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电力设备危险点控制仿真

来源 :装备维修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ln09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电能的需求不断增加,电力企业逐渐扩大规模。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很多地区都在充分考量自身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实施现代“调控一体化”管理方式,以便达到加强电网监控质量的目的。但是现阶段这种调控一体化的电网监控模式还处于成型初期,具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有着相应的运行风险。本文主要对调控一体化运行风险源来进行分析,并且给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希望能给有关人员可供参考之处。
  关键词: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电力设备;危险点控制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电力行业发展也有质的飞跃,电网结构复杂性越来越高,大大增加了电网运行管理难度,通过传统方式完成对电网的调度不能满足目前需求,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技术应运而生,提高了电网中电力设备集中控制的可能性。当前我国对电网的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然而,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电力设备管理仍有未知危险存在,所以对电力设备危险点进行控制与研究非常必要。电力企业对电力设备危险点进行有效控制,对提高电力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1电网调控一体化
  1.1电网调控一体化简述
  电网的一体化调控目的在于适应当前我国电网在运行方式层面上的变化,从而改变电网在运行过程中的管理组织结构。由于当前我国电网运行技术的发展以及用电量的增加,目前大多采用特高压智能型电网运行方式,这也就孕育了一体化的电网调控模式。具体来说,电网调控一体化指的是,在电网运行过程中,电力企业将各种调度工作、供电装置以及各级的输变电设备整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一体化的调度控制管理体系。
  1.2调控一体化体系变化
  通常来说,供电单位电力运行任务的基础在于电网的调度以及变电运行。在运行过程中,变电运行的任务在于设备的日常检修,而电网调度则主要是完成对电网的调度管理工作。在电网的一体化调控模式中,会由电网来调度一部分的设备检修和使用工作,同时调度部门实时监督电网的调度管理,从而实现该体系模式中对于电网业务的整合作用,极大地提升了电网运行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2电网调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硬件设施缺陷
  电网调控及安全运行必须要有足够齐全、先进的设备设施予以支持,这些设备是构成电网系统的重要部分,其的运行状态和质量等都会对电网调控产生较大的影响。现实中因相关设备老化、维护不及时,设备功效不充分、不健全发展的异常现象造成电网运行故障问题不在少数,这不仅给电网调控带来很多安全危险,而且带来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影响。
  2.2未能及时处理监控信息
  电网监控的职能范围包括设备的数据异常、事故突发、越限以及变位等等,在进行电网一体化的调控过程中,电网调度和监控人员的相关操作都在同一调度系统中进行,如果有运行异常的问题,系统就会显示出监控信息的异常,这时监控人员准确、及时的确认和处理异常信号就变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往往有调度人员没有正确的捕捉信息,造成了监控人员没有第一时间识别信号,无法有效处理的问题,这就导致了操作上风险的出现。
  2.3电网调控系统问题
  电网调控系统是电网调控的关键,它是电网调控中心枢纽,如果调控系统出现死机或崩溃的情况,就会对整个电网调控工作带来致命性影响。目前我国一些地方电网调控系统安全性较低,关键软件不够先进,系统承载量过大,存在调控系统缺陷,具有较大的运行风险。
  3电网调控一体化安全体系的建设
  3.1危险点控制模型建立
  完成对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电力设备危险点的检测后,对其特征进行提取,依据危险点历史数据,对未来危险点进行预测,实现对电力设备危险点的控制。虽然电力设备在不同因素干扰下,状态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杂乱无章,但其发展趋势必然会出现一定的规律性。
  采用的控制模型是一种闭环控制系统,主要由危险点检测、特征提取、危险点预测及危险点控制几个阶段。其中危险点预测非常关键,预测控制为依据模型而不特别依赖模型的控制方法,因为其自身特点,无需构造准确的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电力设备模型。在对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电力设备危险点进行控制的同时,预测一直在进行,因此可持续给出改进的控制序列,将其作用于电力设备,从而达到闭环校正的目的,完成对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电力设备危险点的控制。
  3.2做好过渡工作确保调控一体化有序推进
  调控过渡工作是促使旧系统向新系统过渡,旧技术向新技术转化的重要手段。实际工作中,电网企业既要确保现有系统运行的稳定性,要保证调控系统及电网设备保持正常运行,又要不断是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新体系来提升系统的运行效率,提高電网调控安全性。在工作中我们建立电网调控一体化过渡平台,对引入的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功能,运行效率,运行质量进行检验,以保证运用的技术和设备能满主持调控一体化的实际需要。待新技术及设备检验合格后,就要逐步更换原有技术及设备,以完成调控系统的优化。
  此外,还需注重集控站的移交。加强集控站移交工作有利于对电网调控进行集中化监管。在实际工作中,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验收细则,要确保电网设备在交接过程中要保持运行稳定和数据传输完整。须在工作之初对各类数据信息,进行核对实验,对存在问题的信息查明原因并处理。
  同时,在工作中要有针对性的对策,各类设备及系统进行问题分析和风险预判,对电能耗损过大、电网调控不及时、设备运行故障等问题进行提前防范,以规避出现严重的电网事故。
  3.3提高调控人员的业务水平
  电网的一体化调控模式高效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参与的工作人员,因此加强其专业水平十分有必要,对此来说,要注重平时工作中提高调控员的专业能力,改变其排班方式以及工作模式。例如在日常中可以将调控员和技术人员安排在一起进行操作,使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相互影响和学习,随着时间的积累逐渐提升其专业技术能力。为了有效提升调控人员面对问题的应急能力,可以在平时中演练常见的事故,从而使其充分熟悉事故处理方式和过程,提高熟练程度,同时在演练过程中也能有效学习到相应专业知识,掌握应急方法,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4加强智能化管理技术的应用
  目前电网调控技术持续更新,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将被运用到调控一体化模式中去,智能电网的不断普及,表明了目前电网调控方式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国电网管理技术的成熟。智能电网不仅能够提高调控管理的效率和电网的运行效率,同时也解决了以往人为调控中存在大量错误操作的局面,对电网管理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简化了电网管理的过程,有效减少了电网日常维护的工作质量,同时也提高对用户的服务能力,提高了电网运行的稳定性。
  结语
  构建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安全体系,将变革整合现有调度运行和变电运行业务。调度、监视、控制业务集约化和一体化运作大幅度提升,将有力推动电网运行管理向更高效的运行控制协调能力、安全风险控制能力、资源集约利用能力方向发展,有力提升电网技术装备、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电网运行调控水平,整体提升全网运行效益和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肖健,陶思钰,葛立青.基于调控一体化的电网信号监控风险预警系统[J].电子设计工程,2019,27(8):116-120.
  [2]廖晶晶.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应用创新[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12):216-217.
  [3]连聪能.调控一体化模式下地区电网风险管控策略[J].通讯世界,2017(21):119-120.
其他文献
为了研究不同孔边距的孔边应力集中情况,利用 NASTRAN 建立多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不同孔边距情况下孔 边的最大应力,给出了应力集中系数与孔边距之间的对应曲线,为结构设计和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配网架空线路及杆塔基础设计,结合理论实践,先分析了浙江温岭配网架空线路现存的问题,然后分别探究了配网架空线路和杆塔基础设计要点。探究结果表明,配网架空线路结构组成复杂,设计内容众多,任何一个环节控制不当,都会影响后期施工和使用的安全性,在具体设计中需要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设计,以提升设计效果,保证配网架空线路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配网架空线路;杆塔基础;
摘要:在围绕零件加工制造合格与否判定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就是表面粗糙度。零件的表面粗糙度影响着零件工作过程中的耐磨性、精度及使用寿命等多项内容,因此目前在机械加工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一项内容就是怎样把表面粗糙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对此,针对机械加工过程,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因素和改善措施的探讨十分必要。  关键词:机械加工;表面粗糙度;影响因素;改善措施  产品质量保障的前提是零件的加工质量,
摘要:我厂4号机组为哈尔滨汽轮机厂提供的NZK660-24.2-566/566型汽轮机,配套哈锅生产的HG-2110/25.4-HM15型锅炉。机组设计中未配备停机快冷系统。为了停机后尽快达到检修条件,决定在打闸停机后利用排汽装置中的负压将空气经锅炉顶棚管入口放空气阀、低温再热器入口集箱疏水阀吸入锅炉,利用锅炉余热将空气升温后再经主蒸汽管道、再热蒸汽管道吸入汽轮机高中压缸,对汽轮机缸体进行冷却。通
文章对火电厂热工自动化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分析目前热工自动化技术在火电厂中应用时表现出的问题,提出 了将自动控制理论应用于热工自动化中的策略,并对其具体应用进行研究
煤矿建设互联网+项目,将促使煤矿向更高层次的信息化应用支持系统转变,为管理及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将在 安全生产的过程中实现设备、人员、安全环境监测协同有效的综合调度,从
摘要:本文围绕多媒体技术在中职机械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讨论,为中职院校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机械教学提供参考依据。中职院校讲解机械知识时,由于机械知识较为抽象,使用多媒体技术,既能将与机械知识有关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扩大机械课堂教学容量,还能增强机械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有效提高中职机械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中职院校;机械教学  引言: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过程中,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中职机械
现在,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推动了机电自动化技术的提升,这对于提高生产率非常关键。现在, 在各个领域中,机电自动化技术都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优势。总的来说,
在配电网馈线自动化逻辑验证试验中,由于缺少相应线缆转接装置,需要通过手动剪裁配套的航空插线,影响试 验的安全性和效率。通过研制一款馈线自动化转接装置,结合工况需求,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