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玩、爱动的,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身心的投入,并且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将课堂教学置于现实的生活环境之中,增强学生学习思品的乐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达到学习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快乐”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界深入探讨的热门课题。现在我就在新课程实施中积累的点滴教学经验,谈谈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快乐”教学的一些想法。
一、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快乐”教学气氛
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政治课堂实行快乐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必须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臭架子,不要害怕学生“造反”,来挑战你的权威。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须知,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师生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有什么独到见解可以大胆在课堂上发表。总而言之,师生间平等了,教学才能“快乐”起来。
二、搜集充分的“快乐”素材
搜集充分的“快乐”素材,这是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的必备条件。快乐教学离不开“快乐”的素材,不要等到上课时,临时抱佛脚去瞎编几个,要做到心中有数,信手拈来。每天都要上课,如何搜集这么多的“快乐”素材呢?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注意多多积累。搜集素材的途径有很多,只要我们肯用功去做去想。比如,细心留意身边或社会中的一些活生生的案例;多看一些书籍、杂志和报纸;上网浏览查阅有关资料;电视广播等媒体上获知等等。但有一点都必须做,就是要把获取的信息资料及时记录在案,并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或筛选,以备急时之需。总之,生活中有许多的“快乐”的素材,只需我们不辞辛苦、细心积累。最好是随身携带素材记录本,随时准备记录有用素材。
三、构建“快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在其中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要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于学会经营课堂,构建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课堂。经营的主导者是教师,理念是学习方式的转变,途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落脚点则是学生在快乐中发展。
1、创设“快乐”的教学情景。
创设“快乐”的教学情景,这是进行“快乐”教学的基本方法。新课标提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一个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能传递信息,而且还能以情感人,以情传情。当5月12日发生汶川大地震时,我每天都要从网上收集抗战救灾中的感人事迹,以可见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动力”“中华民族越是在压力与挑战面前,越能焕发出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民族凝聚力。”......在由地震所创设的“快乐”生活情境中。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后统一思想认识。经过这次劫难,他们会更加学会珍惜生命,更加学会彼此相爱,更加努力好好地活着。国家也会更加团结,更有凝聚力,这种巨大的凝聚力足以战胜任何困难。事实证明,这些“快乐”情景的创设,更加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们强烈的思想共鸣。
2、列举“快乐”的教学案例
思想品德课本中有许多知识点,需要举例说明,才能让学生们理解明白。我们在保证合适的前提下尽量选取“有趣”而能发人深思的案例显得尤为重要。往往一个有趣的案例就能引起学生强烈关注,并进行积极思考,浓厚兴趣是学生进行主动有效学习的强大动力。例如: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七课《中华民族大家庭》这课的教学时,我们可选用“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刘伯承与彝族首领结为兄弟”搞活课堂,从而引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理解,感悟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
3、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教学增添了亮丽的教学色彩,同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快乐”教学。例如: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八课《一念之差》这课的教学,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观看“黄色”陷阱,“赌博”陷阱,“吸毒”的代价等短片,使学生耳闻目睹这些情景,从而收到远离“黄、赌、毒”邪等不良诱惑的教育。
4、给予激励性评价。
适时给予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习的浓厚兴趣。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意识潜藏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尊重和保护每个学生的独创精神。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因此在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老师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让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教师对学生这种“快乐”的激励性评价,可以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
四、“快乐”教学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具备以下条件:
1、较强的课堂管理能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教师就好比导演,一堂课准备得再充分,环节设计得多完美,如果没有一个较强管理能力的教师来把握,同样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的。我们都有类似的体会,本以为准备十分充分的一堂课上下来却发现根本无法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那是因为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无法正确引导好课堂中“快乐”的气氛,导致“快乐”演变成混乱,无法把持。结果,每个人都“快乐”着自己的“快乐”,课堂基本思路没有按照我们预先设计的思路走,出现教学失控。所以,进行快乐教学必须要求教师具备将强的课堂管理能力,能够轻松驾驭课堂这架“快乐”马车。不然“快乐”不但没有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相反成了教学活动的混乱制造者,如果是这样,还不如不要所谓的“快乐”教学。
2、备课要充分
思想品德教师课前进行充分备课、充分预测、充分研究、知识准备要充足。假如一堂课是一场战争,那备课就是战前的战略准备阶段。大家都知道没有充分战略战术准备的仗必然要打败的,所以备好课是关键。
3、要富有个人魅力
知识的渊博,富有感染力、亲和力和较强的责任心是教师个人魅力的体现。“快乐”教学法是对那些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无所用心的教师是极大的挑战和否定,只有高素质的、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全面的教师才有资格,才有能力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胜任这种教学工作。
五、思想品德的快乐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快乐”教学的适度把握
如果“快乐”无度,不注意对“快乐”的及时引导,结果“快乐”会演变成一场灾难,导致教学失控,得不偿失。
2、“快乐”素材的适用性
“快乐”教学以快乐为载体,来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快乐”只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而不是为了“快乐”而“快乐”,有些老师不注意对“快樂”素材的适应性把握,全凭心血来潮,不管对本课有关还是无关,想到什么有趣都讲,结果学生是乐得个前俯后仰,但却感觉与本课只是无任何关系,有点不知所以然。这样的“快乐”只会被证明是一种哗众取宠而无聊的举止。
3、“快乐”后的引导
注意“快乐”后的引导,防止学生乐而不思学,有时候“快乐”的案例是举了,但老师没有给予恰当的引导和延伸,结果学生乐不思学,没有及时把“快乐”转化为学习的动机。
总之,挖掘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快乐”因素,让学生在乐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幽默风趣的老师很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而充满欢声和笑语的课堂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力,师在乐中教,生在乐中学,不亦乐乎!
一、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快乐”教学气氛
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政治课堂实行快乐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必须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臭架子,不要害怕学生“造反”,来挑战你的权威。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须知,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师生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有什么独到见解可以大胆在课堂上发表。总而言之,师生间平等了,教学才能“快乐”起来。
二、搜集充分的“快乐”素材
搜集充分的“快乐”素材,这是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的必备条件。快乐教学离不开“快乐”的素材,不要等到上课时,临时抱佛脚去瞎编几个,要做到心中有数,信手拈来。每天都要上课,如何搜集这么多的“快乐”素材呢?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注意多多积累。搜集素材的途径有很多,只要我们肯用功去做去想。比如,细心留意身边或社会中的一些活生生的案例;多看一些书籍、杂志和报纸;上网浏览查阅有关资料;电视广播等媒体上获知等等。但有一点都必须做,就是要把获取的信息资料及时记录在案,并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或筛选,以备急时之需。总之,生活中有许多的“快乐”的素材,只需我们不辞辛苦、细心积累。最好是随身携带素材记录本,随时准备记录有用素材。
三、构建“快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在其中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要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于学会经营课堂,构建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课堂。经营的主导者是教师,理念是学习方式的转变,途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落脚点则是学生在快乐中发展。
1、创设“快乐”的教学情景。
创设“快乐”的教学情景,这是进行“快乐”教学的基本方法。新课标提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一个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能传递信息,而且还能以情感人,以情传情。当5月12日发生汶川大地震时,我每天都要从网上收集抗战救灾中的感人事迹,以可见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动力”“中华民族越是在压力与挑战面前,越能焕发出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民族凝聚力。”......在由地震所创设的“快乐”生活情境中。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后统一思想认识。经过这次劫难,他们会更加学会珍惜生命,更加学会彼此相爱,更加努力好好地活着。国家也会更加团结,更有凝聚力,这种巨大的凝聚力足以战胜任何困难。事实证明,这些“快乐”情景的创设,更加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们强烈的思想共鸣。
2、列举“快乐”的教学案例
思想品德课本中有许多知识点,需要举例说明,才能让学生们理解明白。我们在保证合适的前提下尽量选取“有趣”而能发人深思的案例显得尤为重要。往往一个有趣的案例就能引起学生强烈关注,并进行积极思考,浓厚兴趣是学生进行主动有效学习的强大动力。例如: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七课《中华民族大家庭》这课的教学时,我们可选用“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刘伯承与彝族首领结为兄弟”搞活课堂,从而引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理解,感悟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
3、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教学增添了亮丽的教学色彩,同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快乐”教学。例如: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八课《一念之差》这课的教学,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观看“黄色”陷阱,“赌博”陷阱,“吸毒”的代价等短片,使学生耳闻目睹这些情景,从而收到远离“黄、赌、毒”邪等不良诱惑的教育。
4、给予激励性评价。
适时给予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习的浓厚兴趣。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意识潜藏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尊重和保护每个学生的独创精神。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因此在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老师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让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教师对学生这种“快乐”的激励性评价,可以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
四、“快乐”教学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具备以下条件:
1、较强的课堂管理能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教师就好比导演,一堂课准备得再充分,环节设计得多完美,如果没有一个较强管理能力的教师来把握,同样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的。我们都有类似的体会,本以为准备十分充分的一堂课上下来却发现根本无法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那是因为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无法正确引导好课堂中“快乐”的气氛,导致“快乐”演变成混乱,无法把持。结果,每个人都“快乐”着自己的“快乐”,课堂基本思路没有按照我们预先设计的思路走,出现教学失控。所以,进行快乐教学必须要求教师具备将强的课堂管理能力,能够轻松驾驭课堂这架“快乐”马车。不然“快乐”不但没有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相反成了教学活动的混乱制造者,如果是这样,还不如不要所谓的“快乐”教学。
2、备课要充分
思想品德教师课前进行充分备课、充分预测、充分研究、知识准备要充足。假如一堂课是一场战争,那备课就是战前的战略准备阶段。大家都知道没有充分战略战术准备的仗必然要打败的,所以备好课是关键。
3、要富有个人魅力
知识的渊博,富有感染力、亲和力和较强的责任心是教师个人魅力的体现。“快乐”教学法是对那些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无所用心的教师是极大的挑战和否定,只有高素质的、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全面的教师才有资格,才有能力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胜任这种教学工作。
五、思想品德的快乐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快乐”教学的适度把握
如果“快乐”无度,不注意对“快乐”的及时引导,结果“快乐”会演变成一场灾难,导致教学失控,得不偿失。
2、“快乐”素材的适用性
“快乐”教学以快乐为载体,来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快乐”只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而不是为了“快乐”而“快乐”,有些老师不注意对“快樂”素材的适应性把握,全凭心血来潮,不管对本课有关还是无关,想到什么有趣都讲,结果学生是乐得个前俯后仰,但却感觉与本课只是无任何关系,有点不知所以然。这样的“快乐”只会被证明是一种哗众取宠而无聊的举止。
3、“快乐”后的引导
注意“快乐”后的引导,防止学生乐而不思学,有时候“快乐”的案例是举了,但老师没有给予恰当的引导和延伸,结果学生乐不思学,没有及时把“快乐”转化为学习的动机。
总之,挖掘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快乐”因素,让学生在乐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幽默风趣的老师很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而充满欢声和笑语的课堂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力,师在乐中教,生在乐中学,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