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目看“枕头”

来源 :大学·课外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ha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枕头,你也许不会有任何情绪波动,但若是说起博物馆里精美的瓷枕,你也许会产生想要了解它们的冲动。枕,《说文解字》解释说“卧所荐首者”。其中“荐”是指草或草垫子。上古时期,人类的祖先在休息时,或许曾无意间把头依靠在平坦的石块、垫高的草堆上,发现这样竟意外的舒服。慢慢地,大家就学会了在睡觉时有意识地把头垫高,枕头就这样出现了。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枕头渐渐摆脱了原始粗糙的形态,向更精致的方向发展,譬如木枕、玉枕、瓷枕、琥珀枕等等。
  对于今人来说,枕头更多地承载着服务睡眠的功能,但古人却挖空心思,在枕头上做起了“文章”。例如,枕头枕在头下,稍有异动,就容易惊醒睡着的人,天然地具有“防盗”的优势;一旦遇上火灾等紧急情况,轻便的枕头也可以拿起就跑,十分方便。古人看准这一点,开发了内里中空的“通中枕”。能够放进“通中枕”的,除了金银,还有秘籍。《越绝书》的“枕中”篇就记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雪前耻之后,就将谋士范蠡(灭吴的重要功臣)献上的计策记录下来,“以丹书帛,置之枕中,以为邦宝”。《汉书》里也记载了大夫刘更生(即刘向)向皇帝“献淮南枕中洪宝、苑秘之方”。这两个例子都说到古人会将珍贵的秘籍藏在空心枕头里,不轻易示人。而“枕中”或“枕中鸿(古籍中,“鸿”与“洪”可通用)宝”还成了约定俗成的典故,泛指珍秘的书籍或藏在枕中的秘术;“枕中书”“枕中记”则常用作文学作品的名称,如晋人葛洪著有《枕中记》,记载神仙方术之事,唐人沈既济写有唐传奇《枕中记》,说的正是脍炙人口的“黄粱一梦”的故事。
  枕头的使用场合,使它成为具有私密性的物品,带有使用者浓厚的个人痕迹。他人见到离人的枕头,往往会睹物思人、睹枕生情。据唐朝学者李善《文选注》记载,曹植见到心爱之人平时使用的“玉镂金带枕”后,想起她平时的音容笑貌,不由得文思激荡,写下《感甄赋》。后来,魏明帝曹睿继位,讳忌原赋中“甄”字与其母姓氏一致,遂将之改名为《洛神赋》。《洛神赋》以华丽的文辞、浪漫的笔法构筑了一个梦幻迷離的抒情世界,描写了一个人与神相爱却无法相守、最终含恨分离的故事,是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宋元时期,瓷枕相当流行,人们不仅广泛使用这种寝具,还在它的上面写诗题词、画山水花鸟等等。正因如此,精美的枕头可以用来互相赠送,以示感情深厚。北宋诗人黄寔(shí)曾送给友人张耒一件巩县窑瓷枕,张耒收到后十分珍惜,还专门赋诗答谢友人:“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这首诗不仅直接说明瓷枕可用于馈赠,还反映了其在盛夏消暑的功能。除了寄托爱情和友情,枕头还能用来表达志向。《晋书·刘琨传》记载,刘琨听说好友祖逖被起用后,兴奋地写信说:“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刘琨报国心切,激动到把平时的枕头换成了兵器,枕在上面等待天亮,迫不及待地想要上阵杀敌。这里的“枕头”代表着奔涌的报国之志。《三国志·彭羕传》中又记载,彭羕向官员“兜售”好友秦宓时,赞颂他“枕石漱流,……恬淡于浩然之域,高概节行,守真不亏”。所谓“枕石漱流”,意思是以山石为枕、以溪流漱口,指隐居生活。彭羕以此说明秦宓很有才干,但他志向高洁、不愿出来做官,所以官员你应该客客气气地请人家出山,如果他答应了,那是高看你,你也得好好地对待人家。
  虽然今天的枕头不再有古代那么丰富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了,但其背后的工艺进步却是不容忽视的。更重要的是,与其感叹“文化流失”,不如主动去寻找,因为文化只有被关注和传承,才可能获得持续的生命力。
其他文献
无理而妙,即表面说出来的是反话、错话,实际表达的却是深层意义的正话、对话,从而在说的方式与说的意义两者之间构成了让读者回味不尽的奥妙,是古典诗歌中一种常见的艺术辩证法。本期,我们借用“无理而妙”这一手法来观照小说文本,进行鉴赏审美。  文段一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
期刊
议论文写作的目的是传达观点、交流思想,而不是制造矛盾和对立。虽然一定会遇到意见抵牾者,但没有必要“势不两立”,而应尽可能在某个层面达成共识,促进分享和交流,这就是议论文写作的说服力问题。要让议论文说理透彻,要让自己的观点被读者接受,重要的是讲道理。但道理在哪里,谁持有的道理是“公共道理”?还有很大的讨论空间。我们只能尝试建立公共渠道,让道理在我们维护的空间里畅行。这中间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需要
期刊
从字形上看,甲骨文的“曲”字呈弯曲状,其间有纹饰。对于这个字符的象征,人们意见不一:有人说是经过加热后折弯的竹子,也有人说是一把弯尺。但可以确定的是,“曲”在造字之初,其所指与“弯曲”这一意义息息相关。如《荀子·劝学》:“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意思是说,一根木材虽笔直得合乎墨线,但如果用火烤它,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会合乎圆的标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
期刊
玻璃花鼻青脸肿,一头扎进估衣街上的大药铺瑞芝堂里,找冯掌柜要了后院一间房躲起身。一来因为他把皇会搅乱,保不准官府跟他找点麻烦,好汉不吃眼前亏,躲过势头再说。二来因为像他这种大混星子,当众栽了,脸皮再老也挂不住,那几下挨得又不轻,挂着彩去逛大街,岂不更难看!三来因为冯掌柜是个脓包,在这药铺养伤再好不过,吃药用药随便拿,冯掌柜还精通医道,尤擅推拿按摩,可以给他医治。  冯掌柜巴不得有机会叫玻璃花使唤,
期刊
纵横捭阖: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  “纵横捭阖”这个成语是政治或外交场合中的常用语。那么,何为“纵横”?何为“捭阖”?“纵横”就是竖、横的意思吗?  先说“捭阖”。“捭”的本义是两手横击,引申为分开;“阖”指关闭。这两个字都出自战国时期的著作《鬼谷子》。此书为春秋末至战国时期的卫国人王诩所著,他因隐居于云梦山的鬼谷洞而自号“鬼谷子”。书中侧重于讲述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其开篇第
期刊
李安全  中学研究员(正高级),重庆外国语学校教科处、课程中心主任,重庆市中语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重庆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在《课程教材教法》《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智慧语文》《语文教学的智慧境界》《怎样读经典》等。  如何阅读《红楼梦》?前面我们讲了四个小专题,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四个艺术典型为例,重点介绍“读懂细节”“走
期刊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她是班里的劳动委员。那天,她的好朋友迟到了,按照班规,迟到者需罚扫一天教室。她把朋友的名字记了下来,然后告诉朋友:“我也是没有办法,希望你可以体谅。”朋友也许心情不好,也许只是不想说话,点了点头就开始早读了。她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朋友的神情和举动,发现接下来的一天,无论她如何有意无意地试探,她的朋友都不怎么接她的话。  她因此完全没办法认真上课。于是在晚自习的时候,她留下一张字
期刊
《大卫·科波菲尔》作为狄更斯的半自传体小说,刻画了众多各具特色的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曾把小说的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按照这一划分方法,《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人物就是典型的扁平人物,性格单一,好人、坏人分得清清楚楚,缺少人性的复杂。有人说这是这部小说的不足之处,但谁也不能否认,正是狄更斯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特征做了提炼,才诞生了小说中这些个性鲜明
期刊
如果可以穿越,一个来自五代的身影,一定想要穿越到北宋,找到那个叫欧阳修的小子,与他决一死战。不为别的,他只想降低一点存在感。这个世界并不缺少昏君,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但独独这个来自五代的身影,因为欧阳修写了一篇著名的读后感,从此成了昏君中的“顶流”,在高中语文课本里,接受一代又一代人的批判。这个身影就是后唐庄宗李存勖。  一  如果历史有记忆,它会清楚地记得李存勖在前半生
期刊
古文礼之用,和为贵。  出处《论语·学而》  原文段落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即有若,孔子晚年的得意弟子之一。他的重要主张包括“贵民”、孝悌为“仁之本”,以及“礼之用,和为贵”。有若认为礼的作用以和谐最为可贵。过去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最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因此大小事情都做得恰当。但是,如果有行不通的地方,仍一味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