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坏死性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的治疗策略

来源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rew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慢性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血管腔内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16年在本中心行腔内治疗的30例慢性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血管开通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靶血管再狭窄情况。结果30例患者中采用肱动脉入路16例,股动脉入路14例;肱动脉入路与股动脉入路开通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7例患者成功开通肠系膜上动脉慢性狭窄或闭塞病变,共植入支架2
期刊
期刊
目的分析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脊髓缺血(SCI)可能的发病原因和机制,并讨论脑脊液引流(CSFD)对其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5年本院4例TEVAR术后发生SCI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患者1植入1枚长支架,主动脉覆盖比例为38%,左锁骨下动脉开放,支架位于Z2~T8区,术中出现顽固性低血压,术后19小时出现SCI,收缩压控制在115 mmHg左右,未进行CSFD,出院时不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总结人工血管吻合口包埋行右房分流技术在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止血的外科治疗经验及其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期间37例确诊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的患者资料,术中均应用改良吻合口包埋右房分流技术,观察术中术后出血情况和术后早期转归。结果全组患者无吻合口出血并发症,术中死亡1例,30天内死亡7例,29例痊愈出院,随访4~
期刊
近期有研究表明颈动脉狭窄为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子。目前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改变的可能病理机制有两种解释:脑栓塞及大脑低灌注。两种情况下的局部脑血流自动调节机制的丧失,都可以通过神经超声检查。大部分评估患者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或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后认知功能改变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且对于运用CEA/CAS治疗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认知改变,仍无明确指南或建议。本文拟对血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