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上的艺术

来源 :上海艺术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bi1234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核雕之源
  核雕,这一古老而年轻的文玩,能够成为当下风靡大江南北的掌上时尚,不仅因为其意趣盎然的把玩性,还因为其所融涵的历史文化性。说核雕古老,这是因为用核雕刻古已有之。核雕究竟古老到什么年代,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也没有精确的文字记载,核雕作为文玩奇珍载于文字的大概就是我们曾经在中学课本中读到的明代魏学洢写就的那篇《核舟记》了。说核雕年轻,这是因为当代兴起核雕把玩之风也就只有十来年的历史。
  核雕之所以成为掌上珍玩,有其悠远的文化渊源,它的诞生大概与中国古代男女喜欢随身悬挂佩饰与手中把玩有关。古人佩饰把玩,除了美的装饰和观赏外,更多的却是精神的付托,以核为饰既是人们尚美本性的物化呈现,也是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想,这就难怪早期的核雕选材都以桃核为主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不仅仅是一种鲜美的水果,它还是一种驱灾避祸、惠施福泽、长康永寿的“吉祥果”,“桃”可以寓意爱情,“面带桃花”并“交了桃花运”的年轻男女,他们的爱情故事,不是发生在“桃花岛”上,就是荡漾在“桃花源”里面,至今,在胶东地区男女传情时,男子在接受了女子馈赠的荷包后,还常常回赠桃核雕以为定情之物。
  因为桃所具有如此多的美好寄想,所以明清时期桃核是核雕的主体,年轻男女腰间悬挂,文人雅士手中把玩,市井商贾扇上垂悬的基本上都是桃核杏核雕刻。明代魏学洢《核舟记》开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中的“径寸之木”其实就是桃核,这是因为自古以来中国民俗就有将桃木和桃核当作桃符和桃梗,用以压邪扶正、避凶趋吉,用桃核雕刻成舟一直奉为宝中之奇而被列为宫廷贵胄秘藏。然而,核雕在长期的佩饰把玩过程中其所负载的文化寓意性却逐渐地让位于把玩的趣味性,慢慢地,一种质地细腻、结构致密、外表圆滑、更易于施刀雕刻的果核——橄榄核成为核雕的新载体。
  核雕载体由桃核往橄榄核的转化究竟起于何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今天我们能够看到最早的橄榄核雕刻就是现藏于台北故宫和苏州常熟博物馆的两枚同属于清代乾隆时期的“核舟”了。由明代常熟人王叔远从桃核雕舟到清代乾隆时期吴县“鬼工”杜士元用橄榄核雕舟,数百年间他们完成了由桃核到橄榄核雕刻载体的转化。
  二、核雕之技
  核雕是运刀的艺术,在雕刻工艺师手里,刀具如同毛笔,运刀有如运笔,要达到刀锋游走处、入木如有神的境界。核雕体积小,雕刻主体——果核必须拿捏在手指上进行雕刻,这一并不需要大刀阔斧砍斫的微型雕刻,其执刀也就比较自然简单,只需三指把持即可。握刀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运刀却是一门技巧,核雕作品生动与否,全在运刀雕刻中。
  核上雕刻与把玩,雕刻和欣赏的是作品的“形”和“神”。“形”可以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精心的雕琢得以呈现,而“神”则全在刀尖上的功夫。核雕品位的高低,取决于雕刻的技艺和手法,品评作品高下优劣,首先从刀功开始。作为以刀为笔、用刀作画的雕刻工艺品——核雕,其所呈现的审美价值都集中在下刀的精准、用刀的畅达和刀痕的趣味之上。
  核雕和其他如木雕、牙雕、竹刻不同,其可以施刀的角度和体面很小,在果核上施刀切不可犹豫不决,也无法进行反复修改,因此,下刀精准则成了评判优劣的基础。要达到庖丁解牛刀刀入骨的技艺,其实并不容易,这首先要求工艺师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只有对雕刻对象的形体结构了如指掌,下刀时才能够成竹在胸。其次还必须对所雕刻的载体——不同果核的形状、质地和性能以及所使用的刀具充分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准确把握下刀的角度和力度、用刀的形式和技法。
  技艺是工艺美术的价值所在,工艺美术的美,不仅呈现在“精思”和“良材”之中,还体现在“工巧”之上。在果核上雕刻,要做到不僵不滞,快而不飘,慢而沉着,就必须在落刀前凝神静思,精心构画,只有意在刀先,运刀时才能够干净利落。用刀雕刻其实并不难,难就难在用刀的境界,善雕者以眼带刀,用心转腕,刀随心动,刀尽意在,不善雕者一刻一划,刀刀阻隔。核雕工艺之美和其他雕刻工艺一样,呈现在技艺的婉转有序、心手相应的畅达中。
  雕刻工艺是用刻刀在雕刻载体上作画的艺术,刻刀在作品上遗留下的雕刻“痕迹”如同宣纸上挥洒的“笔墨”,是把玩品评的审美主体。果核雕刻因其体积小、质地硬、形状怪,其雕刻难度与其他如木雕、竹刻相比有天壤之别,在指头大小的果核上呈现生动传神的雕刀笔墨没有过人的雕刻技艺和心手相应的运刀能力无法做到。核雕上的刀痕趣味不仅要注意保留雕刻的痕迹,做到刻划留迹,刀过留痕,在后期打磨加工时也要注意留下运刀走线的刀痕意趣,切不可片面追求表面光洁,过度打磨抛光便失去了把玩的趣味。
  三、核雕之艺
  因为地域文化和审美取向的差异,在核雕的载体和雕刻手法上便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以江苏苏州、浙江东阳为主的南方核雕,其雕刻载体以广东乌橄榄核为主,兼作樱桃、松子等其他小型果核。“南工”核雕雕工细腻、细微处往往追求毫发之变,精致时常常呈现惊人之态。以河北廊坊、山东潍坊为主的北方核雕,在雕刻载体上往往以桃核为主、兼用核桃等材料。桃核和核桃表面起伏大,皱褶多,在雕刻时必须依形就势,合理利用果核表面特有的纹饰肌理下刀走线。因为雕刻载体特有的组织形态和材质结构,使得“北工”核雕在雕刻时不得不依赖雕刻机进行初加工。艺术样式取决于雕刻工具和表现手段,样式的形成又与审美取向密切相关,北方核雕雕刻的率意豁达使其形成了粗犷古朴的艺术风貌。
  所谓“南工”核雕,其实就是特指以苏州舟山村为主的“苏作”核雕。当代苏作核雕的崛起,与一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上海老城隍庙开设“永兴斋”文玩店的殷根福有着密切的关系。以牙雕手艺入行的殷根福,一次偶尔的机会从广东船员那里得到了仔大颗圆的乌榄核,在“核舟”传奇故事中长大的他立即尝试着用橄榄核雕刻成了罗汉手串,不曾想刚刚摆上柜台便被抢购一空,殷根福的一个尝试,开启了近代文物核雕市场的大门。
  苏作核雕精、微、雅、趣的艺术特征,全都呈现在“直线”和“圆线”两种不同的雕刻风格中。
  “直线雕”主要采用“冲刀”雕刻法,运刀走线以前冲深挖为主,刻刀运行角度多呈直线,运刀力度大,运行速度快,作品纹饰线条流畅、形象硬朗、结构分明,重写意,轻打磨,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特征。这一冲刀直线雕刻法是明清时期竹雕、木刻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最早将竹木雕刻技法运用到核雕上来的是殷根福。
  “圆线雕”用刀的角度和运刀的方向以雕刻对象的形体结构为依据,采用曲线深雕细琢的方法,强调雕刻主体的形体结构,注重雕刻主体的空间感和立体效果,追求自然真实感。雕刻时下刀轻缓,多采用半月刀以点带面地精雕细琢,不轻易放过体面的各种起伏变化关系,务求体面空间转换的自然生动。打磨是“圆线雕”的表现手段之一,恰到好处的打磨,可以更好地呈现出不同体面的起伏转换和各种细微变化关系。在橄榄核上采用“圆线雕”表现手法的,是殷根福的入室弟子须吟笙。
  须吟笙在殷根福“直线雕”的基础上,强调目视的自然效果,抛弃了民间艺术图案化的处理手法和概念化的人物造型传统,广泛吸收其他艺术的处理手法,注重雕刻对象的形体结构和精神气质,追求自然真实性。
  “直线雕”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意味,古朴醇厚,夸张写意,“圆线雕”努力迎合“真实”的视觉感受,在表现形式上,无论造型还是空间关系,都遵循“写实”的原则。无论“直线雕”还是“圆线雕”,在美学上无所谓高下之分,如果有什么好恶之别的话,那只是个人的审美取向不同所致,由殷根福和须吟笙师徒所开创的这两种不同的雕刻风格构成了当下苏作核雕的基本表现语言。
其他文献
文学剧本是戏曲舞台艺术创造的一个基础和起点,这个基础好不好,直接影响整个剧目的成败得失。所以,如何回归戏曲本体,增强戏曲的文学性,重视剧本创作,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  近年来,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看戏较多,一年要看七八十场戏。应该说,最近几年全国戏曲创作演出的状况有所回升,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剧目和优秀的表演人才。我看过的好戏,就可列出一长串,比如京剧《成败萧何》、《建安轶事》,昆曲《景阳钟变》、《梁
期刊
作为一位声名远播的艺术大家,冯一鸣在其漫长的艺术生涯中涉及过国画、油画、雕塑、陶瓷壁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均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而其中最为耀眼的无疑是伴随冯老一生的国画人物题材作品。  当你观赏过《油田晨曦》、《雨后春笋》、《恢复高考后的中国的中国学子》、《胸怀》、《根》、《周总理和我亲又亲》等作品后,相信你不但会惊叹其深厚的绘画功底,更能在其中读出一些与众不同的风格。  其一,鲜明的时代印记  在
期刊
现时,美术类图书的作用放大了许多,有些书买来做成装饰品,有些书的出版就是为了秀自己,笔者真怕看不到用来阅读的书向大家介绍。但是,今天我要评价的两本书却正是为艺术家撰写的,是让中国画家们阅读的好书,我把这两本书定位为凡是当今要想真正做艺术的人和要想成为画家的人,近期一定要把这两本书买来作为案头必备之物。  进入了新中国的20世纪的后50年至今,中国的画家和艺术群体都已经习惯了在体制内生存和发展的路径
期刊
中国京剧正处在一个急速变革期,从国家的全额补贴到面对市场经济的转型。现在中国京剧领域有很多尝试和创新,成功再现当代元素对京剧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个人认为应该在传承和保留传统经典京剧曲目的同时,投入资金推动京剧新剧的创作,正如我们德国一句俗语:“保持传统不是提供灰烬,而是传递火种。”  文火:你最早接触中国京剧是什么时候?从德国作曲家的角度,可否介绍一下德国音乐界专业人士对京剧的印象或态度?  
期刊
1971年生于辽宁兴城市。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苏州大学袁牧教授访问学者。1995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韩国东西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
期刊
新昌是个老实人,却画了很多充满浪漫且极富童趣的作品,似乎“画非其人”。  在当今的国画界,新昌经过多年的苦心研究和不懈努力,已逐步树立了自己的形象,引起了业内和社会对他的认同和关注。这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  新昌的创作经历很丰富,无论是在梅山的工地当工人,还是在学校美术教室做教师,他都坚持着绘画创作。早年新昌就是一个很有影响的连环画画家,他的连环画创作曾在各种美展中屡屡获大奖。正是有了这些连
期刊
“押沙龙现象”的出现,不是上海戏剧批评的骄傲,而是上海戏剧批评的悲哀,反映了直接、有效的戏剧批评无法展开,更无法成为一种常态。这种情况不仅在全世界空前绝后,甚至在上海的其他艺术领域,无论在小说界、诗歌界、美术界都是绝无仅有。  真正的评论和真正的戏剧批评到底有没有?这些年戏剧到底做得怎么样?国外有些戏剧大国,都把戏剧的位置提得很高,认为只有戏剧才能反映一个国家整体的文化水准。在我们国家不好说,以主
期刊
对展览的印象涉及到评价问题——  大凡美术展览,展示的就是艺术家的成果,至于个性张扬的作品是怎么来的,观者无从知晓,作者也秘而不宣……人们根据作品进行的评价叫做终极评价,终极的成果,因为教育评价还有目标和过程的评价,目标是否适切,重要的是过程如何体现实施者的理念方法等等,细细想来,家长最关心的也应该是教育过程。  尹东权先生的师生美术作品展览就是他教育过程一个个横切面的展示,在这里我们鲜见平素亮丽
期刊
“上海国际艺术节”向来秉承“高规格”的舞蹈品牌,剧目荟萃,但也有批评认为缺少真正的力作和精品。不过,作者认为单从舞蹈来看,艺术节的舞蹈板块确实已对整体舞蹈演出市场萎靡不振、缺乏良作的情况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在此,“上海国际艺术节”体现出了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提供文化精品和平时难以见到的文化演出机会的功能。而舞蹈也是更容易走出剧场、走入公共空间一个剧种。与此同时,现代舞的现状无论从市场的反应还是关注度
期刊
作为当代学院艺术的一个特征就是理性,涉及的也许是貌似老生常谈的问题:东方与西方、本土与国际、中心与边缘、传统与当代,在他们并不过激反应或过度解读的表达中,形成的对视是具有张力的,从跨文本到跨文化,融合冲突兼备,消解单边主义祛除纷扰魅惑共举。观众与艺术品对视,是开放的艺术的再创造过程,更是观众权利获得尊重的过程、维护人类尊严和权利的可持续发展过程。  “仿真”与“幻象”肆虐的当代,如何重新反省与解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