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三部曲》的异托邦叙事研究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w1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保罗·奥斯特的成名之作——《纽约三部曲》,以不同于传统的侦探小说入手,在层层谜团之中描述了作为侦探的三个人奎恩,布鲁以及“我”的奇遇。在《纽约三部曲》中,出现了大量关于空间的隐喻,建构了不同于大众空间的异质空间——异托邦的存在,与乌托邦不同,异托邦作为书中真实存在的空间,是主人公为挑战权力机制,提供自我立足的他性空间的存在。因此本文试图运用福柯的空间理论,从异托邦叙事角度对小说进行另一角度的分析,探寻其中的空间隐喻。
   关键词:空间 异托邦 坏境 个人
   一.引言
   保罗·奥斯特,美国当代最勇于创新的小说家之一,其成名作《纽约三部曲》,一直以来,被学界给予了高度评价,被称之为兼具希区柯克式的悬疑与卡夫卡式的存在思考的伟大的黑色幽默作品,其中的三个故事都巧妙地套用了侦探小说的外衣,却不仅仅局限于传统侦探式的布局写作。迄今为止,对于《纽约三部曲》的各种理论研究层出不穷,各类学者其中多从侦探玄学、自我与他者、身份主题、存在主义等入手对文本进行解读,描述了主人公在侦探过程中自我精神幻灭,追寻真正自我的过程。然而,笔者则拟从异托邦叙事角度入手,对文本进行另一层面的阐释。
   那么,什么是异托邦叙事呢?它与乌托邦叙事有何区别?法国哲学家、结构主义大师福柯于1967年3月14日在建筑研究会上的讲演阐释了异托邦的概念。他首先诠释了乌托邦的概念,再借此引出异托邦的含义。“乌托邦是没有真实场所的地方。这些是同社会的真实空间保持直接或颠倒类似的总的关系的地方。这是完美的社会本身或是社会的反面,但无论如何,这些乌托邦从根本上说是一些不真实的空间……因为这些场所与它们所反映的,所谈论的所有场所完全不同,所以与乌托邦对比,我称它们为异托邦。”[1]可见,异托邦并不像乌托邦一样是幻想似的存在,它真实地存在于社会中,这种现实存在的异托邦是一种对现有秩序的颠倒,对现有的权力机制的瓦解以及对现实存在具有危险的一种异质空间。也可以说,“异托邦的存在并不仅仅指物理意义上的三维存在,而已经转型成为一种人们生存活动的关系集合,这些关系确定了一些相互之间不能缩减并且绝对不可迭合的位置,这也就是说,作为他性空间的异托邦是一种社会生活关系网式的关系构成物”[2]。因此,异托邦的他性异质空间并不仅仅是社会中的外部空间,它延伸到人的内部空间之中,甚至人与人之间关系网般的存在。
   二.空间异托邦
   1.城市空间异托邦
   城市作为我们日常的空间,早已悄无声息地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然而自柏拉图以来,人们仅仅将空间视为我们生活的容器,但在列斐伏尔和大卫·哈维的空间学说的作用下,人们对以往空间形式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观,空间再也不是静止的容器,它参与社会权利机构的运行,从典型的中国古代的殿宇,埃及金字塔到纽约高楼林立的建筑群,无不象征着各种权利机制的运作,正如“福柯也认为空间对个人具有一种隐蔽的管制能力,物理性的空间利用建筑的巧妙安排,形成一种微观的权利机制,只是生活在其中的人浑然未觉”[3]。因此,在文中,纽约这个多元化的背景空间中,各式各样的建筑也就代表了各种权利结构,而各种权力机构隐形之中会对个人有一定的管制能力,施加于人的生存模式之中。
   正是由于隐形之中各种权力机制的挤压,其中“那些被边缘化的少数清醒或敏感者与当下产生强烈的对抗,试图脱離都市文明与传统空间文明的束缚。他们以异质空间为手段和途径对现代社会常规空间进行突围与逃离,并藉异域空间的探求与建构,寻找精神的逃亡与救赎的可能”[4]。这些少数人他们竭尽所能地在城市中探寻适合自身生存的异质空间的存在以此来减轻其他异己空间的束缚。《玻璃城》中,老彼得·斯蒂尔曼对纽约这个混杂、多元化的空间批判说道,“我必须来到纽约,因为这儿遍地都是废弃物,这是最卑贱可怜的地方。整一个破裂的世界,混乱是普遍想象。你一睁眼就能看见。”[5](p82)就是因为纽约这个城市如此的混乱,因而各种不同形式的异托邦才得以建立。在这片充满各种异质空间的土地上,包括老彼得·斯蒂尔曼等各类人物一直试图找寻或是建立属于自己的异质空间。
   2.个人空间异托邦书写
   此外,异托邦的存在它不仅仅只限于公共空间当中,当外部处于同质空间或者均一质的空间,不足以体现差异时,这时候内部空间与个人空间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了。生活在纽约这种繁忙压抑的社会空间当中,各种社会建筑,空间几乎千篇一律。因此,公共空间的建立在此时已经无力表征个体的对自己独立空间的渴望与其对社会进行对抗的斗争,在这种情况下,对内部空间的转向也就显得具有特别意义了。
   其中,那些被社会挤压的边缘人他们力图建立自己的异托邦来消解外部权力机制带来的伤害。在《玻璃城》中,主人公奎恩常常借由漫步在纽约街头来缓解自己的焦虑,他享受散步带给他的迷失的感觉。“纽约是一个永远不缺新鲜花样的地方,一个无情无尽的迷宫……漫无目标的游荡使得所有的步骤变得意义等同,而非是要把他送到什么地方去。”[6](P4)在漫游中,奎恩建立了他自己的无有之乡,也就是暂时建立了自己的异托邦。这是他对以往令人窒息生活的逃离,在漫游中,他逐渐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自己是谁。不单单是奎恩,老彼得表面上看似一天天漫无目的的闲逛,实际上他用自己的步调在建构着他者所不能读懂的迷宫。“斯蒂尔曼似乎从来没有特意要去什么地方,他似乎也不知道自己身置何处。然而,好像是经过精确设计似的,他总是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打转,活动范围北至第一百一十街,南到第七十二街……不管怎么随意游动,他的路线似乎总是如此---斯蒂尔曼从不越过这些边界。”[7](p66))出于巧合,奎恩用笔记录下了老彼得·斯蒂尔曼的行程路线,发现他用自己的脚步书写着“THE TOWER OF BABEL”。这迷宫一般的路线,是老斯蒂尔曼自己建立的空间。因为他坚信人类自亚当,夏娃堕落之后,言与物就发生了背离。他企图回到最初的那个时代。也就隐形之中塑造了图示般的迷宫,也就是他自己的异托邦。而迷宫作为一种空间形式的存在则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以前,龙迪勇曾在《空间叙事研究》中写道,“迷宫作为最古老的图示之一,同时它也是一种特殊的空间形式。”[8](p151)这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迷宫空间的存在,无论是在中西方历史长河中,迷宫的描述从来就不乏少数。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形式,因其符号性和隐蔽性闻名,它是以一定的特殊机制来实现与大众隔离开来的隐蔽空间。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独立的个体建立异托邦形式的由来已久。    3.言语空间异托邦书写
   除了社会空间以及外部空间以外,异托邦的存在不仅仅只限于空间这个维度之上。“异托邦能创造充满幻觉性和补偿性的空间系统。也就是说,异托邦可以建构一个虚幻空间用以揭示与之相对应的真实空间,这个虚幻空间可以媲美甚至超越我们所在的真实空间,用以补偿自己实际的空间的不完美性。”[9]所以异托邦的存在不仅仅只限于空间上的领域,对于异托邦的书写在文中主人公的描繪建构下亦有体现。老彼得·斯蒂尔曼在他的著作《花园与塔楼·新大陆的早期图景》中的第二部分“巴别塔的迷思”中,他书写到我们所知晓的人类生活都是自人类堕落以后开始的,“但人类堕落后,它们已经不再是这样的了,名与物割裂开来了,词语退化为某种随心所欲的集合;而语言曾是上帝旨意的传达者。所以,伊甸园的堕落,不仅记录了人类的堕落,而且记录了语言的堕落。”[10](p48)在他的描述中,语言自从人类的堕落,巴别塔的倒塌之后就变得模棱两可,“词语退化成了某种随心所欲的符号集合”,言语上发生了混乱,指意开始不明。于是,彼得·斯蒂尔曼就开始了他的实验,他把小彼得囚禁了九年之久,期盼能借此实验发现人类最初一一对应的语言。老彼得对于伊甸园最初原始文明的执意追寻也暗示了他对现代文明的唾弃与揭示,也意味着他对于不同于现在文明的最初异托邦文明以及语言的追寻。
   三.结语
   《纽约三部曲》中存在的大量关于异质空间的书写,无论是社会外部空间还是私人空间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保罗·奥斯特作为存在主义大师一贯为之的人生虚无的主题,挑战了以往城市空间建筑所带来的权利机制以及价值观念和思想的固化,充满对人生意义的否定以及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对于纽约这所现代都市异质空间的探寻与建构,在颠覆了以往大众公共空间的同时,也塑造了城市边缘群体或个人的私人空间。这种社会偏离异托邦以及漂泊异托邦的空间存在,也构建了社会小人物对资本主义上层社会空间的反抗,对自身理想空间的探寻,是心灵暂时的容身之所。
   参考文献
   [1]M.福柯.另类空间[J].世界哲学,2006,No.6
   [2]张一兵.福柯的异托邦:斜视中的他性空间[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3][9]谢欣然.米歇尔·福柯的“异托邦”空间理论探析[J].人文杂志,2015,No.10
   [4]纪秀明.论当代西方生态文学中的异质空间[J].理论与争鸣,2012.1
   [5][6][7][10][美]保罗·奥斯特著.纽约三部曲[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3
   [8]龙迪勇.空间叙事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4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渡边淳一的小说《失乐园》以人性为基底,从欲望、情爱、仇恨、本性等角度出发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更深层次且赤裸的剖析。爱情持续时间的短暂、婚姻的束缚与人们对激情需求的的长期性之间的矛盾,无论是在二十世纪还是现代都是人们感到困惑和无法摆脱的问题。在作者眼中婚外情同对爱情自以为是的挽留都是享受爱情的无奈和可悲之举。爱情悲剧下的伦理观念是否科学,爱情伦理是否符合人性与社会的发展这些都是当代人们值得深思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由美国作者塔拉·韦斯特弗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书中讲述了一个17岁之前从没上过学的少女是如何逃离大山,飞往属于自己崭新的世界的故事.本文以“
理查德·赖特的自传性小说《黑孩子——童年与青年时代的记录》中主人公“我”的语言行为以其个性鲜明的特征和反映主体意识的特性成为“我”构建主体身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展开关于莫泊桑《羊脂球》中人性对立观的运用分析,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羊脂球》的文章故事内容,以及不同人物所展现出来的人物特点.作为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
内容摘要:《秘密花园》中,女主角玛丽与传统作品中相貌出众,性格温婉的淑女形象不同,反倒被作者刻画成一个相貌普通,性格怪异且敢于反抗权威的叛逆女孩。她不仅勇敢、健康、独立,还能够帮助男性,甚至成为男性的领导者,带领两个男孩,对荒废的秘密花园进行改造。本文将对玛丽这一反传统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从女性主义角度,探讨其独特的性格特征、成因以及意义。   关键词:《秘密花园》 玛丽 女性形象   一.引言 
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各种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具有传统的俄罗斯民族的优秀品质,也有其女性本身鲜明的个性形象.拉斯普京作家笔下描写了诸多女性形象,其中《伊万的女儿,
当代作家安东尼·多尔的小说创作成就斐然.他在文体修辞上,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并且通过一些关键修辞意象和句段的重复,建构了一套统一完整的修辞体系.多尔特别的修辞策略,
内容摘要:《推销员之死》是美国知名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关于该剧的研究成果虽林林总总,但对该剧父亲角色进行的专门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拟从男主人公威利作为父亲的角色阐释其走向失败的必然性,解析父亲角色在推动作品情节发展以及深化美国梦主题等方面的意义和作用,为读者赏析该剧的丰富寓意提供一个新的視角。   关键词:父亲角色 《推销员之死》 作品主题 畸形家庭教育   一.引言   《推销员之死》(D
内容摘要:《老人与海》是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也是文学界的瑰宝,给后来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也是引导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关键。《老人与海》中涉及的人物相对较少,但是蕴含的象征意义却十分丰富,这也是作品充满无限魅力的重要原因。在对《老人与海》这部中篇小说进行研究时,必须要对老人圣地亚哥和男孩曼诺林等进行深入解读,以了解作品的内涵及全貌,以向读者展示其文学与艺术价值。本文将对《老人与海》中的人物形象
众所周知,爱德华·艾比是美国二十世纪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生态文学家,他在一生的学术研究中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生态方面的文学作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孤独的沙漠》《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