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高校校园谣言的特征及应对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hacz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自媒体以其多样化、亲民化、普泛化的特征立即受到在校大学生的密切关注和热烈欢迎,同时因其匿名性和弱把关性的特征成为谣言传播的平台。把握自媒体时代校园谣言的传播特征并研究应对策略,以维护高校校园安全稳定,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现实性课题。
  关键词: 谣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特征
  “自媒体”的概念最早由美国专栏作家丹·吉尔莫于2002年提出。2003年7月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提出的研究报告对其进行了定义:“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和新闻的途径。”随着网络技术发展,自媒体以其多样化、亲民化、普泛化的特征立即受到在校大学生的密切关注和热烈欢迎,同时因其匿名性和弱把关性的特征成为谣言传播的平台。把握自媒体时代校园谣言的传播特征并研究应对策略,以维护高校校园安全稳定,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现实性课题。
  一、自媒体时代高校校园谣言的特征
  传播学研究学者一般将传播者主观捏造并散布的虚假信息称为谣言,将正规的传播渠道不畅通或者功能减弱时产生的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者言论称为流言。无论是谣言还是流言都因为信息源不明,在经过广泛传播之后具有相当大的风险,本文将这两种消息并称为谣言。高校作为人员集中且相对封闭的环境,谣言天然比较容易传播。加上大学生主动经营的各类自媒体,更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平台。高校校园谣言呈现以下特征:
  1.在传播类型上呈现出群体传播加人际传播的特征。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四种基本传播类型中,群体传播由于自身的传播特征,非常容易滋生谣言并引发传播风险。群体的概念非常广泛,本文中群体指非制度化、不存在管理主体和机构的非组织群体,尤其是一些联系松散、自发形成的社会群体。根据上述界定,不难发现高校自媒体创造出的网络空间正好符合群体的特征。不同的自媒体运营者、关注同一个自媒体的用户分别构成了一个又一个缺乏管理主体的网络群体。
  网络群体成员身份的隐匿性造成传播信息来源的不确定性。在网络群体中,群体成员的身份被人群淹没,又不受任何部门和机构的管理。在法不责众的心理下,成员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将自己获得的信息进行没有确定方向的传播。在群体传播过程中,信息由谁发布,向哪里流传及会引发何种后果都是不确定的,这是谣言滋生的天然环境。
  从网络全体走向线下的谣言通过人际传播变成信源明确的“消息”。人际传播过程中,参与双方社会关系较为明确,一般而言彼此熟悉而信任,不存在传播虚假信息的主观故意。一旦群体传播中的谣言进入彼此信任的人际传播渠道,就会由传者身份背书变成信源明确的“真实消息”而大加传播。英国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提出,一个人能与约150人维持紧密的人际关系。如果有人将从网络群体中获得的谣言分享给予自己保持紧密联系的150人,这则谣言将以指数级的速度进行传播。群体传播加人际传播的模式可以理解为谣言产生于网络群体传播,扩大于人际传播。
  2.在传播路径上呈现六个阶段。校园谣言传播过程中通常会呈现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一则来源不明的消息在某个自媒体账户上发布,引发用户的关注。在多数情况下,人们只会传播那些他们认为合理的消息。如果这则消息被多数人认为合理,那么这则消息将会被其他人转载,从而进入第二阶段,谣言引发越来越多的人展开讨论。美国心理学家戈登·乌伊拉德·奥尔波特与里欧·约瑟夫·波兹曼合著的《谣言心理学》中提出谣言在传播过程中会经历削平、磨尖与同化三种变异。削平是指大量细节在传播过程中遗失,谣言变得更简短而易于传播;磨尖指部分细节被突出甚至夸大;同化指在传播过程中谣言和人之框架发生同化,使谣言符合人们的经验和现在的态度。经过变异之后,谣言会引发广泛讨论,传播范围达到最高点。此时将会进入第三阶段,相关部门会介入应对谣言,对谣言中不符合事实根据的细节进行辟谣,并披露真实信息。第四阶段为官方媒体介入,扩散真相并遏制谣言传播。经过真相的彻底披露,再加上其他热点事件的介入,谣言发展进入第五个阶段,人们的注意力发生转移。第六个阶段为谣言消退。
  二、高校校内谣言产生的原因分析
  由于高校内学生群体密度较高、环境相对比较封闭、舆论环境比较自由、学生群体的现实焦虑趋于一致,高校比较容易产生和传播各种谣言。以下是高校校内产生谣言的具体原因分析。
  1.高校学生趋于一致的现实焦虑。校园内人数众多的学生群体共享学校的硬件设置,共同面对课程、就业及升学压力。这些共同的生活经验造成了大学生趋于一致的现实焦虑。社会心理学认为现实焦虑是谣言产生的根本原因。一旦有一个切中学生现实焦虑的触发性事件发生,某条就事件原因和结果未经官方证实的消息就会立即引爆大量学生的关注。因此,高校学生趋于一致的现实焦虑是产生谣言的最根本原因。
  2.校园内自由轻松的舆论环境。校园内虽然存在众多的官方媒体负责公布各项学校公共事务,但校内自由的舆论环境造成的海量信息让这些官方媒体在传播过程中要面对大量杂音,甚至传播的信息会淹没在杂音之中,干扰校内正常传播系统功能的发挥,削弱其信息传播的能力。高校内经常出现校报无人认真阅读,广播台无人正常收听,官方网站浏览量持续低迷等现象,这就是校内正常传播系统功能削弱的具体表现。
  3.校园内以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型媒介的兴盛。传统媒体发布信息时公开透明,在信息的审核上有严格的层层把关制度,并注重信源的可靠性。以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型媒介几乎是传统媒体的反面。新型媒体自身的互动性、匿名性和弱把关性的特征是校内大学生亲近这些媒体的重要原因,互动、匿名且弱把关恰恰是群体传播的属性,让新型媒体成了谣言滋生和繁殖的温床。
  4.校園内紧密的人际关系,使网络舆论有了“下线”的可能。校园内大学生在班级、寝室、社团等组织里能形成覆盖所有学生并且非常稳定的人际关系。在大学校园内的教室、宿舍、食堂每时每刻都在发生频繁的人际传播,在英语角、电影场、礼堂也发生着频繁的群体传播。一旦某个在网络群体传播中与学生过去的经验和现在的态度高度一致的谣言出现,就非常容易借助高校频繁发生的人际传播附加上“可信的”来源,发生网络谣言的“下线”。   三、自媒体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机遇
  1.自媒体为验证和批驳谣言提供了便利。有学者指出从谣言的产生和传播之间有一个“评价”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会对谣言的可信度进行判断。他们在互联网上通过搜集、共享、评价与谣言相关的信息,事实上是为了发掘事实從而决定是否相信它。在大多数情况下,人民只会传播那些他们认为可信的谣言。以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型媒体在为造谣传谣提供便利的同时,因网上信息的极端丰富和容易获取为谣言的验证和批驳谣言提供便利。
  2.谣言本身反映了学生的现实关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校官方渠道拥有权威地位,如果学生的意见和教育者的意见一致,则会成为教育者意见的接受者和追随者,如果学生意见和教育者意见不同,则会变为沉默状态,隐藏自己的真实看法。这在传播过程中称为“沉默的螺旋”效应。自媒体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和交流的平等性,不同意见的学生可以在自媒体上发声,这一行动有效地克服了“沉默的螺旋”效应。学校通过披露信息破除谣言的过程,可以看作对学生现实关切的积极回应,实际上是一种生动且切中要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四、自媒体时代应对校园谣言的对策
  任由虚假信息在校园肆意传播,影响高校校内网络秩序和舆论稳定。如果网络谣言成功“下线”,就容易导致现实的群体性事件。虽然自媒体加速了谣言的传播,但是自媒体并不是产生谣言的根源,不能简单用行政命令直接关闭以阻止谣言的发生。
  1.转变教育理念。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树立新的工作理念,建立全新的工作机制,采取积极措施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媒体的参与感和互动感,迎合了大学生追求自由的心理需求,他们越来越习惯多元的信息传播方式。因此,在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教育理念,弱化自身的权威身份,增强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规律,打破“沉默的螺旋”,让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主动选择的价值取向,进而影响和改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积极回应学生的现实焦虑。面对学生设立的自媒体平台和在平台上发布的言论,不能采取简单的删除、屏蔽等硬性办法,因为问题背后是学生的现实焦虑。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信息前的验证环节,实际上是学生主动接受正确信息,开展思想证实教育工作的良好时机。了解学生的现实焦虑,帮助学生客观冷静地看待现实问题,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以事实为根据,化解学生的现实焦虑是防止谣言产生的根本途径。
  3.增强正常传播系统功能。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运用媒体开展工作时,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共鸣与互动,善于把握大学生群体的共性需求,并通过对共性需求的探讨,促进高校官方媒体与学生自媒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加强不同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进而实现双方议程设置的同步,减少传播杂音,提升信息传播效率,从而增强正常传播系统功能。
  参考文献:
  [1]隋岩,李燕.从谣言、流言的扩散机制看传播的风险[J].新闻大学,2012(01):73-79.
  [2]周裕琼.谣言一定是洪水猛兽吗?——基于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的反思[J].新国际新闻界,2009(08):51-54.
  [3]丁凯,宋林泽.自媒体视域下的高校宣传教育网络建设[J].教育研究,2015,36(04):49-56.
  [4]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沉默的螺旋:舆论——社会的皮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1.
其他文献
摘 要: CDIO教学模式以项目化教学为核心,以多能力培养为目标,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高校各类课程教学中。本文以“旅行社产品设计”课程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CDIO教学理念在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中的应用,为旅游管理本科阶段的课程改革提供参考和思路。  关键词: CDIO教学模式 旅行社产品设计 课程应用  “旅行社产品设计”课程作为高校旅游管理方向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多年来本
鼓励消费,扩大需求,促进经济繁荣,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的一场革命。在许多经济学教材中认为,通过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增长,与我国的节约传统相矛盾。本文就这一问题
目的:探究观察超声诊断在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2018-10~2020-06阜新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经病理学确诊的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患者,经患者同意后,分别为
产后缺乳,是产科常见病之一。近年来,笔者运用自拟益气通经下乳汤治疗产后缺乳46例,收到良好疗效,兹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46例患者中年龄最大35岁,最小标题22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2月;其
地下水是影响地下工程安全的重要隐患,在孔隙含水岩层中,由于目前的注浆技术无法有效封堵孔隙水,故高压孔隙水的不利影响尤为显著。为研究岩层孔隙水对封水衬砌上的水力荷载,
目的:探讨木丹颗粒联合依帕司他、甲钴胺在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内分泌科治疗的120例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多,同时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在高中政治教学工作中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对政治知识充
采用湖北、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北等六省的调研数据,对农户的生态养殖认知和行为状况进行了考察,并对两者之间的不一致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的生态养殖认知程度比
摘 要: 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极其重要的一次大会,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九大精神内涵丰富、意义重大,需要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使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贯彻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长远而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十九大 高校思政课教学 融入路径  党的十九大是在当前我国社
摘 要: 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选拔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入党积极分子是党员的后备军,选拔和培养好入党积极分子对共产党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党员提出了一系列新规定,要求选拔入党积极分子注重德才兼备,培养入党积极分子靠自己努力和组织培养相结合。  关键词: 新时期 入党积极分子 选拔 培养  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党,关键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