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线操作工利用在岗之机窃取成品的定性分析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u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司法实践案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案件在定性时存在争议,本文中案件争议焦点就在于张某利用其在流水线上担任操作工的便利条件盗取公司财物的行为是利用了工作上的方便条件还是职务上的便利,这对区分职务侵占罪与盗窃罪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盗窃罪 职务侵占罪 便利
  作者简介:孙颖,天津市武清区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7-075-02
  一、基本案情
  被告人张某于2014年8月份的某日晚上,在位于天津市某开发区的某电池公司生产车间内,趁人不备,利用其在生产线上检查电池外观之机,多次采取将电池放入口袋后去卫生间用卫生巾包裹电池以逃过检查等手段,将车间生产线所生产的手机电池成品若干转移出车间,后将电池藏匿于该公司员工宿舍自己的手提包内等处,再将电池带离公司。经价格认证中心鉴定,上述被盗手机电池共计价值人民币5900余元。
  二、司法实践中的意见分歧
  对张某的行为的性质应当构成何种犯罪存在很大争议,主要有以下的两种认识:
  第一种意见认为,张某的行为涉嫌职务侵占罪。理由是:张某是利用其在流水线上担任操作工的职务上的便利,能够经手本单位的财物,从而进行侵占,符合刑法规定的职务侵占罪的犯罪构成。
  另外一种意见认为,张某的行为涉嫌盗窃罪。生产线上的操作工没有独立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岗位,张某窃取公司财物的行为仅仅是利用其能够接触到流水线上财物的工作之便,趁其他人不备,秘密窃取公司财物,且数额较大,其行为符合《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盗窃罪的犯罪构成。
  三、案件法理评析
  该案例体现了司法实践中案件的纷繁复杂。该案难点就在于张某利用其在流水线上担任操作工的便利条件窃取公司财物的行为是利用了工作上的方便条件,还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条件。这就要结合张某的工作职责以及工作环境的状况来判定。笔者赞同第二种意见,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予以阐述:
  (一)职务侵占最与盗窃罪之辨析
  无论是职务侵占罪还是盗窃罪都是侵害公私财物类犯罪中所规定罪名。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行为人主观上都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产的目的和主观故意,并且都侵害了公私财产的合法权利。两者的区别主要有:
  1.主体不同。职务侵占罪犯罪主体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该主体必须有主管、管理、经营、经手本单位财物的相关职务,但对本罪主体的认定,不能采用身份说,只要行为人事实上从事本单位员工所从事的工作,就能够认定为该犯罪的主体。而盗窃罪的主体则为一切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一般主体。
  2.客观方面不同。犯罪客观方面是区分盗窃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关键所在。窃取型职务侵占行为相对于盗窃行为,从罪状的表述上特点十分鲜明,职务侵占罪要求主体要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占为己有,且数额较大,其行为方式包括骗取、窃取等,也就是说利用职务之便是秘密窃取的大前提。而按照我国刑法界的通说,盗窃罪的客观方面仅表现为秘密窃取他人财物。
  3.行为对象不同。盗窃罪的行为对象是一般的他人占有的财物,占有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单位,职务侵占罪的行为对象限定为本单位的财物。
  4.侵犯的法益不同。职务侵占侵犯的是双重法益,一个是公司、企业、其他单位的财产所有权,更重要的是同时侵犯了职务之间的廉洁性,损害信托关系就是对市场经济秩序及公司、企业经营管理秩序的损害。盗窃罪侵害的是个人的财产权益。
  (二)利用工作便利与职务便利的区别
  1.“职务”与“工作”的定义。就二者内涵而言,职务侵占中的“职务”的含义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员工所从事工作的具体分工,从而具有的某种工作职责,而并非必须是具有管理性质。“工作”的既包括在单位中从事某项工作的职责,也包括具体从事的某项业务工作。
  2.利用“职务便利”与利用“工作便利”如何区别。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的解释,“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利用职务上主管、管理、经手公共财物的权利及方便条件。”实践中也参照上述解释,对认定是否利用职务之便时,看行为人对本单位财物是否有管理、处置、经手的权限。《刑法》中对于利用工作上的便利的解释,通说是认为行为人与其非法占有的单位财物之间不具有管理、处置、经手该财物的权限,只是由于在此工作的机会熟悉作案的环境或偶然机会能接触到他人管理、处置、经手的单位财物,具有非法占有便利条件,其侵占的单位财物与其工作职责并无关联。
  (三)张某某是否利用了“经手”的职务便利
  1.“经手”的职务便利的具体内涵。与本案相关的“经手”的职务便利该做如何解释。“经手”的表现形式有两方面:一是对单位财物无实际处分权;二是对单位财物具有排除他人干预的专属控制权。出于工作上的需要,对本单位财物具有领取、发放等临时性的职权,应认定为职务侵占中经手本单位财物形成的职务便利。这种职务便利具有临时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段、某种特定条件下形成的占有和控制,拥有此权限的例如向客户收取的公司货款的业务人员等。
  2.张某的行为不构成职务侵占罪,构成盗窃罪。回到本文案例,本案的焦点在于行为人是否利用了经手本单位财物的职务之便。张某的职责是对流经其岗位的电池按规定对外观予以检查,然后将检查完毕合格的成品,经过流水线移交下道包装工序,在这个岗位上操作的员工,对经由其手的财物,是否具有专属控制权,是认定其是否利用职务上便利的关键。笔者认为,张某窃取公司流水线上的电池,虽然与“经手”的职务便利特征有相似之处,但并不能据就判定为职务侵占罪,应该综合考虑予以区分。结合该起案例,张某的行为应认定为盗窃罪。原因是:   首先,张某作为生产车间的操作工,对该流水线上的电池不具有相对独立的支配权、控制权,无非是把电池当做劳动对象而已,只是利用了其能接触到本单位财物这一工作上的有利条件。一般来讲,置于生产企业内部车间中的流水线,是由多数人集中在一定时间内共同加工操作的工作岗位,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不同于具有独立岗位的操作工作,在流水线上操作工,虽然具有临时占有单位财物的便利条件,但各个员工之间相隔距离较短,财物在自己从事的这道工序中停留时间也较短,对财物也并无保管权利,前后道工序的操作工之间是一种互相配合、互相监督的整体链条。而有独立岗位的操作工在领取物料后无他人直接监管,具有相对独立的支配权。
  其次,“经手”的职务便利不能完全等同于“过手”,“过手”只是能够触碰到财物,张某的岗位职责中只是允许用手拿起电池检查产品外观,对财物不具有保管、管理等完整权利,因此过手不等同于具有管理性质的“经手”。流水线上的工人,每天工作过程中会有大量生产原料、半成品或成品经手,但对于这些产品均不具有完全独立的占有、支配等职责。这与从事管理性事务,对经由其手的财物据为己有的行为应予以区分,典型的利用经手的职务便利包括:单位工作人员被指派出差经手差旅费;采购员在采购中经手单位货款和物资等。因此张某的岗位职责不能认定为对财物的经手。
  最后,企业在车间中都会安装摄像头、安检门等防盗设施,张某想要在这样一个多重防护的环境下窃取流水线上的财物,显然难度很大,即使张某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能直接占有犯罪对象,但在犯罪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仍是偷盗行为,而并非侵占,其精心设计采取将电池放入口袋后去卫生间,再用卫生巾包裹电池等作案手段,将单位财物顺利逃过安检门及保安人员的检查,其行为更符合盗窃罪中秘密窃取的客观要件。
  综上所述,张某作为流水线上的一名包装检查环节的操作工,盗取本单位流水线上电池的行为,其犯罪客观方面与职务侵占罪“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特征不符,不构成职务侵占罪,其利用能够接触到本单位财物的工作之便,采取秘密的方式窃取公司财物,且数额较大,符合盗窃罪的犯罪构成,应以盗窃罪处罚。
  参考文献:
  [1]周小辉.论职务侵占与盗窃混合行为的定罪.时代人物.2008(4).
  [2]赵鹏.职务侵占与盗窃.法制园地.2009,10(下).
其他文献
摘 要 将211和985高校设定为用人门槛已蔚然成风,普通高校毕业生被阻挡在门槛之外,其享有的平等就业机会的权利被践踏。本文主要从资源配置和企业两个面向进行分析:一方面,资源分配的非均衡性是肇因;另一方面,企业对利益的追求和攀比心理是推动作用。因此,为了实现就业机会的平等享有,建议如下:利用互联网建立教师资源共享平台、在社会层面企业应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在教学中注重社会经验教学。  关键词 标签化高
摘 要 因果关系是侵权行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要件,本文运用实证分析方法,针对两起具体案件进行实例分析,并由此引发对侵权案件诱因与损害结果的法律因果关系的定性问题进行研究。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方法,针对不同法系对此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展开分析。  关键词 侵权构成 损害结果 因果关系  作者简介:张蓓,天津青年职业学院教师,讲师,主要从事法律及相关教学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 在当前,刑罚的目的主要有报应主义和预防主义两种学说。本文结合实施醉驾入刑三周年的实施效果,通过对这两种刑罚目的理论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我国当前条件下如何优化刑罚目的,使刑罚落到实处,同时对我国完善醉驾入刑的实施提出思考。  关键词 刑罚的目的 报应主义 预防主义 醉驾入刑  作者简介:黄玉敏,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司法分校法律教师。  中图分类号:D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
摘 要 法律的生成应该是对社会生活形式的反映,社会生活本身所具有的延异性是法治发生与成长的内在动力与根源。这本身是对植根于社会的法律的本性认识,那么法律的生活就应该首先是社会的秩序化生活。本文从历史与社会的角度来看待法律如何基于社会生活形式;从而将其与民意结合来分析法律制度的变革。  关键词 民意 社会生活形式 理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郜占川副教授主持的甘肃省2013年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
摘 要 量刑规范化问题的实质是量刑裁量权的公正行使,规范之目的在于确保量刑裁判的准确性的同时,维护其正义性。确立完善而又明细的量刑规则和构建合适的量刑程序,是量刑规范化的两条相辅之路径,后者更为前者落实之保障。从程序功能主义的视角观察,量刑规范所欲达致的量刑公正之目的,唯在一个恰当的程序中方能实现。本文之趣旨在于透过程序功能主义之视角,考察程序之于量刑规范的必要性,以期助益于量刑规范化问题的认识和
摘 要 在中国的某些地区,从古自今都存在着在有既定国家制定法为法律依据解决纠纷,但人们仍然适用当地约定俗成的习惯、习俗、规则来解决问题的现象,即法律规避现象。本文指出,在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正视法律规避现象的存在、客观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探寻法律规避给当代中国法制建设带来的积极启示。  关键词 法律规避 制定法 法制体系  作者简介:苏力,湘潭大学法学院。  中图分类
摘 要 社区养老是指以社区为依托,向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务,界于家庭养老及机构养老之间的养老方式。这一新型的养老方式不仅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还是当今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方式。本文以城市社区养老穗港合作的实践点为例,对其运行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剖析,从而提出完善社区养老的对策。  关键词 福利多元主义 社区养老 穗港合作  基金项目:本研究是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砚湖学人科研立项《多元福利
摘 要 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个概念范畴,意义重大。之前在党的代表大会和各类重要文件中,富强是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出现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富强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富强是人民永恒的追求,然而,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从个体角度而言,盲目地追求“富强”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如忽视个体、个人片面追求成功等。本文试图从个体思想层面探析走向“富强”必须解决的观念性问题、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问题
摘 要 近年来农村留守女童遭遇性侵的案件频频发生,尽管已有相关措施陆续实施,此类现象却屡禁不止。其实,行之有效的对策必须建立对其成因有较为全面清晰的认识的基础上,农村留守女童频遭性侵的根本原因自然是现代性入侵乡村的结果。本文将从安全监管的缺位和性教育的缺失这两方面对其成因进行具体的探究,试为社会各界人士建构对策方案时提供一份有效的参考资料,以便“对症下药”。  关键词 农村 留守女童 性侵  作者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我国文化的精髓,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党的十八大概括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将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进行了简洁、扼要和全面的总结。其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勾勒了我国的社会发展蓝图,它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基本特点,而且是其本质所在。  关键词 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