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秘史》之结拜现象解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xdai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结拜这一现象在早期草原游牧文化中比较具有普遍性,其本质是对于血缘关系的一种模仿,《蒙古秘史》便如实记述了草原上部族首领之间的结拜现象,这种结拜往往以部族战争为背景,以双方的身份地位为基础,以某种仪式作为标志,体现出蒙古人团结协作、守信重义、豁达包容等民族文化精神。
  关键词:《蒙古秘史》 结拜 特点 文化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结拜这一现象在早期草原游牧文化中比较具有普遍性,其本质既是对血缘关系的一种模仿,也是对朋友关系的一种升华,它使得原本没有任何关系的双方因此而具有了某种假定的血缘关系,从而能够做到彼此荣辱与共、不离不弃。《蒙古秘史》这部记述蒙古族形成、发展、壮大之历程的典籍,真实记录了出现在早期草原上的结拜现象,而这种结拜往往发生于部族首领之间。在战乱纷仍、风云变幻的特殊历史时期,以成吉思汗为代表的部落首领为维护自身地位与部族利益,通常借助结拜这种方式而结为短暂的政治同盟,从而演绎出一幕幕恩怨交叠的草原传奇。
  一 结拜现象的分类
  1 结为安答
  “安答”乃为蒙古语,意为义兄、义弟、义姐、义妹,结为安答即结为异姓兄弟姐妹,它是蒙古族的一种传统习俗,其中男性之间结拜更为常见。《蒙古秘史》详实记载了当时部落首领间结为安答的真实历史:
  客列部的首领王罕因汗位之争被其叔父驱赶至蒙古乞颜部,与乞颜部的首领也速该结为安答,也速该出兵帮其恢复了汗位,客列部与蒙古乞颜部也因此而结成部落同盟。
  也速该的儿子帖木真与蒙古札答阑部的首领札木合幼年时曾两次结为安答,帖木真的妻子孛儿帖被篾儿乞惕部掠去,札木合出兵相助并且亲自指挥战斗,为其报了夺妻之仇,两人因此而第三次结为安答,有着共同祖先的蒙古乞颜部与答阑部也由此结为利益共同体。
  2 结为父子
  王罕与也速该的安答关系,使得也速该的儿子帖木真与王罕情同父子,在也速该被暗害后,王罕曾协助帖木真向篾儿乞惕部、塔塔儿部复仇。帖木真作了蒙古部的成吉思汗后,与王罕正式结为父子,这一结拜实际是由王罕与也速该的安答结拜所促成,或者可以说这种父子关系是对此前也速该与王罕的安答关系的一种延续,蒙古部与客列部的政治同盟也由此得到了加强。
  二 结拜现象的特点
  1 以部族战争为背景
  在早期的蒙古高原,部族内部与部族之间经常出于政治及军事目的而征战不休,这种战争虽然无所谓正义与非正义性,却成为检验部族实力的一种特殊方式,实力薄弱的部族意识到,要获得一定的安全保障就必须与人结盟,而强大的部族也有不断扩充力量的需求,由此便出现了结拜现象。
  客列部首领王罕与蒙古乞颜部首领也速该的结拜缘于客列部内部的汗位之争,王罕为保住汗位而杀掉自己的两位弟弟台帖木儿与不花帖木儿,因此遭到叔父古儿罕的追杀,落魄之际逃至乞颜部却受到也速该的热情帮助,深受感动的王罕遂与之结为安答,二人随后联手与古儿罕开始了新的较量,从而恢复了王罕的首领地位,由此可见,正是客列部内战为这两位素无往来的异族首领提供了结拜的契机。
  蒙古乞颜部首领也速该因抢走新娘诃额伦而与篾儿乞惕部结怨,多年后篾儿乞惕部为复仇而突袭也速该之子帖木真,掠走帖木真的妻子孛儿帖。蒙古札答阑部首领札木合收到帖木真安答的求助口信后出兵相助,制定了详密的作战计划,亲自指挥了不无剌川之战,大败篾儿乞惕部,救出孛儿帖。帖木真感激之余主动将珍贵的金腰带系到札木合腰间,二人第三次结为安答。与前两次相比,第三次结拜更为正式,而这份庄重则源于蒙古部与篾儿乞惕部战争的洗礼。
  帖木真被推举为蒙古部的成吉思汗后,与父亲的安答、客列部的首领王罕联手出兵乃蛮部,王罕陷入困境后派遣使者求救,成吉思汗立即派“四杰”增援,一番激战后将王罕的妻女、财物救出,为表达感恩之情王罕主动与成吉思汗举行了庄严的仪式,结为父子。蒙古部、客列部、乃蛮部之间的部族战争在考验二人同盟关系的同时,又令这种同盟得到进一步巩固。
  2 以身份地位为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蒙古秘史》中结拜的主体都是部族首领,他们虽然力量强弱有别,但地位相当,彼此之间既是盟友又是潜在对手,所以这种结拜肯定不完全出于友情,利益的权衡也是重要因素,对于力量较弱的一方而言尤其如此。结拜不仅可以增加彼此的人际资源,更可以在动荡时期为彼此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以帖木真为例:
  幼年的帖木真与札木合在玩游戏时曾经两度结为安答,当帖木真一家仅有的财产八匹银合马被盗贼抢走时,热情善良的孛斡儿出不计酬劳,跟随孤立无援的帖木真六日六夜策马飞驰追回八骏,二人从此结下深厚友谊。帖木真虽对孛斡儿出一生都心怀感念,却并未与之结为安答,孛斡儿出后来成为帖木真的“那可儿”(护卫、近侍),二人为君臣关系。对于帖木真而言,既然一个童年的玩伴都可以成为安答,那么为什么就不能与一个在关键时刻挺身助己的青年结拜呢?究其原因,都是身份与地位使然。孛斡儿出虽骁勇善战,但他不过为牧人之子,未有显赫的身世,更无兵马与权利,他虽对乞颜部的首领继承人帖木真有恩,但二人尊卑有别,个人情谊终究无法僭越等级差别,自然也就无法结为平等的安答关系。帖木真的妻子被掠走时,身为札答阑部首领的札木合率领部众赶来支援,为帖木真一雪夺妻之耻,这充分证明了权力与地位的重要。对于没落的黄金家族而言,要重振族威必须依靠强大有力的同盟者,因此,强悍的札答阑部首领札木合自然要比牧人之子孛斡儿出更能带给帖木真实际上的政治支持与军事支援,二人结拜属必然之举。
  3 以某种仪式为标志
  《蒙古秘史》中的结拜需要经过某种仪式才能最终达成,这种仪式有时比较随意,有时则非常庄重,通常包括盟誓与易物两种形式。
  帖木真与札木合幼年玩游戏时两次结拜,过程均比较简单,二人将各自的髀骨与箭器作为信物赠给对方,这种易物的方式便是一种仪式,而双方互赠的礼物则成为结盟关系的凭证或象征。作为草原儿童传统玩具的髀骨与箭器竟成为结拜的凭证,这种仪式虽稍显随意,却也恰恰表明二人当时的结拜乃为心性相投之举。   第三次结拜由帖木真主动提出,当时札木合身为强大的蒙古札答阑部的首领,帖木真则为没落的蒙古乞颜部的继承人,这次结拜同样举行了易物仪式,不同的是这次的信物为两只金腰带和两匹骏马,这些信物均为二人所缴获的战利品,既彰显权位又非常实用,在物资匮乏的战乱年代,如此贵重又具纪念意义的信物顿时令结拜仪式显得无比庄重。
  帖木真与王罕结拜为父子时,两人在密林中郑重盟誓:
  “其征众敌也,则同往征之。其猎狡兽也,则共往猎之。若他人于我二人之间拨弄是非,制造隔阂和分裂,若为有齿之蛇从中唆之,则我二人勿惑其计也,勿中其唆也,必以口相语,以舌相证而后信之乎。”
  这是另一种比较神圣的结拜仪式,密林这一特殊地点的选择与早期蒙古人的树木图腾崇拜有关。蒙古族史料中至今仍保留着丰富的树木崇拜的原始神话,这种图腾崇拜所形成的一种社会习惯就是重要的仪式都要经过树神的见证,部落间缔结盟约或个人间的结拜也要在树下进行,结拜双方带着虔诚之心在树神面前以言为盟,一方如果违背誓言就会受到来自神明及结拜另一方的严厉惩罚,因此这种盟誓既是一种标志,亦是一种承诺。
  三 结拜现象所体现的蒙古族文化精神
  1 团结协作
  蒙古族特别注重社会成员间的团结,《蒙古秘史》开篇记载圣母阿兰豁阿听到两个儿子在偷偷议论三个弟弟的身世,于是将五个儿子唤来每人发一支箭,当他们轻易将箭折断后,母亲又拿出五支箭捆在一处,结果儿子们都不能将其折断,阿兰豁阿以此告诫儿子们要同心协力避免猜忌。这个故事生动强调了家庭团结的重要性,因此成为蒙古族历史上广为流传的典故。但是要在条件恶劣的草原上生存下去,除了维持家庭和睦外,与他人保持团结也十分必要,因此不同家族部落的蒙古人之间常常结为安答,这种结拜的实质是对于家族血缘关系的一种拓展,它将血亲手足间的相亲相爱扩展到不同部族成员之间,进而促进了整个蒙古草原的安定和谐。
  《蒙古秘史》中的结拜现象便是这种蒙古族传统风俗的体现,也速该与王罕分属蒙古部与克列部,二人突破血缘与部族限制,结拜为安答,同样帖木真与札木合分属于蒙古的乞颜部与札答阑部,二人甚至三次结拜为安答。这种假定的血缘关系,既保证了结拜成员之间的团结,也促进了不同部族间的和睦共处,使他们在一定时期内结为利益共同体,同甘共苦、不离不弃。蒙古部与克列部、乞颜部与札答阑部由首领间的结拜而结成战略联盟,因此,帖木真在妻子被掠后,首先向安答札木合及父亲的安答王罕求救,最终在札答阑部及客列部的通力协助下击败篾儿乞惕部,这也充分体现出战乱时代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2 守信重义
  攻打篾儿乞惕部时,帖木真、札木合、王罕三人约好会师时间及地点,但帖木真与王罕却因故迟到三日,札木合责备二人:“虽风雪亦践其约,虽天雨亦赴其会,非谓勿误所约欤!蒙古非忠于诺言者欤?”这段话所强调的正是蒙古族文化精神中信守承诺的美德,蒙古族将守信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来进行自我约束,从而形成至诚无伪的道德风尚,尤其在战争年代,守信更成为一种难得的品质。
  “凡结为安答者,性命是一体,不得互相舍弃,要做性命的救护者”,札木合与帖木真结拜时、王罕与也速该结拜时,均作出过荣辱与共、生死相依的承诺,因此札木合日后帮助帖木真复仇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昔日诺言的信守,亦是出于结拜之义;对王罕而言,他是将对故去安答的诺言转移到其儿子身上,作为没落黄金家族首领继承人的帖木真,是这种兄弟之义的实际受益者。正是在王罕及札木合这两位盟友的支持下,帖木真才得以在苦难岁月中迅速崛起,这二人也因此获得帖木真极大的信任与尊重。帖木真力量壮大后,札木合与王罕却开始将其视为劲敌,三人由昔日的同舟共济变为貌合神离,最后札木合与王罕甚至与帖木真的仇敌结成同盟,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令帖木真措手不及,几次陷于困境,但札木合与王罕也未能从中获益,反而因此尽失人心,下场无比凄惨。
  3 豁达包容
  草原广袤无垠,天空蔚蓝阔远,蒙古人生活在这种独特的地域环境之中,逐渐形成一种豁达包容的民族性格,这在帖木真身上体现得比较明显。就如我们前面分析过的,帖木真与札木合及王罕的关系比较复杂,他们不仅是结拜的安答与父子,也是不同部族的首领,因此在彼此相处时自然不排除利益因素的加入。对于实力薄弱的帖木真而言,如何维护这份微妙的关系便显得十分重要。
  札木合与帖木真交往时,除了安答情谊外,他还会考虑到自身及部族的利益。例如,在营救帖木真的妻子时,王罕与札木合约定各出两万人马,札木合爽快应允,但为了保存部族实力,他实际只出兵一万,另外一万是他从帖木真的属民中顺路带走的。帖木真对此虽然知情却并未介意,反而在战役结束后又与札木合第三次结拜为安答。
  王罕在与弟弟争夺汗位的战争中失败,已经做了成吉思汗的帖木真出兵帮其恢复了汗位,王罕在随后对篾儿乞惕部的战争中获胜,却未将战利品分给帖木真分毫。二人联手攻打乃蛮部,王罕担心自己实力受损在半夜偷偷撤退,留下帖木真独自迎敌。对于王罕的种种自私之举,帖木真并未进行指责,反而在王罕被乃蛮部围困时前去解救,令王罕惭愧内疚不已。帖木真的豁达包容帮他很好地维系了与札木合、王罕的结拜关系,也维系了乞颜部与札答阑部、客列部的战略同盟。这份豁达包容也令帖木真逐渐深得民心,得到来自各方的支持与拥戴,从而最终成就了他统一草原的霸业。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美学价值研究”(12XZW016)、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文化交融与元代少数民族作家创作”(11YJA751075)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道润梯步:《蒙古秘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 札奇斯钦:《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聊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版。
  作者简介:孙红梅,女,1979—,内蒙古赤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工作单位: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
其他文献
广播电视是教育、鼓舞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最强大的现代化工具,也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邓小平同志今春视察南方发
五月二十九日至三十一日,全省师专教育改革座谈会在我校召开。七所师专和湖北民族学院的校长、教务处长及部分系主任出席了会议。会议由省教委高教处郑年春副处长主持。省教
一、增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自觉性和紧迫感近年来,上海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主线,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经济、金融、贸易、航运4个中心建设的步伐。新的实践
陕西农垦柳枝造纸厂团委在团员青年中积极开展“扶贫赠书”活动。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响应,纷纷捐赠健康有益书刊。目前已收到政治、经济、农业、文艺等方面书刊三百多册,这些
期刊
随着安然、安达信、世界通信、施乐等世界知名大公司相继出现财务造假、误导投资者的丑闻,一向被视为资本市场和公司治理结构典范的美国,开始遭到人们的严重质疑,投资者持续
近年来,西海固文学的发展呈现出由树木变森林的景观,诸多西海固作家以故土为背景,以乡情为依托,抒写了对这片贫瘠、荒凉之地的深厚情谊。诗歌创作尤为活跃,在作品数量众多的
如果说新课改的关键在学校,那么学校能不能真正实现新课改的目标,关键又在教师。教师对新课改的意义有没有足够的认识,能不能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课改中去,有没有能力摸索出一
上期回顾:天心因为苏青的死陷入深睡不愿醒来。春日约不经意中吸收了苏青所有的记忆。 The previous review: Tian Xin did not want to wake up because Su Qing’s death
在英国,对获得有条件保释的少年嫌疑犯,有权利得到有关方面提供的社区支持,为此有关方面要做大量工作,制定计划,进行保释监督,尽量减少对未成年人进行监禁。一、什么是保释监督保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and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