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从周的园林修复与营造及其理念

来源 :建筑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yong850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聚焦于陈从周的造园实践,在全面梳理与其相关的造园案例的基础上,筛选其中与修复相关的案例,从现状遗存、历史信息、历史环境三个方面出发,对豫园、遂园、天一阁东园等不同类型的修复予以剖析,以探究陈从周对于修复、现状、真实性等所持的态度与策略.可以发现,陈从周面对园林遗产,相比于物质要素,更重视的是意境——这也是中国园林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尚未在园林遗产保护中得到充分的重视;陈从周以传统文人的方式介入园林修复与重建,遵循着文人园林的重要传统,成为园林意境与精神的传承及延续的一部分.
其他文献
中国园林遗产保护研究尚在探索阶段,其中假山的保护还少有探讨,但随着相关实践的需求与进展,这方面的理论认知亟待深化.假山的保护维修与一般园林遗产保护有共同性,但也有其独特之处.其共同性在于景境价值作为核心目标、真实性及整体性作为基本原则,以及使用体验作为必要内容,这需要深入的历史理论认知、科学细致的技术性分析等以获得真实性和完整性,并重点关注安全性与功能性的保障问题.其独特性在于假山在技术与艺术上的一体性和实践性,其保护维修无法通过一般设计与施工的分离来达到理想效果,而强烈依赖主持匠师的能力;而且匠师的意义
文章聚焦于传统中国园林遗产在新世纪的保护工作中面临的理论问题,指出中国传统园林遗产保护区别于普通的建筑遗产保护,也与西方古典园林遗产保护有所不同.文章认为,园林遗产的保护修缮不仅涉及到如何维系原有的生态系统和发挥其作为生态环境资源的作用,也涉及到如何传承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发挥中国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的作用.文章从七个方面提出修缮与利用传统园林遗产的理念,也提出在以传承为目标的项目中,应结合园林遗产的类别和可能的愿景,补充更多的展示和利用的方式.
宁芙花园,是位于罗马东南约50 km的一座英式风景园.这里曾经是一座中世纪古城,1382年之后逐渐荒芜,19世纪中期德国历史学家格雷戈罗维乌斯将宁芙誉为“中世纪的庞贝”.20世纪之后,在原先的城堡、城墙、教堂和其他古城建筑遗址的基础上,卡埃塔尼家族将这座废墟逐步改造为一座花园,并在有效的管理和保护之下延续至今.基于业已成熟的“评鉴性”修缮理论,意大利的历史古迹保护学界结合园林保护的特殊性开展了深入的实践性研究.文章在梳理和分析意大利历史园林修复方面的理论和思想的基础上,针对宁芙花园展开个案分析,探讨了“评
本刊记者:湖南公安交管部门在防范化解道路交通安全重大风险隐患方面,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rn蒋建湘:近年来,湖南省公安交管部门扎实推进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减量控大”工作,有力确保了全省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平稳可控.
期刊
文章以坐落在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东北角昌古山顶上的昌古纳拉扬神庙建筑群(Changu Narayan Temple compound)为研究对象,梳理该建筑群作为一个典型的尼泊尔圣域的建立过程.文章从观念与物质环境的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角度,阐述经由神话传说对地理景观的阐释所建立的圣地观念,以及围绕圣地观念所形成的崇拜关系;指出组成昌古纳拉扬圣域之物质要素,本质上既是崇拜关系的表现,也是服务于信徒与神灵基本崇拜关系的物质媒介,其持续的变迁也正体现了这一崇拜关系延续的生命力.
中国作为世界遗产大国,近年来对于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正在逐步开展.现阶段针对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已经较为成熟且成体系,但是并没有针对园林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完整研究体系.尤其对于假山的保护,大多停留在抢救性保护阶段,且尚未对假山病害做出清晰明确的定义.文章通过将假山与砖砌、石窟石刻文物进行类比,提出了假山作为石质文物可能出现的病害以及预防性保护办法,并且提示了园林假山的预防性保护区别于建筑遗产的核心内容——针对假山环境的预防性保护,希望建立一套针对江南私家园林假山的预防性保护体系,以达到对其进行科学、系统、规
“园林”是居游之所,是山水营造之地,也是一种物质性的社会关系,因此,传统园林的修葺,也往往是某种特定社会关系的维护、调整及适应.始建于清初的扬州休园,在之后的百年内有数次重要的修葺行为,本文对照了休园的修葺与郑氏家族的发展,发现每次修葺都与园林争夺、家族地位延续密切相关.休园成为衡量郑氏家族实力与政治地位的重要标识物,而园林修葺也因之具有了对公众与城市进行宣告的意义.在第三次修葺后,休园发展出独特而有标识性的阁道空间.作为跨越式立体交通的构筑物,“阁道”因其大体量与规整性,在大部分江南园林的营造中较少应用
北京故宫博物院延禧宫院内的灵沼轩为1909年始建的金属玻璃砖石结构建筑.文章将触及灵沼轩中外文化交流的议题,首先讨论玻璃在晚清西式园林中建筑的运用和灵沼轩得名“水晶宫”及“西洋楼”的背景,进而提出这种对其建筑特点简单化的定义事实上忽视了其成型时的全球化背景.将灵沼轩放置到全球工业革命的语境下,可见其建筑结构与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欧美国家万国博览会上的“印度亭”“锡兰亭”等“东方建筑”相似,即借用了殖民主义建筑理解下的印度拉杰普特(Rajput))和莫卧儿(Mughal)的建筑元素.
本刊记者:面对当前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呈现的新趋势、新特点,大同交警如何持续推进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减量控大”工作?rn杜小军:当前大同市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向好,但人民群众出行需求持续旺盛,给道路交通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道路交通管理对象体量巨大,安全管理任务繁重;交通新业态的涌现,如快递、外卖行业发展迅猛,作为主要运输工具的电动自行车数量激增,随之而来电动自行车引发道路交通事故数量也在攀升,让交通安全防控形势趋于复杂化;涉及学生、儿童的交通事故多发,农村地区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突出.对此,大同交警
文章基于对嘉峪关营修痕迹的调查与相关文献分析,提出嘉峪关城楼形式自明代创建后曾发生重大改变的推测,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曾有大修的可能.进而通过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三份嘉峪关修缮工程奏折的解读分析,还原了乾隆五十七年嘉峪关修缮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变更、验收的全过程.揭示了清廷基于嘉峪关已为内关但仍是东西要道的现实,重点修复关城,放弃边墙壕沟,革故鼎新、重塑雄关的古迹保护思路;及其更改关楼、东西城楼样式,包砌关楼东西土城,添建东西月城门楼,奠定嘉峪关主体建筑当前格局的客观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