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之殇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ss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到珠峰印象,不得不说的是珠峰的冰川,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水库,据了解,珠峰大约有548条冰川,总面积达1457平方千米,平均厚度达到7260米,最长的一条冰川长达26千米。冰川的面貌千姿百态,有的如塔林,有的如犬牙交错,色彩千变万化,是珠峰脚下奇特的地貌景观。
  但是全球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给脆弱的珠峰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最了解这些变化的莫过于生活和工作于当地的人们,而冰川的变化是最明显的,甚至可以用肉眼观察得到。
  我对冰川的第一印象,是2001年的时候踏足梅里雪山的明永冰川,当时冰川的冰舌一直延伸到山脚的村子上不远的地方,以至于我们不用费什么力气,就可以轻易爬上冰盖,在冰川上玩耍。但就在我们嬉戏的时候,冰舌边缘和碎石坡交界的地方,突然坍塌了一大块冰面,而此时距离坍塌处最近的一位游客,和坍塌处仅半米远。他着实被吓坏了,脸色煞白。
  那个时候,我还只是一名学生,户外经验为零,不知道发生在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那次著名的山难,更不知道我的脚下就是1997年山难队员遗体遗物重新出现的地方。在我眼前的冰川,美好而壮丽,仿佛就是夏天里一座冰的宫殿。之后我继续西行,一直来到距离羊卓雍错不远的卡若拉冰川脚下,卡若拉的冰舌一直延伸到距离路边仅几百米之高处,我们同样轻易的就触摸到了冰川,冰川像一条白色的天梯,一直通往山之巅,那是第一次,激发了我对登高的向往。在冰川脚下会有石塔林和经幡,同行的藏族司机在念念有词,诉说着他的祈祷。
  12年之后,我再次回到藏地,听到的是对冰川描述的另外一面。冰川在退缩,在消逝,每年因为冰川融水的增加,导致纳木错的湖面抬高。快速溶解的冰川退缩到山脊上,大大小小的冰裂隙,坍塌增多,冰川变得不再友好亲切,在冰面玩耍是危险的,很多登山爱好者还有一些科学工作者,掉进冰缝里就再也找不到了。当我看见缩成一小片挂在山脊上的卡若拉冰川的时候,我开始相信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有多么致命,冰川就像大自然的温度计,如此之敏感而脆弱,而她的变化又如此之显著,让人触目惊心,最了解她的,莫过于生活在她脚下的藏族人民和长期在此进行科考研究的科研工作者。
  中国科学院的康世昌教授向我展示过一张2005年拍摄珠峰东绒布冰川和2013年同一地点拍摄照片对比,从照片上显示珠峰东绒布冰川是如何从冰原变化到冰塔林,以及大面积裸露出来的碎石滩。在离人类文明生活最遥远的地球之巅,冰川用她的真实变化证明了气候变化之严峻。
  山友们对冰川地带的情感也是爱恨交织,因为冰川的秀美,是出好片子的理想拍摄地点,但是爬山的时候要尽量远离冰川地带,沿着山脊前行,冰川意味着冰悬崖,步步陷阱的冰裂隙和险象环生的冰崩雪崩区域。无论是珠峰北坡的绒布冰川还是南坡的恐怖冰川,气候的变化对其地貌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南坡大本营里,山友在夜间睡觉的时候甚至可以听见耳旁轰隆隆的冰川崩裂声,巨大的心理压力,无论是从人类第一次攀登珠峰还是到现在,都让人们感受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1988年,中日尼联合首次双跨珠峰壮举中,西藏登山队的仁青平措成为南坡登顶队员,并跨越成功。那次活动让他最难忘的经历,便是在恐怖冰川的活动。夜晚的大本营,由于就建立在冰雪形成的冰川碛石上,帐篷附近是连绵的冰裂,帐篷底不停运动的冰川发出咯吱的声响;虽然频繁的雪崩距离较远,但其巨大的声音总是让人半夜惊醒。
  南坡的夏尔巴登山向导负责的任务是修路和运输,这是登山活动中基本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停变化的恐怖冰川让任务更加艰巨,不同于北坡路线,修路架梯只有几处。恐怖冰川以每天一米的平均速度变化流动着。通过冰川的裂缝就需要二十几个金属梯,每天还需两三名队员维护监守,防止梯子在移动的冰川中变形或坠入冰裂。虽然有了梯子,但人在上面攀爬,依然胆寒,随时有坠冰的危险。恐怖冰川垂直距离高,从5380米左右一直延长至7000多米,远较北坳冰壁复杂。由于大部分是悬冰川,冰裂纵横,给修路或运输带来极大的困难。山友告诉我,从南坡攀登珠峰,克服了恐怖冰川的困难后,难度就相较北坡容易。
  眼前的珠穆朗玛在旭日初升的光芒下亮起了金边,山顶扯起的旗云犹如一缕香炉的青烟,巨大的金字塔威武雄壮昂首天外,蜿蜒两侧的山体气势磅礴,犹如身披白色哈达张开双臂的女神向我们走来。
  因为山就在那里!珠峰强烈的存在感让人心生敬畏,我默默的加入了同行藏族友人的队伍,跟着他们一起砌起玛尼石堆,点燃煨桑,面向顶峰,祈祷。我开始懂得藏民族对自然的这种虔诚和敬畏之心,在珠峰脚下,村庄和人类显得如此之渺小,他们世代相信,正是珠峰女神的庇佑,人类才可以生生不息。
其他文献
2009年10月,被称作中国第八条进藏公路的“丙察察”公路全线通车。但这条公路继续向前延伸,在八宿县然乌镇同川藏公路交会,又形成了一条新的进藏大通道“丙察然”新滇藏大道。相比1930公里的老滇藏公路,新滇藏公路走察隅、然乌,仅1139公里,缩短了791公里,它是目前内地进藏线路中里程最短的一条。  也许,自驾游客更关注丙察察公路,从云南省贡山县的丙中洛乡向北60多公里到西藏自治区察隅县的察瓦龙乡,
【摘 要】问题意识是创新能力的第一要素,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育人目标。教师要通过“‘为什么’:在对比实践中探究原因”“‘是不是’:在深入观察中提出猜测”“‘怎么做’:在资料整理中寻找方法”“‘真的吗’:在质疑中学会批判”等策略,引导学生有效提问,进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最终实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升创新能力的课程目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提问;问题意识  问题,是人类对事
“后卫”II行动中排队等待起飞的B-52 机群  “后卫行动”的轰炸停止后,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宣称“和平尽在掌握”。然而,1972年12月13日,在巴黎和谈的会场上,美国和北越的谈判代表又一次不欢而散。2天之后,美国总统尼克松下令开展“后卫”II行动。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在短时间内结束战争的决心,在这场仅仅持续了11天的超大规模轰炸中,美军一改此前以战术飞机为主的空袭方式,来自战略空军司令部的B-52
拉萨,一座古老的高原圣城,自松赞干布开创伟大的吐蕃王朝之始,便在拉萨河(藏语称做吉曲)畔的吉雪卧塘之地逐步壮大兴盛,经历千百年的历史时光而繁荣不息。  而与拉萨隔河相望的慈觉林,则一直见证着圣城的变奏。这里能看到红山耸立,也能看到碧水中流。这里,是眺望布达拉宫的最佳视角,被誉为“能看得见布达拉宫的窗口”。从布达拉宫金顶,又可以回望到慈觉林,那里有茂密葱郁的绿色林卡,是拉萨难得的一片绿色风景。而慈觉
千百年来,青稞在地球上海拔最高、空气最稀薄、阳光最强烈的高原上顽强地生长,为生活在高原的人们奉献热量和营养,也成为雪域子民的一种精神养分和文化符号。  布宫壁画上的古老传说  “肉的宝座上有木的宝座,木的宝座上有大海,海的宝座上有雪山,雪山上落下来5只飞鸟”。这则关于糌粑的谜语在整个藏区颇为流行,人们从小以这样的方式教育孩童,认识自己的文化。  藏族人把青稞称之为养育众生的母亲,糌粑被视为她的无价
2020年10月10日凌晨,朝鲜出人意料地突然在平壤金日成广场举行了大型阅兵式。阅兵中展示了多种新型武器装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最后压轴出场的一款公路机动的超大型洲际弹道导弹(题图)。朝鲜称其为“巨大的核战略武器”,而外界认为其就是传闻中的“火星”16。那么,这种武器究竟从何而来?性能又怎样呢?这还要先从多年前朝鲜导弹技术的异军突起谈起。  “火星”16的发展历程  众所周知,朝鲜致力于导弹武器发
西藏民族大学,坐落在陕西省渭水之滨的古都咸阳,是西藏和平解放后,1958年,党中央批准在祖国内地,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学院占地630余亩,校园环境幽雅,绿树成荫,景色怡人,是莘莘学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理想场所,培养西藏干部的“摇篮”。  西藏民族大学的前身,是1958年9月15日成立的“西藏公學”。1965年4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2015年4月28日,经国家教育
“那是一头公野牦牛。”贡扎肯定地说道。在玛依岗日——藏北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我第一次看到野牦牛,内心激动、紧张。我对野牦牛知之甚少,据说激怒的公野牦牛力大无比,能够顶翻一辆越野车。  眼前出现的这群野牦牛,足有几十头。打头的公野牛很可能是独处高处望风探哨的,此时它已不是先前安静的状态,野牦牛群发现了我们,一阵骚动。正当我准备加力驶向它们时,牛群却忽然像得到了命令似的一窝蜂向山里逃去,方向正
4月12日,“大美至纯”韩玉臣西藏题材油画作品展在自治区群艺馆开幕。自治区政府党组副书记、政府顾问孟德利出席开幕仪式。韩玉臣是我国知名的油画家、书法家、摄影家、诗人。此次由韩玉臣创作的55幅西藏题材油画作品,内容主要涉及西藏人文风俗,在创作手法上色彩厚重、人物神形兼备,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感染力。  2013年以来,韩玉臣先后在法国、比利时、荷兰、俄罗斯等国家举办了西藏题材作品巡回展。其油画作品《牧
位于西藏山南贡嘎县境内的贡嘎曲德寺,是一所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萨迦派著名寺院。从距离贡嘎机场的一条岔路,驱车仅十多分钟,便能抵达位于路边的曲德寺。这里游客罕至,造访最多的还是当地人。在藏地,百年寺庙并不鲜见,而守着信仰为生的,除了藏民还是藏民。  每天清晨,寺庙的鼓声准时敲响,在此之前,大殿门前的桑炉里已飘起阵阵桑烟。一群少年喇嘛们经过简单洗漱,伴着鼓声前往经堂上早课。与此同时早餐也会在此时完成,喇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