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手机已逐渐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手机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的同时,其过度依赖也会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手机依赖可能是个体、环境和行为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人格特质是一种稳定可靠的个体因素,不同的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不同,人格与手机依赖在性别上也有所不同。本文将通过文献回顾探讨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以及性别差异。
关键词:人格特质;手机依赖;性别差异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手机依赖是手机成瘾在心理层面的反应倾向,往往伴随着负性情绪、社会交往能力的降低、对某种行为产生强烈的冲动性,以及长时间的依赖等。人格特质是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重要内容。在人格特质中,大五人格理论是人格研究领域重要的理论,能够为人们了解人格特质提供一个有力的视角。大五人格包括神经质、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五个因素。
积极地探究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可以为问题性手机使用预防与干预提供必要的心理依据。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让人更加清楚地认识移动多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发展机制。因此,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手机使用的心理学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一、不同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一)神经质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Bianchi和Phillips等人的研究结论认为神经质对手机依赖具有显著性预测作用。因此,高度紧张的个体更倾向于在生活中产生手机依赖。因为他们希望通过手机來降低生活与工作中的压力。此外,从与成瘾行为关系密切的其他心理特征来看,手机依赖者还是有较高寻求认可的动机,他们渴求被同伴认可。Ezoe等人对日本大阪的132名在校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神经质与手机依赖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杜立操和梁杰华对广西四所高校的4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存在显著正相关,神经质对手机依赖有较好的正向预测作用。
(二)外倾性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刘勇,姜梦研究发现手机依赖与外倾性呈显著正相关,且外倾性能够显著预测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Bianchi 和 Phillips 研究发现问题性手机使用与外倾性有关,外向型的人比内向型的人更容易出现问题性手机使用,且年轻的、外向型司机由于问题性手机使用最容易发生车祸事故。黄靖茵,刘江美,胡燕红,张珊和陈瑜研宄也发现外倾性对手机依赖有正向预测作用。从整体上来讲,外倾性正向预测手机依赖。
(二)开放性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黄海,余莉,郭诗舟研究发现,手机依赖组大学生开放性得分显著高于非手机依赖组,开放性与手机依赖成正相关。开放性得分高的个体喜欢新事物,好奇心强,而手机新颖、时尚和便捷等特点正好符合他们的需求,如手机 qq、微信、微博等功能都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新奇感。开放性得分低的个体意志力较弱,自控力较差,做事无条理,在学习上会表现为缺乏学习动力、目标,对行为的控制力明显不足,同样,他们在手机的使用上也会表现出缺乏自我克制,而自我控制感的缺失会使某些学生沉溺于使用手机的快乐之中而无法自拔无法承受不使用手机所带来的不愉快,从而形成过度依赖。
(四)宜人性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丁维研究发现宜人性同手机依赖具有显著性负相关。 黄海,余莉,郭诗舟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的手机依赖与宜人性成显著负相关,且四个人格因子与手机依赖呈显著相关。宜人性得分低的个体对他人多抱有敌意、为人多疑,这种类型的个体较难与人形成良好而稳定的友谊,往往感到孤独,而个体越孤独越容易产生手机依赖倾向。
(五)尽责性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刘勇,姜梦研究发现手机依赖与尽责性呈显著正相关。黄海,余莉,郭诗舟研究结论得出尽责性能有效预测手机依赖,进一步说明人格因素是导致手机依赖形成的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庞海波等发现网络成瘾学生的忧虑性与自律性更高,而低尽责性人格更容易沉浸在手机、网络等新媒介中,难以控制与自拔。
综上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存在密切关联,人格特质是影响手机依赖的重要变量。
二、不同性别的人格与手机依赖关系
刘勇,姜梦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男生高于女生,且与年龄呈负相关。黄海,余莉,郭诗舟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的手机依赖与性别和年级没有显著相关,女生在手机依赖总分上平均分高于男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虽然许多研宄探讨了手机成瘾的性别差异,但是男性和女性哪个群体更易出现手机成瘾一直没有达成共识。有研宄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产生手机成瘾,而也有研宄得到了相反的结果,发现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出现问题性手机使用。此外,也有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在网络使用和使用手机发送信息方面不存在差异。
综上,现有研宄结果存在诸多分歧之处。例如,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是否与手机依赖存在密切关联,人格特质是否直接影响手机依赖,还是通过其他因素间接起作用。因此,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考察。
三、研究展望
(一)人格对手机依赖的作用机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从目前已有的研究状况来看,个体的人格特质和手机依赖都分别受到年龄、教育、家庭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影响,而关于这些因素对个体的人格和手机依赖关系影响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因此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关注年龄等人口学变量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因素对人格和手机依赖关系的影响,这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明确人格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前人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关系密切,但对于其内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人格与手机依赖的跨文化研究。
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密切,但是人格特质对手机依赖的重要影响在国内还没有引起自购的重视,有关研究也相对较少。人格是影响手机依赖的重要因素,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可能在人格特质上具有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会对其手机依赖产生重要影响。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文化差异尚不明确,因此有必要通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来得到进一步的后续验证,并进行有关的差异比较和分析。
参考文献:
[1]丁维. 大学生人格特质、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14.
[2]刘鹏.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及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4.
[3]王珺珂. 大学生人格特质、应对方式与智能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曹静,女,硕士研究生在读,河北大学教育学院,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个性与社会性。
关键词:人格特质;手机依赖;性别差异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手机依赖是手机成瘾在心理层面的反应倾向,往往伴随着负性情绪、社会交往能力的降低、对某种行为产生强烈的冲动性,以及长时间的依赖等。人格特质是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重要内容。在人格特质中,大五人格理论是人格研究领域重要的理论,能够为人们了解人格特质提供一个有力的视角。大五人格包括神经质、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五个因素。
积极地探究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可以为问题性手机使用预防与干预提供必要的心理依据。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让人更加清楚地认识移动多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发展机制。因此,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手机使用的心理学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一、不同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一)神经质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Bianchi和Phillips等人的研究结论认为神经质对手机依赖具有显著性预测作用。因此,高度紧张的个体更倾向于在生活中产生手机依赖。因为他们希望通过手机來降低生活与工作中的压力。此外,从与成瘾行为关系密切的其他心理特征来看,手机依赖者还是有较高寻求认可的动机,他们渴求被同伴认可。Ezoe等人对日本大阪的132名在校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神经质与手机依赖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杜立操和梁杰华对广西四所高校的4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存在显著正相关,神经质对手机依赖有较好的正向预测作用。
(二)外倾性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刘勇,姜梦研究发现手机依赖与外倾性呈显著正相关,且外倾性能够显著预测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Bianchi 和 Phillips 研究发现问题性手机使用与外倾性有关,外向型的人比内向型的人更容易出现问题性手机使用,且年轻的、外向型司机由于问题性手机使用最容易发生车祸事故。黄靖茵,刘江美,胡燕红,张珊和陈瑜研宄也发现外倾性对手机依赖有正向预测作用。从整体上来讲,外倾性正向预测手机依赖。
(二)开放性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黄海,余莉,郭诗舟研究发现,手机依赖组大学生开放性得分显著高于非手机依赖组,开放性与手机依赖成正相关。开放性得分高的个体喜欢新事物,好奇心强,而手机新颖、时尚和便捷等特点正好符合他们的需求,如手机 qq、微信、微博等功能都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新奇感。开放性得分低的个体意志力较弱,自控力较差,做事无条理,在学习上会表现为缺乏学习动力、目标,对行为的控制力明显不足,同样,他们在手机的使用上也会表现出缺乏自我克制,而自我控制感的缺失会使某些学生沉溺于使用手机的快乐之中而无法自拔无法承受不使用手机所带来的不愉快,从而形成过度依赖。
(四)宜人性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丁维研究发现宜人性同手机依赖具有显著性负相关。 黄海,余莉,郭诗舟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的手机依赖与宜人性成显著负相关,且四个人格因子与手机依赖呈显著相关。宜人性得分低的个体对他人多抱有敌意、为人多疑,这种类型的个体较难与人形成良好而稳定的友谊,往往感到孤独,而个体越孤独越容易产生手机依赖倾向。
(五)尽责性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刘勇,姜梦研究发现手机依赖与尽责性呈显著正相关。黄海,余莉,郭诗舟研究结论得出尽责性能有效预测手机依赖,进一步说明人格因素是导致手机依赖形成的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庞海波等发现网络成瘾学生的忧虑性与自律性更高,而低尽责性人格更容易沉浸在手机、网络等新媒介中,难以控制与自拔。
综上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存在密切关联,人格特质是影响手机依赖的重要变量。
二、不同性别的人格与手机依赖关系
刘勇,姜梦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男生高于女生,且与年龄呈负相关。黄海,余莉,郭诗舟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的手机依赖与性别和年级没有显著相关,女生在手机依赖总分上平均分高于男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虽然许多研宄探讨了手机成瘾的性别差异,但是男性和女性哪个群体更易出现手机成瘾一直没有达成共识。有研宄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产生手机成瘾,而也有研宄得到了相反的结果,发现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出现问题性手机使用。此外,也有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在网络使用和使用手机发送信息方面不存在差异。
综上,现有研宄结果存在诸多分歧之处。例如,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是否与手机依赖存在密切关联,人格特质是否直接影响手机依赖,还是通过其他因素间接起作用。因此,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考察。
三、研究展望
(一)人格对手机依赖的作用机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从目前已有的研究状况来看,个体的人格特质和手机依赖都分别受到年龄、教育、家庭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影响,而关于这些因素对个体的人格和手机依赖关系影响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因此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关注年龄等人口学变量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因素对人格和手机依赖关系的影响,这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明确人格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前人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关系密切,但对于其内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人格与手机依赖的跨文化研究。
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密切,但是人格特质对手机依赖的重要影响在国内还没有引起自购的重视,有关研究也相对较少。人格是影响手机依赖的重要因素,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可能在人格特质上具有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会对其手机依赖产生重要影响。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文化差异尚不明确,因此有必要通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来得到进一步的后续验证,并进行有关的差异比较和分析。
参考文献:
[1]丁维. 大学生人格特质、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14.
[2]刘鹏.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及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4.
[3]王珺珂. 大学生人格特质、应对方式与智能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曹静,女,硕士研究生在读,河北大学教育学院,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个性与社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