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喜欢“7”和“2”
张毅英是清华大学的教授,今年已经走过了不惑之年。从她简朴而大方的衣着上,很容易让人感受到知识女性所特有的气质:宽容、和气、语言精炼幽默、思维敏捷有穿透力。但你很难想象她还是位具有这个时代鲜明特征的知识富翁,自己拥有一家颇具规模的软件公司,每年有近千万元的进项。

言谈之中,50几岁的张毅英教授身上所流露出的那种强烈的事业心和创新意识,真让我们这些20几岁的年轻人自愧不如,备感汗颜。当我看到眼前这位可以用近来非常流行的名词“知识英雄”形容的教授竟然还在骑着一辆半旧的自行车,颇有些不可思议地问她为什么不买辆轿车。
“我喜欢两个阿拉伯数字,一个是7,另一个是2,或者说7和2是我生活的全部‘数字哲学’。”这种回答让我摸不着头脑。
“7在10个阿拉伯数字中一点也不显山露水,不象9高高在上,也不象8那样因为其谐音而让人趋之若鹜,7默默无闻,但它又很有份量和实力,7坚强地成为着自我。我想自己的天赋其实一般,就应该学习7的这种精神,扎扎实实地做自己的事业,不求表面排场。”
“2的含义也很简单,2永远都不是第一,但它永远在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努力,我崇尚2的这种精神。”
在一个颇能让人回味的开场白之后,张毅英娓娓地讲起了她的创业经历。
也曾迷茫
和多少具有传奇色彩的年轻的现代IT精英们相比,张教授背后的创业之路则带有深刻的历史包袱的烙印。
张毅英是1959年电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在那个毕业分配“到祖国的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去”口号分外嘹亮的年代,张毅英和她们同班的十几位同学来到了青海高原深处的一个油田,搞配套的电力建设。
血气方刚的她们本来以为可以用知识谱写自己的壮丽青春,但让人失望的是,他们的工作竟然是简单而又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那些当地的体力工人在同一个工地上做相同的工作。在“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口号召唤下,即使女同志也没受到一点额外的照顾,张毅英借吴士宏的一句话来形容说:“很少用到肩膀以上的器官”。
就是简单的体力劳动,他们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也在实际的工作中总结出了不少窍门,找到了许多事半功倍的技巧,实际的工作效率比其他的同事高许多。
可是让他们想不通的是,这些摆在面前的工作成绩却使那些领导视而不见,工资和奖金一点没涨不说,每次有提拔各级干部的机会总是没有他们同学的份。
他们最后终于明白了,那个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时代,知识、才华和实际的工作能力,这一切远远比不上“根红苗正”的出身,远没后者来得直截了当的许多好处。
就这样,他们在年复一年地艰苦奋斗着,“现在想起来,那确实是‘艰苦奋斗’:奋斗完了还是艰苦,艰苦够了还得奋斗。”
“在那个山沟里,我们当时简直看不到自己的出路在那里,生活变得没有一点阳光和希望。”张毅英现在想起来都有点余悸未消。
寻找阳光
这种黯淡无光的日子持续了将近20年。终于,张毅英在8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里考上研究生又重新返回了自己的母校,走出了那座山沟。
再次踏进知识殿堂的张毅英在班上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大姐”了,在他们班上一些年轻的同学要么花前月下忙着感情问题,要么在知识的海洋面前不知该把自己的学习重点放在什么地方的时候,张毅英目标明确、惜时如金,她在青海油田的实际工作经验使她的学习具有非常明确的方向。
一头饥饿的牛闯到了菜园子里,又幸运地找到了自己喜欢吃的那些菜,剩下的就是张开嘴巴使劲地咀嚼。
1983年,张毅英硕士毕业被分配到了南方某省的电力设计院。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使张毅英在工作上如鱼得水,她很快就参与了该省一个大型电力项目的建设,主要负责工程预算。
改革开放使我们的国家一天天地告别着一穷二白,张毅英的生活也一天天地好起来了。张毅英说:“终于可以只奋斗,不再那么艰苦了。”
外人看起来已经功成名就的张毅英却又在实践着自己的“2”字哲学,1988年,她毅然又回到母校读博士。等到她博士毕业,她选择了留在学校教书,几年后因为教学和科研成绩突出被评为了教授。
于是,给研究生上课、做学术论文、出版专著,时不时地评个科技进步几等奖,这成了她新的生活内容。
“忽如一夜春风来”,九十年代初,全社会掀起了学习电脑的热潮,计算机在各个行业中很快普及起来。
当冰山露出小小的一角的时候,有些人不以为然,张毅英却看到了它下面隐藏的庞大和厚重。在许多老科技人员纷纷患上“电脑恐惧症”的时候,张毅英开始考虑怎样把计算机运用到电力建设的实际预算工作中。
在当时电力建设中,预算是个非常艰巨的工作,每个地区使用的材料的价格、定额都不同,各个地区的预算人员基本上还处于一台计算器外加几本定额书的手工操作状态,效率极低而又容易出现错误。
针对能不能用计算机来代替人进行繁杂的电力建设预算这个问题,张毅英首先开始了计算机程序实现算法上的思考,希望在数学算法上能得到一个解决方案。几个月的努力,张毅英成功了,在此基础上,她写了一系列的论文来讲述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并在学术界得到了很大的好评、取得了一个科技进步二等奖。
论文发表了,奖项也拿了,“一好就了,一了就好”,几个月的辛苦钻研似乎可以尘埃落定,画上圆满的句号了。
可张毅英却开始了自己深层次的思考:自己辛辛苦苦做出来的科研成果,具有那么大的现实意义,就这么发表一下,评个什么奖就束之高阁实在太可惜,为什么不自己推广它,让它广泛地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呢?
毅然创业
张毅英看到了自己的科研成果在全国巨大的需求和市场,但张毅英对此却还有另一个清醒的认识:仅在论文上来说明问题是苍白无力的,因为实际工作中的人员不可能知道那么多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出路只有把自己的技术变成简单易用的计算机软件。
1995年,张毅英果断地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注册了自己的软件公司,开始了自己创业的第一步。
软件开发绝对是典型的知识经济产业,成功的关键要看是否有既懂计算机编程又懂电力预算专业知识的人才,好在人才济济的大学里并不缺这些。张毅英很快以高薪为条件找到了自己需要的人才队伍。
创业是艰难的,从学术论文到可以实际操作的软件之间,距离是难以想象的。
张毅英他们根据实际预算工作中的程序,首先设计出软件的数据流程,并编程序实现了数据之间的衔接、匹配以及它们之间的计算,然后就是最费神的事情:根据各地的具体价格情况和定额标准,为程序建立庞大的数据库。
软件调试通过后,张毅英买来光盘刻录机,把自己的软件程序刻录到一张张光盘中去。自己的“孩子”就这样出生了,现在迫切需要找到赏识他的买主,检验它在市场上的生存能力。
他们就到各省的电力系统去宣传和推销自己的产品。由于产品刚上市,他们把自己的软件的价格定得非常低,这个凝结着大量智慧和汗水的软件定价为5000元。
客观地讲,张毅英他们的软件做得非常出色,可以大大地节约各级电力预算人员的工作量,使他们一下子告别了翻定额书和摁计算器的“冷兵器”时代,直接进入到只需要点鼠标的高效、准确的现代办公时代。
但太好的东西往往引起人们的怀疑,“这个软件真有那么神奇?”,面对他们的推荐,有些预算人员显然缺乏心理准备,一时难以相信。这倒让习惯于搞科研,对推销一窍不通的他们不知怎么解释好。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们干脆在计算机上现场演示。软件的友好的界面和简单的操作方法,以及准确的计算结果终于赢得了他们的第一批顾客:共有12家单位买下了他们的产品。自然,这也给他们带来了第一笔收入:6万元人民币。
软件倒是卖出去了,但问题也来了。首先是由于用户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单位的预算人员在使用软件的时候,碰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甚至有些用户原来根本就没接触过计算机,连基本的操作都不懂,让他去用软件来做预算工作确实勉为其难。
本来这不是张毅英他们应该负责的事情,但他们本着对客户负责的思想,派出专人对他们的用户从怎样使用计算机这样的ABC知识开始手把手地辅导。
不仅培训是免费的,还要倒贴车旅费,他们兢兢业业,对此没有一丝怨言。因为张毅英清醒地认识到这是在为自己的产品培育市场,只有更多的人使用自己的软件,自己的产品才有生命力。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由于软件本身对许多具体问题的考虑不足,其适用范围在一些具体情形下受到了限制。针对这个问题,张毅英他们就在客户意见的基础上,不断地修改自己的软件,尽可能地扩大自己软件的适用范围,并不失时机地推出了软件的新版本。
经过一年半的宣传和推广,张毅英的软件终于打开了市场,被越来越多的预算人员所接受,甚至有些地区的电力系统还发文件指定下属单位使用该软件。张毅英他们的软件也从原来的1.0版升级到了4.0版,销量由当初的12张软光盘上升到了数千张。
在这个基础上,1998年,张毅英又把自己的软件公司的业务扩展到了电力管理信息系统等数个领域,推出了近10种软件产品,业务量也随着猛增。
知识就是阳光
今天的张毅英,套用IT界人士的话说,已经是个地地道道的“知本家”了,但张毅英对此却不以为然,“从过去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到能有今天,对我来说,知识就是阳光!我确实是靠了知识的力量。但我并不觉着自己就是‘知本家’,我现在感觉最缺的恰恰还是知识,尤其是管理一个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
目前,张毅英正在深入学习国外软件业产品的开发模式以及分析软件业的走向,打算进一步扩展自己的事业。
问起张毅英她的打算,张毅英说她想在将来使自己的软件公司成为另一个 “东大——阿尔派”级别的企业,为中国的软件事业的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张毅英是清华大学的教授,今年已经走过了不惑之年。从她简朴而大方的衣着上,很容易让人感受到知识女性所特有的气质:宽容、和气、语言精炼幽默、思维敏捷有穿透力。但你很难想象她还是位具有这个时代鲜明特征的知识富翁,自己拥有一家颇具规模的软件公司,每年有近千万元的进项。

言谈之中,50几岁的张毅英教授身上所流露出的那种强烈的事业心和创新意识,真让我们这些20几岁的年轻人自愧不如,备感汗颜。当我看到眼前这位可以用近来非常流行的名词“知识英雄”形容的教授竟然还在骑着一辆半旧的自行车,颇有些不可思议地问她为什么不买辆轿车。
“我喜欢两个阿拉伯数字,一个是7,另一个是2,或者说7和2是我生活的全部‘数字哲学’。”这种回答让我摸不着头脑。
“7在10个阿拉伯数字中一点也不显山露水,不象9高高在上,也不象8那样因为其谐音而让人趋之若鹜,7默默无闻,但它又很有份量和实力,7坚强地成为着自我。我想自己的天赋其实一般,就应该学习7的这种精神,扎扎实实地做自己的事业,不求表面排场。”
“2的含义也很简单,2永远都不是第一,但它永远在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努力,我崇尚2的这种精神。”
在一个颇能让人回味的开场白之后,张毅英娓娓地讲起了她的创业经历。
也曾迷茫
和多少具有传奇色彩的年轻的现代IT精英们相比,张教授背后的创业之路则带有深刻的历史包袱的烙印。
张毅英是1959年电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在那个毕业分配“到祖国的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去”口号分外嘹亮的年代,张毅英和她们同班的十几位同学来到了青海高原深处的一个油田,搞配套的电力建设。
血气方刚的她们本来以为可以用知识谱写自己的壮丽青春,但让人失望的是,他们的工作竟然是简单而又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那些当地的体力工人在同一个工地上做相同的工作。在“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口号召唤下,即使女同志也没受到一点额外的照顾,张毅英借吴士宏的一句话来形容说:“很少用到肩膀以上的器官”。
就是简单的体力劳动,他们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也在实际的工作中总结出了不少窍门,找到了许多事半功倍的技巧,实际的工作效率比其他的同事高许多。
可是让他们想不通的是,这些摆在面前的工作成绩却使那些领导视而不见,工资和奖金一点没涨不说,每次有提拔各级干部的机会总是没有他们同学的份。
他们最后终于明白了,那个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时代,知识、才华和实际的工作能力,这一切远远比不上“根红苗正”的出身,远没后者来得直截了当的许多好处。
就这样,他们在年复一年地艰苦奋斗着,“现在想起来,那确实是‘艰苦奋斗’:奋斗完了还是艰苦,艰苦够了还得奋斗。”
“在那个山沟里,我们当时简直看不到自己的出路在那里,生活变得没有一点阳光和希望。”张毅英现在想起来都有点余悸未消。
寻找阳光
这种黯淡无光的日子持续了将近20年。终于,张毅英在8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里考上研究生又重新返回了自己的母校,走出了那座山沟。
再次踏进知识殿堂的张毅英在班上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大姐”了,在他们班上一些年轻的同学要么花前月下忙着感情问题,要么在知识的海洋面前不知该把自己的学习重点放在什么地方的时候,张毅英目标明确、惜时如金,她在青海油田的实际工作经验使她的学习具有非常明确的方向。
一头饥饿的牛闯到了菜园子里,又幸运地找到了自己喜欢吃的那些菜,剩下的就是张开嘴巴使劲地咀嚼。
1983年,张毅英硕士毕业被分配到了南方某省的电力设计院。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使张毅英在工作上如鱼得水,她很快就参与了该省一个大型电力项目的建设,主要负责工程预算。
改革开放使我们的国家一天天地告别着一穷二白,张毅英的生活也一天天地好起来了。张毅英说:“终于可以只奋斗,不再那么艰苦了。”
外人看起来已经功成名就的张毅英却又在实践着自己的“2”字哲学,1988年,她毅然又回到母校读博士。等到她博士毕业,她选择了留在学校教书,几年后因为教学和科研成绩突出被评为了教授。
于是,给研究生上课、做学术论文、出版专著,时不时地评个科技进步几等奖,这成了她新的生活内容。
“忽如一夜春风来”,九十年代初,全社会掀起了学习电脑的热潮,计算机在各个行业中很快普及起来。
当冰山露出小小的一角的时候,有些人不以为然,张毅英却看到了它下面隐藏的庞大和厚重。在许多老科技人员纷纷患上“电脑恐惧症”的时候,张毅英开始考虑怎样把计算机运用到电力建设的实际预算工作中。
在当时电力建设中,预算是个非常艰巨的工作,每个地区使用的材料的价格、定额都不同,各个地区的预算人员基本上还处于一台计算器外加几本定额书的手工操作状态,效率极低而又容易出现错误。
针对能不能用计算机来代替人进行繁杂的电力建设预算这个问题,张毅英首先开始了计算机程序实现算法上的思考,希望在数学算法上能得到一个解决方案。几个月的努力,张毅英成功了,在此基础上,她写了一系列的论文来讲述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并在学术界得到了很大的好评、取得了一个科技进步二等奖。
论文发表了,奖项也拿了,“一好就了,一了就好”,几个月的辛苦钻研似乎可以尘埃落定,画上圆满的句号了。
可张毅英却开始了自己深层次的思考:自己辛辛苦苦做出来的科研成果,具有那么大的现实意义,就这么发表一下,评个什么奖就束之高阁实在太可惜,为什么不自己推广它,让它广泛地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呢?
毅然创业
张毅英看到了自己的科研成果在全国巨大的需求和市场,但张毅英对此却还有另一个清醒的认识:仅在论文上来说明问题是苍白无力的,因为实际工作中的人员不可能知道那么多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出路只有把自己的技术变成简单易用的计算机软件。
1995年,张毅英果断地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注册了自己的软件公司,开始了自己创业的第一步。
软件开发绝对是典型的知识经济产业,成功的关键要看是否有既懂计算机编程又懂电力预算专业知识的人才,好在人才济济的大学里并不缺这些。张毅英很快以高薪为条件找到了自己需要的人才队伍。
创业是艰难的,从学术论文到可以实际操作的软件之间,距离是难以想象的。
张毅英他们根据实际预算工作中的程序,首先设计出软件的数据流程,并编程序实现了数据之间的衔接、匹配以及它们之间的计算,然后就是最费神的事情:根据各地的具体价格情况和定额标准,为程序建立庞大的数据库。
软件调试通过后,张毅英买来光盘刻录机,把自己的软件程序刻录到一张张光盘中去。自己的“孩子”就这样出生了,现在迫切需要找到赏识他的买主,检验它在市场上的生存能力。
他们就到各省的电力系统去宣传和推销自己的产品。由于产品刚上市,他们把自己的软件的价格定得非常低,这个凝结着大量智慧和汗水的软件定价为5000元。
客观地讲,张毅英他们的软件做得非常出色,可以大大地节约各级电力预算人员的工作量,使他们一下子告别了翻定额书和摁计算器的“冷兵器”时代,直接进入到只需要点鼠标的高效、准确的现代办公时代。
但太好的东西往往引起人们的怀疑,“这个软件真有那么神奇?”,面对他们的推荐,有些预算人员显然缺乏心理准备,一时难以相信。这倒让习惯于搞科研,对推销一窍不通的他们不知怎么解释好。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们干脆在计算机上现场演示。软件的友好的界面和简单的操作方法,以及准确的计算结果终于赢得了他们的第一批顾客:共有12家单位买下了他们的产品。自然,这也给他们带来了第一笔收入:6万元人民币。
软件倒是卖出去了,但问题也来了。首先是由于用户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单位的预算人员在使用软件的时候,碰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甚至有些用户原来根本就没接触过计算机,连基本的操作都不懂,让他去用软件来做预算工作确实勉为其难。
本来这不是张毅英他们应该负责的事情,但他们本着对客户负责的思想,派出专人对他们的用户从怎样使用计算机这样的ABC知识开始手把手地辅导。
不仅培训是免费的,还要倒贴车旅费,他们兢兢业业,对此没有一丝怨言。因为张毅英清醒地认识到这是在为自己的产品培育市场,只有更多的人使用自己的软件,自己的产品才有生命力。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由于软件本身对许多具体问题的考虑不足,其适用范围在一些具体情形下受到了限制。针对这个问题,张毅英他们就在客户意见的基础上,不断地修改自己的软件,尽可能地扩大自己软件的适用范围,并不失时机地推出了软件的新版本。
经过一年半的宣传和推广,张毅英的软件终于打开了市场,被越来越多的预算人员所接受,甚至有些地区的电力系统还发文件指定下属单位使用该软件。张毅英他们的软件也从原来的1.0版升级到了4.0版,销量由当初的12张软光盘上升到了数千张。
在这个基础上,1998年,张毅英又把自己的软件公司的业务扩展到了电力管理信息系统等数个领域,推出了近10种软件产品,业务量也随着猛增。
知识就是阳光
今天的张毅英,套用IT界人士的话说,已经是个地地道道的“知本家”了,但张毅英对此却不以为然,“从过去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到能有今天,对我来说,知识就是阳光!我确实是靠了知识的力量。但我并不觉着自己就是‘知本家’,我现在感觉最缺的恰恰还是知识,尤其是管理一个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
目前,张毅英正在深入学习国外软件业产品的开发模式以及分析软件业的走向,打算进一步扩展自己的事业。
问起张毅英她的打算,张毅英说她想在将来使自己的软件公司成为另一个 “东大——阿尔派”级别的企业,为中国的软件事业的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