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课校本化研究

来源 :飞·素质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lor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综合实践课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一类新型课程,为此在综合实践课课程设计上必须坚持校本化原则。本文从综合实践课课程校本化必要性出发,就综合实践课设计校本化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小学 综合实践 校本课程
  综合实践课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一门新型课程。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课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将综合实践课纳入新的课程体系,并将此类课程的宗旨定位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表明,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国际教育改革前沿是保持同步的。设置综合实践课,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大举措,是新的教育教学观、课程观在课程教学领域的具体体现。这类新课程开发,对于有效改善中小学课程结构,丰富课程类型,切实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观、课程观的更新将发挥独特作用。
  一、小学综合实践课校本化的必要性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校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而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在符合国家核心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对学校的某些课程进行校本化建设。
  (一)综合实践课校本化有利于解决“课程悬缺、候补”现象
  学校在设计、开发、实施综合实践课校本课程过程中,需要对综合实践课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这有利于学校、教师对综合实践课课程的了解。通过对校本课程设计,教师能够更好的把握综合实践课与本校资源的有效结合,使课程内容更适合本校的条件和本校的学生发展,从而更好的解决了课程悬缺和候补现象的出现。
  (二)综合实践课校本化有利于解决“低效、片面”现象
  学校根据教材统一的计划实施的综合实践课必然有不符合学校自身条件的内容,这些因素不仅影响了课程实施的质量,还会影响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损伤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综合实践课课程走校本化的道路不仅能够避免出现由于统一计划带来的活动形式呆板、整齐划一,还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创作热情,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校本课程克服了课程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联系不紧密的问题。有利于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在学习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技能,更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研究和探索的方法与态度,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资源与课程的有效结合,有利于提高课程效益,提高学校资源的利用率。
  (三)综合实践课校本化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成长
  未来社会要求全方面发展的学生,不仅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多学科知识内容,具有多种能力。只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真正的成为未来社会的有用人才,综合实践课课程就是让学生从单一的知识转向综合性知识,掌握丰富的知识,在学习中学习多种知识和技能。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学生的发展,只有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学校才能有所发展。因此,学生的发展就是学校未来的发展。综合实践课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课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当今社会发展迅猛,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课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二、小学综合实践课校本化对策
  综合实践是以主题活动为组织方式,以任务为取向,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的活动课形态课程。因此,将综合实践课主题校本化是学校开展综合实践课课程校本化的根本途径,在综合实践课设计上就是要让实践活动与学生、老师、学校实际结合起来。
  (一)综合实践课来源于生活
  源于生活的原则是指确立的课题应来源于他们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这里的主题是总主题的确定,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的问题或课题,或者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到真实的世界中进行各种体验,灵活地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只有着眼生活,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和创造,才能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才能获得并增强社会责任感。在选题时教师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小题大做,从实际生活中获得适合学生自己特点、能力的探究题目。
  (二)综合实践课内容设计要有较高的指向性和可行性
  综合实践课主题确定要考虑活动的现实指向性、可行性。在确定活动主题时要注意选择一些对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及所在地区具有实际意义的,值得研究,内容积极,对学生的成长有利的活动及课题。如很多地方学校综合实践课以名胜古迹为主题内容,通过对我国名胜古迹的介绍,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名胜古迹,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体悟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引发学生对家乡的关注、理解和热爱。这个主题容易激发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社会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意识。综合实践课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经费为基础,活动是否可行,也是选题时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有的主题虽然很有研究意义和价值,但是如果条件不允许,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调整方案。另外活动主题要小,要选择一些切入点较小、容易操作的主题。
  (三)综合实践课设计上要尊重学生自主性
  尊重学生自主性就是综合实践课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成果呈现方式。指导教师要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活动主题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儿童生理、心理协调等因素,具有新奇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使学生感到自由、民主和宽松,有一定的难度和可接受性。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年龄的大小,因为学生年龄不同,思维发展水平也不一样。低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高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已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并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可以选择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主题。
  参考文献:
  [1]黄赛芬.小学综合实践课设计的“五突出”[J].教学与管理,2006,(29).
  [2]鲁晓千.对小学综合实践课设计的认识与探索[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7).
  [3]张新苗.淺谈小学综合实践课内容的设计[J].江苏教育,2004,(6).
其他文献
“最后一公里”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出的为民思路,搞好公共文化服务,就是让最基层、最偏远地区群众与我们群众文化工作时刻保持“零距离”,把党的各项文化惠民政
走群众路线是我们一直提倡的,为了更好的创建和谐社会,更好的实现中国梦,加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是十分有必要的。群众文化活动参与者大多是基层群众,要想让文化活动能够让基层
青少年文化活动阵地是以服务青年、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经济为工作宗旨,不断创新青少年群众活动载体,进一步提高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能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群众文化扮演了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人们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逐渐增加。作为一种新兴的群众文化表现形式,广场舞在整个群众文化
一、要有新的突破  训练是以知识中最原始的基本概念为魂,以知识的内在联系为线,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多方位、多角度 的再现。在知识再现的过程中,对学生要有更新、更高的要求,使他们对旧知识有新的认识和理解。这个“新 ”,蕴含着学生的一种新的学习能力。  二、要抓准关键  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提示”。这一“提示”,绝非是将新知识、新内容 指点给学生,也绝非讲授;而是启发学生的
期刊
“学如弓弩、才如箭簇、识以领之,方能中鹄。”有弓有箭,但未必打下鸟来,这就是说,一个人光有知识和能力还是不够的,还要具有判断和选择的能力,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才能取得成功,这就是“策略”和“方法”。  一、掌握和学习批评的艺术  每位领导和老师都免不了要批评教育学生,但要注意方法和技巧,否则将会适得其反。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最大的愿望是做一个被人肯定的人。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被人欣赏,因此,一个人
期刊
群众路线对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群众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加强政治工作必须善于树立群众观点,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群众基础教育,群众路线要靠思
新课改强调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尽量真实的语言情境,组织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英语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学会如何巧妙自然地寓英语学习于生活体验之中。为此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做到了以下几点,也从中感受到了新课改的“甜头”。  一、巧设开头先声夺人,提高学生兴趣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到的效果。在课堂中我经常利用多媒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  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甚至相互争论的研究性学习氛围。”表现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大力倡导个性化阅读,教师应注重创设满
期刊
新课程改革已来到我们课堂并不断深入,我们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内容开放、灵活起来,教学手段开始先进、多样,学生也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然而在新旧教学思想交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华而不实的倾向:  新课程提倡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求知,主动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思维方式去探索、发现。于是,“你喜欢读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喜欢谁的做法?“你有哪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