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幼儿探索的兴趣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fe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2岁是儿童发展感知运动的阶段,他通过各种感觉和身体运动体验去认识、理解周围的世界。在这个阶段,儿童行为的显著特征是大量的身体运动,除了吃奶、睡觉外,他一刻都不停息,翻身、爬行、挥手、蹬腿……还喜欢用手去触摸周围一切够得着的东西,翘起脚丫揪自己的袜子,或扯脖子上的围兜。总之,任何东西对宝宝来说都十分新鲜!
  在与宝宝相处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宝宝体验探索的快乐呢?
  
  摸摸又何妨
  
  宝宝总是瞅准机会,饶有兴趣地把身边的围兜、尿布、卫生纸、手帕抓过来玩。尿布对成人来说是不干净的东西,因此父母往往会大声叱喝宝宝“好脏”、“放下”、“不许乱动”,然后一把抢下宝宝手中的尿布丢得老远。当宝宝充满好奇地用手捏捏掉到衣服上的米糊糊和饼干渣时,讲究卫生的父母见状就会急忙忙地拿开宝宝的手。
  宝宝来到这个世界不久,许多东西没见过没碰过,摸摸又何妨7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我们正兴致勃勃地玩一个自己没见过或很少见的东西,可突然间东西被人夺走,我们是否会感到恼怒和沮丧7在保证安全、卫生的原则下,让宝宝自由地触摸各种不同材质、形状的物体有利于宝宝认识得更多,更深刻。
  
  他注意的和你不一样
  
  父母还会惊讶地发现,宝宝对一些不显眼的东西感兴趣:趴着抠凉席上一个很小的黑斑,手拽一根不知从哪来的线头并不停挥舞,一个普通的盒子可以左掰右掰把玩好一阵,一张简单的纸巾可以东撕西扯琢磨好一会。此时,宝宝聚精会神表情严肃,仿佛在认真地思考,为什么有个点和周围颜色不一样?为什么线头能飘动?为什么盒子有不同的面?为什么纸巾可以撕开变成许多碎片?
  蒙台梭利说,一个真正的观察者是根据一种内在的冲动、一种感觉或特殊的兴趣而行动的。宝宝就是一个十分积极主动的真正观察者,内心有着想去认识事物的动力,所以会有选择地挑选认识对象,对成人不注意的小物体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所以,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我们不应过多地干预宝宝的兴趣取向。
  
  别打断他
  
  儿童都是小小科学家,在不停的观察实验中去认识事物。宝宝一边看着靠枕,一边摸上面的花纹,表面上似乎是看新鲜寻开心,实际上宝宝正通过识别图像并把它固定在记忆中,不知不觉地进行着知识体系的自我构造。下班回家的父母急匆匆地把新买的玩具塞给宝宝:“妈妈买的!很好玩的,来玩这个!”结果是,宝宝试图获得一种内部协调的努力和进程被打断了。
  父母粗暴地打断宝宝时,往往是从成人自身的需求出发:给宝宝新玩具,希望玩具买得物有所值;拥抱亲吻宝宝,从中感受父母的成就感;试图让宝宝睡着,父母可以做其它家务。不考虑宝宝特有的心理发展,不仅阻碍儿童思维建构,还可能压抑儿童的基本欲望。
其他文献
我们已经世俗到了认为只有那些可以为人生带来名利和前途的东西才是才艺。孩子,幸好有你们,教我们认识到,根据现有条件发挥了自身特点的才能,就是属于自己的“独特才艺”。    儿子一出生,我们就对他寄予了厚望,从2岁起就开始给他报了钢琴班、奥数班、绘画班、书法班,识字班,以防错过发掘天赋的机会。可儿子却很不争气,对哪一样都没有兴趣。在做过种种努力之后,我们彻底放弃了天才儿子的培养,给他报了最普通的幼儿园
女儿刚上小学,我第一次去开家长会时,老师说学校开设了特色教学课程——背诵经典,第一步计划是背诵《论语》。我以前在许多家教杂志中了解过这种学习方法,对孩子语文能力、人文素养的提高以及增强记忆力作用都很大。从学校出来,我就给孩子买了一本字体大、有拼音的《论语》,方便孩子阅读。回家路上,我给孩子介绍了孔子的生平和《论语》,增加孩子的重视和兴趣。  兴致勃勃的孩子回家就翻开书,借着拼音念起第一条:“子曰:
女儿亚莉很爱幻想,经常一个人坐在桌子边,闭着眼睛,一动也不动。我问她在做什么,她只是笑笑说:“我在做我的幻想游戏。”开始的时候,我没有在意,但是渐渐地,我就发现她的幻想游戏似乎做得太多了。  有一天,我透过厨房的窗子,看到亚莉在家门口的公交车站等汽车,可是车都来了,她还站在原地没有动。我连忙跑过去,问她怎么不上车,那时候车已经开走了。她不好意思地说:“我刚才走神了,没有注意车来了。”我问她在想什么
一个女孩问妈妈:“那个小朋友的皮肤怎么是白色的啊?”妈妈说:“因为他是个美国人。”女儿又问:“美国人是什么人啊?为什么美国人的皮肤就白呢?”妈妈吞吞吐吐地说:“美国人就是……”  这段母女之间的对话,表面上显得平淡无奇,实际上反映了种族差异。换句话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去感知和认识整个世界。遗憾的是,培养孩子的国际观问题还没有引起社会和家长应有的注意。  所谓国际观,也就是国际意识、全
父母都盼望自己的子女乖巧听话,按照设计好的路线成功成才,但现实中孩子的表现往往与我们的预期相去甚远。面对这种情况,父母们,你会如何处理?    情景一:  孩子在客厅厨房来回乱跑,玩具扔了一地。  妈妈: “你看你整天疯个不停,再这么调皮捣蛋,妈妈就不要你了。”  分析:贪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并不会因大人的喜好而改变。当孩子调皮捣蛋甚至无理取闹时,我们可以劝戒、引导和纠正孩子的行为。对孩子进行训斥
在韩国、日本与我国的台湾地区,年轻父母对传统年俗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我们,尤其是韩国人,他们认为过新年一系列优雅而繁琐的仪式,是传承东方人尊老爱幼的思想,强化家族凝聚力,对孩子进行传统教育的好契机。国家越是现代化,年轻一代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越深,就越不能放弃传统节日的仪式感,这是民族之根。  相比而言,我们有没有意识到“年俗教育”可以让孩子体味到传统文化之根,体味到三代同堂或四世同堂的其乐融融的亲情
儿子出生后,我和妻子尽力给他创造富足的生活,不让他在物质上受一点委屈。他就读的幼儿园和小学,是市里各项设施和条件最好的,身边的同学也大多是在家里有求必应的心肝宝贝。因此,刚上小学的儿子对这个世界,总是觉得单一性的美妙,认为所有美好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偶尔在街上看到衣衫褴褛的乞丐,他也会学着一些大人的口吻说:“都是骗人的。”  一天晚上,电视里播出了一群贫困山区的孩子渴望走出大山、继续学习的访谈。
●原著/[美]凯·詹森·麦克瑞  编译/李荷卿    那是在20世纪50年代乔治亚州中部的一个农业小镇,我们家在市区的主要商业街拥有一个服装店,父亲每天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打理着他的生意。  有时候,一位“天使”会来到店里。父亲是位心肠极好的人,会给那位衣衫褴褛的“天使”购买一些食物,让他美美地饱餐一顿,然后再进行一次友好的、鼓舞人心的谈话。  爸爸是这样对他的孩子们解释他的“天使”理论的:“这是
看了卢梭的名作《爱弥儿》后,我懂得了父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自从儿子呱呱坠地起,我就一直在为做个好父亲而努力,耐心地教育孩子。其中,我感觉最有成就的是让儿子爱上了故事,在故事中逐渐成长。  孩子需要接受周边各种环境的刺激,特别是父母慈爱亲切的声音。所以儿子出生不久后,我就开始给他讲故事。故事的主题和内容都非常简单:一只小白兔和一只小灰兔是一对好朋友,他们经常一起出去玩。一天,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