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l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口市川汇区六一路小学 河南 周口 466000)
  【中图分类号】G40—03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无疑要承担创新教育的重任。因此,更新教育观念,破旧立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一、营造轻松气氛,让学生树立自信心
  传统的教育中,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前怕狼、后怕虎,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因此,现代老师要唤回学生自信。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树立自信。在许多伟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超凡的自信心,正是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他们鼓励自己不断努力,获得最终成功的。
  二、把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而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培养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注意开发智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众所周知,中外学生对比起来,虽然外国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大用功,但却经常能有一些独特的见解,而我国学生虽然平时学习刻苦,成绩也不错,可遇到问题时却常常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柳斌同志在“五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说:“我们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智慧火花一闪现,就要加以保护。”有一个教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说变成水,有的说变成冰,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变成了春天,这个孩子的回答不是明显地充满智慧吗?他的回答很有哲学的诗意。但是,他不符合常规,根据标准答案他应得零分,但他的回答具有创新的意识。所以我们老师应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我们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让学生头脑中不断闪现创造的火花[1]。
  2、尊重独特见解,鼓励学生的个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问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某个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上《乌鸦喝水》一课时,我找准切入点,让生续编故事,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我用“乌鸦把一个一个石子丢进瓶子里,让水位升高,才喝到水的”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没有小石子,乌鸦又该用什么办法才能喝到水?”让每个学生把想法都写在卡片上,避免了只有少数优生得到训练的现象。这样,学生的办法可多了:有的可以设想把瓶子倾斜,用两块石头架住就可以喝到水;有的可以设想找一根麦管就能吸到水;有的可以设想把棉纱条或布条的一端放入水里,另一端搭在瓶口也能喝到水…….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3]。
  3在创造性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续编故事,课堂辩论、智力竞赛、即席讲演、口头作文、即兴咏物、编辑班报等活动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创造能力。如我让学生续编《狐狸和乌鸦》,学生通过想象就编出了不同的故事。有个学生是这样编的,《乌鸦又上当了》:这次狐狸知道乌鸦不会再听他的花言巧语,就想了一个说乌鸦坏话的办法,激起乌鸦的怒火,乌鸦破口大骂,结果他嘴里的肉掉下来又被狐狸叨走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清楚看到学生创造的火花,她不仅没有走吃一堑,长一智的老路,还从这个故事中揭示了一个她从生活中领悟的道理:喜欢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听了不好听的话,不冷静对待也容易上当。作为教师,对于这样的智慧我们必须给予表扬和肯定,并且通过多开展这样的创造性活动,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4]。
  三、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自由选择学习方式,营造主动、互动的课堂学习氛围。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方式,而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
  四、转换角色,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在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生动程度不同,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就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经常变换新颖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善于模仿、喜欢表现,在教学中教师常常运用转换学习角色的方法,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和表现欲,从而挖掘学生创新潜质。转换学习角色有以下方法:
  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的方法。或学生提出疑问,让教师解决的方法。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与学生本来是平等的,但是当某些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表率时,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发挥其创造的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地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
  五、灵活运用教材,选择好入门的突破点。
  1、深入专研教材
  教师要领会大纲精神,了解本课内容在单元,整个小学阶段的地位,把握教材编排意图和新知识的生长点。“注、提”实验教材来算实践,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理论的简化形式,教师要探明探明吃透。
  2、科学运用教材。
  新的教改方向衍生着新的语文教育观。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的和学习实际,站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度,审视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法加工,而不是原原本本地将教材内容直接呈现出来,做好教材的充实和变通,化聚知识,分散难点,选择最佳角度,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见解和才华。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是无所不在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资源,就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大量具有创造能力的新世纪英才。教师要做有心人,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组织学生进行读、写、听、说等实践活动中,使语文学科成为培养儿童创新能力的一片沃土,让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早日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其他文献
为了镇上的文化广场,文化站长“不择手段”地与官商斗争,他守护的是自己的职业道德,也是小镇居民的精神家园。 To the town’s cultural square, cultural station “unscr
期刊
一、档案在职教育的发展rn我国的档案在职教育是在改革开放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起,改革开放的初期,越来越多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恢复和建立了档案工作,档
在写这篇文章的开始 ,我要首先承认自己是用拙劣的强制之举认识倪萍的。1997年冬暮的时候 ,我搞到了倪萍的呼机号码 ,我每天平均呼她三次以上 ,而且连续呼了近半个月。倘若当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相应的需求也有所增加,用电需求就是其中的一种,而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用电的质量与安全,这就对供电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确保供电的质量,就要保证电网能够稳定运行,而直流配电网就是其中的主要运行方式,与传统的交流配电网不同,它是由许多电力电子设备组成的,而实际上,电力电子设备对直流配电网可靠性是有一定影响的。因此,要想保证直流配
动漫产业最大的利润来源于动漫衍生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动漫衍生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动漫周边”。动漫周边的开发已经成为整个动漫产业链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与动漫相
(靖江外国语学校 江苏 靖江 214500)  【摘要】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中,有着特别重要的责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创设创新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已达到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创新;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开篇指出:“现代社会
小说中人物的行为包括生存性行为与存在性行为两种.存在性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精神的拯救解放,从而印证自我的存在.安部公房小说人物对存在的呼告首先显示为对日常生活的拒
合唱是一种高雅的艺术表现形式,而童声合唱因其纯净的魅力而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发展,合唱逐渐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随值而来的是小合唱队伍的规模的扩大和队
刘亮程散文集具有浓郁的西北边地色彩.作者通过对“一个人的村庄”的深沉抒写和真切体察,其间浸透了作家对边地新疆的独特情怀,表达了他对故乡“黄沙梁”从一而终的彻悟以及
一rn伴随着中国城乡变革的进行,一个个乡村或者是城市的旧街道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上.笔者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时常在想:如何才能复现那已经消失的场景与建筑.这个想法,成就了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