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评述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ca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传统的协同创新模式由于其静态和不稳定的特点,较难以适应当前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引入生态学理论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主流创新研究范式。因此,系统性地梳理研究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与主要特征、运行机制及其绩效,提出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助于丰富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并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及其绩效研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协同创新;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创新绩效
  中图分类号:C935;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2-0055-06
  引言
  受新产业革命的影响,国际竞争格局和创新技术路径正悄然变革,全球政治与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加,信息规模和交换速度不断提升。在此背景下,单一层面的创新主体所拥有的创新资源难以产生革命性的创新,传统的创新模式和创新结构亟待优化,而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解决此问题开拓了新思路。
  生态系统理论由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于1935年提出,他指出生态系统是“一个包含有机体的复杂组成,以及环境的复杂组成而共同形成的物理系统。”①尔后,学者们将生态系统理论引入创新研究范畴(Moore,1993;Ander&Kapoor,2010)[1,2],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应运而生。完整意义上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由Moore(1993)提出,他将创新生态系统定义为一种“基于组织互动的经济联合体”,并进一步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一种由客户、供应商、主要生产商、投资商、贸易合作伙伴、标准制定机构、工会、政府、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利益相关主体构成的动态系统。”②此后,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创新环境的重要性逐步凸显。与创新系统理论不同,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强调创新需要依赖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各主体的参与合作,各创新主体间不再无视系统的整体利益,而是有意识地组成利益链条,将自身利益与生态系统紧密联系,努力实现共生演化(Iansiti&Levien,2004)[3]。
  随着我国自主创新进程的快速推进,经济增长模式也朝着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黎友焕,韩树宇,2018)[4],传统的创新研究范式亟待完善和优化。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强调,“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截至目前,国内学者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如梅亮等(2014),陈建等(2016),刘钒、吴晓烨(2017)以及武建龙等(2017)分别探讨了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源起、演进和框架,内涵与治理模式及其实践应用[5-8],但缺乏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动因、运行机制以及绩效的深入辨析和讨论。基于此,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不同研究视角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特征、构建动因与运行机制及其绩效的测度与评价,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新思路。
  一、国外文献回顾
  1977年Cloud将“生态系统”理论引入产业研究领域,为理论界研究创新模式提供了全新的思路[9]。2004年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CAST)正式提出构建国家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目标[10]。此后,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特征、运行机制及其绩效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一)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特征
  国外学者基于不同研究视角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界定,并总结其内涵与主要特征,根据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可将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分为四类,如表1所示。第一类为基于网络系统视角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其内涵为“企业与影响该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所有个人用户和政府、高校或科研机构等组织构成的以松散性和开放性为主要特征的网络系统,系统内部的各主体彼此影响、相互依赖、共同存亡”。主要特征是松散性与开放性(Iansiti& Levien,2004;Durst&Poutanen,2013)[3,11]。第二类为基于组织视角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其内涵为“政府、企业、高校或科研机构以及中介机构等多个创新主体之间基于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市场资源、运作模式、创新文化等创新要素而形成的相互依赖、共生共赢的系统”。它的主要特征是相互依赖性与共生共赢性(Hannan&Freeman,1977;Markkula,2012)[12,13]。第三类为基于商业环境视角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其内涵为“在一个动态、可持续发展且共生演化的商业环境中,不同类别的创新主体利用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本构建知识框架,推动思想在不同的商业模式下转变成能带来经济效益的产出,但受到政策、法规、政府治理行为和文化的限制。”它的主要特征是动态性、可持续性以及共生演化性(Spolidoro,2011;Rabelo&Bernus,2015;Walrave et al,2017)[14-16]。第四类为基于生态环境视角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其内涵为“把行动和过程、战略资源及文化资源作为地基性载体,人力、物质和金融作为生物群落,政策、趋势以及市场作为日照降雨等自然供给,将资源和行动有機地统一起来的生态系统。”它的主要特征是聚合性与协调性(David,2009;Mercanb&Goktad,2011)[17,18]。
  (二)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作机制决定着系统运作的成效,国外学者主要从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动因和运行机制两个方面展开研究。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动因主要有:(1)不确定性管理动因。创新活动本身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而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体系是通过让一些原本职能独立的创新主体开展全方位合作,使得创新灵感能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可持续地涌现。这种可持续性或者稳定性,就是建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动机,或者说是对创新的极大不确定性的管理(Pisano,2006;Jackson,2016)[19,20]。(2)最优路径控制动因。面对多目标,非中心化的创新发展,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较单一主体而言可有效节约创新资源并简化创新路径,因此被认为具有最优控制的功能(Kapoor,2006)[21]。(3)竞争战略动因。基于开放式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企业可通过外部技术并购和技术开发、技术交易等路径从而有效整合内外部创新研发资源,以便提升产品研发和推广效率(Ander&Kapoor,2010;Hung&Chou,2013)[2,22]。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主要有:(1)自组织机制。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是一种自组织系统,系统内各创新主体在创新环境的刺激和约束下,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资源和信息,不断完善自身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形成连锁反应,从而形成利于各主体协同发展的有序系统(Li,2009;Groth&Esposito,2015)[23,24]。(2)耦合机制。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要求各创新主体产生互动耦合,通过系统的要素耦合机制,加速创新的扩散效应。创新主体产生耦合效应的前提是要素耦合、观念耦合、环境耦合以及理念耦合(lansiti&Richard,2006;Davis,2016)[25,26]。(3)非线性驱动机制。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不断演化的复杂系统,各创新主体之间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互动,以追求利益追大化为出发点,构建共同利益叠加平台,从而促进创新资源有效流动以及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内各主体的互动耦合以及技术刚性也会促使各主体产生复杂的产业关联、要素整合、协同合作的非线性关系,并且系统的稳定性也依赖于创新主体间的非线性合作,这将进一步增强系统的非线性驱动机制(Clarysse et al,2014;Oh&Phillips,2016)[27,28]。(4)协调机制。协调机制主要包括制度协调机制和市场协调机制,制度协调机制的执行主体是政府部门,主要是对协同创新行为进行战略引导、政策服务和激励,并通过制度协调起到消除地方保护主义、解决市场分割障碍以及弥补市场失灵等作用;市场协调机制是指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在非均衡状态下的自我调节机制,即通过市场经济的供求价格机制实现一定程度的自我调节(Smorodinskaya et al,2017)。[29]
  (三)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绩效评价
  由于学科层次及研究对象的差异,国外学者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绩效评价,根据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可将评价模式分为动机——期望评价模式、平衡记分卡评价模式以及系统评价模式。动机——期望模式由Bonaccorsi&Piccaluga(1994)提出,他们认为,企业的期望效益是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绩效评价的基础,进行绩效评价时应与企业预期收益进行比对[30]。Etzkowitz&Leydesdorffx(2000)认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必须考虑组织战略,因此设计了基于组织战略的平衡记分卡模式[31]。由于前两种评价模式不能全面地反映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系统模式应运而生。根据评价指标的侧重可将系统模型分为结果导向、过程导向以及过程与结果综合导向。例如,Paci&Usai(1999)等采用结果导向的方式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绩效进行评价,并使用创新产出作为创新绩效的衡量指标[32];Philbin(2009)及Maghsoudi(2015)基于过程导向,利用科技创新投入指标衡量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绩效[33,34];Fan等(2009)以及Coenenetal(2017)认为,结合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指标能更有效地测度创新绩效,并从环境、投入、产出、合作机制和效应等方面入手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35,36]。此外,Poti(2001)認为,研究层次的差异也会导致创新绩效的内涵发生改变:宏观层面的创新绩效是指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福利的提高;中观层面的创新绩效指区域经济的增长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微观层面的创新绩效即企业效益的提升[37]。
  二、国内文献回顾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学者对于创新的研究范式也在不断地升级,研究热点由独立的创新个体过渡为包含创新主体、创新资源以及创新环境在内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2011年中国科技部举行“创新圆桌会议”,讨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议题;201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以“创新,势在必行”为主题,提出构建移动互联、云计算及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特征、运行机制及其绩效做了进一步的辨析和探讨。
  (一)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特征
  国内学者对于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进过程,从最初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过渡到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如今转向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李文娟,朱春奎,2018)[38]。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2年,国家经贸委、教育部和中科院联合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此后,随着国内学者的深入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也愈发清晰。根据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形态不同,可将产学研协同创新分为4种模式:(1)点对点模式,即“某一特定企业与某一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的一对一合作创新关系”,主要特征为直接性,参与主体少;(2)点对链模式,即“一个企业与多个高校/科研机构或一个高校/科研机构与多个产业链上的企业开展合作创新”,主要特征为协作性、互补性,且对单个研究机构或企业有较高要求;(3)网络模式,内涵为“行业内或产业链上多个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合作创新模式”,主要特征为复杂性、主体数量较多,合作规模较大(王娟茹,潘杰义,2002;朱桂龙,彭有福,2003;王文岩,等,2008)[39-41];(4)中介协调型模式,内涵为“以中介服务机构为纽带,广泛收集产学研合作的供需信息,多形式传播信息,主动促成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模式”,主要特征为媒介性与间接性(谢开勇,等,2002)[42]。然而,陈红喜(2009)及饶燕婷(2012)认为,政府在协同创新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引入三重螺旋理论,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做出界定: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及政府之间通过组织合作,加强三者资源与信息的沟通共享,提高科技资源的运用效率与效能,主要特征为互动性与自反性[43,44]。在此基础上,宋晶等(2017)以及董凯军(2018)通过引入生态系统理论,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并界定其内涵: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研发主体、政府部门和中介组织等服务机构共同组成的创新主体,以及各类创新环境和资源要素共同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主要特征为主体多样性、共生性、复杂性以及动态性[45,46]。   (二)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可将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构建阶段、成长阶段以及成熟阶段,不同发展阶段起主导作用的运作机制也不同。在构建阶段中起主导作用的机制为动力机制以及资源整合机制,动力机制主要包括创新文化的激励、政府政策的引导、中介机构的服务以及用户需求的导向(孙源,2017;詹志华,2018)[47,48],动力机制的存在促进了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产生和构建;资源整合机制即整合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内部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及技术等资源,使创新资源在创新主体之间实现有效共享(张利飞,2009;林健,倪渊,2014)[49,50]。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成長阶段发挥主要作用的机制为复制机制、变异机制及重组机制。复制机制即借鉴和学习已有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基础加以吸收利用。变异机制指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构成要素和性质的改变,从而导致系统产生变异。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变异具有双向性,既有可能促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也可能导致系统崩溃解体。重组机制指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的结合方式以及组合关系的变化,重组机制可能是内外部因素单独或共同作用的结果(刘志峰,2010)[51]。在成熟阶段,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已基本成型,各主体的职能基本可以有效发挥。为了更好地掌握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变异和重组情况,尽可能引导变异重组驱动系统向好发展,需要定期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实施绩效评价,以便准确识别系统的潜在风险。评价机制在此阶段占据主导地位(郝向举,薛琳,2018;杨玉桢,李姗,2019;汤临佳等,2019)[52-54]。此外,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拥有自我调节、自我恢复的能力,因此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全生命周期中稳定机制必不可少。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主要有冗余度调节、抵抗力调节以及恢复力调节,稳定机制可让系统在受到一定程度的外界扰动时保持或自动恢复稳态,保障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完整(黄鲁成,2003)[55]。
  (三)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绩效评价
  关于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绩效评价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第一种是主观赋权法,如层次分析法等;另一种是结合研究对象的属性信息,并借助数学模型来确定指标权重的客观赋权法,如数据包络法、因子分析法、随机前沿分析以及云理论等。具体而言,余建清、吕拉昌(2011)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城市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对广州市和深圳市的创新实力和创新绩效进行比较研究[56]。姜庆国(2018)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中国省域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面板数据分析我国省级层面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绩效的发展趋势[57]。赵增耀等(2015)采用数据包络法构建两阶段非合作博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绩效评价模型,测度中国区域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知识创新、产品创新以及整体创新效率[58]。沙巨山、刘洪久(2018)等采用数据包络法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构建区域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绩效评价体系,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绩效进行实证研究[59]。孙善林、彭灿(2017)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基于“显性绩效”、“隐性绩效”以及“协同绩效”三个维度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绩效评价体系[60]。杨玉桢、李姗(2019)基于因子分析法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绩效评价体系,对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绩效评价[53]。程慧平(2015)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分析中国30个省域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研发和转化效率[61]。刘志华(2014)等认为,指标体系存在多层次性、模糊性和随机性等特点,常见的指标体系赋权方法无法较好地体现这些特点,因此提出基于云理论的区域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绩效评价体系[62]。
  三、结论与展望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全球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传统的创新模式面临边际效能逐渐衰弱的困境,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出现和发展,开拓了全新的创新研究范式。本文系统性地梳理和评述了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特征、运行机制及其绩效的相关文献,具体而言:
  第一,现有文献基于网络、组织、商业环境以及生态环境视角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进行界定,并业已总结出不同研究视角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第二,现有文献从不确定性管理理论、最优路径控制理论以及竞争战略理论总结了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动因,并采用静态视角研究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
  第三,现有文献根据研究层次和对象的差异,采用不同研究方法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创新绩效进行界定时采用结果导向、过程导向及结果与过程综合导向的方式三种方式,并使用主观和客观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第一,现有文献的研究对象大多为国家层面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对特定区域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较少,仅辜胜阻等(2018),薛楠、齐严(2019)以及龚常(2019)等学者采用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粤港澳大湾区、长株潭城市群以及雄安新区等区域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问题[63-65]。因此,结合特定区域的经济、产业、文化、政策及科技基础,开展基于该区域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研究可成为学者们未来重点突破方向。
  第二,现有文献主要采用静态视角研究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往往忽略了其动态演化的特性。因此,结合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动态发展特征,考察演化路径中各发展阶段起主导作用的运行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第三,国内现有文献缺乏针对特定区域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绩效评价体系,因此,总结和借鉴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打造和优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成功经验(黎友焕,廖子灵,2017;费艳颖,凌莉,2019)[66,67],构建客观、全面、多层次、可量化的区域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绩效评价体系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Moore J F.Predators and prey: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3):75-86.
  [2]  Adner R,Kapoor R.Value Creation in Innovation Ecosystems:How the Structure of Technological Interdependence Affects Firm Performance in New Technology Genera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306-333.
  [3]  Iansiti M,Levien R.Strategy as ecolo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4,(3):68-81.
  [4]  黎友煥,韩树宇.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模式剖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2-10+130.
  [5]  梅亮,陈劲,刘洋.创新生态系统:源起、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J].科学学研究,2014,(12):1771-1780.
  [6]  陈健,高太山,柳卸林,马雪梅.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理论基础与治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17):153-160.
  [7]  刘钒,吴晓烨.国外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与理论反思[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11):47-52.
  [8]  武建龙,于欢欢,黄静,刘家洋.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述评[J].软科学,2017,(3):1-3+29.
  [9]  Cloud,Kosek S E,Corry R C.Meeting Public expectal with ecological Innovation in riparian landscapes[J].Joumal of the American We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1977,(6):1439-1443.
  [10]  PCAST.Sustaining the nation’s innovation ecosystem,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and competitiveness[R]President’s Council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4.
  [11]  Durst S,Poutanen P.Success factors of innovation ecosystem:initial insights from a literature review[C].Co-Create.Aalto University,2013:27-38.
  [12]  Hannan M T,Freeman J H.The population ecology of organizations American[J].Journal of sociology,1977,(82):920-964.
  [13]  Markkula M A.European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as key actors in Regional and Global Innovation Ecosystems[R].SEFI 40h annual conference.Thessaloniki,Greece,2012.
  [14]  Spolidoro R.Innovation habitat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driven by the thiple helix[C].IX Triple Helix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ilicon Valley,2011:1-23.
  [15]  Rabelo R J,Bernus P.A holistic model of building innovation ecosystems[R].Canada:15th IFAC Symposium n Information Control in Manufacturing.Ottawa,2015.
  [16]  Walrave B,Talmarm,Podoynitsyna K S et al.A multi-level perspective on innovation ecosystems for path-breaking innovation[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17:1-41.
  [17]  David N.Roots of innovation[J].E.Journal USA,2009,(11):3-8.
  [18]  Mercanb,Goktad.Components of innovation ecosystems:a cross-country study international,Research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11,(76):102-112.   [19]  Pisano G.Profiting from Innovation and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volution[J].Research Policy,2006,(8):1122-1130.
  [20]  Jackson B D.What is an innovation ecosystem?[J].Policy studies,2016,(3):11.
  [21]  Karl Popper.走向進化的知识论[M].李本正,范景中,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
  [22]  Hung K P,Chou C.The impact of open innovation on firm 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internal R&.D and environmental turbulence[J].Technovation,2013,(10):368-380.
  [23]  LI YR.The technological roadmap of Ciscos business ecosystem[J].Technovation,2009,(5):379-386.
  [24]  Groth OJ,Esposito M,Tse T.What Europe needs is an innovation-driven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introducing EDIE[J].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5,(4):263-269.
  [25]  lansiti M,Richards G L.Information technology ecosystem:structure,health,and performance[J].The Antitrust Bull,2006,51:77.
  [26]  Davis J P.Group Dynamic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Collaborating with Multiple Partners in Innovation Ecosystem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16,(4):621-661.
  [27]  Clarysse B,Wright M,Bruneel J,et al.Creating value in ecosystems:crossing the chasm between knowledge and business ecosystems[J].Research Policy,2014,(7):1164-1176.
  [28]  Oh DS,Phillips F,Park S etc.Innovation Ecosystems:A Critical Examination[J].Technovation,2016,(2):1-6.
  [29]  Smorodinskaya N,Russell M,et al.Innovation Ecosystems Vs.Innovation Systems in Terms of Collaboration and Cocreation of Value[C]Proceedings of the 50th Hawa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2017.
  [30]  Bonaccorsi A.Picalugadu A.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hips[J].R&D Management,1994,(24):229-247.
  [31]  Etzkowitz Henry,Loef Leydesdorffx.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From National System and Model,to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 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J].Research Policy,2000,(29):109-123.
  [32]  Paci R,Usai S.Externalities,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novation[J].Geo Journal,1999,(4):112-126.
  [33]  Philbins.Process Model for University-Industry Research Collabor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8,(4):488~521.
  [34]  Maghsoudi S,Duffield C,Wilson D.Innovation evaluation:past and current models and a framework for infrastructure projects[J].I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Science,2015,(4):281-297.   [35]  Fan D C,Tang X X.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v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ased on Fuzzy Integral[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Engineering.Moscow: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9:1789~1795.
  [36]  Coenenetal.Decision-making tools:Innovation measurementframework[M].Hierarchical Decision Modeling.,2017:321-336.
  [37]  Poti Bianca.Difference i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between advanced and backward regions in Italy [J].Convergence Project,2001,(3):31-54.
  [38]  李文娟,朱春奎.中国产学研合作研究的热点主题和知识演化[J].科技管理研究,2018,(22):111-117.
  [39]  王娟茹,潘杰义.产学研合作模式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02,(1):25-27.
  [40]  朱桂龙,彭有福.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组织模式及其运作机制研究[J].软科学,2003,(4):49-52.
  [41]  王文岩,孙福全,申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特征及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8,(5):37-40.
  [42]  谢开勇,赵邦友,张礼达,王晓章.论高校产学研及其运行机制[J].科学学研究,2002,(4):423-427.
  [43]  陈红喜.基于三螺旋理论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4):6-8.
  [44]  饶燕婷.“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要求与政策构想[J].高教探索,2012,(4):29-32.
  [45]  宋晶,高旭东,王一.创新生态系统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技术经济,2017,(12):23-29.
  [46]  董鎧军.创新生态系统的本质特征与结构——结合生态学理论[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8,(5):118-123.
  [47]  孙源.共生视角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27-134.
  [48]  詹志华,王豪儒.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成的前提条件与动力机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3):43-48.
  [49]  张利飞.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4):57-61.
  [50]  林健,倪渊.协同创新中心卓越绩效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3,(8):30-33.
  [51]  刘志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与功能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1):9-13+8.
  [52]  郝向举,薛琳.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测度现状及方法改进[J].科技管理研究,2018,(11):1-5.
  [53]  杨玉桢,李姗.基于因子分析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9,(3):21-28.
  [54]  汤临佳,郑伟伟,池仁勇.智能制造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评价体系及治理机制[J].科研管理,2019,(7):97-105.
  [55]  黄鲁成.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4):48-52+58.
  [56]  余建清,吕拉昌.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比较研究——以广州和深圳为例[J].规划师,2011,(3):99-103.
  [57]  姜庆国.中国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及评价研究[J].经济经纬,2018,(4):1-8.
  [58]  赵增耀,章小波,沈能.区域协同创新效率的多维溢出效应[J].中国工业经济,2015,(1):32-44.
  [59]  沙巨山,刘洪久.基于DEA和灰色关联度的区域科技生态化创新绩效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8,(20):17-23.
  [60]  孙善林,彭灿.动态环境下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双元创新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7,(8):1-8.
  [61]  程慧平,万莉,黄炜,张冀新.中国省际R&D创新与转化效率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5,(4):29-37.
  [62]  刘志华,李林,姜郁文.我国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4,(6):861-868.
  [63]  辜胜阻,曹冬梅,杨嵋.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战略思考[J].中国软科学,2018,(4):1-9.
  [64]  薛楠,齐严.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构建[J].中国流通经济,2019,(7):116-126.
  [65]  龚常.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产业生态创新系统仿真研究[J].经济地理,2019,(7):22-30+49.
  [66]  黎友焕,廖子灵.日本科技创新的实践模式和政策导向对广东的启示[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7.
  [67]  费艳颖,凌莉.美国国家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19,(2):161-165.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编制北京市金融部门2008—2017年资产负债表的方法,分析北京市区域金融风险,结果表明,北京市金融业的期限错配风险比较严重,资本结构错配风险和货币错配风险尽管并不明显但也应引起关注,清偿力风险则主要表现在货币金融服务领域方面。  关键词:期限错配;资本结构错配;货币错配;清偿力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5-01
期刊
摘 要:运用因子分析法、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对实地调研收集的204份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网购评价、感知可靠度和购买决策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评论者星级、品牌知名度以及消费者需求紧迫性对感知可靠度均有显著正向影响;(2)评论者星级、品牌知名度以及需求紧迫性对购买决策均有显著正向影响;(3)感知可靠度在评论者星级、品牌知名度和购买决策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需求紧迫性和购买决策之
期刊
摘 要:旅游精准脱贫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脱贫攻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渝东南地区红军遗址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开发利用价值,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为红军遗址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因此,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依托渝东南丰富的红军遗址资源发展旅游业,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已成为推动渝东南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互联网+;渝东南;红军遗址;旅游线路
期刊
摘 要:ISO9000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制度框架在管理目标、具体内容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是否有效,对其教学、科研和后勤服务等业务质量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同时,质量管理的优劣直接反映了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因此,结合COSO内部控制体系,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的现状,并将ISO9000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融入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体系中,提出高职院校内
期刊
摘 要:立足于我国进入激烈社会转型时期的宏伟时代背景,对《风险社会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研究》一书进行客观评价,认为该书研究视角新颖、研究视野比较开阔、对策具有现实针对性,对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风险社会;和谐社会;构建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5-0197-02  当前阶段,在全球化蓬勃发
期刊
摘 要:通过对南京市7天酒店的调研观察,发现其前台管理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前台环境杂乱、员工服务意识和水平较差、服务效率低,甚至部分员工存在违规现象。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管理、机制、培训和员工自身的因素等。最后根据问题的根源,提出了解决经济型酒店前台管理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前台;管理;7天酒店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发展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我国政府目前工作的重点。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农村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存在矛盾,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现状已不符合农村发展实际,供需矛盾愈演愈烈,严重影响着农村发展的步伐。因此,妥善解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至关重要,而政府作为供给主体之一,更应发
期刊
摘 要:通过再谈中航油事件,从行为学中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主观因素出发,分析促成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条件以及其对中航油事件的影响,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中航油事件;过度自信;内部监督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5-0194-03  引言  随着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母公司中航油集团与英国B
期刊
摘 要:随着企业用人成本不断攀高,外包服务价格优势逐步减小。为了管理的便利性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ABC电子信息技术公司客服部从外包型转变自营型,并应用岗位分析法对公司客服部员工绩效指标进行重新设计,应用科学系统的绩效考核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员工工作表现,为员工的薪酬福利发放、员工的工作岗位调整,员工培训工作的设计和展开提供依据。  关键词:创新科技公司;自营客服;绩效考核指标设计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多品牌战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随着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加剧,多品牌战略已成为中国四大主流手机厂商的重要战略选择。因此,以华为多品牌战略为切入点,基于STP营销三要素与4P营销策略框架,重点剖析华为与荣耀之间多品牌战略的经营特质,并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决策双重视域下解析华为多品牌战略的创设缘由,继而从市场、消费者、政府三个层面预测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和多品牌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智能手机;多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