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口市川汇区六一路小学 河南 周口 466000)
【中图分类号】G40—03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无疑要承担创新教育的重任。因此,更新教育观念,破旧立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一、营造轻松气氛,让学生树立自信心
传统的教育中,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前怕狼、后怕虎,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因此,现代老师要唤回学生自信。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树立自信。在许多伟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超凡的自信心,正是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他们鼓励自己不断努力,获得最终成功的。
二、把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而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培养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注意开发智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众所周知,中外学生对比起来,虽然外国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大用功,但却经常能有一些独特的见解,而我国学生虽然平时学习刻苦,成绩也不错,可遇到问题时却常常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柳斌同志在“五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说:“我们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智慧火花一闪现,就要加以保护。”有一个教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说变成水,有的说变成冰,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变成了春天,这个孩子的回答不是明显地充满智慧吗?他的回答很有哲学的诗意。但是,他不符合常规,根据标准答案他应得零分,但他的回答具有创新的意识。所以我们老师应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我们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让学生头脑中不断闪现创造的火花[1]。
2、尊重独特见解,鼓励学生的个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问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某个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上《乌鸦喝水》一课时,我找准切入点,让生续编故事,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我用“乌鸦把一个一个石子丢进瓶子里,让水位升高,才喝到水的”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没有小石子,乌鸦又该用什么办法才能喝到水?”让每个学生把想法都写在卡片上,避免了只有少数优生得到训练的现象。这样,学生的办法可多了:有的可以设想把瓶子倾斜,用两块石头架住就可以喝到水;有的可以设想找一根麦管就能吸到水;有的可以设想把棉纱条或布条的一端放入水里,另一端搭在瓶口也能喝到水…….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3]。
3在创造性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续编故事,课堂辩论、智力竞赛、即席讲演、口头作文、即兴咏物、编辑班报等活动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创造能力。如我让学生续编《狐狸和乌鸦》,学生通过想象就编出了不同的故事。有个学生是这样编的,《乌鸦又上当了》:这次狐狸知道乌鸦不会再听他的花言巧语,就想了一个说乌鸦坏话的办法,激起乌鸦的怒火,乌鸦破口大骂,结果他嘴里的肉掉下来又被狐狸叨走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清楚看到学生创造的火花,她不仅没有走吃一堑,长一智的老路,还从这个故事中揭示了一个她从生活中领悟的道理:喜欢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听了不好听的话,不冷静对待也容易上当。作为教师,对于这样的智慧我们必须给予表扬和肯定,并且通过多开展这样的创造性活动,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4]。
三、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自由选择学习方式,营造主动、互动的课堂学习氛围。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方式,而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
四、转换角色,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在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生动程度不同,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就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经常变换新颖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善于模仿、喜欢表现,在教学中教师常常运用转换学习角色的方法,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和表现欲,从而挖掘学生创新潜质。转换学习角色有以下方法:
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的方法。或学生提出疑问,让教师解决的方法。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与学生本来是平等的,但是当某些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表率时,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发挥其创造的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地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
五、灵活运用教材,选择好入门的突破点。
1、深入专研教材
教师要领会大纲精神,了解本课内容在单元,整个小学阶段的地位,把握教材编排意图和新知识的生长点。“注、提”实验教材来算实践,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理论的简化形式,教师要探明探明吃透。
2、科学运用教材。
新的教改方向衍生着新的语文教育观。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的和学习实际,站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度,审视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法加工,而不是原原本本地将教材内容直接呈现出来,做好教材的充实和变通,化聚知识,分散难点,选择最佳角度,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见解和才华。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是无所不在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资源,就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大量具有创造能力的新世纪英才。教师要做有心人,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组织学生进行读、写、听、说等实践活动中,使语文学科成为培养儿童创新能力的一片沃土,让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早日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中图分类号】G40—03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无疑要承担创新教育的重任。因此,更新教育观念,破旧立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一、营造轻松气氛,让学生树立自信心
传统的教育中,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前怕狼、后怕虎,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因此,现代老师要唤回学生自信。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树立自信。在许多伟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超凡的自信心,正是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他们鼓励自己不断努力,获得最终成功的。
二、把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而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培养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注意开发智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众所周知,中外学生对比起来,虽然外国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大用功,但却经常能有一些独特的见解,而我国学生虽然平时学习刻苦,成绩也不错,可遇到问题时却常常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柳斌同志在“五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说:“我们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智慧火花一闪现,就要加以保护。”有一个教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说变成水,有的说变成冰,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变成了春天,这个孩子的回答不是明显地充满智慧吗?他的回答很有哲学的诗意。但是,他不符合常规,根据标准答案他应得零分,但他的回答具有创新的意识。所以我们老师应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我们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让学生头脑中不断闪现创造的火花[1]。
2、尊重独特见解,鼓励学生的个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问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某个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上《乌鸦喝水》一课时,我找准切入点,让生续编故事,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我用“乌鸦把一个一个石子丢进瓶子里,让水位升高,才喝到水的”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没有小石子,乌鸦又该用什么办法才能喝到水?”让每个学生把想法都写在卡片上,避免了只有少数优生得到训练的现象。这样,学生的办法可多了:有的可以设想把瓶子倾斜,用两块石头架住就可以喝到水;有的可以设想找一根麦管就能吸到水;有的可以设想把棉纱条或布条的一端放入水里,另一端搭在瓶口也能喝到水…….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3]。
3在创造性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续编故事,课堂辩论、智力竞赛、即席讲演、口头作文、即兴咏物、编辑班报等活动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创造能力。如我让学生续编《狐狸和乌鸦》,学生通过想象就编出了不同的故事。有个学生是这样编的,《乌鸦又上当了》:这次狐狸知道乌鸦不会再听他的花言巧语,就想了一个说乌鸦坏话的办法,激起乌鸦的怒火,乌鸦破口大骂,结果他嘴里的肉掉下来又被狐狸叨走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清楚看到学生创造的火花,她不仅没有走吃一堑,长一智的老路,还从这个故事中揭示了一个她从生活中领悟的道理:喜欢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听了不好听的话,不冷静对待也容易上当。作为教师,对于这样的智慧我们必须给予表扬和肯定,并且通过多开展这样的创造性活动,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4]。
三、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自由选择学习方式,营造主动、互动的课堂学习氛围。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方式,而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
四、转换角色,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在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生动程度不同,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就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经常变换新颖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善于模仿、喜欢表现,在教学中教师常常运用转换学习角色的方法,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和表现欲,从而挖掘学生创新潜质。转换学习角色有以下方法:
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的方法。或学生提出疑问,让教师解决的方法。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与学生本来是平等的,但是当某些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表率时,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发挥其创造的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地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
五、灵活运用教材,选择好入门的突破点。
1、深入专研教材
教师要领会大纲精神,了解本课内容在单元,整个小学阶段的地位,把握教材编排意图和新知识的生长点。“注、提”实验教材来算实践,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理论的简化形式,教师要探明探明吃透。
2、科学运用教材。
新的教改方向衍生着新的语文教育观。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的和学习实际,站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度,审视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法加工,而不是原原本本地将教材内容直接呈现出来,做好教材的充实和变通,化聚知识,分散难点,选择最佳角度,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见解和才华。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是无所不在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资源,就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大量具有创造能力的新世纪英才。教师要做有心人,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组织学生进行读、写、听、说等实践活动中,使语文学科成为培养儿童创新能力的一片沃土,让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早日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