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例食管黏膜剥脱症临床分析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gdunpi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管黏膜剥脱症是一种临床上甚为少见的食管良性疾病,表现为食管黏膜表层鳞状上皮甚至黏膜下组织部分或全部从食管剥脱.小部分患者因呕血,内镜检查发现食管黏膜部分剥脱于管腔内;大部分患者表现为一条索样膜管状物随鲜血一同呕出于口腔外,一端仍可残留于口腔内。

其他文献
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其中儿茶酚胺类递质(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等)参与了全身和内脏血流动力学障碍,促进了门脉高压的形成[1].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是儿茶酚胺的主要代谢酶,人类COMT基因存在1个鸟嘌呤(G)与腺嘌呤(A)的置换突变,产生具有临床意义的基因多态性,导致COMT酶活性下降3~4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