝学科文献分布量和年增长量是不平衡的; 3.地震文献分布服从布拉德福(Bradford)的文献离散率,和加菲尔德(Garfield)的文献集中律; 4.地震文献量的增长,明显受到地震事件的影响.
其他文献
由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召集的第四届全国构造物理学、第二届全国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2月10—12日在北京举行。会址在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楼。来自中国科学院系统、国家地震局系统、水电部系
期刊
利用由4台DCS—302型数字磁带记录加速度地震仪组成的临时地震观测台网获得的记录,对1985年4月18日发生在云南省禄劝县的M_s6.1地震的部分余震作了精确定位.采用直接从条件方程求最小二乘解的方法处理了观测数据,并就算法的简单性和精度的评估等问题将这个方法与阻尼最小二乘法和奇异值分解法作了比较.所得出的28个余震的震中分布在洗马河、九龙河及数条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所围成的区域内.其空间分布显示
期刊
文中给出了受压剪应力作用闭合裂纹端部应力场的断裂力学解.提出了一种预制闭合裂纹的新方法.对闭合裂纹做了新的光弹性研究.分析了应力强度因子(SIF)及闭合裂纹表面摩擦力的变化.探讨了压剪闭合共线双裂纹之间奇异应力场的相互作用.用有限元法对压剪闭合裂纹SIF所做的计算说明,本文实验结果合理.最后,讨论了本文结果在震源研究中的某些应用.
期刊
在单轴压缩下,轴向应变速率由10~(-2)/s—10~(-8)/s,以及在恒定压力下辉长岩破坏样品的微观观察发现:辉长岩的破坏状况有较大的变化.显示出作用于岩石上的外力,由初始上升到岩石完全破坏的时间间隔△t的长短,它会影响着岩石内部的破坏状况.并预示出:对这一现象的深入研究,必将会增进我们对震源孕育过程的认识.
期刊
利用法国斯仑贝谢公司在我国四川油气井服务时所作的四臂井径测井曲线,分析了四川盆地中井位附近的地壳水平主应力方向.共分析了12口井的井径测量曲线,测量深度从地表下约2,000 m至4,700 m,各井的测量段从50 m左右至1,360 m不等.编制了对测量曲线采样、插值并作简单统计处理,从而获得崩落孔孔径平面投影图的计算机程序.处理结果表明,大多数孔显示了NNW-SSE或近N-S向的优势崩落方向,说
期刊
本文首先讨论了地震位错引起的参考系,即大地水准面形变问题.给出了位错引起的大地水准面高和垂线偏差的变化,以及大地水准面高随位错面倾角变化等数值结果. 在进一步考虑大地水准面形变的条件下,给出用表面视位移和重力变化资料反演位错模型参数的处理方法,以及用于确定唐山地震源参数和大地水准面高的变化的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在使用大地测量资料进行地震位错模型参数反演时,考虑大地水准面形变不仅在理论上更加严格,而
期刊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国内和邻区以及全球的震情,本刊从1989年开始,每期刊登近期3个月的全球M≥6和中国及邻近地区M≥5的地震目录。本目录由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第九研究室陈培善研究员提供。 本目录中的地震发震时刻按照国际惯例采用协调世界时(UTC);为方便中国读者,也给出北京时(BTC)。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大致的参考地区名,它仅作查阅时参考,不包含任何政治意
期刊
使用DCS-302数字磁带记录地震仪组成的临时性流动台网,得到一批寻乌震群的中、小地震近场加速度记录.经过筛选对其中23次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求得了综合断层面解,并将它与主震机制作了比较.测定了较大地震的峰值加速度及震源参数;对该震群的震源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寻乌震群的震源破裂过程主要受北西向断裂的控制.
期刊
由中国大陆板块内部地震活动与其周缘地震活动的相关性,可以确定我国大陆未来地震活动的主体和地震活动高潮时间.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用长时间、大面积的地震活动信息,对重点监测区未来地震作出时、空、强综合评判.全文分为三部分: 1.地震强度的预报.对于确定的能有效地估计未来地震强度的5项地震活动性指标,选择加权平均型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监测区未来地震的震级给出明确的结果. 2.发震地点预报.对于扫
期刊
说明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国内和邻区以及全球的震情,本刊从1989年开始,每期刊登近期3个月的全球M≥6和中国及邻近地区M≥5的地震目录。本目录由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第九研究室陈培善研究员提供。 本目录中的地震发震时刻按照国际惯例采用协调世界时(UTC);为方便中国读者,也给出北京时(BTC)。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大致的参考地区名,它仅作查阅时参考,不包含任何政治意义。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