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梁启超审美“趣味”理论构建及当代启示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h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十世纪初中西古今文化处于交汇撞击的历史交叉点上,梁启超在中国文化、文论与美学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历史阶段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梁氏美學思想核心“趣味”与康德所提出来的“审美带给人一种无利害关系的自由愉悦”大相径庭。梁启超审美“趣味”理论包括心灵体验的心安之趣、本体内涵的生命之趣以及最终归旨的自由之趣。当下社会文化失范、道德滑坡、问题滋生新的现实问题的出现,梁启超的审美“趣味”思想对于抵御人的物化与异化有着比以往更为迫切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梁启超;“趣味”;现代美学;审美体验
  二十世纪初中西古今文化处于交汇撞击的历史交叉点上,在这一时期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出现了新的变革与契机,其中梁启超、王国维及蔡元培在中国文化、文论与美学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历史阶段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事实上,梁氏美学思想并不是完整系统的体系,而是多见著于其文化、教育、人生、文艺等杂论之中。作为我国美学的初引者以及美学研究的奠基人,梁启超虽未明确指出其美学思想到底来源于何人理论,但从其论述内容来看,带有明显的康德美学思想以及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乐生”观念。集诸家之言而自成一派,梁氏提出其特有的审美“趣味”理念。然而作为梁氏美学理论核心的“趣味”理念到底由几方面组成?兹简要分析,如下:
  一、梁启超“趣味”相关概念之界定
  从古至今中,外诸多学者一直对“美”的本质有着不曾间断地发问,从柏拉图“美是什么”的发问,直至今天的美学学科的建立,“美的本质”问题仍不能以准确概念加以界定。近现代学者梁启超以“趣味”深入阐述了美的本体性,其“趣味”术语源自中西文化的凝合,其所界定的“趣味”,既不是指中国传统文论中的艺术情趣,也不是西方近现代美学中的审美情趣。究其实质,梁启超的“趣味”实质上是一种蕴藉于审美精神中的生命意趣,有着清晰的精神理想和人生实践向度。什么是“趣味”?在梁启超看来,以“无所为而为”和“为而不有”的统一达成的“兴味”与“责任”则为“趣味”。
  “趣味”是梁氏美学思想的核心,其所提出的“趣味”并不等同于英文Taste直译而来的“趣味”(即鉴赏力),而是指康德所提出来的“审美带给人一种无利害关系的自由愉悦”[1]这种“趣味”仅对对象本身产生兴趣,不为功利所计,甚至不限于艺术审美鉴赏,还包含着人生整体态度。这“态度”在康德美学观念中被称之为“游戏”,是康德为区别于“艺术”和“手工业”时提出的。在康德理解中“艺术”是自由的,“手工业”是雇佣的;“艺术”能够使身心愉悦,“手工业”仅作为劳动,为报酬所吸引而使自身困苦不愉悦。因此康德将摆脱束缚建立于自由爱好上的人类活动称之为“游戏”。后来这种观念被席勒、马克思等人认同与接受,被用来作为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进行批判的思想武器。笔者认为,梁氏“趣味”思想虽未直接引述这些言论思想作为论据,但与其精神而言却一脉相承。
  二、梁启超审美“趣味”理论构成分析
  1.心安之趣——审美“趣味”的心灵体验
  从字面解意而言,“趣味”是乐观,是快乐,是对艺术、自然欣赏时体验到的审美愉悦,更是超越喜怒哀乐面对广阔人生天地而产生的自在之乐,一种基于感官自觉、精神深度而产生的生命美妙之感。“梁启超所说的‘美’并不是对象的一种属性,而是指快乐、愉悦的感受,即美感,因而,这种主体感觉性的美自然不在物而在心。”[2]于心灵上体验到愉悦之感,是观者了然于心的审美体验。
  梁启超美学思想中,是以“趣味”表达美和美感,而不是其他词汇,关键之处就在于“趣味”中蕴藉着正面情绪,即“乐”,乐的心理感受恰好表达了美与美感的独立价值和本质特征。然而,梁启超将趣味作为人生根本,关键之处在于“乐”可以为人们带来愉悦的心灵享受,正如他的一些言论:“新学会做些从前不会做的事,便觉得自己生命内容日日扩大,天下再愉快的事没有了”[3]、“人生是可赞美的,可讴歌的,有趣的”[4]等,由此看来梁氏所理解的快感,与其说是对物体在观赏中达成的审美对象与主体情趣合而产生的暂时性愉悦,不如说是审美主体自身恒有的积极因素对诸事不倦的恒久乐观精神。审美“趣味”作为广义的审美体验,它既非仅局限于艺术、文学、自然界狭小领域中独特的情感,也非精英人士独有的禀赋,而是渗透于思维、消费、交往等多层次多维度,贯穿于生命活动的方方面面,真正成为属于人的生命体验。梁氏认为,不管从事何种事业,只要按照意愿和要求去做,就是真正的“趣味”人生。做喜爱之事,保持意愿与行为一致,将思想与行为融合为一,不为外物所拘,就能够从中体验到生命之趣。
  2.生命之趣——审美“趣味”的本体内涵
  梁启超美学理念中,“趣味”是生趣,是生机,是催发积极向上、情感升华的生命意趣。梁氏趣味理论有其历史缘由,其“趣味”理论主要是针对当时国人的惰性、萎缩、沦丧而提出的。
  如何实现生命之趣?梁启超有这样的言语:“人类心理,凡遇着快乐的事,把快乐状态归拢一想,越想便越有味;或别人替我指点出来,我的快乐程度也增加。凡遇着苦痛的事,把苦痛倾筐倒筐吐露出来,或别人能够看出我苦痛,替我说出,我的苦痛程度反会减少。不唯如此,看出说出别人的快乐,也增加我的快乐;替别人看出、说出苦痛,也减少我的苦痛。这种道理,因为各人的心都有个微妙的所在,只要搔着痒处,便把微妙之门打开了。那种愉快,真是得未曾有,所以俗话叫做‘开心’。我们要求‘趣味’,这又是一条路。”[5]站在自身的角度,将乐观心态集中或加以描述会使快乐增加;将悲观心态倾盘倒出则会减少痛苦,至少会得到开心“趣味”的慰藉。站在他人的角度,分享他人的快乐会使自己更快乐,分担他人的痛苦则会减轻自己的痛苦,以此可以获得开心“趣味”之感。沿着这一脉络分析,梁启超认为“美”与“快乐”表现相关,也同“痛苦”表现相通。生命常与“快乐”和“痛苦”相伴而行,对二者的深入体验更是对生命的审美体验。
  梁氏从生命的层面对“趣味”进行展开,关注生命自身的表达:“趣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6]、“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7]。也正是因为如此,“趣味”才与“审美”取得了内在的一致性。梁氏谈“趣味”,事实上也是在谈“美”,同时还包含着“美”的理念:“美”的本质是什么?对于这一哲思问题,从古代先贤至近现代学者都为此作出不懈的解读与探究。在梁氏看来“美”即“趣味”,“趣味”是人最原始、最本质的自然状态,也只有趣味充盈的世界里人才会达到内外相互统一的自在状态。   3.自由之趣——审美“趣味”的最终归旨
  何为人生最终归旨?人生如何才能更加有意义?对人生价值的最终思考,恰是梁启超“趣味”理论的切入点、触机与最终指向,他从关注人的存在价值与个体生命的重要意义来审视趣味的,在梁氏看来,生活无趣味就不可谓之生活。生活不能没有趣味,因为心灵自由绽放、精神自由洒脱而毫不畏惧枷锁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然而,“趣味”状态下的心灵愉悦并非单纯的快乐,“趣味”是审美愉悦,其以心智为精神,并包含欣慰、抗争、振奋等多种元素的综合情感,最高境界为以苦为乐,苦中品趣。与其说“趣味”的快感是快乐,不如说是生命价值体验感与自由感,它能够使人从个体的生命愉悦迈向无垠的人生自由,由精神的愉悦之感通向生命的自由之乐。
  以趣味以核心的喜爱之情是愉快的、自愿的,是情感的自由,而非痛苦的、强迫的。自由的爱令人陶醉、流连忘返,最丰富的爱心具有丰富的趣味。梁氏主张的趣味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激活人性之爱的教育,是以爱社会、爱生活、爱生命,并欣赏、喜爱、品位,并以之为旨趣的教育。
  三、梁启超审美“趣味”理论的当代启示
  二十世纪之初的中国只有美学思想而无美学学科,作为我国美学研究的先驱者,梁启超必然会学习借鉴西方美学的理论资源,在他看来,“学术思想之在一国,犹人之有精神也”,精神更要“有一种自由独立不傍门户、不拾唾余之气概”,既不能“为中国旧学之奴隶”,又不能“为西人新学之奴隶”,基于此则需要继承传统又立足现实来进行创造。在吸收借鉴西方理论资源方面,梁启超力求趣味、艺术及人生三者圆融贯通,其理论集百家之长而自成一派。就其整体美学思想和核心观念“趣味”而言,其中虽包含有“鉴赏力”這层意思,然而在西方美学中,鉴赏力只存在美的领域,超越这一范围比如“崇高”“悲剧”等虽然也属于审美范畴,但却没有鉴赏力。如此一来就很难以概括日常生活中动人心魄、提升境界的情感体验。而梁启超以“趣味教育”取代“审美教育”,以“趣味”代替“鉴赏力”,这样就超越了“鉴赏力”的层面,进入到美与艺术的领域,将人生整体兴味体验都纳入其中,从而将审美内涵扩展至整个人生领域,完成与我国传统人生论哲学的衔接,这乃是一种美学走向民族化的能动性创造。不可知否,“梁启超的‘趣味’说也有它的局限,在当时看来明显带有脱离实际的‘审美救世主义’的倾向。”[8]我国自上个世纪中期以来一直面临着社会变革问题,然而制度上的问题并不是仅以审美就能够解决的。现如今我国正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迈进,在迈进过程中也遇到了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如何协调发展这一问题。就人的生存状态而言,尽管近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然而精神生活跟不上物质生活的步伐,人们反倒被物质所支配了,使得人们在做事时甘愿将自己作为工具与手段,完全计较眼前的成败、功利、得失,甚至不惜丧失自己的人格以达到自身的功利目的,这便致使有些人除了受物欲驱使之外,已经找不到除物欲之外的精神动力与源泉,人们所追求的全部生活内容限制在了吃、穿、玩、乐,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生命消退,“趣味”的沦丧。这种生命消退的生活必将走向空虚、庸俗、乏味、干枯的困境,这也是当下社会文化失范、道德滑坡、问题滋生的重要诱因。新的现实问题的出现,促使我们对梁启超的审美“趣味”思想重新定位与审视,使我们看到当下审美“趣味”理论不仅不是理想主义、高姿态的空论,而是具有抵御人的物化与异化有着比以往更为迫切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46页.
  [2] 祁志详.《梁启超美学:审美之上的“趣味主义”》[J].贵州社会科学.2009(02)
  [3] 梁启超著 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第七册)[M].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011页.
  [4]梁启超著 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第六册)[M].北京出版社. 1999年版第3411页.
  [5]梁启超.《拈花笑佛》[M].北京联合出版社.2013年版第255页.
  [6] 梁启超著 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第七册)[M].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3963页.
  [7] 梁启超著 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第七册)[M].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013页.
  [8] 王元骧.《梁启超‘趣味’说的理论构架和现代意义》[J].文艺争鸣.2008(03)
其他文献
【摘要】:在俄罗斯,弥赛亚意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并逐渐成为俄罗斯文化的一种基本精神。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俄罗斯的弥赛亚说也具有了两重性,一方面,宗教的纯粹的弥赛亚意识是一种牺牲意识,是为世界上各民族服务的使命意识,更是拯救人类脱离罪恶与困苦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弥赛亚意识也常被帝国主义思想和争取强盛的愿望所扭曲,进而走向泛斯拉夫主义、大国沙文主义、霸权主义的错误道路。本文将
期刊
【摘要】:在全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作为抗战时期国际社会援华的一项重要事业,“工业合作化”运动,简称“工合”运动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影响不应忽视。本文通过对丽江“工合”运动情况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关注这场影响深远的经济运动。  【关键词】:丽江;“工合”运动;经济史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以后,由于中日双方实力上的悬殊,大片沿海地区和经济要地先后沦陷。而随着重庆作为陪都的地位
期刊
【摘要】:中国古代爱情故事,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部分,随着历史发展不断演变,历久弥新。《梁祝》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就故事版本考察,汝南、宁波等多地都有其源,唐代著作《十道四蕃志》、《宣室志》始有记载,直到清代《祝英台小传》,经过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渲染,依旧焕发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古代爱情故事;《梁祝》;发展演变  一、梁祝故事评析  梁祝作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流传千古,是我
期刊
【摘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來越大的关注。大学生年纪较轻,群体较特别,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行为和结构,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消费观念和理财能力,引导大学生最终走向健康
期刊
【摘要】:西方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把各种文献记录的客观知识称为“世界3”,该理论在学术界影响深远而又备受争议。赞成者以它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理论基础,而反對者认为它是地道的唯心主义。本文从其基本论点、论据入手,探讨了其谬误所在,指出了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世界3;科技哲学;辨析  一  1967年,当代西方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第三次国际逻辑性、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上作了题为《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
期刊
【摘要】:同样的百货商店常驻品牌,本文列举了绫致旗下ONLY、VEROMODA、JAKE$JONES、SELECTED与赫基旗下OCHIRLY、FIVE PLUS、TRENDIANO、LOVE YASBEL的部分服装构成要素,两者有太多相似的地方,又拥有不同的血脉。本文试探究在市场定位、设计、价值兑现、品牌传播、品牌传播上的各自策略。  【关键词】:绫致;赫基;品牌构成  1.集团概述及品牌延伸 
期刊
【摘要】:生命科学史是一部思想史,它揭示了人类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生命科学是研究生活物质的科学,在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生命科学的昨天也有利于今天对生命科学的学习、把握和发展。本文以时间顺序概述了生命科学起源与发展,简述了生命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并提出了学习生命科学发展史对学习者自身的意义以及对教师、教学改革的意义。  【关键词】:生命科学发展史;文明;教育教学  科学知识是逐渐积累
期刊
【摘要】:新疆自古以来便是多种文化汇集与融合的地区。各个文化背景的古代人类在此生活繁衍,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然而迄今为止,新疆地区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面貌很不清楚。其中一个主要问题,目前新疆境内已经发现的 许多比较早期的墓葬,究竞哪些属于青铜时代,哪些属于早期铁器时代,引起许多考古学家的讨论。本文通过对新疆地区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早期墓葬类型研究的文献进行整理和综述,试图理清新疆地区青铜时
期刊
【摘要】:鹿石是大部分表面雕刻有以鹿为主的动物形象和武器工具形象的拟人化石柱,因雕刻的动物形象大多数是有固定造型特征的鹿(俄罗斯学者称之为风格化的鹿),因此把这类石柱统称为鹿石(оленный камень)。[1]鹿石主要分布于蒙古共和国,其中西部省份分布最密集,另外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以及图瓦地区和阿尔泰边疆区和我国新疆地区也有分布。  【关键词】:三道海子;鹿石;年代问题  引言  作者曾在新
期刊
【摘要】:公共艺术是城市发展的产物,是集中反映文化的空间和建筑艺术的焦点,而公共艺术有利于体现城市对外的代表性,增强文化气氛,增强城市中人们活动的情趣,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艺术审美要求。城市公共艺术由于其广泛、开放地存放于城市公共空间,用其生动鲜明具像可视的艺术形态,铭刻、叙述、表现着城市的故事、历史文脉、市民风情、社会理想,代表着城市大众的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它是城市文化和个性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媒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