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有诗趣的语文教师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tingkaoya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趣,就是诗歌情趣,特别是古典诗歌的情趣。做个有诗趣的语文老师,就是指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时不时地以诗歌的形式展现教育教学的内容或目标,以激发和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进更加有效的语文学习,形成更加有品味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我们生活和成长于诗的国度,古典诗歌的成就和辉煌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无法企及的,是中华民族的独有特征和骄傲,也是后人无法超越的。作为这个时代的语文教育者,虽然没有接受过前人那样的国文教育,没有古代骚人墨客那样的作为,至多算个散兵游勇,虽然不能倡导学生去学写古典诗歌,但是可以借助诗歌的样式表现语文的魅力。那么,可以在哪些课中恰当地利用诗歌的形式呢?
  一、常规课。在文本学习过程中或结束,常常有一些需要合作和探究的内容和问题,经学生认真讨论完毕,教师就可以用诗歌的形式通俗直白地作结。比如在学习文本《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后,让学生讨论新时期如何看待学、德、礼三个方面。学生争鸣结束,教师可以用七言诗体形式给予明确,如《读后感》:“当代儿女多奇志,朝夕求索为所长。才识贵在五车富,操守美于百代香。不学何以成大器,无德安可做栋梁。人人相亲又相爱,方显华夏礼义邦。”
  再如学习杜甫七律《登高》,在学习杜甫的作品、精神和文本的思想情感后,让学生讨论文本中诗人的形象,待学生畅言完毕,教师可以用七言绝句形式对诗人的光辉形象加以明确,如《登高》有感:“诗圣美名不虚扬,赤胆热肠为华章。忧国忧民终不渝,感天动地万古长。”经过如此渲染,学生一定会为之感动,进步加深对杜甫高尚情操和美德的认同,从而对语文产生好感。
  二、评讲课。每次考练结束要上好评讲课,能利用古典诗歌的形式去解答某些题是评讲课的亮点。比如在语言知识应用题中要求学生在春节给好友发送一条短信以表祝愿,学生的作答可能各种各样,五花八门,各具特色;教师可以用七言律诗的形式给予示范。如《拜年》:新年伊始奉祝愿,岁岁安康卯依然。声名远扬闻如雷,财富广进垒似山。快乐欢涌水不尽,幸福怒放花更燃。佳节寄语多又好,八句吉言最灵验。
  经过这样的示例和影响,加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传统文化知识的意识,明白诗歌在当代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学生对语文学习会有更好的认识和态度。
  三、复习备考课。这种课可以用通俗易懂的古诗体给学生在复习方向、内容和方法上以指导。首先教师要充分研究考纲考点,明确它们与文本的关系,形成科学合理的复习备考理念,同时要对学生复习备考的提出要求。通盘思考完毕,就可以形成七言诗体的备考方案。如《备考歌》:“谁言高考使人愁,材料考点文本有。勤钻苦究争朝夕,巧攻善取记心头。一分汗水一分得,几多惰性几多忧。金榜来年题名日,幸赖今朝驾轻舟。”
  在语文学习被日益冷落时,语文教师多作一些具有语文学科特色的教学变化,无疑有利于语文的学习;而做一个有诗趣的语文教师,更有助于点燃学生语文学习热情,重新树立学生心目中的语文形象。
  
其他文献
高中作文教学一直以来困扰着广大教师和学生,作文60分,分值比较大,占高考卷总分的五分之二。作文的好坏,决定了高考的胜负。因此,师生们多方探索作文出新技巧,获得高分绝招。无论什么招数都离不开素材,无论什么类型的文章都离不开语言表达。当我们绞尽脑汁地搜罗材料,如饥似渴地翻阅高考作文素材库的时候,大抵已经忘记了自己的课本。如何才能搞好作文素材的运用呢?我仅以《茶馆》一文为例,探讨一下如何运用课本素材这一
期刊
近年来,作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我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有的孩子上学积极,到校后却不爱学习呢?为什么現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呢?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一、农村家庭孩子教育的现状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
期刊
随着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结合,我们经常看到授课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声情并茂的图片、声音、影视等手段,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教学情境的情感体验,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讲解,而是尽可能地调动了学生所有的感官,让学生在感受语文的工具性特点的同时,又受到人文性的熏陶,真正实现了语文教育教学的目标。  语文,是学生个性差异表现最为突出的学科,也是资源极为丰富的科目,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高中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高中标准》的核心概念,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全体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语文素养的含义  何为素养?
期刊
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简称,语言作为人类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一视同仁为社会各阶级服务;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如何实现寓艺术于课堂,使单调的语言更有情趣,实现教学相长,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课题。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了单调乏味,走向了枯燥无趣,以至于学生们讨厌语文,害怕语文,甚至于远离语文
期刊
细节,就是细小的事件、细小的情节、细小的环节。作文的写作离不开细节的描写,没有了细节就没有了细腻的情感表达,没有了细节就没有了典型的人物形象,没有了细节就没有了震撼人心的场面。要写好细节我们也要学会借力。  一、向经典借力  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和情感因素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新课程不仅强调知识和技能,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由此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内化的过程,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作用比知识、能力的作用更重要,更具有实用性、持久性,更
期刊
语文学科不仅涉及丰富的观察、想象、直觉、形象思维、逻辑推理等心理能力,而且蕴涵着丰富的社会认知和鲜明的人文精神。一些课文直接或间接的蕴涵着许多可以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材中的群体人物画廊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验情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也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  在教学课文《赤壁赋》中,针对班上学生的畏难、害怕挫折的现状
期刊
高尔基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徐志摩的《翡》是大家公认的美文,江苏省把它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现代散文选读》(选修)。对该文的语言特色文学评论家赞不绝口:“诗的语言”,“音乐的旋律”,“辞藻华美流畅,色彩浓丽繁复”,“节奏跌宕起伏,汪洋恣肆”……不过,多是大而化之的赞誉,不便于中学生学习。笔者不辞知识浅陋,试对《翡》文在语言运用上的特色和优点,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该文优美的语言,逐渐养成下苦
期刊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课堂气氛不够活躍,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作文要么无话可写,无情可抒;要么写些假话、套话、空话。  情境作文的出现,有如一阵春风,吹皱了作文教学中死水一潭的局面。因为情境作文其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一本教材,学生的视野也不是被禁锢在教室里,其丰富有趣的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动人的情境,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使作文教学变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