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控申部门涉农信访情况的调查研究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各大中城市在农村大规模拆迁整治工作的逐步推进,随之而来检察机关控申部门受理的相关涉农信访事项相应大幅增加,该类涉农信访案件的大量发生,不仅反映出当前农村社会的一些主要矛盾,同时也折射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如何平稳、妥善地解决涉农信访是检察机关化解矛盾工作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就涉农信访的特点及数量大幅增加的原因、对策建议,做以浅显的分析研究。
  一、涉农信访特点
  统计分析显示,检察机关涉农信访反映的问题较为集中,其中比较突出的反映了农村社会的热点、难点、焦点和重点问题。
  一是热点问题,即拆迁补偿类题。随着城市规模拆迁工作的深化,涉及拆迁问题的信访事项相应大幅增加,特别是集体访较多,处理难度较大。该类信访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反映存在强制拆迁、暴力拆迁行为。如北京市某区俱乐部反映其租用的15间平房被拆迁公司暴力拆迁,造成大量设施损毁,直接经济损失50万余元。其二,反映政府拆迁补偿不当。如对被拆迁房屋的价值评估过低;拆迁补偿同地不同价,同批不同价;对违建房屋、生活设施等补偿不合理;拆迁政策不严密造成守法户吃亏等;其三,举报拆迁相关工作人员的违法犯罪问题。如村干部在拆迁过程中贪污、挪用拆迁安置补偿款;村干部与承包户合伙骗取拆迁补偿款;房管所工作人员贪污、滥用职权;建委工作人员违规办理房产转移手续使国有财产流失等。拆迁补偿与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 此这类问题极易引起广大农民群众的高度关注,成为涉农信访的热点,偶发集体访、告急访。
  二是难点问题,即村务管理类问题。关于这类问题的反映尤为突出,核心为村集体财物管理混乱,村务公开制度落实不到位,村委会换届选举不规范,宅基地管理不完善等。其一,反映村干部在“两委”换届选举中贿选,这类问题是村务问题的重点体现。其二,反映村干部私设小金库,违法使用村集体所有资金。其中以举报村党支部私设小金库的问题居多。其三,反映村集体私建工程,影响村民生活。如:举报北京某区村主任王某某与其他村支书串通在农田上修建土路,影响耕种。村务管理问题严重困扰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农村建设推进的步伐,同时也使该类信访成为处理的难点。
  三是焦点问题,即反映村干部违法违纪类问题。农村基层组织领导人员利用职权违法、违纪,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引起群众强烈不满。这类举报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反映村干部虚报工程数量,贪污挪用财政拨款。其二,反映村干部利用管理工程的职权,收受贿赂,谋取私利。其三,反映村干部买官卖官。
  四是重点问题,即涉诉类问题。仅以北京市某区为例,据初步统计,近三年来检察机关受理的诉讼类涉农信访量占总信访案件的38%,比例相对较大,且重复来访比率较高,信访内容主要包括对刑事、民事判决及处理结果、答复不满意,或催办其举报、反映的问题等。其中有一定比例是以涉及举报司法机关为主,其一,合理反映司法机关办案程序、处理结果违法的。其二,系直接针对司法机关执法行为的无理访。
  从信访者的来访目的看,集中表现为三种类型:
  一是解决问题型。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控告、申诉、举报、法律咨询等形式的合理诉求。该类信访经检察机关耐心接待、释法说理后,基本上可以避免矛盾激化,最终达到了息诉罢访的目的。另一种是明知检察机关无管辖权,但专程上门求助。其认为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公信力高,有权监督各个机关、组织,有权监督各种问题,希望能通过检察机关解决问题。
  二是缠访缠诉型。这类典型案件主要表现在信访次数一般达到十余次,信访持续时间一般在6个月以上,或曾越级信访,个别信访人对公正的处理决定、公正的判决、裁定不服,即使经过工作人员耐心细致的解释,仍然对答复结果表示不满,意欲通过反复信访,改变现状,达到其主观目的。如某检察院一起因采光权引发民事诉讼的申诉人,案件经过一审、二审申诉及到检察院申诉仍然不服,多次要求见检察长,形成缠访。
  三是择机信访型。表现为二种形式:一是突发性的重复访。表现为原已结案的上访老户针对处理已久的信访事项突然来访,且此前无明显的信访倾向或苗头,来访的突然性令信访部门始料不及。如李某某等人在十八大前夕来检察院集体上访声称: “十八大快开了,我们非得闹出个究竟来,看你们解决不解决!” 二是规律性的集体访。为给政府施压,集体上访由过去的不规律性,逐渐向有规律性方向发展。突出表现在包括农村征地、拆迁,村级“两委”选举,涉众型经济犯罪、企业社保投保等较大规模的集体访,更集中地选择在重大会议召开、重要节日和重大活动开始之前进行,来访人甚至直接表达出择机集体访的意向。
  四是威胁性的越级访。一些信访人认为,相对于办案人员和基层检察机关,上级领导和上级检察机关更能解决问题,可以“以上压下”,使问题尽快得到解决。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只要对答复结果不满意,就威胁要到上级检察机关甚至中央机关上访,极易造成越级访,对受理信访的部门施加压力,意图得到妥协政策,,达到令自己满意的结果。
  二、原因分析
  一是经济发展正面效果与负面影响的摩擦。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人民生活的改善,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负面因素。一方面,由于土地等自然资源有限、农村人口增长的速度相对较快,使得农村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之间因资源的分配、调整和管理问题引发的矛盾日益凸显;另一方面,城乡差距、个体贫富差距的存在及其日益加大的趋势,又使得极少数农民心理失衡,不思积极发家致富而是嫉妒别人、怨恨社会,一旦遇到了合适的释放点,就会通过信访渠道大量的表现出来。
  二是农民群体维权意识增强与农村基层组织社会控制力弱化的碰撞。普法工作的不断深入使农民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农民主张利益的意识,特别是主张知情权、知政权意识明显增强。只要对处理不服,就敢于通过上访渠道反映问题,只要发现有徇私不公行为,就敢于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与此同时,农村基层组织的社会控制力正在弱化。社会的转型使得村民对农村基层组织的归属感逐渐淡化,农村基层组织民主法治意识淡薄,缺乏依法、民主管理,工作不规范,缺乏透明度,特别是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致富过程中的盲目性和不当行政干预,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造成群众对党和政府不满。村干部普遍素质较低,不依法办事,工作方法简单,利用职权侵犯村民合法利益,失信于民,号召力、凝聚力大为减弱农村基层组织纠纷解决机制逐渐弱化,大量原来通过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能够解决的纠纷转向诉讼渠道。   三是政策与法律的冲突。新政策的不断推出与法律的相对滞后也是造成涉农信访的一个因素。政策调整与法律规定疏于衔接,政府制定政策对现行法律考虑较少,个别政策的实施出现与法律的对立,冲突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土地确权和三农补贴政策。如北京某村的张某某,曾与村委会签订承包葡萄园的合同,后因国家调整土地政策,其承包的土地被收回,张某某希望通过司法解决与政府的纠纷,但政策与法律的冲突使得该类问题解决起来难度很大。
  四是普法宣传力度不足与农民关注的领域拓宽的反差。现今的农民对涉及生产生活领域的热点、焦点问题关注范围和程度日益拓宽和深入,维权意识、参政意识日益加强。但与此同时,一些农民凭主观认识,不相信法律的公正,不通过法律程序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是把一切希望全部寄托到上访上;一些农民法律知识有限,不理解或片面理解法律规定,对法律程序不甚清楚,却自认为懂法,不能接受正常的处理程序和答复结果,四处告状;一些农民受利己思想驱动,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缠访不止。这些信访人为的增加了检察机关信访工作的数量和难度,也表现出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法律素质仍普遍较低,针对农村的普法宣传力度明显不足。
  三、对策和建议
  一是加大“送法下乡”普法宣传力度。依托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借助多种载体 ,加大法制宜传,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使其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和相对公正的司法理念,引导农民群众依法解决问题。重点加强对基层农村干部的法制教育,促进其提高对农村社会控制的能力,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管理、依法办事、廉洁自律。同时,强化基层司法所、基层信访部门、民间调解委员会的职能,提高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能力。
  二是建立预防和控制涉农信访工作机制。从预防控制入手,,将关口前移,强化从源头上预防,变上访为下访,化被动为主动,积极探索建立以下访为核心的涉农信访工作机制,定期到各乡镇进行巡视,了解社情民意,与乡镇纪委、信访办实现信访信息共享,建立乡镇检察联络员制度,开展对涉农信访事项的跟踪、回访和“带案下乡”活动,通过主动上门答复,做好息访息诉工作。
  三是建立案件分流协作机制。加强与乡镇等有关信访部门的沟通与配合,建立协作机制。并明确联系制度的组织机构、运作机制及信访评估程序、惩戒措施。以做到信访案件, “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其一,建立外部案件移交分流机制,对不属于检察机关管辖的案件及时向有关单位和部门移交和分流,做到不积案、不压案,并及时向信访群众进行反馈,使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其二,建立内部分流监督机制,对属于检察机关管辖的信访案件,由控申部门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分流给相关业务部门,首办责任部门对本部门承办的控告、申诉案件,应当及时确定首办责任人,按照有关工作规定限时办理,并将情况反馈控申部门。其三,建立和深化“四访合一”机制及规范化管理。本着“不留死角盲点,彻底摸清底数”的原则,对涉农信访案件、涉农信访事项等全部来信、来访、来电、网络统一排查、统一分类,统一管理,落实领导责任制,积极开展社会矛盾的化解和稳控工作; 加强检务接待规范化建设,建立信访惩戒制度,规范信访行为,对无理缠访,扰乱国家机关正常工作秩序的信访人应给予必要的法律制裁。
  (作者通讯地址: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检察院,北京市 通州区 101101)
其他文献
摘要:  SPT+SPV被称为“双SPV模式“,在这种构架中,信托既是一个贯通的桥梁,又是一道隔离保护的屏障。尤其是信托在对资产池中基础资产的独立性的保持上,具有先天的优势。而其作为金融机构,对ABS(Asset-Backed Securities)的信用增级(Credit Enhancement),也有其独特的作用。最后,信托专项计划发行的受益凭证作为证券,具有流通性好,权属明确等法律优势。  
期刊
【案情】  2010年12月11日中午11时许,广西大化县雅龙乡胜利村李连屯韦某将自家的8只山羊赶到本屯的一山坡放养,无人看管,到12时10分许,其发现其中的3只山羊失踪了。2010年12月17日19时许,广西大化县雅龙乡胜利村弄记屯中年农民蒙某从大化县都阳镇赶集回来途经大化县雅龙乡胜利村弄板屯时,看见路边有三只山羊在寻食,蒙某趁周边无人,用山藤把三只山羊牵回家收藏在自家后面的山坡上。2010年1
期刊
多年来,我国在反腐败领域主要依赖于国家机关内部纪委、纪检、检察、监察部门的共同打击,但仍无法抵制腐败的滋生与增长。面对日益严峻的腐败形势,单一的权力制约权力模式无法满足权力系统内部的“自我净化”,发展多元化的监督体系,构建和完善公众监督机制势在必行。该机制能够以权利制约权力,多方位监督,进一步遏制腐败的滋生蔓延。在我国,公共监督机制尚存有诸多困境,仍需进一步构建与完善。  一、公众监督之释义  所
期刊
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在年初开始实施,这两部基于“尊重和保护人权”理念的法律法规对检察院各个部门的执法过程都有了更加严格的规定,规范执法已经成为执法办案的基础和前提。而规范执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检察机关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其中一个关键点在于案件管理部门集中对案件进行管理和监督。《人民检察院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明确规定检察院案
期刊
案件质量与效率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生命线,事关诉讼当事人的切身利益,事关人民群众对司法的认同度,事关人民法院的司法公信力。案件质量评估属于宏观管理,通过对评估指标的综合分析,全面客观地评估法院整体的审判质效状况,并据此进行审判决策,从总体上指导审判工作的开展。近期,笔者对所在法院2013年审判执行工作运行态势进行调研,以期进一步提升案件的审判质效,提高案件质量与效率,确保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
期刊
当前,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与应用,人们对信息的使用和依赖度越来越高,在职务犯罪中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犯罪和辅助犯罪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其中隐藏和传输着很多重要犯罪线索和证据。  一、办理非法认定驰名商标系列案件中运用电子证据的实例  某市检察机关办理的非法认定驰名商标系列案件,涉及到大量的电子证据的提取和运用。该系列案件为多人跨省、跨市等跨区域远程作案、共同作案,从企业获取案源的“上线”律师和商
期刊
摘要:  近年村民委员会证明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民事案件中,其属性与证明力在不同执法者间存在分歧,使部分当事人对已决民事案件反复申诉上访,既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又影响区域和谐稳定,其负面作用不容忽视。那么村民委员会证明究竟是不是证据,是何种证据,其证明力大小如何,本文作者将在文章中一一阐述,希望对从事民事司法工作的执法者有所借鉴。  关键词:民事诉讼;村民委员会;证明  一、村民委员会证明的含义和特征
期刊
摘 要: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使得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其法律性质学界尚未做出统一的认定。第三方支付的法律适用在实践中遭遇了尴尬的困境。本文认为,第三方支付的法律特征可从信托的角度进行分析,依据信托基本原理为第三方支付在法律适用上找到一条出路。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信托财产,信托法律关系  一、引言  互联网经济的出现以及迅猛发展不仅是现代科学技术日臻成熟的表现
期刊
摘要:  犯罪被害人是指受到犯罪行为侵害的自然人。诱发或强化犯罪行为发生的被害人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构成犯罪被害要因,其中被害人的自身因素体现为与犯罪发生相关的被害人的人口统计学因素、人格特征、生活方式,被害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被害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能对其被害产生促进作用的各种消极因素。认清罪犯与被害人之间的关系,强化防范犯罪被害的风险意识;深入开展被害预防心理教育,培养积极健康的个性心理;
期刊
摘要:  为了保护合同当事人之间的信赖关系,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信赖利益保护制度被创制出来。笔者结合外国理论,立足我国现实,对合同信赖利益的保护加以探讨和研究,针对不足,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对我国合同法上的信赖利益保护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一、我国《合同法》中关于信赖利益保护规定的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42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