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先争优”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继续, 是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立足本职发挥先进模范作用的经常性工作,是学习实践活动的延展和深入。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党校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也要联系干训工作实际,带头学习提高,带头创造佳绩。而党校科学发展的核心在教师,党校工作创先争优的成效就在于党校教师能否立足本职岗位争先进,能否围绕日常工作创优秀。因此,面对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创新发展的新形势,党校教师应借“创先争优”之机,努力提升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积极实现工作业绩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式提高。
一、党校工作创先争优,教师自身核心能力至关重要
“核心能力”一词源自西方的管理科学,是指自身内在本源性创造独特价值的能力,具有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具备核心能力就能够获得持续稳定的竞争优势。党校是培养高素质领导干部的摇篮,其教育对象决定了党校教学工作的特殊性。作为党员干部教育主体的党校教师,其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对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党员干部执政能力、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诸多不同于一般国民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党校教师在知识素质能力方面必须是一专多能。
面对党校教学由过去的单向性变为双向性、由平面型变为立体型、由一种渠道变为多种渠道,党校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不可复制和无法替代的核心竞争能力。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校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具备牢固的政治定力、高尚的人格魅力、较强的理论创新能力,才能迎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格局、新形势所带来的挑战,才能在新的竞争格局中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稳定优势。
二、塑造和强化教师核心能力,推动党校工作创先争优
教师应为人师表,党校是培养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高等学府,党校教师更应该“身正学高、为官师表”,这就要求其自身需构建比各类普通教师标准要求更高的能力素质,这些无法复制和模仿的差异化能力素质便构成了党校教师的核心能力。
(一)党校教师必须具备坚实的政治定力
党校姓“党”。党性是先进性的灵魂。有无党性,党性强弱,从根本上决定了先进性作用发挥的好坏优劣。党校办学必须坚持的根本政治原则和方向,这也决定了党校教师必须具备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鲜明的党性原则和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这是党校教师核心能力的灵魂。党校教师要正确把握思想理论导向,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优良的党性修养,以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观点、严明的政治纪律做到“探讨无禁区,宣讲有纪律”。党校教师只有身正为范,才能有资格去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从而体现出“党性锻炼”这一党校教育培训的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
(二)党校教师必须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
干部教育培训的一个直接现实的目的就是要向干部传授知识,党校教师的授课能够征服学员,自身必须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储备。
1、要“想”学习,即要有学习的动力
党校教师必须要从思想上重视学习,要有正确的目的,明确的态度。要做到“想”学习,在思想上必须要有三种动力。第一、学习是丰富知识的需要。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增长才干,更重要的是要增强自己的知识积累,防止知识老化,不断增强造血功能,用新知识新思维武装自己的头脑。第二、学习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需要。党校教师从事的教学工作不同于一般国民教育的教学工作,因此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也相应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第三、学习是追求共同理想的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教给学员知识,教师就必须有更高的思想境界和学识水平,也要求教师要树立更高的理想和目标。
2、要会学习
党校教师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学习:一要向书本学习,练好“内功”。党校教师虽然书本知识较多,掌握理论较为系统,但不应该满足于已有的知识,而应当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力争成为学问渊博、才识出众的教学工作者。二要向同行学习,博采众长。“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通过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切磋教学方法,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就能够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三要向学员学習,教学相长。而学员来自实践第一线,是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他们实际知识较多,实践经验丰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也比教师强,教师向学员学习,可以强补自己的不足、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
四要坚持学习,持之以恒。党校教师更应该将学习视为成长进步的动力源,当作终生的事业来对待。只有自身有持续学习的动力,广集博览,才能在授课中充分展示自身的学识水平,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好干部。
(三)党校教师必须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释疑解惑,是党校教师的基本职责。各级领导干部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均不可能从书本上找到答案,大家带着满脑子问号进党校,就是寄希望于教师能运用深厚专业理论知识来对现实问题进行解释,以此来消除疑问、获得答案。用正确的理论说明实际问题,授课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干部工作,特别是对学员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释疑,这是党校教师需要不断下功夫修炼的重要核心能力。只有强化教师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功底,才能提升其授课专题的深度和力度,从而使党校课堂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
(四)党校教师必须具备协调、互动的课堂驾驭能力
传统的教育理念下,教师所承担的是“扬声器”式的角色,学生则当成知识的“容器”。在党校,这种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早已到处碰壁,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给予了党校教师新的角色定位,这一点新《条例》中已明确指明了方向。案例式、研讨式、情景模拟式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党校教师在课堂上集学者和导引者的双重身份于一体。现代教学理念注重教学过程的参与性、互动性和组织协调性,这也符合干部教育规律要求,因此,塑造和锻炼教学过程中“导”的能力是党校教师今后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
(五)党校教师必须具备专业化的科研咨政能力
党校作为党委的重要工作部门,还肩负着专门从事政策理论研究,并不断为党委、政府工作提供决策智力支持的重要职责。党校教师能够深入研究党的执政理论,能够不断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进程中的各种现实问题,能够为党委、政府工作提供决策参考,这是由党校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这一职能所决定的。党校教师不断提高科研咨政能力,就要善于借助党校工作定位获取信息资料,善于借助便于干部学员深入沟通的优势,在动态中不断把握党情、国情、民情脉搏,以相对优势力量,更好地发挥好党校科研咨政服务职能,当好党委、政府工作决策的“参谋”。
总之,“创先争优”重在讲实效,党校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肩上的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坚守政治定力,塑造高尚人格,勇于理论创新,脚踏实地工作,坚持党性原则,精心育人、科学咨政、服务发展。要借“创先争优”之机,立足本职岗位扎实强化自身核心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真本领。只有如此,党校教师才能在工作竞争中争当先进、创造优秀,才能培养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和建设者,才能增强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新格局中的竞争优势,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为党的干部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党校工作创先争优,教师自身核心能力至关重要
“核心能力”一词源自西方的管理科学,是指自身内在本源性创造独特价值的能力,具有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具备核心能力就能够获得持续稳定的竞争优势。党校是培养高素质领导干部的摇篮,其教育对象决定了党校教学工作的特殊性。作为党员干部教育主体的党校教师,其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对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党员干部执政能力、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诸多不同于一般国民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党校教师在知识素质能力方面必须是一专多能。
面对党校教学由过去的单向性变为双向性、由平面型变为立体型、由一种渠道变为多种渠道,党校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不可复制和无法替代的核心竞争能力。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校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具备牢固的政治定力、高尚的人格魅力、较强的理论创新能力,才能迎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格局、新形势所带来的挑战,才能在新的竞争格局中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稳定优势。
二、塑造和强化教师核心能力,推动党校工作创先争优
教师应为人师表,党校是培养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高等学府,党校教师更应该“身正学高、为官师表”,这就要求其自身需构建比各类普通教师标准要求更高的能力素质,这些无法复制和模仿的差异化能力素质便构成了党校教师的核心能力。
(一)党校教师必须具备坚实的政治定力
党校姓“党”。党性是先进性的灵魂。有无党性,党性强弱,从根本上决定了先进性作用发挥的好坏优劣。党校办学必须坚持的根本政治原则和方向,这也决定了党校教师必须具备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鲜明的党性原则和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这是党校教师核心能力的灵魂。党校教师要正确把握思想理论导向,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优良的党性修养,以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观点、严明的政治纪律做到“探讨无禁区,宣讲有纪律”。党校教师只有身正为范,才能有资格去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从而体现出“党性锻炼”这一党校教育培训的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
(二)党校教师必须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
干部教育培训的一个直接现实的目的就是要向干部传授知识,党校教师的授课能够征服学员,自身必须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储备。
1、要“想”学习,即要有学习的动力
党校教师必须要从思想上重视学习,要有正确的目的,明确的态度。要做到“想”学习,在思想上必须要有三种动力。第一、学习是丰富知识的需要。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增长才干,更重要的是要增强自己的知识积累,防止知识老化,不断增强造血功能,用新知识新思维武装自己的头脑。第二、学习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需要。党校教师从事的教学工作不同于一般国民教育的教学工作,因此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也相应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第三、学习是追求共同理想的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教给学员知识,教师就必须有更高的思想境界和学识水平,也要求教师要树立更高的理想和目标。
2、要会学习
党校教师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学习:一要向书本学习,练好“内功”。党校教师虽然书本知识较多,掌握理论较为系统,但不应该满足于已有的知识,而应当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力争成为学问渊博、才识出众的教学工作者。二要向同行学习,博采众长。“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通过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切磋教学方法,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就能够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三要向学员学習,教学相长。而学员来自实践第一线,是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他们实际知识较多,实践经验丰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也比教师强,教师向学员学习,可以强补自己的不足、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
四要坚持学习,持之以恒。党校教师更应该将学习视为成长进步的动力源,当作终生的事业来对待。只有自身有持续学习的动力,广集博览,才能在授课中充分展示自身的学识水平,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好干部。
(三)党校教师必须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释疑解惑,是党校教师的基本职责。各级领导干部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均不可能从书本上找到答案,大家带着满脑子问号进党校,就是寄希望于教师能运用深厚专业理论知识来对现实问题进行解释,以此来消除疑问、获得答案。用正确的理论说明实际问题,授课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干部工作,特别是对学员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释疑,这是党校教师需要不断下功夫修炼的重要核心能力。只有强化教师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功底,才能提升其授课专题的深度和力度,从而使党校课堂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
(四)党校教师必须具备协调、互动的课堂驾驭能力
传统的教育理念下,教师所承担的是“扬声器”式的角色,学生则当成知识的“容器”。在党校,这种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早已到处碰壁,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给予了党校教师新的角色定位,这一点新《条例》中已明确指明了方向。案例式、研讨式、情景模拟式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党校教师在课堂上集学者和导引者的双重身份于一体。现代教学理念注重教学过程的参与性、互动性和组织协调性,这也符合干部教育规律要求,因此,塑造和锻炼教学过程中“导”的能力是党校教师今后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
(五)党校教师必须具备专业化的科研咨政能力
党校作为党委的重要工作部门,还肩负着专门从事政策理论研究,并不断为党委、政府工作提供决策智力支持的重要职责。党校教师能够深入研究党的执政理论,能够不断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进程中的各种现实问题,能够为党委、政府工作提供决策参考,这是由党校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这一职能所决定的。党校教师不断提高科研咨政能力,就要善于借助党校工作定位获取信息资料,善于借助便于干部学员深入沟通的优势,在动态中不断把握党情、国情、民情脉搏,以相对优势力量,更好地发挥好党校科研咨政服务职能,当好党委、政府工作决策的“参谋”。
总之,“创先争优”重在讲实效,党校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肩上的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坚守政治定力,塑造高尚人格,勇于理论创新,脚踏实地工作,坚持党性原则,精心育人、科学咨政、服务发展。要借“创先争优”之机,立足本职岗位扎实强化自身核心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真本领。只有如此,党校教师才能在工作竞争中争当先进、创造优秀,才能培养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和建设者,才能增强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新格局中的竞争优势,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为党的干部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