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能力培养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t00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改变以学科体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为此,必须正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另外还要完善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等。
  关键词:职业能力;市场营销;课程体系;工作过程
  作者简介:冯春林(1972-),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安徽 芜湖 241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重点教学研究项目“能力本位视角下的营销与策划专业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016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7-0184-02
  
  随着经济发展,具有较好专业素质以及较强职业能力的高技能营销人才备受企业青睐。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要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推进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根据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在培养人才方面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构建适应企业与社会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
  一、职业能力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定位分析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德莱福斯(S.Dreyfus)教授研究发现,人的职业能力的发展是按照从门外汉到专家的过程进行的,这个过程共经历五个阶段,即“门外汉(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职业教育的任务,是把处在低级阶段的人通过合适的方法带入更高级的阶段,即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遵循从门外汉到专家的能力发展过程,并且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能力和对应的知识形态。[1]目前,国内学者对职业能力的界定一般是: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个体在职业、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是科学的工作和学习方法的基础(赵志群,2003)。
  根据职业能力的内涵,职业能力一般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主要从事商贸类经营与服务,企业对此类人才的要求是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为目标顾客(群)提出支持与服务。因此销售类人才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对事物有较深刻的认知并有熟练的人际交往能力。根据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任职要求以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见表1)。
  根据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市场营销专业定位应是:在培养基层营销岗位人员和中层营销岗位人员这两个层级上;着力培养掌握市场营销专业领域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现代营销理念,能独立进行市场调研、市场开发、营销策划、市场推广、销售管理、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职业能力,具有创新和实践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体魄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设置还没有完全摆脱学科体系;专业教学按照理论与实践教学两个体系进行,比较重视理论教学,实践技能的培养存在诸多缺陷,教学内容安排上过于追求系统性、完整性,而忽视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教学中还只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忽视了职业能力培养,所谓的“能力本位”的教学课程也往往只注重专业“技能”的要求。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必须要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有明确和清晰的把握,从课程体系建设上着力进行改革。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根据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和人才培养科学性,按照市场营销人才岗位知识和能力结构,对接行业标准、企业用人要求,坚持以目标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课程体系。同时,在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中,坚持在原人才培养模块(按岗位设置)的基础上,按校企合作共建原则,灵活调整各模块内容,使课程具有鲜明的不同行业、企业营销岗位适应性。坚持突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开设创业教育特色鲜明的创业教育训练课程,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三、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分析
  要按照“理论适用为度,强化实践环节,突出技能培养”和“教、学、做合一”的原则,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工作任务为依托,校企双方共同对企业营销岗位进行具体职业分析和技能梳理、归纳提炼出职业能力标准;针对营销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实践为主线,按照岗位工作流程整合、序化课程内容,构建课程体系。[2]
  1.分析营销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
  学校教师深入企业进行人才需求和就业岗位调研,参与企业的真实经营活动,熟悉企业营销工作流程。通过调研发现,市场营销的工作流程主要有:营销准备、营销策划、营销实施、营销管理以及营销服务等。通过与营销领域实践专家合作,按照岗位工作流程梳理出营销职业岗位的主要实际工作任务,组成实际工作任务集合。
  2.确定营销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营销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组织企业实践专家、课程专家、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共同参与对行业企业调研,分析出营销岗位的主要实际工作任务,再对主要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和总结,参照相应职业资格标准,整合出营销工作过程中所应完成的完整的、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3]
  3.将营销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
  专业学习领域构建是将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有机组合,并进行教学化归纳。根据职业能力所包含的知识点合理重组与细化,从而实现知识的解构与重构。要根据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知识的解构与重构,并将营销典型工作任务“去实例化”后,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在进行教学计划设计时,要注重各学习领域之间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合理序化与衔接,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4.构建市场营销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按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学习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由基本素质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和顶岗实习等组成,构建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市场营销工作过程。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专业课程体系由基本素质学习模块、专业能力与素质学习模块、个性化发展学习模块以及顶岗实习模块等组成。其中专业能力与素质学习模块是根据营销工作过程,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而构建(见表2);基本素质学习模块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规定;个性化发展学习模块由汽车市场营销模块;房地产市场营销模块;创业模块;物流实务模块组成。
  四、职业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
  课程体系的运行与实施需要相关教学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制度予以保障。结合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培养目标要求,需要充分整合教学资源,理论教学实践化、实践教学课堂化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项目任务的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职业能力。在教学管理上要能结合课程体系的需要,要在日常教学制度管理、师资团队、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予以逐步完善。
  1.制定专业教学标准
  要根据市场营销人才需求标准和要求,梳理分析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以校企合作为依托,组织校企专家制定市场营销相关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校企联合开发基于岗位和工作项目的专业(实训)课程,进而共同编制符合营销岗位职业能力发展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新教材,以专业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带动其他课程建设,建设教学资源库,提升专业整体建设水平,并进行多元化、科学化的课程考核。
  2.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成立本专业教学质量督导小组,由校企双方人员负责专业课程的教学监控和检查。每学期初专业教研室制订教学质量监控计划,对于每门课程进行随堂听课,听课记录汇总后将听课意见反馈给任课教师。每学期实施两次作业检查,对于作业的题目数量和质量进行监控和管理。督导人员每学期对于试题库和试卷进行全面检查。严格的监控体系保证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3.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打造具有实践教学、职业素质养成、职业能力培养、产学研开发、师资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多功能有机结合的校外实习基地。健全“校中企”式的校内实践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由合作企业派人在课堂上讲授企业实训课程,将企业的实际业务带入学校,实现学生在校期间的企业化培养,学生既能学习获取大学学历必需的学历教育课程,又能获得以合作企业师资提供的企业专业实训课程。建立“企中校”式的校外实习基地模式。即由合作企业提供设施完善的教学场所与教学设备,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直接接受企业人员的指导,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和对员工素质发展的要求,实习实践全部由企业负责,采用企业管理方式培养,实现学生在企业从“学生”到“员工”的能力提升和角色转化。
  4.加强师资团队建设
  建立一支既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又具有较强教学改革意识和实践的双师团队,事关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成败的关键之一。要通过对专业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教科研课程研究、精品课程建设等一系列项目带动师资团队建设。学校要选派老师参加各级各类师资培训、参加职业技能资格培训和竞赛,以及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有计划的邀请合作企业的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到校参与有关课程的教学和对学校专职教师进行业务指导,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等形式和举措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推动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4]积极引进具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学源、年龄、职称结构;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
  
  参考文献:
  [1]汤俊,付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2]谭蓓.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5).
  [3]张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思考[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0,(2).
  [4]周宏敏.基于专业建设的市场营销工学结合机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0,(23).
  (责任编辑:刘丽娜)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