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联合湿性愈合治疗大鼠皮肤慢性难愈合溃疡的疗效研究

来源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wang4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高压氧联合湿性愈合治疗大鼠皮肤慢性难愈合溃疡的疗效。

方法

将60只雄性SD大鼠分为普通治疗组、湿性愈合组、联合治疗组,每组20只。大鼠常规饲养1周后造模,造模前6 h禁食,制成慢性皮肤溃疡模型。普通治疗组大鼠按一般性皮肤溃疡治疗,湿性愈合组大鼠按湿性愈合治疗,联合治疗组大鼠在湿性愈合治疗基础上,辅以6个疗程的高压氧治疗。治疗2个疗程、4个疗程、6个疗程时,计算各组大鼠的创面愈合率,采用组织病理学分析对大鼠皮肤创面的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与普通治疗组同时间点比较,湿性愈合组和联合治疗组大鼠2个疗程、4个疗程、6个疗程的创面愈合率均较高(P<0.05)。与湿性愈合组同时间点比较,联合治疗组大鼠2个疗程[(51.0±8.7)%]、4个疗程[(75.0±5.6)%]、6个疗程[(88.0±4.4)%]的创面愈合率均较高(P<0.05)。与普通治疗组比较,湿性愈合组和联合治疗组大鼠组织病理学评分较优异(P<0.05)。与湿性愈合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大鼠组织病理学评分较优异(P<0.05)。

结论

单一湿性愈合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疗效优于普通治疗,高压氧联合湿性愈合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疗效更为优异。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99Tcm-联肼尼克酰胺-3聚乙二醇-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环肽二聚体(3PRGD2)对类风湿关节炎(RA)早期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取60只雌性Wistar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10只(注射生理盐水0.3 ml/只)、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组50只(注射Ⅱ型胶原乳剂0.3 ml/只)。2组均在造模前及造模后25和45 d行99Tcm-3PRGD2平面显像,测量并分析造模成功的CIA组大鼠
期刊
目的探讨蛋氨酸(11C-MET)PET显像对术前胶质瘤的分级判断及其对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基因突变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7年11月间于华山医院PET中心行11C-MET PET显像的118例术前脑胶质瘤患者(男70例,女48例;中位年龄45岁,范围10~71岁;Ⅱ级65例、Ⅲ级34例、Ⅳ级19例),基于病灶对其11C-MET摄取值进行半定量分析,计算最大标准摄取值
期刊
目的比较13N-NH3、11C-蛋氨酸(MET)及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在疑似脑胶质瘤患者诊断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0年9月至2017年12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90例临床怀疑脑胶质瘤患者[男54例,女36例;年龄(40.0±14.0)岁],均行13N-NH3、11C-MET及18F-FDG PET/CT显像。所有患者经组织病理或随访确诊。对获得的图像进行视觉
目的探讨125I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间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18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患者[男184例,女34例,年龄(53.8±9.2)岁]资料。对患者行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于术后2~3个月复查CT、肝功能,比较治疗前后门静脉癌栓直径、肝功能参数及腹腔积液等并发症情况,并随访2~26个月,计算患者的生存期。应用配
目的分析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神经系统(NS)并发症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及预后,评估HSCT后儿童受者发生NS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类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8年6月330例接受HSCT儿童受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30例受者HSCT后共26例发生NS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显示,范可尼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MDS/MPN)、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先天
目的观察发散式体外冲击波(rESWT)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期间在我院康复科就诊的106例S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rESWT组、运动组及常规理疗组。3组患者均积极配合家庭康复锻炼,rESWT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运动组则辅以系统运动训练(包括关节活动训练、关节控制训练及肌腱拉伸训练等),常规理疗组则
目的观察高压氧联合亚低温治疗脑干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脑干出血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给予亚低温干预,观察组患者同时辅以高压氧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1 d后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对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分。结果治疗21 d后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以观察组
目的探讨舌压抗阻反馈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舌压抗阻反馈训练治疗。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行吞咽造影检查,并使用MBSImp分析方法和Rosenbek渗漏/误吸量表进行量化分析,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吞咽相关指标。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口腔期、咽期吞咽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