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仿制揭秘

来源 :民族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jon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洛阳的南石山村仿制唐三彩而闻名。
  南石山村目前有70多家仿制唐三彩的手工作坊或工厂。各家手艺不同,产品命运不同。有被文物贩子拿去当真品卖的,有在古玩市场低价销售的,也有批量生产的旅游产品。
  南石山村有过文物贩子蜂拥而至的“盛况”。不过,因以假乱真而兴盛,也因假得太有名而逐渐失去市场。对自身如何定位,是南石山村需要面对的发展问题。
  走进南石山村,时光仿佛倒流。
  路边的人家几乎每户都有馒头窑,在低矮的平房里,堆着沾满了泥土的唐三彩和各种陶俑。缺腿断尾的唐三彩马躺得七零八落。有的陶俑在院子的土堆里,只扒出一半。在当地,家家户户挂的牌子都是“仿古”。没有村民认为自己造假,“我们是仿造”。
  
  配料“传儿不传女”
  釉色配料,每家都有每家的秘方。即使没有秘方,也要遮掩一下做样子
  
  南石山村不缺传人。村子里到处悬挂着“世家”、“三彩传人”、“大师”的牌子。通常情况画着一个老人,神态凝重地捧着唐三彩。
  村子里也会嘲笑,“他爹是传人?会拿笔不?”
  南石山村和唐三彩的渊源,上溯不过百年。20世纪初,陇海铁路修筑至邙山,在南石山村附近发现大量唐三彩。南石山村人有制琉璃瓦的手艺,最初修补破损的三彩,后来有了烧制的手艺。
  手艺流传到现在,不是谁都有能力做高仿品。做得好的几家,都有“独门秘方”。“手艺是老一辈传下来,釉料的配方是慢慢琢磨出来的。”村子里的工艺美术大师高水旺说。
  曾经,没有那么多讲究。村支书高新宽说,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邻居之间还会互相教手艺。到了后来,手艺分出了层次,秘方更多是各家传承。在村子里,提起传人,村民会上溯到最初的老艺人,谁家是真传,谁家是旁系,分得清清楚楚。
  南石山村,更多村民卖唐三彩和北魏陶俑的工艺品和低仿品。
  一匹崭新的唐三彩黑马卖150元,唐代人俑50元一个。为了能有一点古旧的效果,人俑上沾了点细土。“像古墓里出来的带点土腥。”村民郭尚武说。人俑做工并不精致,主要搭配着新的工艺品卖。郭尚武说,现在整个南石山村,真能做到以假乱真的,也就是两三个人。“他们轻易不给人做,一般是熟人介绍”。
  其他的村民,常常会在被询问能否当真的卖时,简单回答一句“咋不能”。然后补充一句,“看你卖给谁”。他们的产品价格不高,“哄哄不懂行的人没问题”。
  真正的高仿品,从最初的程序就与低仿品区分开来。
  寻找唐代的高岭土更像一个说法。高水旺年轻时曾在洛阳各处寻找高岭土,“希望找到最接近唐代的土”。
  真正重要的是塑形,“要对着真三彩塑”。同样有着大师称号的张二孬,年轻时见过不少真的唐三彩。那时候常有破损的三彩送到他那里,他少要钱甚至不要钱,只希望能多看几眼真东西。跑博物馆,不让照相就站在那里临摹。有的博物馆要做复制品,赶紧抢下机会。
  当然塑形“靠的也是天分和多琢磨”。怎么塑出古代马停步喘气时的鼻翼扩张,人俑的面部表情,需要细细琢磨。
  形是一切的根本。塑好形,上窑烧。唐代用柴窑,大师们自然也要用柴窑。但这更多的是种宣传手段。“电窑容易控制温度,更好烧。”张二孬说。
  烧好素胎,上釉。唐三彩判断真伪,也更多是看釉。在南石山村,每家都有每家的秘方。即使没有秘方,也要遮掩一下做样子。
  “釉色配料是秘密,传儿不传女。”高水旺说。
  村民们津津乐道于唐三彩的“芝麻片”。真三彩上面的釉片有小而细密的开裂,看起来像芝麻。高仿品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才能以假乱真。更重要的,这种开裂,肉眼看起来层层叠叠,但手摸上去却要光滑无比。
  村民张霞一遍遍蹭家里的三彩马,蹭得那部分油光发亮,“你到村里找找,谁也没有我家的滑”。
  
  时光“穿越术”
  古墓土会让埋在里面的东西有一股“香瘴气”,新三彩便有了古代的气味
  
  一件高仿的唐三彩,经历塑形,烧制,上釉,再烧制而成型。它需要迎接最关键的一步:“穿越时光”——作旧。真正的唐三彩在墓里埋藏千年,高仿品则需要在几个月或几年里走完这一步。
  首先,是杀光。
  刚烧制出的三彩,浑身是直愣愣的“扎眼”。杀光能让它表面变得润泽柔和。这一步自然也是秘不传人。张二孬说,有人用氢氟酸,往往杀得太狠,表面喑哑。他们家有特殊配料,不过也不见得每次都能杀好。在他家里摆着一匹唐三彩黑马,因为杀光狠,腹部的一侧有了蜘蛛网一样泛白的痕迹。
  这属于杀出了痕迹。
  对付用酸杀的唐三彩,一度古玩收藏者学会了闻味道。闻起来有酸气,自然是假的。作旧是永恒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故事。专家研究造假者,造假者也研究专家的眼力。各自与时俱进。
  杀光之后,如果需要进一步作旧,则进入了掩埋程序。
  土,最好是古墓里的土。地处邙山,遍地是墓,找到这样的土并不难。埋入地下,少则几天,多则数年。
  埋在土里的新三彩,釉面吃土,整个表面愈发湿润。原来的芝麻片因为吃土会变得微微上翘。“有油光,又汗津津的,像是马在流汗”,张二孬说这就更有古代神韵。
  墓土会让埋在里面的东西有一股“香瘴气”,新东西就有了古代的气味。有了气味,还要穿一身土衣服。
  唐三彩多从墓地被挖出来。墓地里的土本身有不同,经过千年,土在墓里器物上的累积是一层一层的。“几年大旱,几年大涝,形成的土层都不一样”。这非人力所能模拟,但还是有缝可钻,“隔段时间自己用水灌一灌”。
  除了层次,土里面还要有草根。真正出土文物的草根其实是树很小的根须,根非常坚韧。古董商人韩飞说,现埋在土里长出的草根纤细易断。
  到了这一步,从形态上说已经非常接近。但器型太过完整,难免引人怀疑。为了配合墓里出土,多有残损,有人会敲下马的一条腿重新沾上,显得有破损痕迹。或者把人俑的发髻抠下几处表层,显得斑驳。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马腿或其他一小部分是真的,其他的东西都是修复上去的。
  刚从土中挖出来的东西,为了避免土干得过快,被封上了保鲜膜。有的则用塑料袋包起来。形成生坑的效果。在文物的行话里,生坑是出土后没有被人看过的文物。“有些人就喜欢生坑”。
  至此,一件高仿品完成。有人不屑于让三彩马和人俑沾太多土。“土多是遮丑,做不好才遮。”张二孬说。
  但对于高仿品来说,基本的作旧是必须的。“作旧了才好卖”。
  
  以假乱真的乌龙事件
  那一年,潘家园市场突然疯了。唐三彩刚刚烧好,连作旧都不用,一到市场所有人都在抢
  
  在南石山村,这是一个被津津乐道的故事,也是一个至今不断被争夺的故事。
  高水旺说自己是故事的当事人。而在邻近村庄,有个叫高小飞的村民,专门制作北魏陶俑,他的支持者说,他才是真正的生产者。张二孬说,其实他当时也在做。
  1994年,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上出现了一批陶俑。在这之前,有北魏大墓被盗的传言,也有小浪底挖出文物的传说。专家鉴定这批为真品北魏陶俑,国家级博物馆拨款进行了“抢购性收购”。“历史博物馆买了三次,故宫买了两次,中国历史博物馆花了八十万,故宫花了十万。”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曾经在央视回忆。
  但东西却越收越多。最后经过调查,这些“北魏陶俑”,出自南石山村。
  高水旺说,当时是有人让他按照图纸订做的。
  高小飞回忆起当时,说那时候是他们的好时光。一个陶俑,两三万也能卖出去。
  张二孬还记得当时的盛况。潘家园市场突然疯了,什么都收。家里的唐三彩刚刚烧好,一出窑就背着上北京。“连作旧都不用”,一到市场,所有人都在抢,“管你是唐朝的还是北魏的”。
  这样的好日子持续了二十多天,便戛然而止。这算是高仿品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在整个上世纪九十年代,南石山村的高仿品都算得上好卖。“文物贩子买得多”。
  张二孬说自己从来没有主动找过文物贩子。坐地开厂,东西好,就有人来,口耳相传,慢慢来得就多了。固定客户隐秘,生意好做。从他这里拿货,低的几千,高的几万,“卖给大老板多少钱,那看人家的本事”。
  
  “上电视给上坏了”
  张二孬认为,这个行业就不该上电视。“全国人民都知道是假的了,还有谁买?”
  
  南石山村的低仿品,大多销往各地的古玩市场。不贵,量大。到了市场,几十块钱卖到一二百块钱。卖家说是真的,买家心里也有数。
  高级一点的进了文物商店。店主在说到真假时,多少会斟酌一下,反问:“你觉得呢?”投石探路,看你是否懂行。
  南石山村里人从来不自己去卖。做是做的,卖是卖的。文物贩子可以漂泊不定,村里的人是有厂子的。
  文物贩子的队伍基本稳定。有人卖了几件,赚了大钱,退出这行。“有退的就有进来的”。现在,张二孬明显感觉文物贩子少了。以前,和他联系的有五六个,现在还到家里来的,也就剩一两个人了。
  南石山村的很多人,都觉得生意不如以前了。村民张新凡说,以前往潘家园发货,一个月一大车。现在“几个月也发不了一车”。以前通过广州发往海外的货,也要比现在多。现在,“洛阳本地买的多”,当作工艺品和旅游品送人。
  张二孬把原因归结为村里某些人高调宣传。“全让上电视给上坏了”。全国人民都知道是假的了,还有谁买?他认为,这个行业,就不该上电视。以前知道的人少,文物贩子一坑几十件能卖几百万,现在“文物贩子卖给谁去?”
  高调宣传,他指的是同村的高水旺。最初是央视在2004年重新把北魏陶俑事件翻出来,采访了高水旺。这个传奇故事又重新流传。后来高水旺又几次接受采访,宣传村里的唐三彩。
  张二孬的儿子张毅鹏不同意父亲的观点。80后的张毅鹏认为,高水旺抓住了出名的机会。现在信息发达,南石山村被熟知是必然的。而且收藏者越来越小心,鉴别能力变高了。这才是导致文物贩子越来越少的原因。
  冤大头没有那么多了,洛阳当地的古董商韩飞说,以前玩三彩的多是广东人。被骗得次数多了,广东人也学谨慎了。别的地方的老板,也不好骗了。张二孬说,之前销往台湾、新加坡的也多,现在,那边也要得少了。
  有老板要买,也很少卖得上以前的价钱。比真的便宜,比假的贵。几万块钱,老板觉得可以接受,“即使是假的也没花多少钱”。
  韩飞总结了一个道理:小刀子割肉不疼。
  
  “掌眼”的人
  文物贩子有时会收买一些土专家,两方一起骗出钱的老板
  
  真的和假的就是不一样。能做到以假乱真的高水旺和张二孬,也这样认为。洛阳本地的收藏专家刘林民说,“我一眼就能看出来真伪”。
  难在古代的气韵,现代始终难以仿制。
  不过对更多的人来说,没有机会练出这样的眼力,应运而生的是帮助鉴定的专家。古董商韩飞说,现在老板们买东西前都会找专家鉴定,鉴定好了再买。
  鉴定唐三彩,最好的专家在洛阳,“土专家最灵”。这些土专家被称为“掌眼”的人。他们成为了文物贩卖者和买者的一道防护门。但有时候这道门也会监守自盗。韩飞说,文物贩子有时候会收买一些土专家,两方一起骗出钱的老板。土专家说是真的,老板自然会深信不疑。“这样的情况现在越来越多”。
  洛阳民间鉴定专家徐静超,曾帮浙江的一名老板看过买好的唐三彩,“一看就是仿制品”。这名老板在2011年花大概80万买了几个唐三彩的马和骆驼。买之前,已经找人看过。
  有50多年收藏经验的刘林民,明显感觉到现在古玩市场的不同。收藏者蜂拥而至,追高杀跌,完全把文物收藏做成了一门生意。就算价格高到离谱,还是有人前仆后继。上世纪80年代,在古玩市场里还有着基本的信任。真的有真的价钱,假的有假的价钱。现在,杀一刀就跑,从此销声匿迹的贩子不少。而不懂行的收藏者的捡漏心理,前所未有的膨胀。
  “现在的市场全乱了”,刘林民说。有的专家也进入了文物市场的利益链条,收藏者突然发现不知道该相信什么。
  仪器自然是不能相信的。徐静超说,测试物质老化年代的碳14早就被造假者攻破。通过反复的X光照射可以让年代混乱。唯一可以依靠的,是人的眼力。
  相信谁的眼力更是个问题。土专家和文博系统的专家都有走眼的时候,至于是主动还是被动走眼,很难辨识。
  
  转型试验
  对未来,村民各有不同看法。有人说,这是仿古村的机会,也有人说,整个行业要垮了
  
  现在的南石山村,有四位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他们做的仿古复制品,大的唐三彩中国马,标价大多是数万元。在文物市场上,真正的器型完整端庄的唐三彩,能卖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来村里的贩子少了,买三彩送礼的多了。“手工仿古作品有它的收藏价值”,高水旺说。买仿制品的人大多看重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有鉴定书,在唐三彩复制品的底座上写有制作人的名字。
  慢慢的村子里专门做仿古的,也开始做现代工艺品,薄利多销。
  高水旺做一些古代没有的新工艺,古朴的唐代仕女身上,画上了大粉色的牡丹花,看起来贵气了很多,“也有人喜欢”。
  张毅鹏觉得工艺品是必须要做的了。既然赚不了当真文物的钱,工艺品需要补上这块空白。张二孬对此有些不屑,“还是做仿古利润高”。
  村里也有人把作坊越做越小,最终就剩下自己一个人。一年接文物贩子几个活,做出几个高仿品,相当于别人一年。顺便再做点文物修复的活,也生存得不错。
  南石山村做唐三彩曾经几起几落。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整个洛阳都在学做唐三彩,仅南石山村就有180多家厂。作为工艺品的唐三彩沦为地摊货。马路上堆满了卖唐三彩的人,价格互相挤压,很多厂家垮掉。
  从纯粹做工艺品,到上世纪90年代做仿古品以假乱真,南石山村现在又要经历一个轮回。
  现在的南石山村,有70多家在做唐三彩。工厂和小作坊几乎各占一半。做仿古品的有40多家,纯粹的新工艺占到了20多家。
  对未来,南石山村的村民各有不同看法。有人说,整个行业要垮了。也有人说,这是仿古村的机会。
  他们更愿意接受“复制”两个字,很多人都拿菜刀比喻,“我卖菜刀是让你做美食,你杀人,能怨生产菜刀的吗?”
  (摘自《新京报》)
  
其他文献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你我生死难相逢!  我是一条白蛇,出生在靖江千佛山的一个山洞里。当我来到这世上时,我听到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飘来了一阵苍白无力的声音: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传说中,八仙游历东海的时候经过了江面,张果老的毛驴哒哒的跺了跺水面,于是江面上浮出了一片绿洲,这便是靖江。  东海龙宫的三太子很贪玩,他听八仙们说天宫比龙宫更好玩,天天想飞往天宫。灵光陡现,他看到天上的朝霞拨开了云雾,误认那
期刊
孙宏斌无疑是近年来中国房地产界最有野心的企业家。  2003年时,孙宏斌手中的筹码不足10亿元,他却心怀天下,试图借中国房地产之大势,一举将他的企业顺驰打造成中国地产界的霸主,并宣称十年后,顺驰的销售额将达到1000亿元。  不过,孙宏斌不是志大才疏之人。具有传奇经历的他在不惑之年立下鸿鹄之志,固然是为了一雪当年牢狱之耻,更关键的是,他认为自己掌握了一个让顺驰飞速发展的赢利模式。  这个模式后来被
期刊
不久前,有收藏界“深喉”之称的媒体人、作家吴树先生针对目前文物鉴定界的乱象,对话国际知名古陶瓷鉴定家、中国古陶瓷学会副秘书长、河南古陶瓷研究会会长赵青云。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一些不良专家已经成为收藏界的搅局者。     吴树:赵老师,您是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声誉的资深古陶瓷鉴定专家,今天想要向您讨教一些问题。先请您谈谈对目前文物鉴定界的总体评价。   赵青云:哎呀,这个事儿还
期刊
近日,专业艺术品网站——雅昌艺术网发布一项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我国文物造假已成产业化,并开列了陶瓷、青铜器、玉器、书画等文物做旧和造假产业的国内分布图。    【陶瓷】  分布范围:全国  重灾区:江西景德镇、河南(孟津县南石山村、禹县神垕镇、宝丰县)、广东潮州    景德镇陶瓷历史悠久,专门制作元明清官窑高仿品。在景德镇市原有的许多国有陶瓷企业早已改革,分别被划成小块承包给私人。景德镇瓷业的管
期刊
其产业链从业者过10万,年收入超100亿        如果你是一个收藏爱好者,在拍卖公司或者是古玩市场买到一件假货,请千万不要大惊小怪。  随着中国收藏热的兴起,假文物制造也在全国遍地开花。花样繁多的造假手段,甚至让专家的火眼金睛也防不胜防。越来越多的赝品源源不断地涌入全国各大文物市场,中国造假文物产业链的存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简陋的民间小作坊、堂皇的拍卖行到森然的博物馆,造假无处不在,假文
期刊
我看到一群赤裸裸的孩子在夏天的河里洗澡,  想起那时的我也像他们一样有着天真的骄傲,  蔚蓝的天空飘过悠悠白云,划过翩翩青鸟。    我听到洗澡的孩子在碧水清波里放飞着欢笑,  想起那时的你羞红着脸蛋坐在远处冲洗双脚,  美丽的彼岸生起袅袅炊烟,舞动团团花草。    那时的风景就像风一样温柔也像风一样散了,  涨潮的水冲走了童年用沙石构筑的城堡,  现在什么也不剩了除了遍地长着齿轮的野草。
期刊
作为恒大地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从2009年提出“三控房价”的议案后就一直是两会上的焦点人物,常常引发媒体围堵。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平素本不太讲究衣着,这一回却因为一条皮带而红遍网络。这张照片在微博上被迅速转发:被采访两会的记者堵截的恒大主席许家印,不小心露出奢华的腰带……  一场关键的比赛   3月7日,恒大足球队在亚冠首场比赛中,客场以5∶1血洗韩国霸主全北现代,刷新中韩俱乐部赢球比分纪录。
期刊
有位收藏界资深人士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文物造假,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艺术品造假,真可谓步步惊心!    一、玉器“仿上仿”手法繁多    玉器仿古作旧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方法也颇多,明清以前的做旧,一般是以植物与动物或矿物作做旧原料,而现代的仿古玉所用原料以化学药水较多。  熏旧:即用烟熏的办法做旧玉,使新玉有经年陈旧之感。熏旧可用窑炉,亦可用烤箱,熏完后擦拭一遍,把浮烟尘拭掉,留在裂隙中
期刊
洛阳烟涧村,以仿制青铜器闻名遐迩。  从普通村庄到著名造假村,烟涧村的命运,是被一面古铜镜无意间改变。当年有人拿它翻模,让一件现代仿品完成了几千年的穿越,也因此带动了一个村的“产业”。  从仿造铜镜到几千斤重的方鼎,参考画册让千件青铜器“复生”,烟涧村以高仿青铜器换来了富裕。不过,“烟涧造”始终笼罩着假文物的影子,徘徊在古董行和工艺品之间。  3月27日,77岁的方兴庆倚着墙根晒太阳。抛光机和电焊
期刊
福岛核电站面临失控危险  “福岛50勇士”多为黑帮成员和欠债者,黑社会掌握日本核电业    他们拥有庞大的势力,和官僚及财阀都有勾结,一方面,他们通过贿赂等手段,隐瞒东京电力公司内部的丑闻,消除对他们不利的声音,另一方面,日本地震与福岛核危机的救援及善后工作都需要黑社会出手才能完成,因此,政府和企业也很依赖他们。  “黑社会可谓日本核电业的核心”  虽然铃木智彦是以平静的语气在叙述,但他对英国《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