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读”占鳌头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haom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代诗歌是我国的文化瑰宝。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选有几十首古诗,每位小学语文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理解欣赏这些优秀的诗篇,热爱祖国的文化遗产。但是,如何教学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呢?现就古诗的教学方法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疏读
  
  古代诗歌与小学生之间是相距遥远的,从内容方面看,诗中所描写的景、物或事学生很少能接触到;从社会背景看,一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种种制度与诗人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他们的喜与悲,乐与忧会反映在作品中,这一切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天真烂漫的儿童是难以接受的,特别是古诗的语言。古诗的语言不同于现代诗歌的语言,更有别于现在一般文体的语言,古诗中有不少文言词,如“乃”“但”“之”,这些词古今异义;还有一些生僻的词,如“履齿”“烟渚”等。古诗语言最大的特点是精炼、准确,富有表现力。所谓精炼,就是用极少的文字表现非常丰富的内容;所谓准确,就是用最恰当的词句完美地表达思想感情,正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要使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除了适当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以外(这很重要),首先要扫除文字障碍,这就需要疏读。疏读是古人学习诗文的一种有效方法。疏者,疏通也。疏读就是让学生在读中发现语言障碍,在读中扫除语言障碍。
  对于诗中的字词,应因字而异,运用不同方法教学。一些学生接触过的字词,可让他们自己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去理解。诗中出现的生僻的字词,教者要细细讲解,如《宿建德江》中的“烟渚”一词,“渚”是指水中间的小块陆地,“烟渚”是雾气笼罩的小洲。诗中出现的地名,有的已时过境迁,有的即使现在尚存在,但学生了解甚少,教者要作适当的介绍。如李白《峨眉山月歌》只有二十八字,但诗中出现五个地名共十二字,句句都有地名,这在唐人七绝中,确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对于这首诗中地名的了解也确为需要。峨眉山即现在的峨眉山,现在有峨眉山市。平羌江即现在的青衣江,源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入岷江。清溪在现四川犍为县境内。渝州即现在的重庆市。还有三峡,但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长江三峡而是乐山三峡。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对于诗中的重点词、关键词,只有讲清讲透,才能准确领会诗意,欣赏诗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的“孤”字,一语双境:一是当时的意境,诗人唯见孤帆,眼中只有友人;一是诗人的心境,知己离别,孤寂之情油然而生。教学时,在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抓住这样的关键字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人本之间进一步相互碰撞,对文本的理解就不会局限于字面义,更探究其表达的思想、精神,深入诗人内心世界,感受诗人情感的波动。古今异义的字词对学生是难点,可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让学生记住,再跟今义作比较,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是“因为”的意思,而现在的“坐”是一个动词。
  疏读这一步,要防止两种情况:一种是不接触诗,孤立地理解字词;另一种是只一般串讲,学生不知其所以然,影响学生准确理解。
  
  二、译读
  
  学生学外语时,我们常用翻译外文的娴熟与准确程度衡量一个人的外语水平。中学生学习文言文,要求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有时考试也用这种方法。对小学生来说,学习古诗采用译读的方法能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所以古诗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是译读。
  译读古诗有两种方法:第一种直译法,这适合于低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在理解及口头表达能力方面还较幼稚,对于他们,只要求用自己的话,照字面大概讲出古诗的意思,如《锄禾》《春晓》等。第二种意译法,适合于中高年级学生,对他们来说,要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将古诗译成一段比较流畅优美的文字,教者还可以试着帮助学生将古诗译成一首现代诗。如《清平乐·村居》可译成:屋檐低,茅舍小。
  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
  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
  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
  小儿子,趴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经过内化,然后表达出来。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这正是最有效的阅读。教学时可以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先自由轻读,自己说说诗的大概意思;再让同桌或小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理解的不当之处或发现别人语言组织方面的精华;接着教师评析。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看谁讲得又准确又生动。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为例,有的学生这样讲:老朋友和我在黄鹤楼告别,美丽的三月他乘船顺流而直去扬州。这么讲已经正确了,能不能更流畅更美一些呢?教师反复引导,学生就能讲得生动具体,“在草长莺飞、繁花似锦的三月,老朋友在黄鹤楼向我辞别,他乘船顺流而下到扬州去。”这样表达,将时间挪到前面,表达上更顺畅了,对“烟花三月”理解得也很美。译诗是为了更好地读诗、理解诗,最后还要让学生回到原诗,再读原诗,学生的理解就更深了。
  
  三、意读象
  
  意读,意者,意想,意会也。意读,就是让学生想象意境美,从而感受意境美,是古诗教学中的美育过程。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总结出来的一个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美学范畴。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与“理”,即作者的感情和他对生活的认识、理解与评价;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即经过作者提炼概括而描绘出来的生活图画及其内在本质与精神。我们的古诗教学只有通过意读使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才能真正达到理解的境界。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教师需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由感受到理解创造良好的条件,自觉地运用审美观念去感受形态不同风格迥异的美。
  从译读到意读是学生理解上的深化、思维上的飞跃,启发学生想象意境,教师采取的方法可灵活自由一些。
  1.创设情境,入情入境
  中国诗歌丰富的意象决定了它深沉的内涵和表达的含蓄,要将诗歌的浑厚内在传达出来,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情境的创设。创设的情境切莫注重外在的花哨,要与文本主体的意境相吻合。如在教学《别董大》一诗时,可以先播放画面、音乐,领着学生初识“别景”。接着,提示学生抓住诗句中的“黄云、白日、北风、雁、雪”等词语,把词语化作景物,把景物化作脑海中活的画面。然后老师领着学生反复吟诵感受那荒凉壮阔、悲切凄凉的送别场面。在“入境”之后,引领学生“悟情”。先请学生圈画出“愁”字,再思考“愁”的深层含义。之后,学生由“愁”及“前路”,由“前路”及“君”,体会层层深入,直至跨越时空,与董大对话。至此,入情入境的过程就顺利完成了。
  2.借助多媒体课件
  《示儿》教学伊始,低沉悲伤的乐曲响起,课件出示画面:在昏暗的烛光下,一位头发花白、面容憔悴、神情忧伤的老人靠在床头。地上,跪着一位泪流满面的年轻人。和着这悲伤的乐曲用低沉的声音讲述画面上的故事:这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奄奄一息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语气交代遗嘱。这位老人就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大诗人——陆游。他的遗嘱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示儿》。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在本教学环节中得到充分利用,伤感的音乐、动情的叙述、直观形象的画面,陆游临终前交代遗嘱的那一幕似乎就浮现在大家的眼前,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
  3.启发学生想象画画,把握诗的旨趣
  人们评价王维的诗的风格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许多诗词都是诗人触景生情,缘情而成,自然融诗情画意于一体。教学中,采用诗配画的方式让学生把诗文中一个个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有形有色的视觉形象,更有助于学生体悟诗文情思之动人、旨趣之美妙。如教学《草》这首诗,可以先勾勒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意境,让学生的想象一下子进入到诗所描绘的画面中。接着,再利用画面让学生理解“枯”和“荣”的意思。在教学“春风吹又生”一句时,让学生自己画出“春风吹又生”的情景。结果,学生不仅绘画出了初春小草萌发的情景,还巧妙地点出了春风吹拂的意境。但是,绘画必须因需而设,不可画蛇添足,要使作画成为学诗的恰当辅助。
  4.引导学生对比欣赏
  《山行》和《枫桥夜泊》是选入同一课文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深秋景色的,由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表现手法、写作时的心情不同,两首诗的意境不尽相同。启发学生两相对照,我们可以看出两幅秋色图都是美的。前者,诗人直抒胸臆,对大自然的喜爱溢于诗句之间,是轻松活泼的;后者,作者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充满淡淡的愁绪,是清远隽永的。
  意读全诗、想象意境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力。
  
  四、吟读
  
  《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说明了诗歌、音乐、舞蹈是三位一体,彼此联系的。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音调和谐,具有强烈的音乐性,表现在它的节奏和韵律上,特别是绝句和律诗,是通过调配声调来安排节奏的,这就是所谓的平仄。所谓韵律,是指诗要押韵,具有内在的旋律,古诗对押韵有严格要求。韵律对得比较工整的绝句,一、二、四句或二、四句是押韵的。诗的平仄,小学生是无需掌握的,但作为教师了解了之后,在范读时可以更准确地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古诗与新诗不同的韵味,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为引领学生整体感知词的音韵,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个体试读生词,接着用一种独特的吟诵方式(时而击掌而歌,时而踏节而和),使学生尽快走进文本: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样灵动的指导妙趣横生,课堂上学生“字正腔圆”地吟着诵着,和着唱着,不知不觉中学生便会做到“过目成诵”。
  读是诗词教学的主旋律,用读贯穿整首诗词的教学是一种高效的选择。在读好了诗的平仄和韵律后,更要吟诵出诗的诗味,这是一种更为深入的吟诵。如教《长相思》一课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读,但不是单一空白的读,而是一种盘旋环绕、回复上升的读——循序渐进地营造“长相思”的意境,从读准字音到理解词意的读,从感受身在征程到心系故园的读,从领悟故园美梦到征程心碎的读,一个“读”字,把作者纳兰性德思乡的情切、思乡的无奈、思乡的痛楚表现得一览无余。
  总之,要使古诗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达到理想的境界,必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本文只是作了一些粗浅探讨,旨在抛砖引玉,更好的教学方法还有待于小语界的同行们在教学中探讨。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