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于心 践行于实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chen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了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优秀陶瓷文化的意义、价值与组织实施体系,以课程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将红色陶瓷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分学段有序推进,构建高效教学课堂。
  【关键词】陶瓷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7-0242-02
  中国的英文名是“China”,对于这个名称的来源有一种说法认为“China”是汉语中“昌南”的音译,宋代的昌南,正是如今闻名世界的瓷都景德镇。景德镇有着两千多年制瓷史,其源远流长的陶瓷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红色窑火为这座千年古镇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和遗存。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在2014年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1]。”那么,在坐拥千年制瓷史的景德镇,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优秀的红色陶瓷文化,立足实践、立足融合、立足地方特色,将陶瓷文化传承进行到底,一直是瓷都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一、挖掘地方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和选用[2]”。由此可见,如何运用地方特色校本资源,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是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关键所在。景德镇拥有得天独厚的优秀陶瓷文化,其中既有世代流传的陶瓷精品,又涵盖了瓷业作坊、古窑遗存以及制瓷工艺,还有被保护挖掘的陶瓷传统文化和各类物质、非物质文化资源。要将如此丰富多样、覆盖面广的传统文化资源整合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就需要对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从功能上、内容上作出分类,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活动目标,对于陶瓷博物馆里的文物藏品,通过引导学生挖掘文物的背景和内涵,将这些珍贵的藏品与地域文化相结合、与匠人的初心相结合、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让学生能够真正领会到,这些鲜活生动的辉煌历史与自己是息息相关的。对于隐匿在古窑遗址内的制瓷工艺,可以兴趣入门,制定针对性强的互动体验方案,通过“看、摸、玩”来提升学生的心智和能力,带来深刻的亲身感受。多方面整合优质的陶瓷文化资源,多渠道选择适合的活动方案,两者相结合将有助于发挥出他们的最大优势。
  二、根据年龄特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可通过多种形式展开,应以各年龄段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接受能力为主,在小学低年龄段,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注意力集中的方式,针对性地选择侧重校园内、易操作、趣味性强的活动类别,例如瓷泥捏捏乐、瓷器会唱歌等趣味活动。旨在通过此类探究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眼手脑多方位结合,逐渐养成乐与他人团结协作的观念。对于小学高年龄段的学生则可以开始引入社会自然资源,培养他们观察思考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陶瓷的历史、瓷业发展的民俗风貌等社会人文知识都可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而在中学,根据学生的自主性探究学习能力,可适当增强探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增加教学的难度,增设活动开展的多样性。陶瓷技法、创意陶艺等综合性研究都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感受、经历、体验创作的过程和成功的喜悦,激发创作欲收获自信心。
  三、整合文化传承,构建适合孩子的课程体系
  孩子是文化传承的主力军,要构建适合他们的课程体系,就必须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首先就必须以文化传承结合学校实际,编制有特色的校本教材,让课程的开展有本可依,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中植入传统文化也是适合孩子兴趣学习的一种表现。其次再将分化的知识体系依次进行梳理,进而揉碎重组,形成一个全新的有机整体。以陶瓷文化传承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这样才能明确课程的设计定位,更好地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例如陶瓷发展史就是一堂形象的历史知识课、陶瓷地域文化也与地理常识息息相关,将其相合相融,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学生的学科知识得以提升、孩子们的爱国之情得到增强,他们会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综合能力也会登上新台阶。
  传承于心,践行于实。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优秀陶瓷文化教育进行深度整合,使两者之间得以互通互动、互相交融。既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优秀陶瓷文化的热爱,又使学生在自主体验中提升了认知,在实践探究中生成了感悟,增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田国英.优秀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J].人民教育,2018.03-04
  [2]王明光.基于地方特色开发校本课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4(11)
其他文献
【摘要】“美术”即占据一定平面或空间且具有可视性的艺术,即其之“美”并无明确的界限划分而具有多样化与个性化特征,而此便也是在现代审美视野下对美做出的中庸定性。所以,对学生个性化欣赏美、创造美等能力的培养便作为现阶段美术教育的重点存在,对正处小学启蒙阶段的学生而言尤为如此。本文便将就基于个性化培育的小学美术教学转变话题做出分列从教材到生活、从模仿到创造、从用笔到用脑三方面的阐述。以逐步、全面激发、培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当前整合医学(HIM)教学模式下呼吸系统疾病的教学现状,并提出改进建议。方法:对本校2016年~2018年呼吸系统疾病教学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就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评价多方面入手,就存在的不足进行探讨,并提出改进措施。结果:当前,本校呼吸系统疾病教学还存在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安排不合理、教学评价不客观等诸多问题。结论:将基础与临床课程进行整合,结合医学教学实际情况,提高教
期刊
【摘要】中药学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专业知识多、涉及范围广。如何提高中药学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中药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做到灵活应用,是中职学校任课教师关注的重点。本文结合中药学内容以及中药学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教学效果,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中职;中药学;教学效果;方法  【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7-0248-02  中药学
期刊
【摘要】通过研究基于B-learning的《经络腧穴学》立体化教学,改革传统的《经络腧穴学》教育教学方法,寻找更适合现代教育的教学方法,使之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关键词】B-learning;经络腧穴学;立体化教学  【基金项目】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教育教学基金项目,课题编号:XJJY2017026;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双一流项目“优秀
期刊
【摘要】三二分段是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和教育衔接的主要模式,通过构建专业的职业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了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技能和教育层次。当前,针对在三二分段模式下的服装设计专业来说,在课程设计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据此进行探究,并提出一些管理对策。  【关键词】服装设计;三二分段;专业课程;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7-02
期刊
【摘要】生物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在当前教育新时期背景下,实现生活化教育,具有积极价值,需要通过合理策略构建生活化生物教学课堂,对学生进行有效培养。本文首先针对生活化教学的价值进行分析,探讨初中生物教学实现生活化的具体策略,希望可以给有关人士一些参考。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7-0
期刊
【摘要】双语教学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和主要趋势。本文在系统地分析历史学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基础上,以中国高句丽史这一有着鲜明地方特色的史学研究为例着重探讨历史学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结合教学实践,深入探讨历史学专业相关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切实可行方法与措施,并据此对历史学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提出粗浅建议。  【关键词】双语教学 历史学 中国高句丽史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原有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学生的培养,所以研学旅行的教育模式应时代的召唤而产生,研学旅行是一种集体学习,集体外出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在一起感受自然的气息和人文情怀,学生们成为一个集体,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新课程要求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的同时,也要保证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要有一定的理解。因而开展研学旅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纵深阶段,理工科高校应以专业教育—学科竞赛—创新实践—创新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学生创业后期支持为主线,构建学科竞赛“链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高校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高校 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教育  【项目来源】本文为桂林理工大学2017年校级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理工科高校基于学科竞赛“链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课题
期刊
【摘要】以内江师范学院《金融建模实践》课程体系改革为研究对象,对课程体系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考核形式等问题进行分析,对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该课程体系符合普通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对同类高校开展类似实践课程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金融建模实践;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金融建模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JG20170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