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群人,他们来到长安,不是为了传说中遍地的黄金和香料,而是肩负国家和家人的希望,学习大唐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
最近,《长安十二时辰》大火,成了社交网络上热议的话题。剧集内容精彩曲折扣人心弦,观众们沉醉在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与庞大的故事背景之中。而抛开这些,剧集中宽敞繁华的城市街道展现出大唐的盛世风貌,角色中出现的外国面孔彰显着多元包容的文化态度,也同样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唐代的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因为大唐帝国的发达和开放,吸引了世界各国的人群慕名前来,追寻人生梦想与财富。在这里,波斯商队的驼铃整日不休,高鼻深目的胡姬当垆卖酒,肤色黝黑的昆仑奴穿行街头,每日都能听到不同语言吟诵着不同宗教的祷文与祝福。
在这些人之中,有一群人,他们来到长安,不是为了传说中遍地的黄金和香料,而是肩负国家和家人的希望,学习大唐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他们,就是一千三百年前的唐朝外邦留学生。
恩开宾贡
“天下人才入吾彀中”
唐代继承并发展了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扩展了人才考试的科目和选拔方式,让科举这一相较荐举更为公平的制度成为人才晋身的辉煌阶梯,参与人数不断增多。自太宗贞观年间,官方开始招收各国留学生。
留学生来到正值鼎盛的大唐帝国,各地举子登科取第“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荣耀,让他们艳羡不已,想要投身科举,金榜题 名。
由于外邦学子人数不断增多,参加科举是必然趋势,唐穆宗长庆初年,官方设置了针对外国留学生的宾贡科,首位登科者是新罗(编者注:即今朝鲜半岛)留学生金云卿。从此,异域学子在大唐多了一条跻身上层的发达之路。
考虑到异邦留学生虽然在中国学习,但毕竟习业程度不如本国学子,因此,宾贡科“每自别试”,即阅卷标准会适当放低,给予留学生一定的优待。同时,宾贡科及第者“附名榜尾”,列于所有本国进士名单之后,以示区别。
在当时,各国学子都以榜上有名为莫大荣耀,也非常重视放榜排名,甚至因为排名先后发生争端。《渤海国志长编》载:“乌昭度(渤海国人)于王玄锡之世入唐应宾贡试,与新罗宾贡李同同榜进士及第,名在其上。”这件事引起了新罗强烈不满,新罗王命留学生崔致远拟《新罗王与唐江西高大夫湘状》云“靖恭崔侍郎放宾贡两人,以渤海乌昭度为首……既致四邻之讥,永贻一国之耻”,认为这件事极大地损害了本国的名誉。直到崔致远本人进士及第,且位列其他各国学子之首,崔致远自言名列榜首“光荣远播于三韩”,这场争端才得以结束。
此后,高湘主贡举时擢新罗留学生朴仁范、金渥两人进士及第,新罗王亲自对高湘表示感激之情,对新罗而言,这件事“自古以来,斯荣无比。纵使糜躯粉骨,莫报深恩,惟当谷变陵迁,永传盛事”,将宾贡科的名次提升到关乎国家利益的高度。对于归国的留学生,新罗也大多委以重任,以示荣宠。
由此可见,宾贡科不仅是唐朝官方对异邦学子的优待,更受到留学生本国的极大欢迎与重视。宾贡科为外国学子提供了上升的途径,也为大唐帝国广纳人才、吸纳各国文明,传播本国文化创造了更多机会。这一制度延续至后世,为中国文化的传作做出了很大贡献。
肩负家国使命
留学生负笈辞亲入长安
一般而言,外国人在远赴大唐留学之前,须向唐廷告奏,提出官方申请,获得准许后方可启程入唐。由于各国留学生大多在国子监六学(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中与中国学子一同习业,国子监生员数量有严格规定,因此接收的留学生数量自然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无论官派或是自费,留学生在国内都需经过严格的筛选方能被派出并获得入境准许,因而能真正来到大唐的学子,都是各国的精英人才,且大多为贵族上层人士。
此外,如果留学生被安排随遣唐使或贺正使入唐,是不允许自行离开逃避入境的,如唐文宗开成四年(839),日本刀岐直雄真等三人就因逃匿不入唐而被治罪。从这一点来说,唐朝时的留学生们大多都肩负国家使命,很少有个人的自主权。
来到长安,食宿不愁。唐王朝对本国士子和异邦学生一视同仁,统一提供衣粮住宿,同时,留学生本国也会为他们提供一定数量的金钱以供购买书本和其他生活所需,通常这笔钱数额都比较大,如新罗赐予留学生约300两银,日本给予留学生的赏赐则仅次于遣唐使正使和副使,能免其“居长安,大不易”之喟叹。外国留学生由鸿胪寺统一管理,负责发放四季衣物并照顾食宿的同时,还要将他们安排至国子监六学学 习。
在国子监六学,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必修课程相同,太学是招收留学生最多的一门专业。由于国外学生与中国学生一同习业,故而必须学习官方指定的科目,如《论语》《礼记》《春秋》以及《毛诗》《周易》等儒家经典。在国子监,留学生在学业方面可不会获得任何“特殊待遇”。
除必修课之外,由于留学生大多身负国家任务,故而很多人还会学习一些更为实际的课程,以便回国为自己的国家在制度、法律以及技术建设方面提供帮助,此外,留学生本人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科目。
以日本和新罗为例,当时,日本刚脱离新石器时代不久,因此很需要学习唐王朝完备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派出遣唐使和留学生也都目的明确,从不同方面学习唐王朝文明成果。例如,吉备真备主要钻研经史,广泛涉猎算术、律法、天文等,学习阴阳学的春苑弥玉成,学习医术的菅原梶成等人也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而新罗学子则更加注重经史诗文方面的学习,热衷于应试宾贡科,有不少人在唐廷获得功名并留下担任官职。
当然,国子监和鸿胪寺为留学生們提供的待遇并不是没有期限的,“挂科”太多也同样会被退学。按照国子监规定,学生九年不能毕业者,要“追解”其学籍,对外国留学生有所放宽,如新罗留学生学习年限为十年,“限满回国”,而日本由于路途遥远,遣唐使平均二十年才会派出一次,因此日本留学生习业多以二十年为期。 结束学业后,学子可荣归故里,有些人会被任命为唐廷使者,有些人选择在唐为官;如果情愿留在唐土白衣终身,唐廷也不作过多干涉。
总的来说,由于唐廷秉承“沐化万方”的基本政策,对通过资格筛选的留学生有一定的优待,但繁重的学业和本国的期待,使得留学生们必须加倍努力,才能挑起这副沉重的担子。来到发达的大唐,等待他们的是艰苦的求学之路。而在他们之中,也出现了很多才学可比肩甚至超过中国学子的知名人 士。
朝鲜的“东学儒宗”:崔致远
济川幸遇恩波广
最近,《长安十二时辰》大火,成了社交网络上热议的话题。剧集内容精彩曲折扣人心弦,观众们沉醉在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与庞大的故事背景之中。而抛开这些,剧集中宽敞繁华的城市街道展现出大唐的盛世风貌,角色中出现的外国面孔彰显着多元包容的文化态度,也同样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唐代的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因为大唐帝国的发达和开放,吸引了世界各国的人群慕名前来,追寻人生梦想与财富。在这里,波斯商队的驼铃整日不休,高鼻深目的胡姬当垆卖酒,肤色黝黑的昆仑奴穿行街头,每日都能听到不同语言吟诵着不同宗教的祷文与祝福。
在这些人之中,有一群人,他们来到长安,不是为了传说中遍地的黄金和香料,而是肩负国家和家人的希望,学习大唐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他们,就是一千三百年前的唐朝外邦留学生。
恩开宾贡
“天下人才入吾彀中”
唐代继承并发展了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扩展了人才考试的科目和选拔方式,让科举这一相较荐举更为公平的制度成为人才晋身的辉煌阶梯,参与人数不断增多。自太宗贞观年间,官方开始招收各国留学生。
留学生来到正值鼎盛的大唐帝国,各地举子登科取第“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荣耀,让他们艳羡不已,想要投身科举,金榜题 名。
由于外邦学子人数不断增多,参加科举是必然趋势,唐穆宗长庆初年,官方设置了针对外国留学生的宾贡科,首位登科者是新罗(编者注:即今朝鲜半岛)留学生金云卿。从此,异域学子在大唐多了一条跻身上层的发达之路。
考虑到异邦留学生虽然在中国学习,但毕竟习业程度不如本国学子,因此,宾贡科“每自别试”,即阅卷标准会适当放低,给予留学生一定的优待。同时,宾贡科及第者“附名榜尾”,列于所有本国进士名单之后,以示区别。
在当时,各国学子都以榜上有名为莫大荣耀,也非常重视放榜排名,甚至因为排名先后发生争端。《渤海国志长编》载:“乌昭度(渤海国人)于王玄锡之世入唐应宾贡试,与新罗宾贡李同同榜进士及第,名在其上。”这件事引起了新罗强烈不满,新罗王命留学生崔致远拟《新罗王与唐江西高大夫湘状》云“靖恭崔侍郎放宾贡两人,以渤海乌昭度为首……既致四邻之讥,永贻一国之耻”,认为这件事极大地损害了本国的名誉。直到崔致远本人进士及第,且位列其他各国学子之首,崔致远自言名列榜首“光荣远播于三韩”,这场争端才得以结束。
此后,高湘主贡举时擢新罗留学生朴仁范、金渥两人进士及第,新罗王亲自对高湘表示感激之情,对新罗而言,这件事“自古以来,斯荣无比。纵使糜躯粉骨,莫报深恩,惟当谷变陵迁,永传盛事”,将宾贡科的名次提升到关乎国家利益的高度。对于归国的留学生,新罗也大多委以重任,以示荣宠。
由此可见,宾贡科不仅是唐朝官方对异邦学子的优待,更受到留学生本国的极大欢迎与重视。宾贡科为外国学子提供了上升的途径,也为大唐帝国广纳人才、吸纳各国文明,传播本国文化创造了更多机会。这一制度延续至后世,为中国文化的传作做出了很大贡献。
肩负家国使命
留学生负笈辞亲入长安
一般而言,外国人在远赴大唐留学之前,须向唐廷告奏,提出官方申请,获得准许后方可启程入唐。由于各国留学生大多在国子监六学(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中与中国学子一同习业,国子监生员数量有严格规定,因此接收的留学生数量自然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无论官派或是自费,留学生在国内都需经过严格的筛选方能被派出并获得入境准许,因而能真正来到大唐的学子,都是各国的精英人才,且大多为贵族上层人士。
此外,如果留学生被安排随遣唐使或贺正使入唐,是不允许自行离开逃避入境的,如唐文宗开成四年(839),日本刀岐直雄真等三人就因逃匿不入唐而被治罪。从这一点来说,唐朝时的留学生们大多都肩负国家使命,很少有个人的自主权。
来到长安,食宿不愁。唐王朝对本国士子和异邦学生一视同仁,统一提供衣粮住宿,同时,留学生本国也会为他们提供一定数量的金钱以供购买书本和其他生活所需,通常这笔钱数额都比较大,如新罗赐予留学生约300两银,日本给予留学生的赏赐则仅次于遣唐使正使和副使,能免其“居长安,大不易”之喟叹。外国留学生由鸿胪寺统一管理,负责发放四季衣物并照顾食宿的同时,还要将他们安排至国子监六学学 习。
在国子监六学,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必修课程相同,太学是招收留学生最多的一门专业。由于国外学生与中国学生一同习业,故而必须学习官方指定的科目,如《论语》《礼记》《春秋》以及《毛诗》《周易》等儒家经典。在国子监,留学生在学业方面可不会获得任何“特殊待遇”。
除必修课之外,由于留学生大多身负国家任务,故而很多人还会学习一些更为实际的课程,以便回国为自己的国家在制度、法律以及技术建设方面提供帮助,此外,留学生本人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科目。
以日本和新罗为例,当时,日本刚脱离新石器时代不久,因此很需要学习唐王朝完备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派出遣唐使和留学生也都目的明确,从不同方面学习唐王朝文明成果。例如,吉备真备主要钻研经史,广泛涉猎算术、律法、天文等,学习阴阳学的春苑弥玉成,学习医术的菅原梶成等人也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而新罗学子则更加注重经史诗文方面的学习,热衷于应试宾贡科,有不少人在唐廷获得功名并留下担任官职。
当然,国子监和鸿胪寺为留学生們提供的待遇并不是没有期限的,“挂科”太多也同样会被退学。按照国子监规定,学生九年不能毕业者,要“追解”其学籍,对外国留学生有所放宽,如新罗留学生学习年限为十年,“限满回国”,而日本由于路途遥远,遣唐使平均二十年才会派出一次,因此日本留学生习业多以二十年为期。 结束学业后,学子可荣归故里,有些人会被任命为唐廷使者,有些人选择在唐为官;如果情愿留在唐土白衣终身,唐廷也不作过多干涉。
总的来说,由于唐廷秉承“沐化万方”的基本政策,对通过资格筛选的留学生有一定的优待,但繁重的学业和本国的期待,使得留学生们必须加倍努力,才能挑起这副沉重的担子。来到发达的大唐,等待他们的是艰苦的求学之路。而在他们之中,也出现了很多才学可比肩甚至超过中国学子的知名人 士。
朝鲜的“东学儒宗”:崔致远
济川幸遇恩波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