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卓越计划”的实施,创新应用型的人才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部门,必须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方向,积极参与到高校教育改革和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中。本文在分析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本馆实际情况,提出在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卓越计划 高校图书馆 信息素养
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提出
为了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此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卓越计划”实施以来,已有194所高校参与其中,并进行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信息素养为前提,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可能实现创新。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进一步促进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创新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应该积极参与到“卓越计划”中来,转变信息素养教育的理念和方式,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2.“卓越计划”在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必要性
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我们可以看出,“卓越计划”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信息素养是实现这些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在文献信息方面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大力推进信息素养教育。
2.1高校图书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
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有自身优势。(1)高校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不仅有图书、期刊、报纸等纸质文献,还有大量电子文献、联机数据库等,这些丰富的资源是图书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2)高校图书馆不仅有图书情报学专业出身的馆员,还有众多如计算机专业、教育学专业、外语专业等不同专业背景的馆员。他们能够利用本身专业知识,结合文献信息检索技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信息素养教育和服务。(3)高校图书馆一般都设有文献信息检索课,开设这个课程的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情报信息意识,传授文献检索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搜集和处理文献信息的技能,目前文献信息检索课是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4)高校图书馆不仅有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环境优势,还有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先进的设备做后盾。高校图书馆内部环境安静整洁、学习氛围浓厚,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随着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还购买了各种先进的设备和信息技术,实现了馆藏资源多元化,资源共享网络化、管理计算机化和检索手段现代化。
2.2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不足
2.2.1学生信息意识薄弱,信息能力不足。
学生的信息意识薄弱,一方面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信息,不会主动地获取信息,导致主要的信息资源来自课堂教学和教材。另一方面是学生对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很多学生只是把图书馆看做是一个可以看书、上自习的场所,没有意识到图书馆丰富的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在他们课外学习中所起的作用。对于图书馆组织的各项活动,学生积极性不高,即使有人参加过图书馆组织的各种信息素养教育,仍然不知道如何利用馆藏资源,从而造成资源浪费。
客观地说,目前大学阶段的信息素养教育也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很多高校除了设有信息检索课,很少有和信息素养方面相关的课程。虽然现在高校基本上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但是只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这样就导致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熟练掌握和利用检索工具快速、高效地获取信息,大部分人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不强,更缺乏利用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再创造的能力。
2.2.2信息检索课课时过短,内容枯燥,学生兴趣不高。
由于对信息素养教育不重视,因此目前很多高校的信息检索课课时安排较短,为了尽量向学生介绍各种类型的数据库,教师不得不一再压缩信息基础知识的讲授,这样就难以兼顾文献信息这门学科的知识完整性。另外,很多学生对这门课不了解,没有意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学习态度不端正,再加上这门课在教学内容上与学生所学专业课联系不紧密,很多老师照本宣科,内容枯燥,导致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程结束后不能灵活运用所学信息检索技能获取专业文献,也不能有效地利用电子资源辅助专业课学习。
2.2.3图书馆馆员信息素养较低,服务水平不高。
图书馆馆员的信息素质直接影响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但是由于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因此难以引进既懂图书情报知识,又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而且对现有馆员缺乏有计划的业务培训和在职教育,导致馆员的业务水平难以得到质的提高。另外,信息检索课多数由图书馆馆员兼任,他们既担负馆内的业务工作,又要给学生上课,容易导致精力分散,力不从心。而且很多馆员自身也存在知识盲点,加上知识结构狭窄、信息面不够,难以保证信息检索课的高质量。
3.“卓越计划”下高校图书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3.1利用资源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素养教育
在“卓越计划”的形势下,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改变他们信息素养欠缺的现状,是各大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推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以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
3.1.1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内容的信息素养教育。 我馆逐步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信息素养教育,如新生入学时开展入馆教育,向新生系统介绍图书馆概况、馆藏资源及分布、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及基本检索技能等,同时我们制作了新生入馆教育手机APP客户端的二维码名片,方便学生随时了解图书馆的相关信息;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我们开设了信息检索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信息检索技巧,国内外重要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及各种考试库等,重点培养学生信息鉴别、筛选和加工利用的能力,以便到大四的时候学生能够有的放矢,针对考研、出国、就业、毕业设计等高效使用资源。
3.1.2加大宣传力度,推出各种形式信息素养教育活动。
图书馆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将馆藏资源情况及时传递给学生。我馆除了利用图书馆主页的网上公告、校内宣传栏等形式发布信息外,还积极发动辅导员、学生工作者、读书协会志愿者等人员宣传我馆举办的各种活动。为了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我馆利用一切资源,推出了各种形式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如通过各种专题活动及时介绍最新的数据库、考试库和电子信息资源的使用方法,邀请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介绍学科的最新进展,组织各种知识技能竞赛,设定读者体验日,指导学生使用大型搜索引擎如百度、雅虎、谷歌等的技术方法,提高他们利用网络免费信息资源的能力。
3.2加强文献信息检索课的教育力度
文献信息检索课是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文献检索就是利用一定的检索工具,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在浩瀚的文献信息中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随着信息素养教育的推进,现在的文献信息检索课已不是单纯的方法课,而是集理论性、实践性、实用性和科学性为一体的全方位的信息素养教育课。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我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3.2.1编撰适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材。
我馆以适应信息时代发展与培养应用型人才需求为指导原则,经过研究确定了《文献资源检索与利用使用教程》的编撰体例与内容要求。教学环节突出针对性,教学实例设计上突出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特色及多种媒体网络服务与利用方式等,更加贴近学生使用倾向。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检索原理与学生信息素养、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传播与组织、数字阅读、常用网络资源的获取与知识整合、个体或团队学术保障体系的构建、新媒体工具传播形式及网络服务与利用。
3.2.2精选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
为了使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自学和独立研究能力,我馆在教学内容上做了精心安排,从检索的基础理论到专业理论再到实践为主线,即信息检索基础知识、网络信息资源与检索、网络服务与利用、数据库与检索实例为8课时的讲授内容。同时创新多种课堂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采用“8 8”的教学模式即8课时的课堂讲解,8课时的上机实践,从原来的0.5学分增加至1学分。为避免纸上谈兵,上机实践配合课堂讲授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操作,以作业形式提交实践内容,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2.3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考核,提高学生信息素质。
为了多角度地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信息检索技能,本课程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主要由到课率、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构成。为了强调本课程的实践性和专业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平时成绩主要是提交一份检索报告。为了防止抄袭,每个学生检索报告的课题各不相同,课题的选择主要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选择他们专业领域比较热门或结论比较成熟的研究课题。要求学生的检索报告使用数据库,同时要体现检索思路、检索过程及检索技巧等。期末成绩主要采用卷面考试形式,全面考查学生掌握本课程的情况。
3.3提高馆员综合素质,优化服务品质
信息社会对图书馆馆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图书馆馆员的素质不仅影响图书馆工作,而且也直接影响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我馆根据本馆的实际情况,不定时地对图书馆馆员进行信息能力培训,如举办计算机知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等内容的讲座或培训班,扩大工作人员的知识面,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信息需求多样化。对担任文献信息检索课的馆员,不仅要具备相关的信息素养知识和能力,还要与专业教师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合作,促进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进一步融合,而且上岗前要经过集体备课、听课、试讲等环节,确保信息检索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师生的信息素质、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
4.结语
卓越计划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主要目标,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部门,应该以实施卓越计划为契机,在人才培养理念、资源建设、信息传播及服务能力等方面实现多维转向,密切接轨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满足读者和社会的个性化文献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文).
[2]翟文礼.“卓越计划”视阈下地方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多维转向[J].台州学院学报,2014,36(3):56-62.
[3]徐宾.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3,30(3):465-466.
[4]唐伦刚,储冬红.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26-33.
[5]段晓玲,龚芙蓉.提升高校“文检课”课堂教学品质的几点思考[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1:13-19.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与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创新》(项目号2013SJBFDY0
51)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 卓越计划 高校图书馆 信息素养
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提出
为了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此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卓越计划”实施以来,已有194所高校参与其中,并进行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信息素养为前提,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可能实现创新。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进一步促进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创新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应该积极参与到“卓越计划”中来,转变信息素养教育的理念和方式,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2.“卓越计划”在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必要性
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我们可以看出,“卓越计划”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信息素养是实现这些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在文献信息方面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大力推进信息素养教育。
2.1高校图书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
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有自身优势。(1)高校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不仅有图书、期刊、报纸等纸质文献,还有大量电子文献、联机数据库等,这些丰富的资源是图书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2)高校图书馆不仅有图书情报学专业出身的馆员,还有众多如计算机专业、教育学专业、外语专业等不同专业背景的馆员。他们能够利用本身专业知识,结合文献信息检索技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信息素养教育和服务。(3)高校图书馆一般都设有文献信息检索课,开设这个课程的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情报信息意识,传授文献检索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搜集和处理文献信息的技能,目前文献信息检索课是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4)高校图书馆不仅有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环境优势,还有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先进的设备做后盾。高校图书馆内部环境安静整洁、学习氛围浓厚,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随着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还购买了各种先进的设备和信息技术,实现了馆藏资源多元化,资源共享网络化、管理计算机化和检索手段现代化。
2.2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不足
2.2.1学生信息意识薄弱,信息能力不足。
学生的信息意识薄弱,一方面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信息,不会主动地获取信息,导致主要的信息资源来自课堂教学和教材。另一方面是学生对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很多学生只是把图书馆看做是一个可以看书、上自习的场所,没有意识到图书馆丰富的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在他们课外学习中所起的作用。对于图书馆组织的各项活动,学生积极性不高,即使有人参加过图书馆组织的各种信息素养教育,仍然不知道如何利用馆藏资源,从而造成资源浪费。
客观地说,目前大学阶段的信息素养教育也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很多高校除了设有信息检索课,很少有和信息素养方面相关的课程。虽然现在高校基本上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但是只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这样就导致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熟练掌握和利用检索工具快速、高效地获取信息,大部分人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不强,更缺乏利用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再创造的能力。
2.2.2信息检索课课时过短,内容枯燥,学生兴趣不高。
由于对信息素养教育不重视,因此目前很多高校的信息检索课课时安排较短,为了尽量向学生介绍各种类型的数据库,教师不得不一再压缩信息基础知识的讲授,这样就难以兼顾文献信息这门学科的知识完整性。另外,很多学生对这门课不了解,没有意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学习态度不端正,再加上这门课在教学内容上与学生所学专业课联系不紧密,很多老师照本宣科,内容枯燥,导致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程结束后不能灵活运用所学信息检索技能获取专业文献,也不能有效地利用电子资源辅助专业课学习。
2.2.3图书馆馆员信息素养较低,服务水平不高。
图书馆馆员的信息素质直接影响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但是由于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因此难以引进既懂图书情报知识,又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而且对现有馆员缺乏有计划的业务培训和在职教育,导致馆员的业务水平难以得到质的提高。另外,信息检索课多数由图书馆馆员兼任,他们既担负馆内的业务工作,又要给学生上课,容易导致精力分散,力不从心。而且很多馆员自身也存在知识盲点,加上知识结构狭窄、信息面不够,难以保证信息检索课的高质量。
3.“卓越计划”下高校图书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3.1利用资源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素养教育
在“卓越计划”的形势下,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改变他们信息素养欠缺的现状,是各大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推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以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
3.1.1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内容的信息素养教育。 我馆逐步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信息素养教育,如新生入学时开展入馆教育,向新生系统介绍图书馆概况、馆藏资源及分布、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及基本检索技能等,同时我们制作了新生入馆教育手机APP客户端的二维码名片,方便学生随时了解图书馆的相关信息;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我们开设了信息检索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信息检索技巧,国内外重要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及各种考试库等,重点培养学生信息鉴别、筛选和加工利用的能力,以便到大四的时候学生能够有的放矢,针对考研、出国、就业、毕业设计等高效使用资源。
3.1.2加大宣传力度,推出各种形式信息素养教育活动。
图书馆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将馆藏资源情况及时传递给学生。我馆除了利用图书馆主页的网上公告、校内宣传栏等形式发布信息外,还积极发动辅导员、学生工作者、读书协会志愿者等人员宣传我馆举办的各种活动。为了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我馆利用一切资源,推出了各种形式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如通过各种专题活动及时介绍最新的数据库、考试库和电子信息资源的使用方法,邀请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介绍学科的最新进展,组织各种知识技能竞赛,设定读者体验日,指导学生使用大型搜索引擎如百度、雅虎、谷歌等的技术方法,提高他们利用网络免费信息资源的能力。
3.2加强文献信息检索课的教育力度
文献信息检索课是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文献检索就是利用一定的检索工具,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在浩瀚的文献信息中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随着信息素养教育的推进,现在的文献信息检索课已不是单纯的方法课,而是集理论性、实践性、实用性和科学性为一体的全方位的信息素养教育课。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我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3.2.1编撰适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材。
我馆以适应信息时代发展与培养应用型人才需求为指导原则,经过研究确定了《文献资源检索与利用使用教程》的编撰体例与内容要求。教学环节突出针对性,教学实例设计上突出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特色及多种媒体网络服务与利用方式等,更加贴近学生使用倾向。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检索原理与学生信息素养、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传播与组织、数字阅读、常用网络资源的获取与知识整合、个体或团队学术保障体系的构建、新媒体工具传播形式及网络服务与利用。
3.2.2精选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
为了使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自学和独立研究能力,我馆在教学内容上做了精心安排,从检索的基础理论到专业理论再到实践为主线,即信息检索基础知识、网络信息资源与检索、网络服务与利用、数据库与检索实例为8课时的讲授内容。同时创新多种课堂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采用“8 8”的教学模式即8课时的课堂讲解,8课时的上机实践,从原来的0.5学分增加至1学分。为避免纸上谈兵,上机实践配合课堂讲授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操作,以作业形式提交实践内容,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2.3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考核,提高学生信息素质。
为了多角度地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信息检索技能,本课程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主要由到课率、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构成。为了强调本课程的实践性和专业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平时成绩主要是提交一份检索报告。为了防止抄袭,每个学生检索报告的课题各不相同,课题的选择主要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选择他们专业领域比较热门或结论比较成熟的研究课题。要求学生的检索报告使用数据库,同时要体现检索思路、检索过程及检索技巧等。期末成绩主要采用卷面考试形式,全面考查学生掌握本课程的情况。
3.3提高馆员综合素质,优化服务品质
信息社会对图书馆馆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图书馆馆员的素质不仅影响图书馆工作,而且也直接影响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我馆根据本馆的实际情况,不定时地对图书馆馆员进行信息能力培训,如举办计算机知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等内容的讲座或培训班,扩大工作人员的知识面,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信息需求多样化。对担任文献信息检索课的馆员,不仅要具备相关的信息素养知识和能力,还要与专业教师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合作,促进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进一步融合,而且上岗前要经过集体备课、听课、试讲等环节,确保信息检索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师生的信息素质、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
4.结语
卓越计划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主要目标,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部门,应该以实施卓越计划为契机,在人才培养理念、资源建设、信息传播及服务能力等方面实现多维转向,密切接轨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满足读者和社会的个性化文献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文).
[2]翟文礼.“卓越计划”视阈下地方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多维转向[J].台州学院学报,2014,36(3):56-62.
[3]徐宾.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3,30(3):465-466.
[4]唐伦刚,储冬红.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26-33.
[5]段晓玲,龚芙蓉.提升高校“文检课”课堂教学品质的几点思考[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1:13-19.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与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创新》(项目号2013SJBFDY0
5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