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怨千年君与相

来源 :中学生百科·文综理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yxsj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姜子牙垂钓碧溪、诸葛亮躬耕垄亩,那种波澜不惊等君来的气定神闲,真有一副怀才必遇的架势;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王猛卖簸箕为生,这些劳苦中的草根、阶下囚,起初又哪敢奢望做一朝知遇、大展宏图的美梦?布衣卿相、东山再起的故事,想来更是令人欷歔。
  是金子就一定闪光?这就得有生逢其时的造化了。
  周秦时代,中央集权逐步形成,政事繁多,于是出现了以宰相为首的朝官集团,一批贤相名宰应运而生,活跃在社会剧变的历史舞台上。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更把分散的天下权力大归中央,但一个人毕竟精力有限,于是设了丞相帮他处理全国政事,完整成熟的宰相制度水到渠成。宰相,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既是国务总管又是皇家总管,曾在历史上显赫一世。萧规曹随、房谋杜断,一批皇帝的好助手确实为汉唐盛世的出现立下了汗马功劳。
  中国古代,武能安邦、文能定国、出将人相的人,还真不少。知遇之恩,总以涌泉相报。商鞅、王安石、张居正大手笔绘制历史巨变,诸葛亮、耶律楚材辅政有方。贤明君主膝下,“三朝宰相”晏婴、伊尹、杜佑之流终善其身;在唐朝,张说家甚至成为显赫的“宰相世家”。唯有君明相贤,相互信任,才能珠联璧合,成就国之大业。
  可是,位高权重必定树大招风。就在君相“坐而论道”之玄机里,皇权开始感受到相权的威胁,宰相们的厄运从天而降。仅西汉初到武帝时,百余年间,被杀宰相高达30多人。在汉武帝之后,相权再也没有翻身。
  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君权是整个君主专制政体的核心与代表,而相权则是实现君主意志和君主专制的工具,这对悲喜冤家在摩肩接踵的交织里也就恩怨盘结。汉武帝让亲信近臣组成“内朝”,架空由丞相和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他在位54年,先后用相12人,其中多数被免职或处死,使相权受到沉重打击;武则天当皇帝21年,用了76个宰相。唐朝时三省的最高长宫都是丞相,七八个宰相共同议政不足为奇;到北宋,宰相最多时达10人以上,一相四参更是常事。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所谓位高震主,所以历代最高领导们常感不安。陈平“老道”、吕端“糊涂”、富弼能“忍”,史上能逃一劫者,堪称大智。宋以前三公坐而论道的场景,到宋朝便不复存在,凳子已经从屁股下面被抽走,到了明代,更只有跪着说话的份了。北宋时,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本已打破,但,朱元璋这个“史上最牛的暴发户”,这个从乞丐变成皇帝的草根,也许最懂得没有权力的苦头,得势后分外小心眼儿,找了理由杀了丞相胡惟府,制造长达10年之久、株连3万余人的恐怖,并明文罢设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中国宰相制度从此沉寂。
  在历史上响当当的威威相权,风吹云散。
  历史上的确有赵高、李林甫、秦桧这样背负千古骂名的“奸相”,但明太祖错误地认为宰相的设置是国家政治动乱的根源。殊不知,贤相与奸相的出现,一方面与皇帝的贤愚和担任此职的个人品性有关,更重要的是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本质决定的。在封建社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而宰相是对皇帝负责而非对人民负责,这也就是宰相的悲哀所在。
  可惜,集权者的日子也并不好过。朱元璋既然犯了管理学上的大忌,也就活该受累。据说中国历史上的皇帝,此君最为勤勉,每天从黎明忙到深夜,没有休息,没有假期,日平均处理400多件事……这种“自虐似勤政”的后果可想而知。
  宰相终于彻底被“宰”,君相千年的恩怨画上了句号。内阁出现了,军机处出现了,但,无人再去触及宰相这颗敏感的“荆冠”,即使所谓“三朝宰相”张廷玉、“东方俾斯麦”李鸿章,也都不能堂而皇之地被人呼日“宰相”的。
  宰相,伴随着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衰落而沉人如血残阳。
其他文献
《黑龙江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规定》业经省人民政府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第一条为加强建设工程造价管理,规范建设工程造价计价行为,保护工程建设各方的合法
厕所,古称溷藩,粗名茅房,文雅一点日茅厕。从古至今,厕所都是脏臭的代名词,“名声”一直不好。如今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厕所竟成了带有“国际性”的问题,其干净与否,几乎成了关系旅游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  日本已故名作家谷崎润一郎在《阴翳礼赞》中专门谈到厕所,把它写得很有意蕴。谷崎在讲到京都奈良寺院里厕所应该有个什么样的使人耽于冥想的环境时,是这样描绘的:“我重复地说,这里须得有某种程度的阴暗,彻底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