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古诗教学中的一道风景线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45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课本选入的古诗,堪称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古诗言简义丰的特点进行教学,积极拓展古诗阅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加深情感体验,领会古诗的意境美,感受文化现象,体会到诗歌的内涵,从而有效提高古诗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拓展阅读;古诗教学;学习兴趣;情感体验;意境美;文化现象
  古诗教学中的拓展阅读是指根据古诗特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适时、适度、适量地引进相关诗篇,以促进古诗教学的有效性。拓展阅读作为精读和略读的补充,可以拓宽阅读的范围,在知识的相互比较、补充、融合和重新建构中,扩大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思路,便于沟通课内、课外阅读,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所学的知识网络化、立体化、综合化。可以说拓展阅读是古诗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适当拓展,激发学习兴趣
  古诗,短短的几行字,寥寥数语,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醇厚的美韵。而这其中的哲理与美韵是让学生受益终身的知识积淀。但传统教学的三部曲“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让古诗美韵尽失,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大胆拓展阅读教学,将学习的触角伸向课外,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诗文,受到更多的诗的浸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授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在引导学生感受诗中蕴含的生活乐趣后,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外积累的关于描写儿童的古诗。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选出一两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如吕岩的《牧童》、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合作学习、比较交流:同样是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的切入点有什么区别?描绘的情景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宿新市徐公店》一诗生动有趣,刻画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通过诵读表演,学生容易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拓展同一题材的作品,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加深对课内所学的理解、感悟,也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给予学生学习的新鲜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二、适时拓展,加深情感体验
  白居易说过:“诗者,根情苗言。”任何一首诗都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下有感而发的,渗透着作者真挚的感情。然而由于古诗含蓄凝练,再加上大多数古诗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相差甚远,使得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存在障碍。以诗教诗,以诗学诗,是为学生学习古诗词提供知识铺垫,搭建情感桥梁,实现与诗人对话的有效手段。如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秋思》,为了帮助学生感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一诗句蕴含的情感,一位老师做了这样的拓展:
  “是啊,诗人的行为不仅让行人觉得奇怪,在我们看来,也有点不可理喻。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可以在另外一首诗中找到答案。”(出示孟郊《归信吟》: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1)读《归信吟》,初知诗意。
  (2)议:你从孟郊的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
  (3)想象说话:模拟孟郊与行人的对话。
  (4)反复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由于时代的变迁,学生对古代游子的重要精神寄托——家书不甚了解。“恐”字在这里的陌生化使用,再加上“临发又开封”这一行为的怪异,决定了这句诗就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归信吟》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了对家书的感性认识:家书与其说是用泪写的,不如说是诗人用一颗思乡的心,用一份恋家的情写的;家书送出去了,诗人的心也跟着飞回去了……在文本拓展、角色转换、激情引读中,诗人反常的举动便显得合情合理,学生读出了思乡的诗人,读出了诗人对家乡、对亲人深沉的爱。
  三、适量拓展,领会意境美
  古诗的内容精粹,意境优美,感情真挚。根据表达的需要,诗人把语言高度浓缩、概括,这就使诗中存在许多“留白”。教师应该抓住“留白”,拓展延伸,促使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身入其境。因为只有“入境”,学生才能领会诗人的真情实感,才能理解古诗词美的内涵,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对诗歌意蕴的体悟方能更加真切而深刻。如在六年级上册《春天组诗》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整合资源,适时拓展,将学生带入春天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比如在“观诗色”环节,老师在引导学生品读主诗——《横溪堂春晓》(南宋虞似良),感悟春天的“绿”之后,即进行互文拓展:
  “春天仅仅是绿色的吗?请大家读读这些诗句,闭上眼睛想象。从这些诗句中,你又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带颜色的春天的诗句。)
  (1)引导学生用“从中 ,我看到……”的句式表达自己的发现。
  (2)小结。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再加上各色鲜艳的花,诗人笔下的春天真是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图画啊!
  (3)引读课件出示的诗句。师:春天是一幅画,画里有什么呢?生: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教师凭借敏锐的语感,信手拈来,灵活运用,将学生的视野带入更为广阔的天地。
  四、适度拓展,感受文化现象
  古诗词中,一些客观事物被人们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形成了一些特殊的文学意象,由此演化成民族的文化现象。例如,“杨柳”表挽留之意,“流水”喻指情愁,“明月”则是思乡的代名词……小学古诗教学,以一首带多首,通过对几首具有相同意象诗词的学习,初步感受文化现象,符合语文课程总目标提出的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诗经·采薇》(节选),只有短短的十六个字,学生不难理解。对于其间蕴藏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基因——以柳喻留,教师可进行这样的拓展:
  “古来征战几人回?是啊!生离死别,难免伤情。柳谐音留,表示挽留。诗人这里明写景,暗借柳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你们知道吗?从《诗经· 采薇》开始,柳便与别离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古人送别时往往折柳相赠,杨柳从此成为了古诗词中离情别绪的意象,成为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亮点。”
  (1)读读背背,粗知大意。
  (2)小结:对于诗歌中出现的“柳”这一意象,不能单纯地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而应融进历史文化的因素去感悟其中的内涵。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这里无须对所拓展的诗词进行过多的赏析。教师对“折柳”意象的解释意在丰富学生的文学、文化知识积累;而相同意象诗词的拓展则是促进学生对“折柳送别”这一文化现象的直观认识。
  朱光潜先生所说:“诗的境界是理想的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的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和情趣中汲取新鲜生命。”
  古诗中,凝练优美的语言、深远悠长的意境、博大精深的内涵都值得学生好好去品味。而要让学生更好地品味,就应该有效进行拓展阅读。只有这样,才会更好地丰富孩子们的情感世界,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灵魂。
  参考文献:
  [1]程 芳.让古诗文滋养学生的心灵——关于小学古诗文教学的思考与尝试[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8,(9).
  [2]白云霞.古诗文教学的点滴体会[J].语文学刊,2009,(10).
  (作者单位:福建省仙游县教师进修学校)
其他文献
工作任务分析是项目课程开发的关键环节,对项目课程开发起着决定性作用。大量专业课程的开发实践表明,任务分析成功与否,既会影响到课程内容能否准确反映工作岗位能力要求,也会直
高效课堂充分体现了新课改教学理念。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
机械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内容包括机械传动和液压传动两大部分,介绍其组成、工作原理、运动规律和应用特点,以及一些常用零部件的标
在福建泉州,闽南小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处都可以看见品种花样繁多的风味小吃,幼儿有品尝各种家乡风味小吃的经历和感受,但是却缺乏亲手制作的经验。为了安全,以往大人
6月27日.连续第八年成功举办的2014食品饮料工业-荣格技术创新奖颁奖典礼在FiAC2014展会现场隆重举行。包括帝斯曼,INGREDIA,国民淀粉、伟迪捷,多米诺标识等在内80余位获奖企业高
8月24日,由广州开发区管委会、萝岗区委区政府主办,《职业》杂志协办的“新型城市化·人才发展论坛”活动在广州市顺利闭幕。该论坛旨在推进新撄城市化发展,加快人才特区建
<正>"老豆腐,24箱,生产日期2015年11月9日;油豆腐,105斤,生产日期2015年11月9日……"在南通崇川区学田菜市场张多子豆制品柜台有一个"追溯机",消费者只要轻轻一点,就知道自己
在上心理健康教育课时,笔者认为可将"行为塑造法"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中,使学生在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上可以从理论学习,上升到习得行为,再回归理论的良性循环中。一、行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几千年前,孟子侃侃而谈,描绘了他大同之世的理想,将仁爱思想传播到中华文化的长河;几千年后,一代巾帼蒋葆仁女士以此为根本,创办了湖南
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及素质已成为制约职业院校改革深入的关键因素之一;“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逐渐出现。文章通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