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jjjj8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一个人的素质和行为习惯,因此一直以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切。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注重人文关怀,这将更能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塑造当代大学生高尚的品德。深入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如何在其中融合人文关怀的有效措施,以供参考。
  [关 键 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6-0068-01
  新时代的优秀大学生,不但需要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有着更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有着崇高的人生理想,具备不断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但在当前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课堂气氛不活跃,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少,因而相关高校教师就应该坚定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加强师生感情交流,融入人文关怀,构建高效课堂。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人文主义
  当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门课程,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对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深入剖析,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难以理解,教师也不注重学生的学习体会,缺乏人文主义关怀,教学形式主义严重。
  (二)课堂凝聚力不足
  很多教师的教学手段非常落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当前很多高校的相关课程,都是采用集体大课的教学模式,教室的人数非常多,不能掌握每个人的心理状态,人文关怀不能落实到每个学生,课堂教学效果很差[1]。
  (三)师生缺乏沟通
  教师的教学方式得不到学生的欢迎,学生的个性需求也不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师生间的隔阂比较大,学生不了解课程教学的真正意义,教师也不去与学生主动交流,课堂教学氛围低沉枯燥,不利于发展大学生的思想素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有效措施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教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同时还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主义思想,让学生更加积极学法、懂法、守法,汲取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精华,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还要让学生逐渐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养成关注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良好习惯,理性看待各种事件,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他们的内心修养[2]。
  (二)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专业教学能力,丰富教学方法,不断优化自己的实践教学活动,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凝聚力,打造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富有人文关怀内涵的教学活动,比如在教学关于理想的内容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我的梦想”的主体演讲活动,这样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直面困难与挫折的智慧,树立了远大的理想,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我相信》《光辉岁月》《怒放生命》《相信自己》等歌曲,获得奋进的力量,或者分组朗诵流沙河的诗歌《理想》,从文字中感悟人生哲理。另外,由于一些课程内容比较抽象难懂,教师应该耐心引导学生扩展课外阅读,探究《共产党宣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联合政府》等优秀作品,感受高超的政治智慧,并把自己的感谢写下来与学生分享,还可以摘选《毛泽东诗集》中的一些文章进行鉴赏等等,有助于建设生动有趣的人文课堂。
  (三)密切师生交流
  要想顺利高效地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就必须要注重深化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多关注和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努力和学生成为挚友,融合人文主义关怀[3]。教师应该多了解学生的内心困惑,是不是有生活中有困难等,通过各种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进行激励,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了解学生在知识上的疑难之处,进而有针对性的破解。此外,随着网络和手机等终端的普及,教师还可以利用微信、QQ等形式加深师生间的交流,消除隔阂,引导学生健康發展。
  总之,新时代要求更加优秀的青年,更加卓越的大学生,高校要注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国家相关政策为指引,合理安排课程教学。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观念,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引,融入人文关怀,营造欢乐和谐的课堂气氛,让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只是表面工作,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出具备高素质水平的新时代大学生,为国家输送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梁金霞,徐丽丽.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推动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全国103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状况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6):9-11.
  [2]尹晓敏.微博兴起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20-22.
  [3]常会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思考[J].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2015(3):12-14.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与行业龙头企业联合,探索并实施了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以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分析了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存在的问题,介绍了该校在混合所有制办学方面取得的经验,提出了推动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发展的一些建议。  [关 键 词] 高等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期刊
[摘 要] 职业核心能力早已经成为用工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和企业需求,课题组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现状及企业需求进行了调研,对在公共基础课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进行了思考,并提出改革建议。  [关 键 词] 职业核心能力;公共基础课;高职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6-0010-01  一、調研的背景及意义 
期刊
[摘 要] 以项目教学法为主体,探讨其在高职院校珠宝玉石鉴定课程中的应用,介绍了项目教学法的设计理念和操作步骤,对此课程的项目教学法成效进行总结与反思。  [关 键 词] 项目教学法;高职课程;珠宝玉石鉴定;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6-0166-02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三十多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
期刊
[摘 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会计工作中需要的是能够进行业务核算与熟练运用计算机并进行相关会计信息处理的复合型会计人才。美国后现代课程理论专家多尔提出的“4R”课程理论为解决我国高职类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分析“4R”课程模体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出现的课程内容缺乏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教学方法传统且落后、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
期刊
[摘 要] 随着大学生创业逐渐兴起,在各地方政府、各高校的政策支持下,学生创业活动、众创空间方兴未艾,且各类新创小微企业对国家经济的增长、就业岗位的提供都有重要贡献。将基于河北省省属高校的调研数据,对高校本科在校生的创业倾向进行研究,并据此,从个人发展、双创教育、政府导向和融资渠道等方面给出参考性建议。  [关 键 词] 创业倾向;搭建平台;提升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期刊
[摘 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网络平台已经深入人们的各种生活活动中,同时,网络教学平台作为信息化教学的重要载体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介绍了《税务计算与申报》在网络课程建设上的实践,结合了DESCOM教学平台的优势,提出了建设网络课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积极探讨了网络学习空间在资源建设、课程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应用。  [关 键 词] 信息化教学;DESCOM平臺;网络课程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 “双一流”建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受到教育部高度重视。从高等教育培育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目标看来,“双一流”建设是当前乃至未来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逐步跻身世界高等教育先进水平。高校转型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双一流”建设无疑是实现高校快速发展、特定转型的有效途径。以沈阳大学为例,探究了“双一流”建设在高校转型发展中的作用。
期刊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与现实深入结合,通过教育事业为地区提供智力、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区域经济也反作用于教育,为地方高职教育奠定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在设施设备、师资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促进区域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探讨高职教育与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的有效模式和实施策略,是促进地区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 键 词]
期刊
[摘 要] 大学生的专业兴趣发展和职业兴趣以及职业规划存在着相关性,而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和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保障。通过4名学困生个案的调查和访谈,深入了解和把握大学生专业兴趣发展和职业规划现状之间的联系,从学生、学校和家庭三个不同层面探究,如何尊重和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兴趣,为大学生的积极学习以及职业规划做好引导和保障。  [关 键 词] 学困生;专业兴趣;职业规划;个案研究  [
期刊
[摘 要] 当前,由于种种因素,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生活中低迷颓废、负面情绪高;学业上自暴自弃;人际方面出现问题,不能有效自我管理的低能量状态。对这些低能量群体大学生的帮助变得刻不容缓。主要通过理论和实践提出了一些有效帮助低能量大学生的途径。  [关 键 词] 低能量;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6-0030-02  
期刊