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化的整体风貌和精神气质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zdh4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唐朝时期的中国在世界上是社会发展水平最高、国力最强盛、文化最发达的国家。唐朝的强盛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更体现在文化的繁荣昌盛上,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朝代;也是比较典型的多元文化并存的朝代。唐代文化的开放与多元发展,使其在文学、艺术、宗教等领域的发展突破了魏晋时期发展的桎梏,呈现出了与盛唐气象相匹配的文化特色。此时,唐朝实行开放的文化政策,与周边国家频繁的双向文化交流活动丰富了唐朝的文化内涵比以前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及以后的宋文化,都显示出更加朝气蓬勃的生机、独特的精神气质。
  【关键词】:唐代文化;整体风貌;精神气质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唐代文化具有多元开放的风貌和独特的精神气质。
  文化的开放与多元发展相辅相成,一个具有开放精神的社会,其文化必然兼收并蓄、构成多元,而多元的文化也往往发生于具有开放精神的社会。唐代的文化发展鲜明地体现了这样的特点,二是能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唐代由于国力强盛,人民充满民族自信心,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开放政策,以及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數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使得外来异质文化自然而然成为大唐文化的补充与滋养,使唐文化不再是传统的汉文化或中原文化,而是胡汉合一的、更加多元化的,具有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混成的新文化。
  唐代文《唐六典》载,与唐往还的“异国番邦”,盛时三百多,少的也有七十多个。时间上持续不断,周边民族往还无阻,几无限制。灿烂的中国文化,也在那个时期传到世界各地。外国的友好使者云集长安,也把他们的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 和服饰等艺术都吸引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佛教虽然在东汉初即已传人中原,但至唐代才达于鼎盛,唐时以说唱方式进行宣传佛教。 由于西域胡人 在隋唐时大量来到内地,波斯人创立的祆教也传人中原。西方基督教的一个支派——景教,也经西域传人长安。波斯人创立的摩尼教,虽然是隋以前传入中国,但到 了武则天当朝之时才兴盛起来。此外,石刻、建筑、音乐、绘画和服饰等方面也都留下了中外文化大交流的印记。唐代在吸收外域文化时常常依据自身需要选择取舍,“在唐代中外文化的汇聚过程中,组成唐王朝的各个民族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既不是因其为异己文化而排斥。也不是漫无选择地一律吸收。唐王朝根据自身社会的层序结构,各个民族也根据各自所处的不同社会环境和不同文化水平,分别对外来文化作出遴选和抉择。”
  如敦煌文化更多地来自西域,在和唐文化融合时便带上西域文化的色彩,它基本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以儒、道、汉化佛教为主的汉文化:二是当时混杂居住在敦煌和西域地区的汉、吐蕃、回鹘、退浑、于阗等民族多边交往、互相作用而产生的混合文化;三是印度、中亚、西亚等外来异质宗教与当地民族文化相汇聚而产生的“嫁 接”文化。这三部分内容分别适应各民族的不同阶层以及不同文化教养的人士之需,而又细分为上层精英到下层大众的多层次文化。例如。敦煌文书中讲唱文学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其中,既有适应大众需要、宣扬佛教教义的讲经文,又有散文韵文相间、敷衍佛法或宣扬佛教经、传故事的讲唱文,也有受讲经文、讲唱文的影响 并继承了中国杂赋传统而衍化出来的变文。可见,唐代在吸收外来文化时,是有一定选择性的吸收,外来文化不曾改变中华固有文化的 主导地位。换而言之,外来文化要为中国人所接受,就必须经历中国化的过程。 唐人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建立了富有自身特色的文化。
  唐代实行了开放的文化政策,带来了各领域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兼收并蓄。从思想领域来看,从先秦儒学开端一直到魏晋时期玄学的盛行,儒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特点。唐代儒学的特点在政治、思想领域的正统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重视词章、训诂,且更加强调经世致用,儒、释、道三教并立,在政治生活中各司其职,同时也不排斥其他学派。这样一来,尽管儒学仍然表现出主流文化的影响力,但其他思想并未被抹杀而葆有应有的地位。在宗教方面,唐代允许信 仰自由,造就了多教并行、共同发展的局面。在原有的佛教、道教之外,又相继传入了西方的袄教、景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
  在唐代文学中占据着最重要地位的唐诗也是唐代文化多元化的产物。一般认为,唐诗都是自信豪迈、大气磅礴的。其实,唐诗不像宋词那样,泾渭分明地分出了豪放派和婉约派,唐诗是多元文化的产 物,题材各异、体裁纷呈、风格多样、情感丰富,不仅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不同诗人的风格特色不同,即便是在同一诗人笔下,亦有不少风格迥异的诗篇。大唐的 繁华滋养出了最豪迈奔放的胸怀和最洒脱的诗句,大唐的灾难也激发出了最凄楚的哀叹和最严厉的批判。唐代文化的魅力不仅是自信与昂扬,不仅是恢弘与大气,更 重要的还是文化的丰富与多元。 唐代文化的开放和对异域文化的吸收,还展现出由贵族化向平民化过渡中的特色。在唐代,贵族化官僚正在从历史舞台上逐渐淡出,唐代中后期的文化表现出贵族文化向乎平民文化过渡的特点。阎步克指出:“唐宋官僚的‘贵族化’宛然在目,尽管宋代其‘贵族化’程度又低落了不少。” 明太祖以降,帝国统治者大大强化了君主专制和对臣僚的“役使控制”,相应地,王朝官僚的“服务取向”分量加重,“自利取向”的空间变得狭窄,“贵族化倾向 ”受到了更大抑制,与此相应,官方的文化垄断不断被打破,民间文化有了大发展。在唐代,随着贵族化官僚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渐被打破,文化的多元性逐渐得到展现,大量代表知识阶层的文化不断涌现,不同的学派开始产生。此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也有所发展,这种与官方文化不尽相同的文化,反映着不同层次的文化内容。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并蓄古今、博采中外,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在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其工艺美术和服饰文化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域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将中华服饰的发展推到了顶峰。而身处其中的宫廷和上层社会妇女即贵族女性,更是作为时代潮流的引领者,掀起了一场关于服饰美学的革命。唐朝的女性服饰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对后世影响很大。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影响社会风尚、衣冠服饰的一个重要因素,服装成为社会政治候的睛雨表。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当她像一颗新星般炫目诞生之时,国家沉睡的政治、经济、文化也随之一同觉醒,摩擦迸发出有史以来最璀璨的火花,照清了来路,亦照亮了前途。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
  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又一种反映。“士人之妻着丈夫靴、衫、鞭、帽,内外一体也。”《旧唐书·舆服志》说:“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着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或有着丈夫衣服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新唐书·车服志》也说:“中宗后……宫人从驾皆胡冒(帽)乘马,海内效之,至露髻驰骋,而帷帽亦废,有衣男子衣而如奚契丹之服。”这种女装男性化的风尚是受外来影响所致。由于通西域,外族服饰文化对唐宫产生影响,西安出土的石刻上记载着妇女胡装的模样,就是极好的见证。仕女衣胡衣,着丈夫衣、帽、靴、衫是妇女服装显著的特色。胡服即领、袖、下摆处有绵边装饰,对襟、折领或圆领、窄袖,头戴高沿毡帽,束革带,有小饰物,下穿竖条小口裤,脚穿尖头绣花鞋、半靿软靴。服饰的发展除了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外,民族交流、统治阶级意志、社会思想、生活观念等诸多方面也赋予了服饰更多的意义。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钟、草堂烟雾、灞柳风雪、骊山晚照、华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还萦绕着袅袅的盛唐之音。唐代由于政治开明、经济发达、疆域辽阔,唐人以博大的胸襟,如长江纳百川一样吸收着外域文化,从外域文化中采撷英华。与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多达三百多个。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的大都会,是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
  综上所述,在融合与对立的对外态度交替互渗的中国封建社会,唐朝不仅是一个繁荣的王朝,更是一个开放的多元文化时代。唐代文化它对于外来文化,不是拒绝冲突,而是吸纳包容,求同存异,和谐共处,不仅扩大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的交往,提高了唐代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的地位,而且给唐代社会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唐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
其他文献
眼前的暮色,  跌入了回忆的漩涡。  无数个,  黃昏的时刻,  等待着什么,  却也无可诉说。  阳台上的晚霞,  冰冷而落寞,  嘈杂的电视还在摸索,  演绎这复杂的时刻,  路上,  没有归人,  尽是过客。
期刊
一只狗,  在原野奔跑,  原野上,  是枯黄的稻桩。  一粒人影,  摇曳在柏杨树梢。  這是他的王国,  他是黄狗的奴仆。  在荒碑旁点一把火,  在孤独里烧出希望!
期刊
茶,闻一下,清香阵阵,芬芳扑鼻;抿一口,思维清晰,心旷神怡。今天我就观察一下泡茶的过程。  我拿起一把名叫“日照绿”的茶叶,仔细观察:茶是墨绿色的,静静地躺在我的掌心里。把脸凑近茶叶,一阵清香扑鼻而来。它们很硬,形状各异,千姿百态,有的像干枯的叶柄;有的像绿色的小蛇;有的像各个英文字母……它们虽然硬,但也很脆,轻轻一捏,就“咔嚓”一声碎了。  开始泡茶了,我把一把茶叶放进玻璃杯里,沏上一杯开水。本
期刊
此时的风,  吹着沙滩的余热,  一位孤独的老叟,  正用苍然的目光  垂钓水中的夕阳;  海鸟惊动了鱼群,  荡起一圈  黄昏的忧伤。  螃蟹爬过来,  剪一段花白的鬓影,  被身后的畫家,挂在  深秋的梧桐上。  梧桐下,  女孩追逐着蝴蝶,  青春的脚印  画了一扇岁月的窗。
期刊
我在他乡,  望一轮明月纠缠;  那年七月,  光阴如沙画变幻。  你在窗口凝眸:  梧桐换上了新枝,  百花又更改了容颜。  未来被刻成徽章  别在我们  稚嫩的胸前。  荣誉成为远走的车票,  岁月荣枯,一年  又一年。  晚风微醺,  八百里的情缘  是清江上的明镜,  我愿做你一世的背面。  画舫中,  谁在沉吟?  横笛惊醒黎明,  晓露碎成了思念。  逃不开你的梦,  在心底蕴酿了十年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地总结了我党过去一个时期的先进经验,精辟地分析了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节点,高屋建瓴地指出了我党今后一个时期的光荣使命。伟大的时代呼唤文学和艺术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也给文艺工作者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寄予了新希望。新的时代如同旭日东升蹄疾步稳地款款走来,尤其是报告对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做出了深刻阐释,令人鼓舞。一个呼之欲出的
期刊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信息化,传统书籍面对着其他很多媒介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书籍设计中增加了要吸引读者兴趣的要求。书籍的设计要结合书籍内容,当下的审美,对于书籍中感情的探究等等几个方面。本文着重研究书籍设计中的情感探究,是当下应对冲击的一种方式,也是书籍设计从时代的特点和审美出发的新的角度。  【关键词】:书籍设计;情感;材质;色彩  【引言】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期刊
【摘要】:萨特的作品《禁闭》通过地狱中的三个鬼魂互相追求折磨反映了现实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表达了自己的哲学观点,李碧华的《青蛇》也通过人妖佛的欲望纠缠映照现实,反思和批判了人性。两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现代人处于情欲关系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却又存在着文化背景的差异。  【关键词】:《禁闭》;《青蛇》;情欲关系  现代社会的两性关系处在复杂的情境之下,两性关系成为了人类社会构成的基本关系。男女两性
期刊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你品格高洁,崇尚自由,鄙视权贵,庄子,在我的眼里,你是这样的人。你是智者、勇者、清者。  一、自然中的智者  在那个遥远而落后的时代,在人们都接受孔孟之道,推崇“仁”,着眼于眼前的时候,你却独信“道法”,思想高于凡人,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领悟了生命的真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你崇尚自由然,热爱自然,你说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人本该爱护自然,因为人的一切是
期刊
他出生的那北方小村落,如老黄牛一般,躺在一道川的身旁。村里家家户户都有芦苇地,以收割芦苇、编制芦苇工艺品为生。立冬时节,芦苇开始染上金黄,开始落叶时,村里的人家就会带足一天的干粮,来到芦苇荡收割。从他记事起,他便跟随父母乘着小船穿梭于芦苇荡之间忙碌了。  蘆苇和其他工艺品编成后,他便与母亲一同拿到集市上卖掉。他们沿着河边那条狭窄得无法通车的土路走。那条将他——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农村孩子与村外的大千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