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VS:逻辑与美感的有机统一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rbet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模式;变式;深度学习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不仅涉及音乐、美术等艺术美育的教学改革,还包括广义的学校美育,即通过各科教学的审美化改造,提高学生的学科审美能力,同时提高学科的教与学质量。
  如果说课程是用知识(内容)铺设的指向学生发展(目标)的跑道,那么,教学就是教师教会学生在这条跑道上正确、有效、自主并富有美感地奔跑的过程。为了找到达成目的、取得理想效果的教法,于是有了自然主义、行为主义、结构主义、人本主义、要素主义等教育理论;程序教学、尝试教学、愉快教学、情境教学等教育教学实践;智能App、VR、RV、MR等教学手段。从古至今,各种教学理论、方法、改革层出不穷,其本质上都是在探究最佳教学效果的谜底。
  种种理论、方法、改革,总的来说,有两大倾向:一是强调教学的严谨逻辑性,一是强调教学的生动自由性。有学者将前者归结为看重理性逻辑的科学主义,将后者归类为追求感性经验的人文主义。在实践领域就演化成要么讲究科学逻辑,要么撒手感性经验这两种严重对立(相互排斥)的倾向。再后来,贬低科学逻辑,热衷感性经验占据了上风,成为一段时期内,欧美继而中国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主流。
  其实这些特性,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高度关联、相互交融的,就像宇宙中的事物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规定性和外在的形象生动性。这种交融呈现出来的和谐关系,就是我们所说的“美”。而以这样的内在逻辑和外在形式高度统一形成的教学,就是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
  一、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及其基本模式
  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Aesthetic Teachingof Viewpoint-Structure),简称审美化教学,又称A-TVS。所谓TVS,即视点结构教学(Teachingof Viewpoint-Structure),指以一个学科的基本概念为“清晰的点”(视点)或基点、逻辑起点,透视和辐射建构相关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将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结构)移入学生大脑,形成相应知识架构和思维方式”[1]的教学操作技术和艺术行为体系。所谓A(Aesthetic),即美的、美学的、审美的、审美化的。因此,A-TVS是指以视点结构教学逻辑为内辑,教学内在逻辑精美和外在形式华美相统一的教学,其早期是针对“ 美育综合课”而创建的,教学模式见图1。
  对“美育综合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拓展后,可形成适用于各学科的教学模式(见图2)。在此过程中主要实现了三个转化:“将所有的教学因素(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环境)转化为审美对象,将教学过程转化为审美过程,将教学评价转化为对学生发展的审美鉴赏。”[4]35
  以上模式中“视点教学”中的视点,包括知识点、技能点、审美点,或还有问题点、观察点、价值点等。对任何视点都应进行概念性定义和关键词解读(“每门学科说到底都是一个相互联系起来的概念系统或者概念网络”,因此“概念操作是一切教学逻辑操作的基础”[5]),视点作为教学内在逻辑的重要起点和基石,必须精心检索、查实、界定,不能盲目照抄教材、教参或网络上的阐述;同时还需要充分地给予形象生动的形式的支持,如教学语言、提问、教具、PPT、活动等。“延伸教学”部分是A-TVS教学沿着视点确定的关键词,拓展教学内容和思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环节,是视点在时空轨道上的逻辑延伸,能展现A-TVS 立体的知识和审美世界以及美感。因此,A-TVS 的“最大特点就是内在逻辑性和外在形式的高度和谐完美的统一”[4]5。
  【案例1】音乐“节奏”的A-TVS 教学
  节奏与旋律、和声一起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它们都是音乐学科的核心概念。节奏,即声音的长短和强弱按照某种组织方式反复出现,是最基础的乐音组织單元和构成元素,也是音乐学科最基本的知识点、技能点、审美点。
  以《节奏的魅力》一课的教学为例,该课从《义勇军进行曲》的2/4拍节奏型开始,引出节奏的概念,通过节奏概念的关键词推及《天鹅湖》的3/4节奏型,再及《草原夜色美》的4/4拍节奏型,同时讲解不同节奏型的表现力和带给我们的不同美感体验。然后视唱,听音乐观看舞蹈(音乐的行为表达),或一起尝试用简单乐器,如口琴、葫芦丝、陶笛等进行音乐表达。一堂纯粹的音乐课或许可以到此为止,如果能在一定程度上唤起学生对不同节奏乐音的美感体验,那就会是一堂不错的音乐美育课。但仅如此,还不是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所追求的境界。
  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还需要继续向前推进,沿着音乐节奏定义中的两个关键词——“一定的组织方式”和“反复呈现”的基本逻辑推而广之。凡事物时空长短和力度强弱(或大小、多少、高低、厚薄、深浅、浓淡等有对比性的特性)的组合与交替出现,都可称为“节奏”,如诗歌节奏、色彩节奏、构图造型节奏,物理振动(钟摆)、天体运行周期、四季循环、生命周期,还有山川起伏、动植物生活规律、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工作快慢、生活循环、股市震荡等。通过延伸教学,大幅度、跨学科地对自然、科学、人文艺术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各类节奏性知识进行逻辑巡礼,那些在高度、宽度、深度、时间(四维时空)中重复演变的现象,皆可解释为按照一定组织形式,反复进行的运动节奏,再进一步就可以得出“节奏就是万物运动的规律”这一判断。
  当再回归到音乐节奏,进行“检测教学”时,学生就既会加深对音乐节奏的理解,更会有大大超越音乐本身的认知,并获得跨界思维的方法与美感高峰体验。因此,《节奏的魅力》的教学目标不应仅定位在音乐节奏的理解和掌握上,而应放在“对世间一切具有节奏性的事物的审美力及节奏的审美表现与创造力”的培养上。
  【案例2】数学“=”的A-TVS 教学
  “相等”是数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关系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了“=”的内在涵义(不仅仅是计算符号),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数学。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会专门去讲“=”这个概念。   鉴于此,教师可以以“=”为视点,设计一堂数学A-TVS课:(1)在视点引出、揭示和强化部分,教师可以以任何含有“=”的数学公式为案例,引出“=”概念,并界定“=”是表示等量关系的符号,或者说“=”是中间轴,两边数量相等。“=”具有科学理性美,且两条平直线的形式又与其内涵完美匹配,给人以均衡平稳的美感。(2)审美化延伸教学1。教师充分挖掘“=”的数学文化价值,这个简明而丰富的符号,是数学家智慧的产物。“=”的出现与方程有关。早在数学萌芽时期就有了方程的记载,因此也有了表示相等关系的方法。方程的概念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但却是以“列表”(算筹布列)的方法解之,书写时则以汉字“等”或“等于”表示,尚未出现等号。阿默斯纸草书中用“ ”表示相等;丢番图以“ ”为等号;巴赫沙里残简中用相当于pha 的字母为等号;到15世纪,阿拉伯人盖拉萨迪则以“ ”表示相等;雷格蒙塔努斯则以破折号“——”为等号。首次使用现在通用的“=”,是雷科德1557 年出版的《砺智石》一书,因此这个符号也被称为雷科德符号,但是该符号的推广很缓慢。其后的著名人物,如开普勒、伽利略和费马等人,依然常以文字或缩写语如aequals、aeqantar、esgale 等来表示相等。到17世纪末期,以“=”为等号才被人们所接受,并逐渐通用,成为充满智慧与美感的数学形象。(3)审美化延伸教学2。从“=”作为对称的中轴或平衡点,延伸到所有数量关系的平衡与平衡点:物理中的重量平衡(天平)、力量平衡(吊车)、能量守恒,化学中的物质守恒、反应式配平,生物中的自然平衡、生命平衡、酸碱平衡、代谢平衡,社会领域中的经济平衡、人际关系平衡、组织平衡、制度平衡、教育公平,美术中的造型平衡、色彩平衡、质地平衡,音乐中的节奏平衡、旋律平衡、和声平衡等。(4)检测教学部分。学生根据等量关系的内涵改正自己之前做错的数学题,或用“=”表达日常熟悉的某些事物间的等量关系,从而为后期的数学建模学习做准备。
  二、本质与模式,變式与自由度
  概言之,A-TVS是要以严谨的逻辑和自由生动的形式,一方面将音乐、美术课程从原本侧重技能训练的教学中解放出来,提升到培养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的高度;另一方面要对学校所有学科教学在遵从学科知识内在逻辑的基础上进行审美化改造,以提高学科教学效果和师生的愉悦感。各种各样的美,诸如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科学美等,都是学校美育的范畴和内容。当然,所有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如音乐的节奏、节拍、音调、旋律、音色等,美术的点、线、面、体、形象、色彩等,文学的语言、语韵、语蕴、情节、典型人物等,体育的动作、力量、技巧等,自然科学的符号、概念、定律、公式、逻辑等,又各自有更为细微的形式和内涵,能唤起更精致的美感。
  毫无疑问,审美化教学拥有较大的自由度,但自由度并不等于漫无目的、漫无边际地随意发挥。“自由”是有“度”的,这个“度”就是美育必须遵循的逻辑模式和逻辑轨迹以及必须受美育目标控制的“度”。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有各学科通用的模式(见图2),但也因为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具有美的多样性,所以在形式上也有着多样的教学变式。
  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及方法皆有共同取向,丰富多彩的美皆有共同本质,这决定了ATVS是由“一”及“多”的模式。这里的“多”不仅表示教学延伸时空的范围大,更表示学生通过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能看到比原知识点广阔得多的知识和审美世界,从而通过一个视点及其逻辑关联便能形成把握一连串、一个整体知识、事件和世界的能力及形成关于宇宙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万事万物有机统一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见图3)。
  审美化视点结构教学模式实际上已经同时给出了如何把握内在逻辑规定性和外在形式自由度的答案。从一堂课的教学来说,教师只要充分控制教学的起点,即审美视点及关键词,并以关键词作为本质及延伸轨迹,那么无论教学怎么延伸扩展,都会在同一质类的视野领域之中,并指向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整个教学由一点向四面八方辐射,规定性、自由度及创造性就是在这既聚焦又开放的状态中得到双向支持的。A-TVS 的重心和主线就是向学生提供清晰、透彻、生动的学科知识视点和审美视点,并由此尽可能地向整个世界进行延伸。这样的开放性在课外练习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节奏的魅力》一课的“教学检测”或课外作业是“寻找或建构几件有节奏感的事物”:按照节奏规律自制作息时间表,表现颜色的节奏,设计一次有节奏的茶话会,等等。按照节奏概念的关键词去思考,这些作业将有无穷多的答案。假如这样的逻辑及实质,也贯穿于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参、考试大纲、教学评价与考试中,那不是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吗?
  三、智能化深度学习与TVS 四级水平
  在当前“智能化 深度学习”的改革进程中,教师在智能化手段辅助下的深度教学是前提。所谓深度,就教学而言,就是借助智能化手段和精致的理性逻辑思维,进入知识对象的底层逻辑,探索知识的本源、本质和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只有夯实基础,建构知识网,方能发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上连知识、下挂方法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充分体会这种探索的趣味性,获得深层的美感愉悦体验,从而促进其理性思维、道德价值信念、审美人文素养的协同发展。而这正是A-TVS所要达到且能够达到的目的。
  视点结构教学(TVS)有四大水平:(1)以TVS逻辑技术为核心的教学;(2)以TVS为逻辑基础,与生动、形象和创新等教学艺术相关的A-TVS;(3)以TVS为逻辑基础的,与跨多学科综合教学相关的I-TVS(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ofViewpoint-Structure);(4)以TVS 为逻辑基础,融合审美与跨界等因素的AI-TVS(Aesthetic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of Viewpoint-Structure)等。四个水平与其说是一个比一个高,不如说是逻辑层次和美感体验更深。ATVS其实是TVS的第二个层次,它兼容TVS,同时也可以见到其向I-TVS和AI-TVS辐射的身影,本文提供的两个A-TVS案例,就是例证。
  当前,新的难题是A-TVS这样一种既要求逻辑严谨和目标指向明确,又强调感性经验、自由度和创造性的美感教学,如何与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有机融合、深度融合的问题。[6]目前,项目组的同仁们已协同建立了审美化教学APP平台,该平台囊括A-TVS教学设计(备课)、教学操作(上课)、教学评价(评课)和教学效果大数据分析等几大关联系统。该平台旨在通过A-TVS 对知识(概念)之间内在逻辑的深度揭示及其与外在生动形式的完美统一,促进学生愉悦、主动地深度学习。
  “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乍一看这命题令人惊奇,“而其实就是主张从现在开始,让审美、立美的教育在全部教育生活里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让审美标准成为所有教育实践的基本标准与常识”[7]。这应该也是在这智能化时代中对“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的全面解读、深度解读。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学苏教版五下《圆的面积》一课,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舍去烦琐的数数、计算、告知,力求激发儿童猜想、验证、建模,这有助于知识更自然地进入课堂,唤醒学习潜能,促進儿童的数学思维更好地生长。  【关键词】生命数学;数学思维;猜想;验证;建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09-0011-03  【作者简介】周丽琴,江苏省宜兴市
我一定要自己找出来    马大哈是我的舍友,真名叫马达嘉。他的粗心大意真的已经修炼到天怒人怨的级数了,普通人经过大伙一而再再而三地教导甚至是打击,一定会争口气重新做人的,可惜我们的马达嘉同学不是普通人,居然健忘得更加匪夷所思了。就说上学期期末那次吧,马达嘉在宿舍里翻箱倒柜地找东西,找得气喘如牛暴跳如雷。他忿忿地说:“我明明刚才还在用,怎么就不见了呢?”  我看他又是那副走火入魔的样子,赶紧上前关心
新学期,上上下下都在说减负。对于即将面临高考的同学们来说,减负似乎就是天方夜谭。很多同学一定会喊:课外不补习已经很好啦!看,周末请家庭教师为薄弱科目查漏补缺,假期找培训班集中补习外语……这简直是个全民补习的时代。不如,我们就从补习入手,为自己减负!    ·调查·    关于补习的几个问题  (参与人数:56人,杭州某重点中学高三理科班)    1. 从小学到高中,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性质补习的同学
“NO POLITICS JUST FOOT-BALL”。在德国足球世界杯赛期间,美国一位球迷打出了这样的标语。让足球远离政治,应该是广大球迷的共同心声,但世界杯真的能与政治拉开距离吗?在1986年世界杯1/4决赛阿根廷队对阵英格兰队时挥出“上帝之手”的马拉多纳,后来回忆说:“赛前采访时,我们当然说足球和政治无关,但我们脑子里想的都是复仇,为那些在马岛死去的阿根廷小伙子复仇。”1982年阿恨廷与英
我有时会梦见自己变成了三藏,和最要好的三个朋友,为了共同的理想去漂泊去流浪,虽然路途凶险,但我们乐在其中。  其实,这何尝不可能是三藏偶尔的一个打盹,梦见自己变成了一个未来的充满困惑的十七岁高中生呢?   ——题记    十万里的路途我们走了下来,六百部的经书我们带了回来。所以,今夜,整个长安城注定要为我们而疯狂。  无数信徒在道路两旁向我们顶礼膜拜,哭泣着亲吻我们走过的土地。皇上也龙颜大悦,在行
第二章 史蒂文斯与奥立弗    帕里珀尔从信封里掏出折叠齐整的信纸,打开后看了一眼说道:“上面没有回信地址一类的内容,只写着艾里克斯·费尔伯恩,伦敦,还有日期……1934年12月7日……咦,他弄错了,现在还没到1934年呢。”  “他一向都这么稀里糊涂,脑子里净是些不切实际的东西,经常连日子都弄不清楚。”考德鲁斯露出一副嗤之以鼻的表情,似乎自己就算活上一百万年都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读信,”校
理所应当地,已然忘记什么时候学会奔跑,大概是学会走路之后。常有人拿“还没学会走路就学会跑了”来讽刺一个人眼高手低。这的确够讽刺,因为我着实不理解为什么先学会跑是件坏事。只能说明被讽之人天赋极强,而受辱于庸人之口了。  很小的时候便渴望让身体动起来,好动是每个孩子的生理本能,对一个孩子说“不许动”简直是一种犯罪。然而一个叫“学校”的家伙犯了罪,他规定孩子们45分钟都不许动,手必须像烙饼一样整齐地叠在
郁闷的小熊猫  新学期第一天,小熊猫从学校回来,郁闷地对妈妈说:“现在班上的女生都不理我了。”  熊猫妈妈不解地问:“为什么呢,她们不是老夸你的‘墨镜’酷吗?”   小熊猫说:“今年流行红色的隐形眼镜,她们全都追小白那兔崽子去了。”    近视眼  眼镜蛇在网上认识了大象网友,约好在公园相见。初次约会客套一番后,眼镜蛇对大象的鼻子说:“来就来呗,还牵头猪来,你太客气了!”    我容易吗  一个马
·主持人语·  语文课改实施以来,教学的理念与方法有了显著的变化,但应试教育的局面依旧严峻,就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很多教师仍然坚持灌输式的陈旧教学理念。2016年初,盐城市在全市中小学开展“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行动。随着此次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改变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同时也促使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反思。如何从观念走向行动,将理论话语转化为语文教学的实践话语?如何探索一条具有区
1    也许是受鲁迅的影响,我对孔老夫子一向缺少必要的尊重。《论语》虽读过若干遍,但只是当作一部普通的历史文献来读,并时刻想从中发现“历史局限”。然而读久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生前总不得志,死后却做了“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孔子形象却清晰地浮现出来。  毫无疑问,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文化名人。然而孔子之为“至圣”,究竟依靠的是什么呢?从思想上看,与他同时代的先秦诸子各有一套人生哲学和治国方略: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