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德县“三三制”城乡统筹扶贫模式研究

来源 :中国扶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19450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11月6日,国务院扶贫办行政人事司下发《关于征集扶贫开发典型案例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扶贫开发典型案例征集工作。为了配合此次案例征集工作,更好地运用案例征集的成果进行宣传、交流、探讨、教学和研究,营造扶贫案例研究工作的浓厚范围,本刊从本期起开设“扶贫开发典型案例”专栏,选登各地扶贫开发典型案例。首期刊登全国贫困地区干部培训中心调研组撰写的《化德县“三三制”城乡统筹扶贫模式研究》。
  近几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在深入推进扶贫开发过程中,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农村扶贫模式——“三三制”城乡统筹扶贫模式。通过对农村贫困人口采取有针对性的“三个转移(即: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空心村人口向中心村转移、老年人向幸福院转移)、三个集中(即:劳动力就业向二三产业集中、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集中、分散养老向就近就地社会养老集中)”的分类分流扶持措施,建立起就业扶贫、开发扶贫和保障扶贫并举的新机制,促进扶贫到村到户与发展县域经济相结合,与推进“三化两建设”(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相结合,提高了扶贫开发综合效益。这一模式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一、“三三制”扶贫模式的提出背景
  化德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乌兰察布市东北部。自“八七”扶贫攻坚以来,该县一直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被纳入国家“燕山一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1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17.5万人,其中农村户籍人口15.04万人,占85.9%;常住人口12.35万人,其中农村常住人口6.05万人、城镇常住人口6.3万人,分别占49%和51%。该县处于农牧交错地带,域内平均海拔1500米,属浅山、丘陵荒漠地貌,年均气温2.1度,年降雨量260毫米左右,无霜期100天以内,是一个典型的干旱缺水、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农牧业生产极不稳定的地区,也是内蒙古自治区自然条件最差、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县(旗)之一。
  在2006年实施“三三制”扶贫模式之前,该县农村呈现出“四多两低”贫困状况:一是贫困人口多。按当年国家贫困标准,全县有农村贫困人口3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7%。二是“空心村”多。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和人口流动,全县农村常住人口只占农村户籍人口的40%,大部分自然村已经“空心化”。全县355个自然村中,常住农户不足30户的自然村有102个。三是农村老年人多。在农村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20%以上。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全县有284个自然村饮水困难、160个自然村不通公路、56个自然村不通电、96个自然村不通广播电视,分别占自然村总数的80%、45%、16%和27%。全县近1/2的农村人口居住在风蚀沙化、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缺水的恶劣环境中。五是农牧民人均收入水平低。2006年,化德县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494元。六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长期以来,化德县不仅民穷,而且财政也穷。2006年,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7424元,只占当年自治区平均水平的37%;地方财政收入只有2787万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166元。
  为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缓解农村贫困问题,化德县委、县政府,针对化德县自然和立地条件差,农村贫困和空心化现象突出,县域经济发展滞后这一基本县情因地制宜地提出对农村贫困人口采取有针对性的“三个转移、三个集中”的分类分流扶持措施,并坚持不懈地付诸实施。
  二、“三三制”扶贫模式的基本内涵
  化德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三制”城乡统筹扶贫模式的基本内涵是:
  首先是就业扶贫——鼓励支持农村贫困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向二、三产业集中,由农牧民变为产业工人、变为城镇居民,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一是大力培育工业支柱产业,切实增加农牧民转移就业岗位。“十一五”期间,化德县提出了“加速产业聚集、打造产业龙头、做大产业规模”的思路,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扶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全县主导性工业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服装、重化工、风能发电、矿产品开发和农畜产品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体系,为贫困农牧民进城务工提供了3万多个就业岗位。化德县有加工羊驼绒服装的传统。2006年,县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发展服装产业的优惠政策,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了占地12万平方米的服装加工园区,促进服装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企业用工需求迅猛增长。2012年,又新建了20万平方米的服装创业园区。目前,县城长顺镇已经集聚了羊驼绒服装、絮片加工企业257家,仅这一行业就提供就业岗位2.5万多个。
  二是实施“无土移民”工程,切实解决农牧民移民进城安居问题。所谓“无土移民”,是指通过城镇二、三产业拉动,引导进城务工的农牧民举家搬迁,告别土地,定居城镇,使其既能乐业,又能安居,真正实现由农牧民变为产业工人,变为城镇居民。化德县把“无土移民”工程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十一五”以来,先后组织实施了五期“无土移民”工程,整合生态移民、易地移民、扶贫专项、财政配套等各类资金2.05亿元,建成移民楼48栋,总面积14.8万平方米,解决了1万多名进城农牧民的定居住房问题。每套住房造价不超过5.5万元,移民只需自筹2万元,其余由政府补贴。为解除定居移民的后顾之忧,化德县出台了“四个不变”的优惠政策:移民子女进城上学享受“两免一补”政策不变;移民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不变;移出后原承包的耕地、草地、林地经营权、受益权不变;移民的父母随子女进城后原享受的农村低保待遇不变。
  三是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提升进城农牧民的就业能力。近几年,化德县累计整合投入扶贫、就业等专项培训资金1250多万元,采取基地集中培训、委托企业培训、下乡流动培训等多种方式,为农牧民免费开展就业培训1.65万人次。通过培训,提高了进城农牧民转岗就业能力,使95%的进城农牧民能顺利在服装加工、建筑、商贸服务等用工单位就业。   其次是开发扶贫——鼓励支持务农贫困劳动力逐步向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中心村转移,集中从事设施农业和高效畜牧业开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因地制宜调整村庄布局,科学规划重点建设中心村。化德县有约40%的自然村属于生存环境恶劣、常住人口稀少和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空心村”、“老龄村”。如果“机械地”对这些村就地实施整村推进,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扶贫成本很高;二是由于水资源严重匮乏,立地条件太差,就地搞开发式扶贫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化德县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确立了“合并小型村、消除空心村、搬迁老龄村、缩减自然村、建设中心村”的思路,编制了《化德县村镇体系规划》,合理调整村庄布局,依据“以水定位、无水走人”的原则,把区位优势和立地条件相对良好、辐射作用相对明显和具有开发现代农牧业潜力的村庄,确定为中心村,进行规划和重点建设。结合整村推进,加强中心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切实改善中心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如白音特拉乡民建村,既是整村推进重点村,也是规划建设的中心村。2011年,县扶贫办整合投入扶贫资金277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7万元),扶持民建村打机电井6眼、开发水地1200亩、节水改造膜下滴灌700亩,支持贫困户搬迁房舍建设900平方米等,有力推进了中心村建设。到目前,全县已撤并生产条件差、居住户数不足30户的贫困“空心”自然村64个,建设中心村30个,转移“空心村”、“老龄村”贫困人口2000余人。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县将建设50个中心村,撤并“空心村”、“老龄村”144个,转移贫困人口7000人。
  二是加大中心村农业设施建设力度,为务农贫困劳动力就近转移开发现代农牧业提供有利条件。近几年,化德县整合农林牧水和科技等行业部门资金,集中投向中心村,大力扶持发展以节水灌溉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和以规模化养殖为重点的现代畜牧业。到2011年底,全县发展日光温室750多座、塑料大棚1000多座,节水灌溉面积达到6.5万亩;建成肉羊养殖示范村50个,覆盖农户2364户,建成年出栏千只以上肉羊规模养殖场6处。这些项目设施的建成,为整合撤并自然村后的务农贫困劳动力向设施农业和高效畜牧业集中,提供了有利生产条件和发展空间。如朝阳镇民乐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中心村,几年来,在“三三制”扶持下,该村整合利用财政奖补、农业综合开发、扶贫、企业捐助和农民自筹等资金1884万元,打配机电井45眼,发展膜下滴灌菜地4000多亩,建成蔬菜交易市场1处、蔬菜恒温库5500平方米。民乐村吸纳了周边乡村的52户贫困农民迁移到该村从事蔬菜种植,年收入一般是在原村庄收入的5-10倍,家庭生活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贫困户陈国军,2008年以前生活在白音特拉乡兴无村,十年九旱的气候和贫瘠的土地,令他家的年人均收入不足2500元。2008年,陈国军举家搬迁落户到民乐村,租赁了23亩水浇地种蔬菜,并由政府支持贷款2.5万元,购置904型胶轮拖拉机1台开展机耕服务,家庭年纯收入达7万多元,一举脱了贫。去年,陈国军家还盖起了3间9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新住宅。
  三是加强迁出区的管理,逐步实现人退草还。对于生态环境恶化的迁出地区,化德县按照“不发展就是最大的发展”的理念,减少对此类地区的投资,以自然修复和人工种植相结合,逐步实现人退草还。同时,结合土地整理等项目,将撤并的村庄以及废旧的宅基地等进行复垦和草场恢复。如白音特拉乡民建村中心村建设,撤并“空心村”、“老龄村”8个,恢复生态400亩。几年来,化德县复垦土地270公顷、恢复草场3500公顷,草原植被逐步得到恢复。
  第三是保障扶贫——鼓励支持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和特殊困难群体向互助幸福院转移,实行就近就地集中互助养老,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化德县农村60岁以上和无劳动能力以及伤、病、残等人员达1.6万人,占农村常住人口的26.4%,并且大多居住在人口稀少的“空心村”“老龄村”。他们不仅物质生活匮乏,而且精神生活孤独。解决好这部分特殊困难群体的老有所养和基本生活保障,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
  一是依托中心村兴建互助幸福院,实行老龄贫困人口向中心村收缩集中。针对分散养老成本高、管理服务难度大的实际,化德县注重发挥集聚效应,以中心村为依托兴建互助幸福院,把“空心村”、“老龄村”以及30户以下自然村的老龄人口,就近集中搬迁到生活服务设施相对完善的中心村互助幸福院,实行居住相对集中的互助养老方式。2010年,化德县在5个乡镇选择了12个中心村进行试点。2012年,整合投入5500多万元兴建互助幸福院22所,有1584户、3600人老龄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入住。该县计划按照“433”(2012、2013、2014年分别有40%、30%、30%的五保、低保及老龄贫困人口入住幸福院)工作进度,争取到2014年让全县60周岁以上及丧失劳动能力的伤残人员全部入住互助幸福院,实现集中供养全覆盖。
  二是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因地制宜改善集中养老设施条件。为了克服建设资金不足的制约,化德县整合民政、扶贫、农村危房改造、财政一事一议等方面的资金,采取有差别投入方式,因地制宜扶持幸福院建设。首先,选择农牧业生产条件具有发展潜力、生活设施相对完善的中心村建设幸福院;其次,积极利用撤点并校后闲置的旧校舍,以及乡镇、村委会撤并后闲置的办公室进行改扩建幸福院,既节省了建设资金,也盘活了现有资产;再者,尽量选择与村委会办公室相邻,使得幸福院与村委会在公共设施方面可以共用,避免重复建设。在整合和新建过程中,做到了水、电、暖、仓房等生活设施配套。文化活动、图书阅览、医疗卫生、便民小超市等设施齐全,并在院内全部实施“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切实改善院民居住生活条件。
  三是实行“集中居住,分户生活,统一管理,互助服务”的供养模式。农村60岁以上老人及丧失劳动能力的伤残人员入院,每户可免费获得一套31.3平方米的小型住房,他们既可以按照原有的习惯安排自己的饮食起居,继续拥有居家生活的方便,又可以邻里间相互关爱帮助,消除寂寞和孤独感。中心村社区统一负责互助幸福院的管理工作,并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从而提升了养老生活质量。入院老人原享受的低保、养老金等政策仍然继续享受。这种依托中心村建立互助幸福院,实行集分结合的互助式供养,既吸收了传统的集中供养和居家养老的优点,也克服了两者的弊端,是一种农村社会保障合宜方式的实践创造。   三、“三三制”扶贫模式的启示与借鉴价值
  化德县自2006年实施“三三制”城乡统筹扶贫模式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一把抓”;坚持不折腾、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三届班子一届接着一届干,干出了明显成效。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为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加快了农村现代化进程,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了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增收,探寻了扶贫对象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的有效途径。其经验和做法具有一定借鉴价值,它给予我们诸多启示。
  (一)贫困地区的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如何实现有机结合,“三三制”扶贫模式提供了实现这一有机结合的具体途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基本思路是“区域发展带动扶贫攻坚,扶贫攻坚促进区域发展”。但是,对于每个地区、每个重点县来说,如何在具体实践中落实这一思路,做到两者不可偏废,实现有机结合?化德县本着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提出“三个转移、三个集中”,就是一种有效途径。这一途径把扶贫开发到村到户与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与推进重点县“三化两建设”(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了扶贫开发综合效益。
  (二)如何应对农村空心化现象,建立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三三制”扶贫模式提供了建立这一工作机制的重要抓手。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转移,使得农村常住人口快速减少。农村人口的减少,一方面,减少了土地单位面积人口承载量,缓解了农村人地矛盾、人水矛盾,为农村土地的集约化、机械化经营创造了条件,是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农村人口的快速减少,农村人才外流,极大制约了农村社会事业、文化教育、公共管理服务、产业发展的提升,致使大量的村庄凋敝、破落,使得包括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农村村庄的空废化、农村社会事业空壳化在内的农村空心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如何顺应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趋势,应对农村空心化现象,建立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这是当前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又一新的重大课题。化德县作为“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重点县,所提出的“三个转移、三个集中”,就是积极应对农村空心化现象,建立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工作机制的一个综合性抓手。这一抓手把片为重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到村(以整治贫困“空心村”、“老龄村”和中心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整村推进)、扶贫到户(促进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了“一举三得”的效果。
  (三)如何结合本地实际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三三制”扶贫模式提供了实行这一有效衔接的具体操作方式。化德县提出“三个转移、三个集中”分类分流扶贫模式,实行就业扶贫、开发扶贫和保障扶贫并举,主要针对的是农村两类贫困人口(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和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一部分转移进城就业,集中从事二、三产业,一部分转移到中心村,集中从事现代农牧业开发;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转移到中心村互助幸福院,实行集中互助供养,保障基本生活。“三个转移、三个集中”将“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落到了实处。目前,化德县按内蒙古自治区新的扶贫标准,全县共有5.6万农村贫困人口。化德县制定规划,今后几年全力实施“532”扶贫攻坚工程:将50%贫困人口转移进城,30%转移中心村从事现代农牧业开发,20%集中到互助幸福院供养,从而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的工作目标。
  (四)如何以县为单位按照“大扶贫”思路实现扶贫资源的有效整合,“三三制”扶贫模式提供了实现这一有效整合的统筹平台。在现行公共资源多部门管理体制下,以县为单位进行扶贫公共资源的整合,需要有一个“大扶贫”工作平台或项目平台。化德县的“三三制”就是一个“大扶贫”工作平台,县委、县政府通过实施“三三制”项目,如中心村建设、设施农业、机井灌溉、移民定居、互助幸福院等项目,把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等资源动员起来、整合起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成事,较好解决了项目资金短缺和分散使用问题,取得了良好效果。如该县在推进白音特拉乡农场村中心村建设时,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农发基金,扶贫、财政一事一议,交通、林业等资金3751万元,建起日光温室大棚300座,4000平方米智能温室一座,2000平方米恒温库一座,形成蔬菜育苗、种植、加工、贮运、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蔬菜生产基地,带动本村或周边村300多低收入农户从事蔬菜种植,户均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
  四、借鉴化德经验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因地制宜问题。化德县的“三三制”扶贫开发思路,是化德县委、县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而确立的。化德县地广人稀,总体上来说人地矛盾不太突出,人口转移压力不大,该县有天然草场150万亩、人工草场30万亩、耕地85万亩,人均耕地6亩多。但是,农村人口聚居环境和立地条件分布“苦乐不均”,灌溉条件较好的水浇地主要集中在呼海公路、集通铁路两侧的中心村,且中心村人均耕地一般10亩左右。此外,化德县城镇化的重心主要布局在县城长顺镇,而长顺镇的城市扩张和产业发展尚有较大空间。所有这些,为化德县确立和实施“三三制”扶贫开发模式,提供了县情依据。这一模式为各地提供了一种参考和借鉴,但并不能照抄照搬,因为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化德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县情,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扶贫开发路子,这一点本身就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二)产业支撑问题。调研组在化德县了解实施“三三制”需要把握的最关键问题是什么时,县委书记霍建忠强调最多的一个关键词是“产业支撑”。他和他的班子一致认为,“三个转移、三个集中”不是简单地把农村贫困人口进行空间转移或搬迁分流,不是为城镇化而城镇化;如果没有产业发展作支撑,没有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就业、创业和开发机会,“三三制”扶贫是无法实施的,或者即使一时实施了也是不可持续的。
  (三)农民自愿问题。从人口地理学和生产要素流动经济学角度来看,“三个转移、三个集中”是农村劳动力资源在城乡间、产业间所进行的流动和配置,是农村人口在居住空间分布上的流动和迁移(它不是国家工程性移民)。这种流动的内在动力只能靠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主导性作用,只能是在农民自愿选择基础上进行。政府只能扮演宣传者、引导者、助推者的角色,切不可包办代替,更不可强迫命令。在这一点上,化德县的各级干部把握得比较好。
  (四)迁移农牧民原享有的惠农政策和权益问题。“三个转移、三个集中”,涉及到农牧民转移后原享有的一些惠民农政策和权益是否继续享受,如新农合、新农保、农村低保、五保、“两免一补”、原土地(耕地、草场、林场等)承包权、受益权等。化德县的政策是,凡通过“三三制”转移进县城、或到中心村、或进互助幸福院,原享有的一些惠农政策只要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仍可继续享受。原土地(耕地、草场、林场等)承包权、受益权不变,并可以本着自愿原则向大户进行转包或流转,获得一定的转包流转收入。如迁移白音特拉乡民建村互助幸福院集中居住的188位老人,共向种田大户流转土地2000多亩,人均获得土地流转收入1000多元。处理好迁移农牧民原享有的惠农政策和权益问题,这是“三三制”扶贫措施得到农牧民认同、得到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
  (五)应对农村空心化的问题。贫困地区如何应对农村空心化挑战,做好新形势下的扶贫开发工作?化德县统筹城乡发展,将贫困空心村优先纳入整村推进规划范围,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与贫困空心村治理、中心村建设、兴建互助幸福院相结合的做法值得借鉴。但各地情况千差万别,空心化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因此,应对空心化的举措也要因地制宜。调研组认为,应对农村空心化问题,关键是要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积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一是探索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方面的一体化的有效途径;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三是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四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五是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收的同时,探索培养、吸引、留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的政策和机制,鼓励青壮年劳动力回乡创业。
其他文献
认识画家郭洪海缘于他的水墨戏画。在“齐国故都”——淄博举办的齐文化节和名人名家书画展上,他的一幅幅水墨戏画幽默稚朴,韵味十足。画面中的“生旦净末丑”经过画家夸张的手法更加传神写意。驻足于画前,耳边仿佛萦绕着“咿咿呀呀”的唱念做打声。画家通过虚拟的画面,给观者营造出纵情遐想的理由,看到惟妙处让人不由得高声喝彩——“好!”  画展的当天,我有幸被郭洪海邀请到他的画室,墙上一幅幅水墨作品,给人走进了京剧
期刊
全总文工团送上“冬奥”慰问  国家一级演员现场一展歌喉、让人惊艳的杂技、引人赞叹的魔术、古韵流芳的器乐与舞蹈、令人捧腹的相声……10月18日,国家速滑馆的施工现场“工会和职工心连心慰问冬奥建设者演出”精彩上演。近千名工程建设者享受着这场视听盛宴。  全总文工团60余名演職人员与国家速滑馆参建单位的部分职工文艺爱好者同台演出了18个精彩节目。节目内容囊括了声乐、器乐、舞蹈、相声、京剧、杂技、快板、口
期刊
2019年10月1日11时32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群众游行活动正式开始。10万群众、70组彩车组成36个方阵沿长安街由东向西行进。在他们当中,有劳动模范,有建筑工人,也有快递小哥。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里,他们展现出爱岗敬业的精神面貌,表达着对祖国的真挚情感。  策划/本刊编辑部 图/韩靖  2019年10月1日清晨,一轮红色的朝阳从东长安街上空缓缓升起,天安门城楼在阳光的映衬下显
期刊
我叫乔薇,是一位来自黑龙江鸡西市的女孩,2005年本科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三年后考取了北方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专业的研究生。  2009年的一次爱心支教活动,让我开始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使我同农村的孩子们结下了不解之缘。2011年7月,在拿到硕士学位后,完全可以在北京找到一份不错工作的我,却一心来到北京郊区平谷的农村做了一名大学生村官,因为我相信在农村基层,同样可以实现人生价值。  初到平
期刊
女村官是基层一股特殊的力量,她们不但参与村里的各种政务,多数人还处理农民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问题。在第四届全国百位女村官论坛上,100名女村官就自身参与农村养老事业的感受,提出了一些破解农村养老难题的建议。  2011年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近1.8亿人,占总人口的13.26%,并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攀升,妥善解决养老问题变得格外重要,对于
期刊
巴林右旗是内蒙古确定的33个纯牧区旗之一,也是内蒙古3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县之一。将其作为牧区贫困地区的一个案例作为研究,对于了解整个内蒙古牧区,特别是贫困牧区的历史、现状,分析其致贫原因,研究扶贫对策,无疑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为此,笔者全面收集并分析了巴林右旗1980-2009年30年的统计年鉴,向有关部门收集了解了相关情况,走访了8个苏木镇30多个嘎查的近百个牧户,对巴林右旗的贫困
期刊
2012年12月2日,一则关于“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判决河南长葛市10名截访人员非法拘禁罪成立,截访人员获刑”的消息见诸各大媒体头条,吸引众多网友和读者极尽溢美之词。然而,就在当天下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却澄清称,案件尚未宣判,消息不实。  梳理近年来发生的截访事件,截访人员获刑的案件并非没有,但的确只是个案。信访被公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除法律以外的又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一种比较直接的利益表达形式。
期刊
近年来,四川省总工会针对省内职工队伍新情况新变化,聚焦职工关注的劳动领域焦点热点问题,把法治宣传教育作为工会工作法治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以普法实效性为目标,在载体、手段、方式方法上不斷寻求突破,带动全省工会普法工作实现“三个提升”。  统筹资源建平台,提升普法便捷度  截至目前,四川省已建立1003家职工法律援助中心(站),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业)五级法律援助网络,在维
期刊
近半年来,全总文工团先后与驻会全国产业工会、各地市总工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围绕职工文化建设开展了一次次新合作。  10月8日至12日,全总文工团一行70余人赴江苏省南通市,沪通长江大桥建设工地、天盈集团厂区、学校礼堂、文化中心等地,为当地职工群众奉上了6场精彩演出,共计慰问近70 00人。并有近5万余人次通过手机直播观看了慰问演出。  这是全总文工团文艺战略合作的一个缩影。  2019年,全国总工
期刊
医疗旅游是指旅游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旅游区域,在旅游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达到身心健康目的的一种治疗方式。  世界医疗旅游业最发达的国家是泰国,除此之外,包括印度、印尼、哥斯达黎加等国目前均在大力发展医疗旅游产业。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在大力发展该新品,但由于这两个地区的人力成本较上述东南亚国家高,所以在收费上难以与印度、泰国等抗衡。2007年,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印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